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可加剧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反应,引起中枢神经功能损害,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了脑中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外伤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是防治多种CNS疾病的重要手段。细胞因子抑制信号蛋白1(SOCS1)是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上的一种蛋白,大量研究表明,SOCS1蛋白表达变化可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降低CNS炎症因子浓度和炎症反应程度。白藜芦醇和姜黄素等生物活性药物还可通过增加小胶质细胞SOCS1表达,显著降低β淀粉样蛋白(Aβ)对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并降低促炎症因子释放量,因此,SOCS1可能作为新的干预靶点,用于防治阿尔兹海默症等慢性CNS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途径转导分子及调节因子在小儿0脓毒症异常炎症免疫反应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脓毒症患儿10例、严重脓毒症患儿13例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前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TLRs信号途径转导分子和调节因子的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前炎症细胞因子蛋白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TNF-a、IL-1β和IL-6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TLRs信号途径转导分子TLR2、TLR4、髓样细胞分化蛋白-88(MyD88)、TNF相关因子6(TRAF6)、IL-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转化生长因子-β活化激酶1(TAKl)、TAK1结合蛋白2(TAB2)的mRNA表达以及TLRs信号途径正性调节因子TLR4相关蛋白(PRAT4B)、信号转换接头蛋白2(STAP2)的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均<0.01),且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升高更显著(p均<0.01).脓毒症组TLRs信号途径负性调节因子IL-1受体相关激酶3(IRAK-M)、核转录因子-kB抑制性锌指蛋白(Triad3A)的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均<0.01),严重脓毒症组表达则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均<0.01).结论 TLRs信号途径转导分子/调节因子异常表达可能是脓毒症时全身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β-上海,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 protein,Aβ)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水平的影响。探讨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取新生24h内SD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海马,进行混合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并于混合培养的第5d通过低速振荡的方法分离得到小胶质细胞。将老化3d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鼠的认知功能.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鼠大脑皮质及海马tau蛋白磷酸化、β-淀粉样蛋白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侧脑室立体定向注射β-淀粉样肽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取单纯或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1个月后采用Western bloting 方法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总tau蛋白及磷酸化的tau蛋白表达,以ELISA方法检测β-淀粉样蛋白40,β-淀粉样蛋白42含量,同时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降低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总tau蛋白及磷酸化的tau蛋白表达,降低大脑皮质及海马β-淀粉样蛋白40和β-淀粉样蛋白42表达.②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粗面内质网扩张、膜断裂,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肿胀、核膜不清等改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上述改变有减轻作用,较骨髓间质干细胞未修饰组明显.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淀粉样β蛋白的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学习和掌握淀粉样β蛋白的生物学特征,认识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的几种可能作用以及以淀粉样β蛋白为靶点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研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4-01/2004-01”与淀粉样β蛋白相关文献,检索词为“β-amyloid”,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1994-01/2004-01与淀粉样蛋白相关文献,检索词为“淀粉样蛋白”,二次检索词为“阿尔茨海默病”,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汉语。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40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阿尔茨海默病为研究对象、以淀粉样β蛋白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60多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将筛选到的30篇文献按结构、功能和疾病关系分类:其中2篇与淀粉样β蛋白的结构相关,13篇与淀粉样β蛋白神经毒性相关,15篇与淀粉样β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其为治疗靶点的研究有关。资料综合:32篇文献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说明了淀粉样β蛋白的神经毒性作用,它可诱导性活氧产生自由基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并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炎症反应,故大多数学者认为淀粉样β蛋白在脑组织中的沉积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以阻止或减少脑内淀粉样β蛋白的数量为目标的治疗策略,可能直接作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结论:淀粉样β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以淀粉样β蛋白为靶点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策略正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ki对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从3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大脑皮质分离星形胶质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siRNA组,siRNA组沉默Ski基因。