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成为严重影响生育年龄妇女身心健康与生育能力的难以治愈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超微结构是细胞学到分子生物学重要的知识链条,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可使分子生物学研究有相应的形态学支持,同时形态结构的变化推测功能的变化,从而提供从超微结构的角度认识、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成为严重影响生育年龄妇女身心健康与生育能力的难以治愈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超微结构是细胞学到分子生物学重要的知识链条,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子宫内膜的超微结构.可使分子生物学研究有相应的形态学支持,同时形态结构的变化推测功能的变化,从而提供从超微结构的角度认识、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的女性常见疾病。虽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在多易感位点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作用下或环境与基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复杂性疾病。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日新月异。本文主要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倾向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候选基因研究、连锁分析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面进行综述和讨论,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发掘新的检测手段、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MS)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内异症所引起的痛经、慢性盆腔疼痛和不孕,严重影响着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内吗啡肽是1997年新发现的一种调节多肽,其与生殖系统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此,我们自2006年3月至2006年4月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观察内吗啡肽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的分布及变化,希望从新的角度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研究发现,新血管形成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有调节新血管形成的作用。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关键酶,ACE基因的多态性与血浆中ACE浓度和活性有关,进而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ACE基因是RAS中与疾病相关最主要的基因之一。ACE基因多态性可能会成为有效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的标记物,而且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池丰丽  童国庆  段涛 《生殖与避孕》2011,31(12):827-832
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着床成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展开了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基因的高通量筛选研究。学者们通过对正常妇女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初步总结出一些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的基因,同时也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明原因不孕的妇女子宫内膜基因表达异于正常妇女,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造成植入失败引起不孕。而近期,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基因的表达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人们正努力寻找能用于指导临床的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基因,这对了解植入失败原因、评估子宫内膜功能和预测妊娠结局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凋亡调节基因Fas和c myc在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以探讨凋亡调节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应用免疫组化法 ,检测凋亡调节基因Fas和c myc在无异位症妇女的正常子宫内膜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 ,异位内膜中的表达。结果 Fas和c myc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中 ,其中Fas在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中表达较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 myc在异位症患者异位、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较无异位者增强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维、汉族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这两者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凋亡调节基因的表达与无异位症者不同 ,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减弱 ,抑制凋亡基因的表达增强 ,有利于异位内膜的种植 ,生存和发展。维族和汉族内膜异位症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但具有侵袭、种植及复发等恶性倾向,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紊乱、性交痛等,与不孕关系密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多数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检测自身抗体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但具有侵袭、种植及复发等恶性倾向,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紊乱、性交痛等,与不孕关系密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多数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检测自身抗体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类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率为6%~10%。虽然为良性疾病,但有恶变风险,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率约为1%。目前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提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卵巢癌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初诊年龄大、囊肿直径大、不孕及肥胖等会增加其恶变风险,生育次数多、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术、患侧附件切除术以及长期服用避孕药等可降低此风险。基础研究显示,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炎症反应、激素作用、环境因素及基因突变等因素与其恶变机制关系密切。此文主要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变的发病风险、高危因素、保护因素和发病机制4方面的进展进行归纳与总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疾病。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类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率为6%~10%。虽然为良性疾病,但有恶变风险,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率约为1%。目前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提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卵巢癌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初诊年龄大、囊肿直径大、不孕及肥胖等会增加其恶变风险,生育次数多、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术、患侧附件切除术以及长期服用避孕药等可降低此风险。基础研究显示,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炎症反应、激素作用、环境因素及基因突变等因素与其恶变机制关系密切。此文主要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变的发病风险、高危因素、保护因素和发病机制4方面的进展进行归纳与总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疾病。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是育龄期妇女盆腔痛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不充分,体内、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是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措施的重要途径。通过手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包括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同种移植是将同基因动物的子宫内膜组织移植到灵长类或啮齿类动物的腹腔,异种移植是将人体在位或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移植到免疫缺陷鼠体内或直接种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本文分析、总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用模型中灵长类、啮齿类和鸡胚绒毛尿囊膜不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优缺点,旨在为实验中模型的选择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TNF、IL-6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14例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妇女(异位症组)和11例其他原因所致不孕妇女(对照组)腹腔液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显示,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妇女腹腔液TNF和IL-6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表明腹腔液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人类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妇女的血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从而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基础和影响因素,做到更好的针对病因的预防、诊断、治疗,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0例,平均年龄37,5岁,最终诊断均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病理证实。选取非妇科疾病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39.5岁。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内切酶PvuⅡ、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观察ER基因多态性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RFLP用Pp(PvuⅡ)和Xx(XbaⅠ)来表示。同时以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对雌激素受体基因上游高变区二核苷酸(TA)重复序列进行纯化和序列分析,探讨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vuⅡ、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型均呈多态性分布,两组没有差异。而雌激素受体基因上游的TA重复序列实验组以15次重复明显高于对照组,表现为明显差异。结论特定的雌激素受体基因上游的TA重复序列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5.
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子宫内膜异位症标志物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和复发率均很高,因此,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寻找子宫内膜异位症标志物,不仅可以反映细胞的病理改变、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变化,从而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而且可为异位症诊断和导向治疗打下基础。现在,以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质谱为代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已成为发现新的分子标记物的有力工具,在肿瘤研究中应用甚广。现就蛋白质组学技术用于寻找子宫内膜异位症标志物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用于诊断在使用腹腔镜以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常是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而作出诊断,结论往往是推断的。自从引用了腹腔镜已发现了很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明显而体征不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已往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年龄较大、未生育过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生育年龄较迟的妇女,但腹腔镜应用以后上述观点已有了改变,现在已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常见于20岁左右、社会经济地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发病率是5%~10%,其中40%的妇女伴有不孕,其发病原因和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凋亡与EMs的关系受到许多学者的注意.研究较多的细胞凋亡调控蛋白有:Survivin、Bcl-2/Bax、Fas/Fasl、Ubiquitin和p53等.现作如下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雌激素受体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Ⅰ-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为实验组,随机选择年龄相当的正常妇女50例为对照组,分别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经PCR扩增,PvuⅡ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琼脂糖电泳观察结果。结果PP、Pp及pp 3种基因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出现例数为6、22和22例,而在对照组分别为10,23和17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P与p出现频率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 E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期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虽非恶性肿瘤,但却是一种持续性活跃的疾病,在绝经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直接影响了广大妇女的生活质量。1980年在美国成立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会(World Endometriosis Soci—ety),并先后召开了7次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会议,交流讨论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诊断、  相似文献   

20.
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有不少学说,一般认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的来源有:(1)子宫内膜;(2)病变部位本身组织;(3)兼有上述两种来源。月经周期性雌激素-孕酮刺激似为本病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但在有月经周期的妇女只4~17%发病。发现某些家族有发生本病的遗传倾向, 机制不明,是否可能与内分泌、酶或免疫等生理调节机制有关尚待研究,体腔上皮(如盆腔腹膜)的副中肾管衍生物似乎保留有组织发生的多能性。学者们对本病组织来源做了不少实验。关于来源于子宫内膜方面,Culen等已证明子宫腺肌症大多由子宫内膜直接进入子宫肌层发育而成。S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