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学习困难与正常儿童各30例.结果行为表现及生活习惯得分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行为问题检出率,困难组为63.3%,正常组为6.7%.提示学习困难儿童与行为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2.
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戴天刚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30-631
目的 探讨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得1232名学生,符合学习困难儿童诊断标准的儿童102名。研究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CBCL)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结果 学习困难儿童检出率为8.28%,男女比例1.53:1,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χ^2=3.91,P〈0.05);困难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7.46,P〈0.005),两组社交退缩、攻击、违纪、多动、焦虑等行为因子检出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困难组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FF1及MF1)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父母严厉惩罚(FF2及MF4)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困难组父母拒绝否认(FF5及MF3)、父亲过分干涉(FF3)因子分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学习困难与行为问题的关系较为复杂。在对学习困难儿童提供帮助时,应关注亲子关系,尤其要重视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与性别、年龄、不同户籍之间的关系.方法2004年9~10月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分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对浙江省2156名学龄期儿童进行测评,结果按父母和教师评估,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3.5%和13.8%,且男童高于女童(父母问卷:1.79;教师问卷;2.82);年级分别以2年级(16.3%)和4年级(15.1%)检出最高,户籍分别以农村儿童(16.3%)和城市儿童(19.5%)检出最多。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问卷中男童、城市与A行为,男童与N行为分别显著相关;教师问卷中男童、城市与所有行为问题类型显著相关,4、5年级与A行为,5年级与M行为分别显著相关.结论浙江省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国内其它研究.男性、城市户籍儿童应成为学龄期儿童心理卫生指导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对学习困难儿童联合瑞文检测及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梅  郑燕 《西部医学》2009,21(12):2129-2130
目的研究对学习困难(LD)儿童的干预效果,提高我国儿童的文化素质。方法建立干预小组,通过一般干预训练和个体干预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实施1年的综合教育干预训练。通过联合瑞文(CRT)检测学习困难儿童干预前后的智商(IQ)和学习成绩,评价干预训练的效果。结果干预前LD组的智商为91.66,而干预后的智商为99.87(P〈0.01),提高了8.21(9.0%);干预前LD组儿童全部都有学习困难,其中重度学习困难的比例达到36.7%,而干预后无学习困难的比例提高到42.8%(P〈0.01),重度学习困难的比例下降到18.3%(P〈0.01)。结论对学习困难儿童通过干预治疗,可以消除和减轻儿童获得学习方式的受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阅读困难儿童的记忆特征;分析阅渎困难的记忆与学习关系:方法对长沙市两所学校的小学4-6年级,19个班级共755名学生进行筛查,确定阅渎困难儿童31名作为阅读困难组,并将阅读困难儿童同班级、同性别、年龄相差不到1岁的后一位学号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每一名人组儿童进行广泛性记忆与学习测验。结果阅读困难儿童在言语记忆量表(F=18.233,P=0.000)、视觉记忆量表(F=10.875,P=0.002)和学习记忆量表(F=19.617,P=0.000)3个维度方面较正常儿童差,9个因子中除图案记忆外,其余8个因子得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成就测验成绩变异的44%可由言语记忆及句子记忆的变化来解释。数字记忆、言语学习及句子记忆3个因子对阅读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有鉴别作用,归类正确率为85.5%。结论阅读困难儿童存在短时记忆的损害,尤其是工作记忆损害较全面,但以语音环路最为明显.工作记忆损害对阅读困难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本市区小学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与不良行为及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感觉统合诊断量表和自制儿童生长发育调查表对1775名学龄儿童进行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结果:感觉统合轻度失调23.4%,重度失调13.5%,男童失调发和率(42.86%)明显高于女童(31.36%)P<0.0),前庭功能失衡发生率最高(21.30%);统合失调组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率高达64.38%明显高于统合正常组(31.11%)P<0.01,失调组不良行为各因子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统合正常组P<0.01;学习能力不足儿童与父母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有关P<0.01。结论:儿童感觉纺合失调现状易成为成人心理障碍的潜在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2032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济宁市区2032名6~14岁在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本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总流行率为10.78%,男生行为问题流行率(13.10%)高于女生(8.12%),P<0.01;重点学校(10.00%)与普通学校(11.30%)、独生子女(9.98%)与非独生子女(12.04%)行为问题流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市学龄儿童中,A行为、N行为和M行为的流行率分别为4.87%、3.54%和2.36%,其构成比依次为45.2%、32.9%和21.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ehenbae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行为问卷和自编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表对147例处于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子女和147例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相关家庭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男性为23.2%,女性为22.9%)高于对照组的同龄青少年(男性为13.8%,女性为13.4%),但差异无显著性。男性在分裂样、社交不良、多动因子的异常率,女童在体诉、交往不良因子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青少年行为异常率。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和正常家庭相比具有较差的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亲子关系、以及对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等。结论精神分裂症子女存有明显的行为问题,是由遗传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和较差的教养方式所致。  相似文献   

9.
学习不良儿童的智力、行为及非智力因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FAT》筛选出学习不良儿童41名,学习优秀儿童35名。对二组儿童进行wics-R智力测试:不良组儿童IQ低于优秀组儿童(P<0.05),但不良组IQ>120有6名(14.60%),优秀组IQ<90有5名(14.50%)。父母教育方法调查结果表明:优秀组父母偏重意志、兴趣培养,不良组父母着重成绩或者放任,二组父母教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P<0.05)。优秀组儿童在学习中比不良组儿童具有较强的非智力个性心理因素(P<0.05)。《CBCL》儿童行为量表测验结果提示:学习不良儿童比优秀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P<0.05)。  相似文献   

