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采用CT及MRI对5例病理学确诊的EMH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3例EMH发生于中下胸段椎管,呈纵行波浪状软组织块影;1例病灶发生在纵隔两侧,邻近肋骨头膨大;1例EMH表现为胸壁内侧多发半圆形软组织块影。本组髓外造血灶MRI平扫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CT显示椎体呈栅栏样改变。MRI-T1WI可见脊椎信号弥漫性、均匀性减低。结论:EMH的CT和MRI的影像特征较明显,结合临床可作出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2.
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病理证实的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MRI表现及信号特点。扫描序列为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T2WI FS。结果病变位于后纵隔T2-T10胸椎旁,表现为半圆形、有分叶、边缘光滑的占位性病变。SE序列T1WI为等信号、FSE序列T2WI为低信号(与肌肉比),病灶周围有脂肪组织包绕。结论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T2WI低信号,病灶周围有脂肪组织包绕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MRI对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可以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部髓外造血(TEMH与髓脂肪瘤(ML)的MSCT与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自2010年1月-2017年7月在我院经病理结果明确的10例TEMH及4例ML患者的影像资料,明确胸部髓外造血与髓脂肪瘤的MSCT与MRI影像特征。结果 MSCT及MRI均能明确显示病灶,可见后纵膈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肿块及髓脂肪瘤,14例患者共计18个后纵膈瘤样增生和4个髓样脂肪瘤,影像资料均可见后纵膈脊柱旁软组织肿块影,且肿块与脊柱宽基底相连,自T2-T12椎体检出42个病变,10例TEMH为后纵膈多发肿块,4例ML患者分别为单发孤立软组织肿块2例、双侧对称性肿块2例;4例TEMH行MSCT可见均匀等密度,强化程度为中度,MRI可见T1WI、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均匀,为多发灶,且位于椎旁;6例TEMM为不均匀等低混合密度,增强扫描可见部分软组织轻度强化,MRI检查T1WI、T2WI均呈等低密度混合信号,强化不均匀,椎旁可见多个病灶;4例髓脂肪瘤患者均为不均匀等低混合密度,强化不均匀,T1WI扫描可见软组织低信号,脂肪组织则为中高信号,T2WI扫描脂肪组织未见强化,仅可见软组织强化。结论 MSCT及MRI影像资料或能为TEMH、ML的临床诊断及鉴别提供一定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莫旭林 《当代医学》2013,(31):91-92
目的探讨地中海贫血髓外造血CT和MRI 影像特征,提高地中海贫血髓外造血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地中海贫血髓外造血组织CT和MRI的影像表现。结果4例病灶发生于中下胸段椎管内外,2例病灶发生在纵膈两侧;CT扫描表现为两侧脊柱旁、肋骨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的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呈圆形或类圆形,肋骨膨大,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MRi均显示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反转恢复序列(ST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O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结论根据患者贫血病史和实验室检查以及0T与MRJ影像特征,结合临床可做出地中海贫血髓外造血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骶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3例骶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骶骨巨细胞瘤的X线及CT均表现为骶骨上部偏心性生长、皂泡样膨胀性溶骨性破坏,部分骨壳破坏中断,向前形成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不均匀信号;出血偶见,表现为T1WI、T2WI呈高信号,可出现单发/多发液-液平面。结论X线平片及CT扫描对骶骨巨细胞瘤有较重要诊断价值;MRI虽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但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于连水  理欣然 《中原医刊》2003,30(22):48-49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33例明确诊断为脊柱转移瘤病例中,均有同期的MRI及X线平片,其中10例有CT片,对其进行对照分析,着重观察分析其MRI诊断学特点及优势。结果:33例脊柱转移瘤发病部位:颈椎2例,胸椎22例,腰椎11例,骶尾椎4例。MRI表现:病变可呈斑片状或侵犯整个椎体及部分附件,或侵犯椎管,或伴有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可伴有病理性骨折及曲度改变,多个椎骨受累多呈跳跃式表现。信号强度:T1WI呈不均匀或较有均匀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准T2WI则多呈高亮信号,诊断符合率97%(32/33),X线平片阳性者仅12例,误诊2例,10例CT检查发现异常者7例,误诊1例。结论:对脊柱转移瘤的综合影像诊断,MRI具有独特优势,X线平片或核素骨扫描 MRI则为诊断该病的较好影像学检查组合。  相似文献   

7.
