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2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77年3月1日~2002年11月1日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38例。其中胸腺肿瘤104例(43.7%),并发重症肌无力19例,发生危象9例;畸胎类肿瘤39例(16.4%);神经源性肿瘤35例(14.7%);胸内甲状腺肿26例(10.9%);纵隔囊肿17例(7.1%);其他肿瘤17例(7.1%)。结果:238例中彻底切除231例(97.00%),7例未能彻底切除者,术后给予放疗。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死亡1例(0.4%),237例痊愈。结论:胸部X线及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起主要作用,手术切除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对不同部位的肿瘤采取不同入路,注意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20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57年5月至1995年5月经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208例。良性179例(占86.06%),恶性29例(占13.94%)。其中神经源性肿瘤59例(占28.33%).胸腺肿瘤47例(占22.60%),畸胎类瘤40例(占19.23%),支气管囊肿12例(占5.77%),胸内甲状腺瘤9例(占4.33%)。作者对纵隔肿瘤的早期发现,发病情况,手术入路及手术要点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2 3 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77年 3月 1日~ 2 0 0 2年 11月 1日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 2 3 8例。其中胸腺肿瘤 10 4例 ( 4 3 7% ) ,并发重症肌无力 19例 ,发生危象 9例 ;畸胎类肿瘤 3 9例( 16 4% ) ;神经源性肿瘤 3 5例( 14 7% ) ;胸内甲状腺肿 2 6例( 10 9% ) ;纵隔囊肿 17例 ( 7 1% ) ;其他肿瘤 17例 ( 7 1% )。结果 :2 3 8例中彻底切除 2 3 1例 ( 97 0 0 % ) ,7例未能彻底切除者 ,术后给予放疗。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死亡 1例 ( 0 4% ) ,2 3 7例痊愈。结论 :胸部X线及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起主要作用 ,手术切除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早期诊断 ,及时手术 ,对不同部位的肿瘤采取不同入路 ,注意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生殖器外纵隔生殖细胞瘤诊断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65例纵隔生殖细胞瘤均行开胸手术治疗。单纯完全摘除肿瘤59例;姑息性切除1例;肿瘤摘除联合肺叶切除或胸膜纤维板剥脱术3例;开胸探查2例。恶性生殖细胞瘤术后均行辅助放、化疗。结果:良性畸胎类肿瘤手术摘除或合并肺、胸膜切除后效果良好。恶性生殖细胞瘤,尤其是精原细胞瘤切除后,辅助放、化疗仍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生存。3年生存率66.7%。结论:纵隔生殖细胞瘤是常见的纵隔肿瘤,诊断后积极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纵隔非畸胎类生殖细胞瘤CT表现,并与前纵隔最常见恶性肿瘤胸腺癌行鉴别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及CT增强资料的纵隔非畸胎类生殖细胞瘤7例,分析各类纵隔非畸胎类生殖细胞瘤CT表现;同时比较7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瘤与11例胸腺癌临床及各项CT指标的差异,评估肿瘤强化均匀性,肿瘤内坏死灶情况,肿瘤内钙化,肿瘤形态,肿瘤分叶,肿瘤外侵及肺内及胸膜转移等情况CT表现对非畸胎类生殖细胞瘤与胸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纵隔非畸胎类生殖细胞瘤均位于前上纵隔,影像表现为不均强化且含较大面积低密度坏死区域的实性肿块,边缘多模糊不清且形态不规则,就诊时肿瘤多较大且常压迫临近腔静脉及同侧肺门结构.本组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与胸腺癌患者比较,发病年龄更年轻,非畸胎类生殖细胞瘤组患者肿瘤较胸腺癌组大,且肿瘤内密度相对较低,同时肿瘤内低密度坏死情况较胸腺癌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纵隔非畸胎类生殖细胞瘤诊断及与胸腺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纵隔肿瘤的X线类别诊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惠  任俊杰 《癌症》1992,(1):48-52
作者通过资料分析,指出原发性纵隔肿瘤术前X线类别确诊率低的实际情况,讨论了与提高类别确诊率有关的几个问题,提出区别畸胎类肿瘤与胸腺肿瘤的一个较简明的鉴别点,并简介了纵隔鳞状上皮癌等几例罕见的纵隔肿瘤。  相似文献   

7.
我院胸外科于1980年3月至1991年11月,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与囊肿共1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肿瘤占31%(36/116),畸胎类肿瘤占28.4%(33/116),胸腺瘤占23.3%(27/116),囊肿(心包、气管、良性非特异性)占8.6%(10/116),甲状腺瘤占2.6%(3/116),其他少见的肿瘤占5.2%(6/116)。本组良性肿瘤占85.3%(99/116),  相似文献   

8.
巨大纵隔肿瘤六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大纵隔肿瘤因压迫周围的重要脏器和组织,及恶性肿瘤广泛粘连造成治疗困难,对此手术治疗宜持慎重态度。我院胸心外科1990年2月~1996年4月共收治6例,均经手术切除。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0~57岁,平均42岁。肿瘤位于后纵隔4例,前纵隔2例。良性肿瘤4例,其中神经鞘瘤1例,纵隔畸胎瘤3例。恶性肿瘤2例,其中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胸腺类癌。1.2 临床症状 6例术前均有胸闷、胸痛、气急等特点。气管向健侧移位4例,患侧胸廓饱满隆起4例。听诊患…  相似文献   