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ki表达;再以脂多糖激活星形胶质细胞24 h。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结果 siRNA组Ski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激活后,TNF-α、IL-1β浓度显著减少(P0.001)。结论 Ski可能参与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已成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以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为主要成分的神经炎性斑和由过度磷酸化tau蛋白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以情景记忆障碍为早期突出的表现,逐渐出现认知功能全面衰退、精神和行为症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近年研究发现,以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及产生大量自由基和炎性因子为特征的神经免疫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免疫炎症的特征、小胶质细胞激活在阿尔茨海默病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及机制、神经免疫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的关系、神经免疫炎症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关系、神经免疫炎症的影像学特点及抗神经免疫炎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胆固醇对于保持脂筏的完整性起必要作用,其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中淀粉样蛋白生成的关键调节因子。大多数关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和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的研究都聚焦于神经元。虽然在大多数AD患者和AD转基因模型脑内发现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但星形胶质细胞在AD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索。在神经元Aβ生成中胆固醇的作用已得到充分研究,并归因于APP代谢中脂筏的参与。因此,本研究分析星形胶质细胞中胆固醇的作用,以及APP的表达和进展。本研究发现,胆固醇的表达导致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提高APP水平,增强APP和BACE-1的交互作用。这些作用与星形胶质细胞细胞膜的神经节苷脂GM1-胆固醇斑块和增高的ROS相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许多研究表明淀粉样β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淀粉样β蛋白的减少将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因此减少淀粉样β蛋白的产生成为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一项重要策略.许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精神行为异常而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与喹硫平能够明显地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整体印象评分,早期开始的长期干预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目的观察奥氮平与喹硫平对双转染(瑞典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基因和早老素1基因)鼠成神经瘤细胞分泌淀粉样β蛋白42的作用.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材料所有研究工作均在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研究所进行.鼠N2a成神经瘤细胞与双转染N2a细胞由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及神经科学系提供.干预双转染N2a细胞分别予200 μmol/L奥氮平及50μmol/L喹硫平处理24 h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法测定细胞内外淀粉样β蛋白的水平.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方法检测细胞活性、BCA法测定细胞的蛋白质含量、免疫印迹检测N2a与双转染N2a细胞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双转染N2a细胞分泌到培养液及细胞内的淀粉样β蛋白42水平.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双转染N2a细胞分泌到培养液及细胞内的淀粉样β蛋白42水平.结果双转染N2a细胞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N2a细胞.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浓度[(4.78±0.54)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69±0.62)nmol/L](t=3.52,P<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浓度[(4.09±0.18)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7.50±0.50)nmol/L](t=5.61,P<0.05).奥氮平处理组细胞内淀粉样β蛋白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喹硫平处理组细胞内淀粉样β蛋白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奥氮平与喹硫平能够减少双转染鼠N2a细胞外淀粉样β蛋白42的分泌,奥氮平与喹硫平的应用有可能通过减少神经细胞淀粉样β蛋白42的分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Ski是一种进化保守蛋白,广泛参与并调节不同物种中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转化及肿瘤进展等过程。在脊髓损伤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反应性星形胶质增生是影响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Ski在脊髓损伤后高表达,并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调控其活化、增殖、迁移以及胶质瘢痕形成等过程,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调心方对淀粉样β蛋白杏仁核注射诱导的痴呆模型大鼠脑内淀粉样肽前体mRNA表达,淀粉样β蛋白沉积及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作用,并与多萘哌齐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4-0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调心方组、多萘哌齐组5组,每组8只。①给药:各组动物于造模前1周开始给药,调心方组给予调心方(党参、茯苓、远志、桂枝、菖蒲等组成,7.45g/mL)24.8g/kg,多萘哌齐组应用多萘哌齐组5mg/kg;其余各组用1mL双蒸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3周。②造模:正常对照组不造模;模型组、调心方组、多萘哌齐组大鼠通过单侧杏仁核注射淀粉样β蛋白25~35(5.0nmol)造成痴呆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切开皮肤后立即缝合。③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给药完毕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淀粉样β蛋白1~40沉积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淀粉样肽前体KPI和MPImRNA的表达。