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络舒胶囊对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经络舒低剂量组、经络舒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对照组,治疗6周后,检测SD模型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两项、胰岛素敏感指数、氧化应激信号(MDA)。结果:经络舒高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比较,二甲双胍组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更明显(P0.05)。在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体重、改善血脂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经络舒高剂量组抗氧化应激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经络舒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的空腹血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中运脾补肾法中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胰岛素敏感性、体重指数方面的作用。方法将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70例和对照组(二甲双胍组)35例,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性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P<0.05);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高空腹胰岛素、体重指数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相当(P>0.05),而降低甘油三酯、高空腹胰岛素、体重指数,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效,中药组则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中运脾补肾法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枸杞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TNF-α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血脂及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未予上述处理的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成模大鼠按血糖再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枸杞多糖(LBP)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和二甲双胍组,药物干预6周后,处死动物取血测定血脂、空腹血糖,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胰岛素及血清TNF-α水平。结果LBP中、高剂量干预组及二甲双胍组空腹血糖水平较糖尿病对照组降低(P〈0.05,P〈0.01),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LBP高剂量干预组及二甲双胍组ISI较糖尿病对照组升高(P〈0.05);LBP中、高剂量干预组血清TC水平较糖尿病对照组降低(P〈0.05),LBP各剂量组血清TNF-α水平较糖尿病对照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血清TNF-α水平较糖尿病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LBP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血脂水平,增加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讨糖脉康颗粒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单用二甲双胍)和研究组70例(服用二甲双胍加糖脉康颗粒),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变化。结果:①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和餐后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的空腹和餐后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②研究组并未较对照组出现更多的不良反应(P<0.05)。结论:糖脉康颗粒联合二甲双胍较单用二甲双胍能更有效地降低血糖、血脂及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探讨糖脉康颗粒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4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单用二甲双胍)和研究组70例(服用二甲双胍加糖脉康颗粒),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变化.结果 ①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和餐后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的空腹和餐后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②研究组并未较对照组出现更多的不良反应(P<0.05).结论 糖脉康颗粒联合二甲双胍较单用二甲双胍能更有效地降低血糖、血脂及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500mg/次,2次/d。治疗3个月之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BG)、餐后2h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体重指数(BMI)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二甲双胍显著降低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C、TG、LDL-C和体重指数,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量(HDL-C)(p〈0.01)。结论二甲双胍是较好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与优降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方法:将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二甲双胍、优降糖及单纯饮食运动治疗6周,以空腹血糖(FPG)与空腹胰岛素(FIns)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二甲双胍组与优降糖组ISI均有上升,但二甲双胍组上升更显著,单纯饮食运动治疗组的ISI无改变。结论:二甲双较优降糖更有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降糖益肾方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口服降糖益肾方、二甲双胍片.对照组45例口服二甲双胍片.两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FPG、PG2h)、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TC、TG)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FPG、PG2h、Fins、TC、TG以及血浆粘比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IAI明显提高(P<0.01、P<0.05).结论:中药降糖益肾方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体脂分布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n=30)治疗,B组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30)共8周。治疗前后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BG、PPG、HbA1c均有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格列酮组治疗前后臀围、体重、体重指数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围增加不明显,腰臀比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腰围、臀围、体重、体重指数均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还是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均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罗格列酮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臀围、体重和体重指数增加,似有脂肪重分布的趋势,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臀围、腰臀比、体重、体重指数及体脂分布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开  翁雪燕 《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118-1118,1164
目的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单用二甲双胍0.75g/d治疗2个月以上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76例随机分成试验组39例及对照组37例,试验组加用盐酸吡格列酮30mg/d,对照组将二甲双胍剂量加至1.5g/d,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血脂、体重指数(BMI)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糖、HbA1c、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脂代谢得到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餐后血糖、HbA1c、HomaIR及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BMI较治疗前下降,试验组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吡格列酮30mg/d联合二甲双胍0.75g/d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优于单用二甲双胍1.5g/d.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2(AMPKα2)表达及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血糖、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高脂饮食一个月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后者给予二甲双胍灌胃治疗。测定大鼠治疗前后的体质量(body weight),并检测各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单胺氧化酶(MAO)、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计算大鼠脂体比、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同时以半定量RT-PCR检测脂肪组织AMPK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脂肪组织AMPKα2的表达及血清FINS、GSH、SOD、ISI、HDL增高, FBG、NAG、MDA、MPO、MAO、TC、TG、LDL降低, P均< 0.05。结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上调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AMPKα2的表达来调节机体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糖尿病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芪育阴煎治疗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IR)相关指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3例采用自拟方黄芪育阴煎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c-肽、血脂,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评估IR。