9.
17例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凯  吴坚 《实用癌症杂志》1996,11(2):134-135
17例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南京市第三医院(南京市210008)孙凯,吴坚巨大纵隔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我们自1984年3月至1993年11月,共收治巨大纵隔肿瘤17例,均经手术切除治愈。现针对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断要点、肿瘤切除的相关问题及侵犯肺部时的处...  相似文献   

10.
81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杨熙鸿,杨捷生,陈于平,陈玉泉,杨卫平,卢诗杰本院自1980年至1991年7月,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8l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81例,男性48例,女性33例,年龄12...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并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其中3例生存已达8-12年。纵隔血管源性肿瘤诊断困难,良性纵隔血管瘤没有复发、转移及恶性倾向。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2.
自1991年4月至1996年7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原发纵隔肿瘤17例。其中胸腺瘤3例,畸胎瘤3例,纵隔囊肿4例,神经源性肿瘤3例,其他肿瘤4例。本组治愈15例,死亡2例。认为体积巨大的前纵隔肿瘤,仰卧位麻醉手术有潜在危险,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3.
巨大纵隔肿瘤2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断水平,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5年1月~2005年1月期间的28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随访治疗效果。[结果]28例患者中,行手术2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2~5年,4例失访,余24例患者中生存者15人均为良性患者,恶性患者最长生存26个月。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复张性肺水肿。[结论]巨大纵隔良性肿瘤手术效果好,恶性者无论手术与否预后都很差。对无法手术和恶性患者的治疗仍然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4.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原则。方法:对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的41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33例(81%)、恶性8例(19%),神经鞘瘤30例,神经纤维瘤6例,神经节细胞瘤5例,完整切除36例,部分切除4例,放弃手术1例,全组无死亡。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后纵隔,多为良性;胸部X线检查(胸片,CT)为术前主要诊断方法,术后辅助治疗取决于病理检查结果。手术为治疗首选,良性瘤和部分恶性瘤一般可获完整切除,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充分考虑到术中的特殊情况,。防止相邻重要器官损伤,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64年9月~1996年12月,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诊断的纵隔肿瘤及囊肿23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32例中男152例,女80例;年龄3岁~66岁。畸胎类肿瘤79例(34.1%),<40岁者62例、占78.5%;胸腺瘤66例(28.4%),<40岁者51例、占77.3%;纵隔性囊肿28例(12.1%),其中支气管囊肿10例,心包囊肿8例,肠源性囊肿7例,淋巴管囊肿3例(颈纵隔型2例,纵隔型1例);神经源性肿瘤26例(11.2%);胸骨后甲状腺17例(7.3%);其他16例(6.9%)。 本组232例中,良性肿瘤199例(85.8%);恶性肿瘤33例(14.2%),其中胸腺癌11例,恶性畸胎瘤7例,恶性神经元性肿瘤4例,胸骨后甲状腺恶变1例及其他恶性肿瘤10例。  相似文献   

16.
纵隔神经鞘瘤2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隔神经鞘瘤29例朱正,黄文越,焦小龙,严保国湖北省肿瘤医院(武汉市430070)1975年11月至1993年4月收治纵隔神经鞘瘤29例,约占同期收治纵隔肿瘤的30%(29/96)。本文着意对纵隔神经鞘瘤好发部位、误诊原因及手术治疗进行分析与探讨。纵...  相似文献   

17.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原则。方法 总结125 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治经验。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神经源性肿瘤占同期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22 .0 % (125/568) 。其中神经鞘瘤48 .9 % (61/125) ,神经纤维瘤27 .2 % (34/125) ,节细胞神经瘤13 .6 % (17/125) ,其他少见肿瘤10 .4 % (13/125) 。无临床症状而于查体时发现78例,占62 .4 % 。肿瘤位于后纵隔117 例。手术切除率98 .4 % (123/12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 .0 % (5/125) ,手术死亡率0 .8 % 。恶性肿瘤的3 年生存率18 .2 % 。结论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病理类型相关,无论良恶性均首选手术治疗,不同的病理类型有不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91年 8月— 2 0 0 2年 2月 ,我们共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 78例 ,均经病理证实。现就其诊断及治疗的体会 ,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2例 ,女 36例 ,年龄 7岁~ 6 2岁 ,中位年龄 4 7岁。2 2例无症状者系体检时发现 ,余 5 6例有胸闷、胸背痛、咳嗽、咯血、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 ,有重症肌无力 6例 ,咳嗽带毛发和豆渣样物 4例 ,颈部甲状腺肿自行消失 2例。1.2 病理类型及部位 本组良性 6 7例 ,恶性 11例。畸胎类肿瘤 2 9例 (畸胎瘤 2 3例、皮样囊肿 2例、恶性畸胎瘤 4例 ,其中侵蚀穿破肺组织者 3例、形成支气管瘘 …  相似文献   

19.
407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发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9年1月 ̄1997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07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癌184例(45.2%)。畸胎瘤99例(24.3%),神经源性肿瘤70例(17.2%),其它54例(13.3%);除无手术指征的17例例使用放、化疗外,手术探查390例,其中肿瘤完整切除352例,姑息性切除18例,手术切除率94.9%(370/390  相似文献   

20.
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文锋  王善政  杨国涛  王德江 《肿瘤》2003,23(2):145-146
目的:探讨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原则,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分析7例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所有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结果:肿瘤全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治愈5例,复发2例。结论:一期分别切除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胸腔内部分和椎管内部分。防止椎管内出血、脊髓损伤。关胸时勿使椎间孔切开处与胸腔相通,严密缝合硬脊膜,防止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