杨海文  黄建松  袁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485-2485,2488
目的:探讨低场MRI中膝关节骨挫伤的影像表现及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具有典型外伤史,MRI诊断膝关节骨挫伤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膝关节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评估X线平片、CT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全部病例的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CT能有效显示4例隐匿性膝关节骨折的部位和形态,但余下34例膝关节骨挫伤病例CT均未能予以诊断。4例CT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病例MRI诊断为膝关节骨挫伤但未能显示骨折的存在。MRI能有效显示骨挫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骨挫伤的典型MRI表现为不规则片状T1WI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改变,骨皮质及骨轮廓不发生变化。结论:在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是唯一能有效诊断骨挫伤的检查方法,但MRI不能明确诊断未分离、移位的隐匿性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对比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临床与病理证实的55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其特点.结果:55例中位于长骨50例、扁骨5例.X线表现为膨胀性偏心性囊状骨质破坏区,皂泡样改变及骨包壳.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基本完整,典型呈皂泡样改变.MRI表现为T1WI为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结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多数征象相互对应.平片仍是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需行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并与其中29例曾做X线平片和(或)CT检查者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56例共累及192个椎体.所有病灶T1WI均呈低信号,T2WI信号不均匀,明显高信号23例,略高信号30例,等信号3例.椎体压缩呈盘状17例43节,呈楔形10例24节.累及椎弓根23例34根,累及棘突及横突9例16处,18例伴椎旁软组织肿块及侵犯椎管.29例有平片和(或)CT资料,其中14例发现病变,总阳性率48.3%(14/29).结论:MRI较平片及CT能更早发现脊柱转移灶,并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
骨梗死的X线、CT和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2例累及20个骨骼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I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骨梗死中期X线、CT扫描为斑点状硬化,MRI表现为病灶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内信号不均,病灶边缘呈地图样改变;骨梗死晚期X线、CT呈不规则、蜿蜒状硬化斑块,MRI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早期和中期MRI特征性表现优于平片,在晚期X线平片、CT及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11例行MRI检查,11例行CT检查,其中两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肿块边界清楚,呈椭圆形或圆形。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平均cT值约24HU,4例可见散在颗粒状和或细线状钙化,4例可见小斑片状脂肪密度影,动脉期不强化或不均匀轻度强化,延迟期均进一步强化。MRI扫描T1wI多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动脉期不强化或不均匀轻度或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延迟期均进一步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刘颖  陆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15):1636-1638
目的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眼眶SFT的CT和MRI表现,其中2例只行CT检查,2例只行MRI检查,1例同时有CT和MRI检查。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33~54(中位年龄46)岁。影像表现主要评价其部分、大小、边缘、CT密度、MRI信号和增强方式。结果 5例病变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最大直径2.1~3.5 cm。3例位于球后肌锥外,2例位于球后肌锥内。3例CT上表现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其中1例其内可见点状钙化;3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信号相对均匀,而T2WI则信号稍混杂,其中1例等信号为主,混杂有高、低信号影,另2例肿块大部分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其内可见散在斑状、小片状低信号影。增强检查肿块均表现为明显欠均匀强化。结论眼眶SFT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应纳入眼眶富血供肿瘤鉴别之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OCCA)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及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OCCA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归纳其影像特点。结果 14例患者均为囊实性混合型肿块,多层螺旋CT平扫可见瘤体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肿块内可见不规则团块样实性成分或乳头状结节,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见中等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MRI检查见囊腔T1WI为低信号10例,等高信号4例;囊腔T2WI均呈等高信号;实性成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则为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结论 OCCA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缺乏明显的特异性,建议联合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及漏诊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MFH患者的X线和CT检查结果,及6例MFH患者的MR表现。结果(1)X线平片表现:16例均示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4例骨质破坏边缘有断续性硬化,2例于骨质破坏区边缘出现断续骨膜反应;1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2)CT表现:16例均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4例病灶内部或边缘可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1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示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所有病例CT上未见明确骨膜反应。(3)MR表现:6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6例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MF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CT和MRI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及MRI表现。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5例行CT平扫加增强,2例均行CT和MRI检查;12例为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12例单发病灶中,6例为实性肿块型,6例为囊实性肿块型,实性成分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T2FLAIR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及T2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晰,与脑实质分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瘤内可伴有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两种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强化血管影;3例多发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型,密度及信号类似于单发病灶实性肿块型,增强扫描多发病灶强化不一致,颅内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颅外椎体或椎管内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学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异性,确诊有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滑膜软骨瘤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滑膜软骨瘤病63例,其中51例行X线检查,24例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行X线、CT、MRI检查者16例。分析其X线、CT及MRI表现,总结影像学特征。结果 63例中,58例钙化或骨化的游离体位于关节囊内,3例位于关节囊外,2例关节囊内、外均有;X线及CT表现为大小不一、数目不等、形态相似的圆形或卵圆形钙化或骨化结节影,典型者呈"铺路石"样分布,15例继发骨性关节炎;MRI检查中,18例表现为关节滑膜肥厚,12例钙化或骨化的游离体于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7例游离体中央在T1WI上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PDWI上呈低信号,5例病变关节内游离体于T1WI上呈肌肉样中等信号,T2WI上呈软骨样略高信号;3例仅表现为关节的滑膜肥厚,未见明显的游离体或悬垂体形成。增强扫描,5例肥厚的关节滑膜明显强化,4例钙化或骨化的游离体边缘呈环形强化,2例游离体呈均匀强化。结论滑膜软骨瘤病具有典型影像学特征,尤其当游离体钙化或骨化时影像表现更典型,X线、CT及MRI三者结合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卵巢癌动态增强MRI资料,其中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证实。所有病例均行1.5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 MRI)。结果浆液性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性肿块,1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稍低、等信号,T2WI呈高、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厚薄不均的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粘液性囊腺癌8例病灶为囊实性肿块,6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有出血。动态增强扫描:囊壁、囊内片状阴影、间隔以及结节较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未分类的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与粘液性囊腺癌相似。结论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8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回顾分析8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其诊断的水平,方法:8例病例行CT平扫肾上腺区,其中4例加行CT增强扫描,2例加做肾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瘤中,7例CT平扫呈密度均匀,低于肌肉密度的肿块,增强扫描4例呈密度均匀或销不均匀肿块,低于或等于肌肉强化密度,MRI2例在冠状位T1加权像表现为均匀低信号,轴位T2加权介呈不均匀高信号(相对于正常肝脏信号)。结论:(1)CT和MRI检查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2)治疗主要领先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窝、腹膜后及左腹股沟区各1例,病灶直径2.5cm至8.4cm不等。颈部1例及左腹股沟区病灶多发,其余单发。7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非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血流丰富。4例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平扫1例密度均匀,2例可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1例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腹膜后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纵膈及腹膜后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2例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胸锁乳突肌信号比较),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尤其CT及MRI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