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Feulgen染色和AgNOR银染色,检测DNA及AgNOR物质,发现:DNA含量Ⅲ级为甲状腺癌组>非典型结节组>结甲肿组>对照组,而Ⅰ级则反之;AgNOR均数为甲状腺癌组(9.27±2:72)>非典型结节组(4.78±1.66)>结甲肿组(3.16±1.38)>对照组(3.08±0.41);甲状腺癌组与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非典型结节组与结甲肿组、对照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1),而结甲肿组与对照组间则无差异(P>0.05)。作者认为Ⅲ级DAN含量的细胞出现频率越高或/和AgNOR均数越高,恶性的可能性就越大或分化程度越低;本研究提示AgNOR的均数与DNA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与细胞增生的程度呈正比,故对鉴别良、恶性肿瘤及交界性病变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核仁组成区银染色(Ag-stainedNucleolasOsganisesRegions,AgNORs)技术对20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0例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的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细胞核内NORS均值为1.42±0.10(x±SD),显著低于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的NORS均值(6.08±1.36,x±SD),P<0.001。提示AgNORs的定量研究对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与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为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定量检测与肿瘤恶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SAB法及AgNOR染色法46例资料完整有随结果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染色以显示PCNA及AgNOR,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结果:肿瘤细胞核PCNA过表达及AgNOR计数及患生存期呈负相关(rPCNA=-0.6248,rAgNOR=-0.5941,P<0.01);PCNA及AgNOR定量高值组较之定量低值组患生存期短(P<0.01);肿瘤组PCNA及AgNOR定量高于无转移组(P<0.01);肿瘤位置深在组PCNA及AgNOR定量高于肿瘤位置浅表组(P<0.01)。结论:肿瘤细胞核PCNA及AgNOR定量与患生存期密切相关,与肿瘤转移及位置深浅等反映肿瘤恶性度的指标亦密切相关,提示肿瘤细胞核PCNA及AgNOR定量对于判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度及预后的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核仁形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对不同结肠粘膜病变的细胞核内AgNOR的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规律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方法切取结肠粘膜组织,结肠乳头状腺瘤,结肠癌标本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酒精脱水等处理.然后按AgNOR药盒使用说明进行染色.结果结肠粘膜细胞核内AgNOR均数在1.84±0.69,结肠乳头状腺瘤3.58±1.舵,结肠癌6.53±1.94,三者之间显著差异.结论AgNOR的观察与研究反映了结肠粘膜各病变时,细胞核增生程度对结肠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尤其是边界性肿瘤的鉴别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AgNOR计数在甲状腺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25例甲状腺腺瘤,18例甲状腺癌进行了AgNOR定量观察。结果表明:AgNOR计数多少与细胞的异型性及分化程度有关。乳头状及滤泡性良恶性肿瘤之间瘤细胞含AgNOR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AgNOR计数有助于它们之间的鉴别。但分化好的滤泡癌及乳头状癌与不典型腺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不典型腺瘤为一交界性肿瘤,另外也说明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AgNOR计数虽有一定价值但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定量检测与肿瘤恶性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杂色LSAB法及AgNOR染色法对46例资料完整有随访结果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染色以显示PCNA及AgNOR,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结果肿瘤细胞核PCNA过表达及AgNOR计数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rPCNA=-0.6248、rAgNOR=-0.5941,P<0.01);PCNA及AgNOR定量高值组较之定量低值组患者生存期短(P<0.01);肿瘤有转移组PCNA及AgNOR定量高于无转移组(P<0.01);肿瘤位置深在组PCNA及AgNOR定量高于肿瘤位置浅表组(P<0.01)。结论肿瘤细胞核PCNA及AgNOR定量与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与肿瘤转移及位置深浅等反映肿瘤恶性度的指标亦密切相关,提示肿瘤细胞核PCNA及AgNOR定量对于判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度及预后的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88例纤维源性肿瘤进行了核仁形成区蛋白定量研究,其中纤维瘤6例,瘤样纤维组织增生45例,纤维肉瘤37例。结果表明三种病变及其亚类核仁形成区蛋白均值有显著与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在随访的34例纤维肉瘤患者中,高核仁形成区蛋白均值患者(≥5)的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均值(<5)患者(P<0.05),5年生存率分别是20%与53%。因此,作者认为核仁形成区蛋白在鉴别纤维源性肿瘤及预测患者预后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计数对宫颈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AgNOR银染法对比15例宫颈癌癌与22例慢性宫颈为的AgNOR计数。结果:宫颈鳞癌与宫颈良性病变的AgNOR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宫颈不典型增生AgNOR计数也较宫颈良性增生上皮增高(P〈0.05)。结论:宫颈良恶性病变的AgNOR计数明显不同,此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宫颈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AgNOR与宫颈癌病理形态学和临床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0例宫颈鳞癌和6例鳞化的宫颈上皮进行AgNOR染色,结果发现宫颈鳞癌与鳞化上皮的AgNOR计数有显著差异(P<0.001),并进一步发现AgNOR计数与宫颈癌的组织形态和细胞学分级有关。同时通过对30例有随访资料的宫颈癌病例的AgNOR计数分析,发现在确诊后三年内死亡的17例和仍存活的13例病人的癌组织AgNOR计数有极显著差异(P< 0.001)。讨论了AgNOR计数作为宫颈鳞癌的一项新的临床病理诊断辅助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AgNOR定量检测对食管病变的诊断及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胶质银技术对正常食管上皮,单纯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进行了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定量研究,发现随病变进展,AgNOR均值明显递增,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P〈0.001)。在135例浸润癌中,AgNOR与癌肿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01),而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无相关性存在。在随访的89例浸润癌患者中,高AgNOR均值(≥7)患者的5年 相似文献
13.