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BG,PBG及HbA1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总有效率100%,显效率83.4%;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胰岛素、c-肽及ISI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黄芪育阴煎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能显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且对血脂紊乱及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二甲双胍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对73例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DM组),72例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HT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NC组)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检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等,观察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二甲双胍对二者的影响。结果:DM组和HT组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无统计学差异。而DM组左室舒张功能差于HT组,且夜间收缩压(NSBP)水平高于HT组。DM组代表左室舒张功能的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心室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与NSBP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r=-0.57,r=-0.49P<0.05)。多元回归显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DM组口服二甲双胍0.5g,3次/d,3个月后,NSBP显著下降(P<0.05),E/A增高,但较服药前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夜间收缩压显著增高,左室舒张功能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二甲双胍能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NSBP并有可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青少年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30例青少年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年龄15~25岁。二甲双胍850 mg/次,2次/d,治疗12周,观察服药前后体重、血压、月经、血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LH/FSH的比值、雌二醇(E2)、血脂、空腹及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糖(PBG)和胰岛素(INS)的变化。计算体重指数(BM 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体重指数、胰岛素、睾酮、LH及LH/FSH比值较治疗前下降(P<0.001),ISI升高(P<0.001),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亦有改善(P<0.05),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均值间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73%(22/30)的患者恢复正常月经。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睾酮、LH及LH/FSH比值,恢复月经,同时改善血压、血糖、血脂,可为PCOS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验证二甲双胍治疗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血脂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两项随机、安慰剂的 对照研究纳入分析。共有201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血脂异常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将其分为1 000 mg/d 二甲双胍组(以下简称为二甲双胍组,n=103)和安慰剂组(n=98),观察24周。在基线、治疗后第12周和第24周进行 临床症状及体重、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评估。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后,二甲双胍组和安慰剂组之间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平均差异从基线时的0.16 mmol/L,降低到第24周结束时的 –0.86 mmol/L,降低了1.02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4周结束时,二甲双胍组LDL-C≥3.37 mmol/L的 患者有25.3%,显著低于安慰剂组24周结束时的64.8%(P<0.01)。与安慰剂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体重、体重指数、 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有显著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对体重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出现在第12周,并且在第24周进一步改善,但对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在第 24周结束时才出现。结论:二甲双胍治疗对于改善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是有效的,并且改善 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出现的时间早于降低血脂异常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高果糖诱导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血压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高果糖饲料对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及血压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果糖组升高。对照组大鼠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以高果糖饲料喂养4周。测定对照组和高果糖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血胰岛素(FSI)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尾套法测定收缩期血压(SBP),生化酶法测定甘油三酯(TG)。结果高果糖组大鼠2周后血压升高,4周后,除血压升高外血胰岛素、甘油三酯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而体重、每天平均饲料摄入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高果糖饲料喂养的SD大鼠,具有典型的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的特点,是研究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30例COPD患者,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分为:轻度COPD组95例,中度COPD组95例,重度COPD组75例,极重度COPD组65例,并设正常对照组40例。取新鲜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对象的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免疫比浊法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电发光测定法测定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等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COPD组空腹血糖、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均显著升高,ISI显著降低(P均<0.05)。与轻、中度COPD组相比,重度、极重度COPD组空腹血糖、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升高,ISI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并随疾病程度的加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SHBG)和性激素变化 ,分析其与血糖、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敏感性等因素的相关性 ,用吡格列酮干预治疗来探讨 SHBG在 2型糖尿病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随机对照方法纳入 2型糖尿病患者 85例和正常对照 5 9例 ,女性取绝经后。其中 4 8例患者用吡格列酮干预治疗。分别收集其空腹血清标本 ,测定 SHBG、总雌二醇 (E2 )、总睾酮 (T)、空腹胰岛素 (FINS)、体重、空腹血糖(FBG)、血脂等指标 ,计算 HOMA模型 B细胞功能指数 (HOMA- IS)、BMI,并以 L N[1/ (FBG·FINS) ]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结果 :患者组血清 SHBG较同性别对照组降低 (女性 P<0 .0 1;男性 P<0 .0 5 ) ;T/ SHBG在女性患者组高于对照组 (P<0 .0 1)。相关性分析发现 ,女性患者组 SHBG与 FBG、FINS、ISI有相关性 (分别 rs为 - 0 .372、P<0 .0 5 ,- 0 .332、P<0 .0 5 ,0 .4 45、P<0 .0 1) ;男性患者组 SHBG、总 T与 BMI有相关性 (rs为 - 0 .32 9、P<0 .0 5 ,- 0 .4 2 4、P<0 .0 1)。经吡格列酮干预治疗 12周后 ,血糖、血脂等有改善 ,而 SHBG、性激素、ISI无显著改变。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SHBG水平下降与胰岛素抵抗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络方剂对1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组(DM)、通络方剂治疗组(TLR),每组10只;后两组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腹腔注射制备1型糖尿病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通络方剂组给予通络方剂(1.0 g.kg-1.d-1)灌胃,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给予同剂量双蒸水灌胃。8周后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附睾周围脂肪组织质量、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瘦素(leptin)水平,检测脂肪组织中瘦素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糖尿病组相比,通络方剂治疗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1)、血FBG降低(P<0.05)、FINS升高(P<0.01)、FFA降低(P<0.01)、血leptin水平增加(P<0.05);脂肪组织leptin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通络方剂可能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瘦素、胰岛素低水平状态纠正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