10.
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与干预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浙南沿海儿童行为问题特征及干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6-11岁儿童1674名,用Ruttr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问卷回收率96%,结果:儿童行为检出率9.5%,其中A行为3.7%,N行为3.9%、M行为1.9%,A行为依次表现为说谎、不听管教、破坏东西,欺负别的孩子和偷东西:N行为依次为腹痛或呕吐,睡眠困难,烦恼,害怕新事物或环境,拒绝上学,行为问题与母亲患病,打骂或放纵的管教方式等有关,结论:应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特点及相关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学习困难儿童智力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结构水平。方法:对171名年龄6-13岁的学习困难儿童及123名正常儿童进行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测量。结果:学习困难儿童总智商得分及各分测验得分均低于正常组儿童(氏0.01),学习困难组言语智商(VIQ)得分低于操作智商(PIQ)。结论:智力是影响学习困难儿童学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农村水族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调查问卷)和自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610名5~14岁水族儿童的行为问题流行特征进行现况调查。结果:水族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49%,其中A、N和M行为检出率分别为31.30%、40.06%和28.10%,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是否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管教方式(P〈0.05或P〈0.01)。结论:水族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处于国内儿童行为问题(6.5~12.97%)的较高水平,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13.
视觉运动整合与儿童学习、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视觉运动整合与学习、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803名小学在校儿童施测VMI-4R测验,Conners问卷评估行为问题;划分儿童为H组(行为因子高分组)、N组(均值组),两组儿童的VMI-4R分数行均数比较;106名儿童学习成绩与VMI-4R分数作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H组儿童的VMI-4R分数低于N组儿童,VMI-4R分数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结论 有学习问题、多动倾向的儿童有视觉运动整合缺陷。可应用VMI-4R测验评估儿童的视觉运动整合能力,及早发现学习、行为问题,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4.
为从神经心理和神经内分泌的角度探讨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机制,选择超过标准体重20%的单纯肥胖症患儿65例进行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和内分泌检测,并与55例正常体重儿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儿童期单纯性肥胖患者有行为缺陷,表现为社交能力低下(P<0.05)和行为问题困难(P<0.001)。②儿童期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生长激素和泌乳素水平明显降低。③儿童期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行为问题与内分泌代谢相关(r=0.477,P<0.05),其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交情况与肾上腺素、泌乳素之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亚型行为问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探讨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将符合DSM-Ⅳ ADHD诊断标准者92例分为PI型56例,HI型8例、CT型28例,比较ADHD临床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及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 ADHD组PI、HI、CT型存在行为问题者分别为22例、2例、20例,各亚型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39.3%、25%、71.4%。差异有显著性(X^2=9.558,P=0.008),两两比较显示PI与CT差异有显著性(X^2=7.714,P=0.005)。HI与CT差异显著(X^2=3.859,P=0.049)。ADHD组感觉统合功能正常者、轻度失调者、重度失调者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3.1%、31.8%、59.6%,差异有显著性(X^2=8.644,P=0.013)。结论 ADHD各临床亚型行为问题发生率不同,以混合型最高;ADHD合并感觉统合失调者更易出现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对昆明市170名4—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进行测查。结果:(1)45.1%的儿童有行为问题。男童的违纪行为得分高于女童。行为问题儿童组中,FFI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健康组;(2)儿童的A行为、N行为得分和T分与FFI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A行为得分和。T分与MFⅢ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易给予子女情感支持和理解;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幼儿的违纪行为越少。结论:(1)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关联;(2)儿童行为问题普遍。在教养方式上,父亲对女童要比对男童更为过度保护,而母亲对女童要比男童更为严厉和更多惩罚;(3)父母的文化程度分别影响与子女情感沟通和交流方式以及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影响10—12岁学龄儿童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评价儿童行为,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FES)和自拟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调查10-12岁城市学龄儿童325名。结果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儿童行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程度、家庭人员间亲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成员情感表达、家庭道德观。结论 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道德观念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戴宪国  刘志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5):918-918,9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亦称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一种临床十分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问题。临床特点是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小儿,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易冲动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3%-5%。我们自1999年1月-2003年12月对126例ADHD患儿用药物辅以行为矫正法,并结合家庭和心理的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儿童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NBD)、注意缺陷障碍等,是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等为主要特征,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时出现动作不协调、性格或其他行为异常的综合征。其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就表现出来,典型年龄为3岁,8~1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儿童多动症发病率的统计差异很大,从1.3%~15.87%不等,平均发病率为3%  相似文献   

20.
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调查 哈尔滨市城市与农村6-14岁的学龄儿童共1961名,并采用自拟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分别为11.37%和19.26%,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城乡儿童行为问题类型构成比分布趋势一致,均以混合问题儿童为主,内向问题儿童所占比例均大于外向问题儿童。城乡学龄儿童的分裂样、社交退缩、体诉、交往不良、多动、攻击性、性问题因子异常率有显著差异,均为农村大于城市儿童。多因素分析揭示: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组依次为母孕期情况、父母婚姻关系、幼儿期疾病、是否寄养;农村组依次为幼儿期疾病、幼儿期生活变故、父母文化程度。结论:北方地区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儿童。加强母孕期保健预防幼儿期疾病、避免生活变故、改善家庭环境是减少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