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淀粉样β蛋白1~40的阳性表达:模型组可见皮质、海马大量阳性细胞表达,其吸光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调心方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多萘哌齐组虽有降低但不明显(P>0.05)。②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皮质内胶质阳性细胞广泛增多,吸光度值亦高(P<0.01);调心方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多萘哌齐组作用不明显。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调心方组KPI(1269bp),MPI(297bp)条带表达均明显减弱,抑制大脑皮质和海马淀粉样肽前体751/770mRNA的表达。结论:淀粉样β蛋白沉积能激活胶质细胞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诱发炎症反应,进一步促使淀粉样肽前体mRNA的表达和淀粉样β蛋白的沉积,启动炎症和免疫级联反应诱导老年斑的形成。而调心方可显著减少模型大鼠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淀粉样肽前体mRNA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减轻淀粉样β蛋白的大量沉积,其效果优于多萘哌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β蛋白沉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胶质细胞释放的多种炎性介质导致神经元的损伤,最终导致神经元的丢失。已有不少研究提出,抗淀粉样β蛋白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可以减少外周及中枢的淀粉样β蛋白沉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5-01/2005-01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lzheimersdisease,neuropathologymechanism,immunotherapy”分别组合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阿尔茨海默病,免疫疗法,淀粉样β蛋白”,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上述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然后筛除非随机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试验。②试验包含对照组和治疗组。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0篇关于神经炎症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得到影响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15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篇。资料综合:15个试验干预措施分别选用了给予主动或被动免疫以及抗炎药物的方法,观测指标主要包括动物的学习记忆行为的改变及观测胶质细胞的活化。对疫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进行了对照研究及相关性分析。结论: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阐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抗淀粉样蛋白疫苗能诱导机体对淀粉样蛋白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减少运动模型中淀粉样蛋白,由此学说提出的免疫给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淀粉样β蛋白的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学习和掌握淀粉样β蛋白的生物学特征,认识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的几种可能作用以及以淀粉样β蛋白为靶点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研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4-01/2004-01”与淀粉样β蛋白相关文献,检索词为“β-amyloid”,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1994-01/2004-01与淀粉样蛋白相关文献,检索词为“淀粉样蛋白”,二次检索词为“阿尔茨海默病”,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汉语。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40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阿尔茨海默病为研究对象、以淀粉样β蛋白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60多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将筛选到的30篇文献按结构、功能和疾病关系分类:其中2篇与淀粉样β蛋白的结构相关,13篇与淀粉样β蛋白神经毒性相关,15篇与淀粉样β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其为治疗靶点的研究有关。资料综合:32篇文献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说明了淀粉样β蛋白的神经毒性作用,它可诱导性活氧产生自由基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并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炎症反应,故大多数学者认为淀粉样β蛋白在脑组织中的沉积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以阻止或减少脑内淀粉样β蛋白的数量为目标的治疗策略,可能直接作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结论:淀粉样β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以淀粉样β蛋白为靶点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策略正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和比较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对脑出血急性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6例急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记录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肿量、脑室出血、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等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统计分析这些炎性因子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病例组(或脑室出血患者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仅浓度均较对照组(或非脑室出血患者或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明显增高(均P〈0.05)。行Pearson相关检验,人院时血肿量及NIHSS评分与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仪浓度均显著正相关性(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d浓度对急性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均有显著预测价值,且它们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反应蛋白、白介素-113、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理可能参与脑出血急性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炎症反应过程,临床检测这些因子可更好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的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对不同组织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及浓度依赖性.