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若鹄  车火娇  李诗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2,(6):171+173-171,173
目的探讨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对38名血站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职业暴露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4.2%。其中,采血过程中发生针头刺伤者占68.6%,穿刺过程中接触血液者占11.2%,检测或处理血样时接触血液或其他污染物者占15.2%.不规范操作的占5.0%。结论分析导致采血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并对职业暴露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对降低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护士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从而感染某种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站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对采血流程进行危险性分析,找出控制点,制定出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血站24名护士进行自愿问卷调查。结果发生职业暴露人数为79.2%。其中被针头刺伤和硬物撞击伤为57.9%,处理血液和离心破袋渗漏42.1%;工作时间3年的15人,占78.9%;二次发生暴露21.1%,均为工作年限3年的护士。结论血站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重要人群,实施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具体措施,防止血行性感染传染病的发生,是血站护士必须重视和不可缺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与预防措施。方法对40名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对其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研究,以便采取预防与处理措施。结果 40名采血护士中,出现职业暴露的有9名,占22.5%;其中3名护士出现职业暴露均为2次,发生职业暴露12次,占30.0%。其中发生针刺损伤5次,41.7%;发生硬物撞伤4次,占33.3%;血液接触2次,16.7%;黏膜接触1次,占8.3%。结论通过对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与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与处理措施,可以为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率的降低提供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向丽平 《首都医药》2014,(12):74-75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以及对标准预防的认知、执行情况。方法根据职业暴露特点和标准预防的要求,设计调查表,对351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51名护理人员中只有39.78%了解标准预防及职业暴露的概念;16.8%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仅有23.25%可以做到正确洗手;33.13%在可能血液接触的操作时戴手套;护理人员对标准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和自身防护意识不容乐观。结论要提高临床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的意识和正确的防护方法,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培训和执行,配备合理的防护设施,保证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使有效地减少或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浅谈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使护士达到自我防护及医疗部门对预防职业暴露工作的重视。方法分析血源性病原体的特征、危害,职业暴露的相对因素及预防感染的措施。结果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可以避免的,在实践中要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才能有效防范并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临床护士职业暴露情况,并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方法 通过问卷方法、主动报告的方式,调查我院2016—2021年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结果 2016—2021年我院共发生54例临床护士职业暴露,职业暴露发生率为0.98%。临床护士职业暴露受伤部位主要为左手,共27例,占比为50%;其次则为右手,共21例,占比为38.89%;眼部、其他部位各5例、1例,占比分别为9.26%、1.85%。全部54例发生职业暴露的临床护士中,44例的工作年限≤10年,占比为81.48%;8例临床护士的工作年限为10~20年,占比为14.81%;另外2例临床护士的工作年限> 20年,占比为3.70%。全部54例发生职业暴露的临床护士中,24例为护师,占比为44.44%,另外10例为实习护士,占比为18.52%;护士、主管护师各7例,占比均为12.96%;另外6例为规培护士,占比为11.11%。全部54例发生职业暴露的临床护士中,13例临床护士的致伤物为使用过的注射器,占比为24.07%;9例临床护士的致伤物为使用过的缝针,占比为16.67%;8例临床护士的致伤物为使用过的头皮针,占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乙肝病毒职业暴露情况,以加强职业暴露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防止乙肝病毒感染。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笔者所在医院临床260名护士进行乙肝职业暴露的调查统计。结果 10%的护士感染乙肝病毒,高于普通人群。针刺伤达93%。结论临床护士为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护士应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规范操作。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临床护士的职业暴露管理工作,提高护士乙肝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为患者解除疾病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做为健康协调者和健康管理者的护士却将自己的身体健康暴露在危险之中.特别是手术室护士担任着重要的手术配合及患者的抢救工作,每天都有暴露在各种职业危害当中的可能,因此识别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的职业防护是手术室护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黄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120-121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执业暴露损伤及其防护。方法对20名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对接触环氧乙烷灭菌物品和接触含PVC成分的一次性用品认知的程度最低,几乎不防护;对接触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放射线等防护意识也比较淡漠等。结论有效的控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损伤,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和个人防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职业暴露的高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报告的118起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危职业是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46%,职业暴露构成比占60.17%),高危暴露场所是住院病房(44.07%),高危暴露环节是拔针与拔针后处置(占54.24%),高危暴露方式以针刺伤为主(针头占79.66%).结论 针对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高危场所、高危环节配备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加强培训,树立标准预防的理念,规范操作规程,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2.