Fas/FasL在人良恶性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在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抗Fas,FasL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对44例甲状腺癌,16例甲状腺瘤和1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上述相关抗原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Fas,FasL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8.6%(39/44)和84.1(37/44);在甲状腺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3%(5/16)和43.8(7/16);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6.4%(4/11)和45.5%(5/11)。甲状腺癌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甲状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P<0.001)。Fas、FasL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癌细胞的胞浆内,部分位于胞核和胞膜上,而在甲状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则均位于胞浆内和胞膜上。结论Fas/FasL基因的表达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及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2 )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抑制剂 -2 (TIMP-2 )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对 5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 MMP-2和 TIMP-2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MMP-2和 TI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76.8% (43 / 56)和 3 7.5%(2 1/ 56)。在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3 3 .9% (19/ 56)和 3 2 .1% (18/ 56) ,表明M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较高表达率。同时 MMP-2和 TIMP-2的表达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 (P<0 .0 5) ,与肿瘤大小无相关性。结论 :MMP-2和 TIMP-2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p27,PCNA,TTF-1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27、PCNA、TTF-1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15例腺瘤、43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27、PCNA及TTF-1的表达。结果:癌组织中p27与PC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4.9%、72.1%,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80%、26.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TF-1在良恶性病变中表达无差异。p27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组织学分型密切相关。PC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27与PC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p27表达降低与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及浸润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p27、PCNA有助于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TTF-1在甲状腺常见良恶性病变中阳性率均高,特异地表达在细胞核,是一种特异的甲状腺滤泡细胞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17.
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及其预后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出率及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抗细胞角蛋白(CK) 和癌胚抗原(CEA) 单克隆抗体,对68 例结肠癌(Dukes′B期) 根治术后经病理常规检查为转移阴性的584 枚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结合随访资料进行临床预后分析。 结果 68 例转移阴性的584枚淋巴结中,13 例(19-1 % ,1368)29 枚(5-0 % ,29584)淋巴结中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其中11 例5 年内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55 例免疫组化检测阴性的患者仅3 例复发。免疫组化诊断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组5 年复发率分别是86-6% (1113) 和5-5% (355)。两组病人差异非常显著( P< 0-001)。 结论 应用肿瘤特异性抗体检测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有助于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对估计临床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中DNA倍体及DNA指数(D1)情况,评估其在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图像分析系统(MPIAS-500)对39例支气管粘膜慢性炎症,45例鳞状上皮化生、45例异型增生、63例癌进行DNA倍体分布及DNA指数的检测。结果:支气管粘膜慢性炎症组、鳞状上皮化生组非整倍体均<1.3%,DI均值分别为0.92和1.03;异型增生组非整倍体为2.8%,DI均值为1.34;而癌症组非整倍体为18.93%;DI均值为1.72,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01)。结论: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细胞核DNA倍体及非整倍体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定量分析检测细胞核DNA倍体及DI均值有助于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有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砷致皮肤癌的核形态变化及其AgNOR颗粒形态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砷致皮肤癌的核形态变化及其AgNor颗粒的形态定量分析。方法 :利用自动图像分析技术分别对 18例砷致皮肤癌、8例非砷致皮肤癌、9例皮内痣组织细胞的核浆面积比 (核浆比 )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NOR)的形态计量学参数 (灰度、形状因子、最小直径、最大直径、周长、面积、颗粒数 )进行自动测定。结果 :皮肤癌 (砷致、非砷致 )与皮内痣的核浆比、AgNOR的各参数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砷致皮肤癌与非砷致皮肤癌之间的核浆比、AgNOR的各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核浆比、AgNOR的形态计量学参数 (特别是平均颗粒数与平均面积 )可为鉴别良、恶性肿瘤提供一种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