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信号传导途径中特异性激酶抑制剂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成熟化所起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为3组:第1组用含体积分数2%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用含10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培养基培养;第3组先加入质量浓度为50 μg/L的Anti-TNFRSF1B作用1 h后,倒出培养基再加入含有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培养基继续培养.采用RT-PCR法测定各组Ⅰ型胶原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Ⅰ型胶原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一定质量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其信号传导途径特异性激酶发生磷酸化或蛋白被激活,信号通路被激活,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活化,明显降低Ⅰ型胶原的表达.加入其信号传导途径的抑制剂Anti-TNFRSF1B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效应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并未完全消除,这更进一步证明肿瘤坏死因子α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一些研究提示肿瘤坏死因子-α预注射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可产生保护作用,脑缺血耐受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增高有关.另一方面,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与脑卒中有关的一个有害细胞因子,抗肿瘤坏死因子-α循环抗体对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前、后不同时期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鼠脑缺血灶的影响,是保护作用还是毒性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1/2002-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8组预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 0.05,0.5,1.0μg及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后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 0.05,0.5,1.0μg及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每组15只.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前48 h或缺血2 h再灌注后,在大鼠小脑延髓池内分别注射不同剂量肿瘤坏死因子-α(0.05 μg,0.5 μg,1.0μg)或磷酸盐缓冲液.①各组取8只大鼠,于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麻醉下处死取脑,制备TTC切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每个脑片面积及梗死面积,然后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②各组取7只大鼠,于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麻醉下处死取脑,行HE、GFAP和ICAM-1免疫组化染色,用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切片,计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及每侧半球细胞内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③各组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预注射组及1.0μg预注射组脑梗死体积减小,0.5μg预注射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70.9%,1.0 μg预注射组减小66.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后注射及1.0 μg后注射组脑梗死体积增加,0.5 μg后注射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增加22.3%,1.0 μg后注射组增加46.7%.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预注射组与1.0 μg预注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后注射组与1.0 μg后注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病理变化肿瘤坏死因子-α0.5 μg预注射组及1.0 μg预注射组脑组织变性坏死程度减轻;肿瘤坏死因子-α0.5 μg后注射及1.0 μg后注射组脑组织变性坏死程度加重.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0.5 μg预注射组及1.0 μg预注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减少(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μg后注射及1.0 μg后注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预注射组与1.0 μg预注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肿瘤坏死因子-α 0.5 μg后注射组与1.0 μg后注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①肿瘤坏死因子-α预注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该作用与星形胶质细胞的修复作用无关,而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减少有关.②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给肿瘤坏死因子-α则加重脑缺血,该作用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加有关.③脑缺血前或脑缺血后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决定了它的作用效果,这两种作用都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表明,淀粉样β蛋白42疫苗接种可以诱导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产生特异性抗淀粉样β蛋白42抗体,清除其脑内的淀粉样β蛋白沉积,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在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的研究淀粉样β蛋白42及其亚单位肽疫苗预防接种对APPSWE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组实验.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脑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3-04/2004-02在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脑研究室进行.5月龄APPSWE转基因小鼠32只,购自美国Taconic company,在本室繁育成功.实验随机分成对照组、淀粉样β蛋白42组、淀粉样β蛋白1-15组和淀粉样β蛋白36-42组,每组8只.干预淀粉样β蛋白42.及其亚单位疫苗配伍MF59佐剂,基础接种采用皮下注射,加强接种采用鼻黏膜免疫,共接种8个月.疫苗接种前用Y迷宫作行为学测试,接种后用Morris水迷宫作行为学测试.主要观察指标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平均逃避潜伏期,穿过平台次数,第一象限游泳距离百分率,20%边缘区游泳距离百分率.