助产士职业暴露防护教育依从性的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曹全英  丁娟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20-1921
目的:探讨助产士的职业安全及职业暴露的防护、教育、依从性的现状及防范措施。方法:对近10年来在我院从事过助产工作的助产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了解她们在助产工作中所发生的职业暴露的种类、方式和自身的防护意识,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助产士最常发生的职业暴露是在产程监测、接生过程中被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污染;其次是在给产妇进行会阴缝合、抽脐带血、注射催产素、进行会阴神经干阻滞麻醉等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但助产士自身防护的依从性较差,一些防护措施、上报体系也不够健全,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相应处理也有欠缺。结论:强化助产士对血源性疾病防护知识的教育,提高助产士在工作中自身防护的依从性;不断完善职业暴露上报体系;对已发生职业暴露的助产士给予有力的帮助,进行相应的处理,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助产士被血源性疾病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临床检验人员的职业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状况,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职业自我概念量表(PSCS)对82名临床检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检验人员SSRS总分评分为(35.56±4.37)分,为一般水平,PSCS总分评分为(34.29±5.48)分,处于低水平。相关分析显示,职业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临床检验人员社会支持和职业自我概念状况不佳,社会支持是影响职业自我概念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护生对手术室职业防护的认知,为临床带教提供依据,提高护生自我防护意识,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发生,促进身心健康.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80名实习护生进行手术室职业防护的认知性调查.结果 不同学历的认知比较,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7%对手术室职业暴露认识不足,58.7%自我保护意思不强,48.7%职业防护措施不落实,88.7%认为有必要接受职业防护培训,大部分护生在手术室实习期间身心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护生对手术室的职业防护知识欠缺与学历有关,带教上应严格选择优秀的带教老师,根据不同学历因人施教,加强对手术室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加强日常护理行为的督查,予必要心理辅导,实行人文关怀,将有利于提高护生职业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发生,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在防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结合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开展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目标性监测。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并实施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目标,收集分析、反馈监测结果,实施干预措施,评价监测效果,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目标性监测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9.6%,实施后为2.7%,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能有效防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Short-term memory, perceptual speed, attention and psychomotor function were studied in 55 workers professionally exposed to styrene. The subjec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ir urinary styrene metabolites. Those with higher styrene exposure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airment of short-term memory only.  相似文献   

17.
职业健康监护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职业卫生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提供线索。方法通过对日常职业卫生监督工作中遇见的2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结果2个案例中,1个通过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及时发现了14名员工白细胞异常,避免了一起群体性苯中毒事故的发生;另外1个由于没有开展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从而导致职业性轻度噪声聋的发生。结论职业健康监护能有效的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探讨有效防护措施。方法对2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科室),护士血缘性职业暴露的构成情况以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结果对调查中记录的护士346次锐器伤分析表明,以针刺、玻璃划伤、手术刀片划伤为主。不同科室因工作紧张度和劳动程度不同,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比例明显不同,其中急诊室最高占62.86%。在临床护理中护士的防护意识存在差异,每次都戴手套为70人次,占35%,经常戴45人次(22.5%),偶尔戴71人次(35.5%),觉得影响操作而不戴的14人次(7%);每次都戴的比例35%,与非每次都戴的比例6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以针刺最多见,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比以急诊科最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较为淡薄,在获得医院重视的前提下通过行政干预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争取有效预防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本市疾控中心预防门诊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探讨预防门诊职业暴露防控的主要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问卷调查表,对南昌市四县五区预防门诊随机抽取165名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问卷调查。结果 165名医务人员工作中有职业暴露人数160名,占96.97%,其中,暴露致伤126名,占78.75%。发生职业暴露后造成身体健康危害34名,感染率为21.25%。职业暴露致伤后76.19%进行了有效的局部紧急处理。结论预防门诊医务人员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锐器伤是预防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疾病主要途径。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严格按照医疗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加强工作责任心,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职业暴露知识的学习,提高认知能力;同时重视及调整预防门诊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才能保障医护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0.
The majority of anticancer agents has in common DNA-damaging properties and affects not only target-cells but also non-tumour cells. Its genotoxicity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experimental models and in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Health care personnel involved in the 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emotherapy is therefore at risk for adverse health effects, since most environmental sampling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is widespread contamination of work surfaces and equipments with anticancer drugs. Adherence to safety guidelines and proper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re insufficient to prevent significant absorption, as evid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detectable amounts of drugs in urine samples and increased frequency of genotoxicity biomarkers. In this minireview,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most important biomarkers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nticancer agents as well as a summary of the key findings from several studies published in this field is perfor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