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2例(8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6个月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程度的变化,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54眼,0.4者12眼,0.1~0.3者10眼,<0.1者6眼,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44,P<0.0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三组眼压术后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955、4.741、5.638,均P<0.01)。且三组前房深度术后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13.080、11.890、16.124,均P<0.0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房角开放程度明显好于术前,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房角开放程度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χ2=9.246,P<0.05)。术后均未出现人工晶体夹持、角膜失代偿、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有效提高视力,控制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3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伴有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矫正视力,光感~0.2;裂隙灯检查,周边前房均≤1/4CT,伴周边虹膜膨隆;房角检查,粘连关闭范围均≤1/2圆周。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周边前房深度等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在10~17mmHg正常范围内。术后所有患者的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矫正视力0.2~1.0。术后全部患者周边前房深度均≥1CT。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既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6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术后患者矫正视力明显提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深度明显提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眼虹膜萎缩,1例眼角膜轻度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矫正患者视力,降低眼压,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7,(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集的30例(3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前房角及周边前房变化。结果术前药物控制平均眼压为(19.22±4.68)mm Hg(1 mm Hg=0.133 k Pa),术后为(12.58±3.56)mm Hg,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视力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及周边前房较术前明显加深。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后患者眼压明显降低,视力提高,前房角及周边前房明显加深,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择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5例,95只眼,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术后患者眼压、前房深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虹膜角膜角粘连程度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发生角膜水肿患者12例(14.12%),前房轻度炎症反应20例(23.53%),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术后后期发生虹膜萎缩患者3例(3.53%)。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可有效降低眼压,使前房加深、房角开放,其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砚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3):111-112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眼压及视力。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5%)高于对照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声乳化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均能够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效果要优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超声乳化组51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非超声乳化组52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超声乳化组术后1d、7d、15d、30d末视力恢复明显优于非超声乳化组,P<0.05;超声乳化组平均眼压(17.1±2.5)mmHg明显低于非超声乳化组平均眼压(21.5±2.6)mmHg,P<0.01;超声乳化组最佳矫正视力≥0.3共50例(51眼)明显优于非超声乳化组43例(44眼),P<0.01。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青光眼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有效促进视力恢复和控制眼压,在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和体会。方法本研究对96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进行超声乳化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如果个别患者出现眼压较高则辅助以甘露醇进行快速静脉滴注以控制眼压。术后进行患者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视力、眼压等情况。结果96例患者术后随访,视力均有所提高。超声乳化手术之前,患者用药后的眼压为(18.2±3.2)mmHg,超声乳化手术后,患者的平均眼压为(14.9±1.8)mmHg,不需要使用药物治疗。手术前后眼压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前房普遍较浅,前房中央的平均深度为(2.2±0.2)mm,手术后前房深度显著增加,平均深度达到(3.1±0.2)mm,前后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效果较好,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共8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0.1者7眼占8.5%,0.1—0.3者8眼占9.8%,0.3-0.5者23眼占28.0%,0.5以上者44眼占53.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3.5±3.6)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前房深度在3.08-4.15mm,平均(3.954-0.52)mm,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82眼房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宽。结论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治疗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指南》2019,(7)
目的探讨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符合此次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72例进行分组治疗研究,其中对照组36例均采取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6例则使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结果所有病患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2组患者的视力水平以及眼内压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术后视力为(0.8±0.3)、眼内压为(12.3±0.8)mm Hg较之对照组改善效果更佳(P <0.05)。对比并发症发生概率也提示观察组为2.8%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降低眼内压,且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采用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患有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抽取84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A组患者采用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患者的眼压变化的稳定性明显优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的前方深度的改变情况也较A组更加理想,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患有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不会使患者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治疗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可以做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7例,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眼压、房角宽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患者治疗后前房深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患者治疗后眼压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患者治疗后房角宽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疗后出现角膜轻度水肿12眼,瞳孔散大4眼,虹膜萎缩1眼;未出现视网膜脱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应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治疗在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等方面具有良好改善效果,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5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29例(3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3例(25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加深,粘连的房角不同程度开放,眼压控制满意,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能获得满意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观察单纯行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f42眼1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浑浊。行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32个月(平均24.9个月1。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平均眼压(11.31+2.52)mrnHg,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0.60+9.56)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54+0.34)mm增加到术后(2.58+0.3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单纯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能增加前房深度、降低眼压及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指南》2017,(8)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纳入此研究中,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梁切除术予以治疗,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视力情况、眼压变化情况、前房的实际深度以及房角粘连闭合角度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未产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情况、眼压变化情况、前房的实际深度以及房角粘连闭合角度经对比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应用在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19.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6.1±2.7) mmHgvs (18.6±19)mmHg]、术后1个月[(16.7±1.8)mmHgvs (17.8±1.6) mmHg)]、术后3个月[(15.3±1.7) mmHg vs (17.5±1.6)mmHg]及术后6个月[(14.6±1.5) mmHg vs(17.2±1.7)mmHg]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0.554±0.25) vs(0.521 ±0.18)]、术后1个月[(0.623±0.26) vs(0.568±0.21)]、术后3个月[(0.628±0.27) vs(0.624±0.22)]及术后6个月[(0.586±0.23)vs(0.573±0.24)]的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ACD[(3.406±0.245)mmvs(3.062±0.221)mm]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P<0.001,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及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均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有效手段,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更好的降低术后眼压、改善视力、增加前房深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黄河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的 PACG 合并白内障患者 71 例, 共 98 眼; 男 21 例(30 眼), 女 50 例(68 眼), 年龄 53~ 94 岁, 平均(73.94±6.43)岁。包括: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 47 例, 64 眼, 为急闭组;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进展期 24 例, 34 眼, 为慢闭组。 观察并比较 2 组患者手术前后矫正视力、眼压(IOP)、房角、中央前房深度(CCT)、降眼压药物使用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 6 个月 。 结果 随访期末, 2 组术后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 CCT 较术前明显加深, 房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宽, 降眼压药物(点及口服)应用数量减少(P < 0.01), 2 组间术前和术后视力、IOP、房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 组间术前和术后 CCT 均是慢闭组高于急闭组(P < 0.05); 慢闭组术后无药物眼压控制率为 76.5%(26/34), 8 只眼需点眼药(0.50±0.12)次, 而急闭组为 100%(64/64), 术后均未用药。 2 组共有 14 眼发生角膜水肿, 8 眼出现虹膜纤维性渗出,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术后并发症少, 是治疗 PACG 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