结果疫苗接种前对照组、淀粉样β蛋白42组、淀粉样β蛋白1-15组和淀粉样β蛋白36-42组APPSWE转基因小鼠Y迷宫作行为学测试10次中正确反应的次数分别为7.50±0.81,7.06±0.71,7.19±0.91,7.50±0.86,各组小鼠间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疫苗接种8个月后,对照组、淀粉样β蛋白42组、淀粉样β蛋白1-15组和淀粉样β蛋白36-42组小鼠定位航行试验8个单元训练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分别为(67.3±2.8)s,(23.6±1.6)s,(26.4±2.0)s和(36.5±2.2)s,淀粉样β蛋白42组、淀粉样β蛋白1-15组和淀粉样β蛋白36-42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淀粉样β蛋白42组、淀粉样β蛋白1-15组和淀粉样β蛋白36-4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淀粉样β蛋白42组、淀粉样β蛋白1-15组和淀粉样β蛋白36-42组小鼠空间探索试验穿过平台次数分别为0.71±0.29,8.14±1.37,7.28±1.34和3.29±0.67,第一象限游泳距离百分率分别为(24.3±2.9)%,(50.6±11.6)%,(49.9±9.3)%和(35.4±7.0)%,20%边缘区游泳距离百分率分别为(46.4±7.3)%,(11.6±3.9)%,(14.4±2.6)%和(25.8±3.3)%,淀粉样β蛋白42组、淀粉样β蛋白1-15组和淀粉样β蛋白36-42组较对照组穿过平台次数显著增多、第一象限游泳距离百分率升高和20%边缘区游泳距离百分率降低,其中淀粉样β蛋白42组、淀粉样β蛋白1-15组和淀粉样β蛋白36-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淀粉样β蛋白42及其亚单位疫苗预防接种可有效减轻APPSWE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形态学以及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炎性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提供体外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进行。应用BV-2细胞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模型,加入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5,10,20,40,60μmol/L)及20μmol/L不同孵育状态(37℃孵育3,6,12,24h、3,5和7d)的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分别培养2~24h。四唑盐法检测淀粉样β蛋白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加入淀粉样β蛋白后BV-2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①细胞活性:淀粉样β蛋白对BV-2细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P均>0.05)。②细胞形态学改变:在较低浓度时(5~10μmol/L)淀粉样β蛋白1~42就可以使BV-2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多数细胞聚集成团,有的胞体变得肥大,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有的胞体变为梭形,由胞体伸出一个或多个较长的枝状突起),与淀粉样β蛋白1~42孵育状态有关(37℃孵育5~7d时最为明显),而淀粉样β蛋白25~35无此作用。③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淀粉样β蛋白1~42与25~35均可以刺激BV-2细胞分泌,二者作用类似。20μmol/L淀粉样β蛋白作用6h后其水平升高,至12h达到高峰,约为对照组的3倍,此后逐渐下降(P<0.01)。当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作用12h时,淀粉样β蛋白为20μmol/L时在上清中可以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β明显增加,此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分泌也逐渐增加,至60μmol/L时为对照组的5倍(P<0.01)。④白细胞介素6水平:各淀粉样β蛋白处理组细胞上清液均不能检测到其水平有明显变化。结论:淀粉样β蛋白对BV-2细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淀粉样β蛋白可以激活BV-2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并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但二者的作用途径不同,形态学改变与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有关;而分泌白细胞介素1β与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无关,并且这种刺激作用具有时间以及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学术背景: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主要与巨噬细胞活化功能有关,作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上游细胞因子,在调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使体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蛋白分离、纯化和cDNA克隆得以实现。目的:阐述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特性和调控表达机制,深入认识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75-01/2007-03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cytokines,rheumatoid arthrit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152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研究。③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6篇文献中,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血清、滑膜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内均可见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高表达。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激活一系列致炎过程,直接或间接刺激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等炎症细胞因子,通过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刺激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异常增殖。相关研究已证实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抗体有望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学的新靶点。结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治疗及预后均密切相关,拮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肿瘤坏死因子-α G-308A基因多态性.方法 将57例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52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 G-308A多态性. 结果 两组脂蛋白E-4等位基因分布显著不同(χ2=19.39,P〈0.01),脂蛋白E-4等位基因携带者罹患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很高(OR=2.49,95%CI 1.53-4.07,P〈0.01);肿瘤坏死因子-αAA基因与脂蛋白E-4等位基因的交互作用致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高(χ2=6.34,P〈0.05);研究组脂蛋白E-4等位基因非携带者中,AA、AG基因型频率,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26、4.58,P〈0.05). 结论 肿瘤坏死因子-α G-308A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同时这种多态性与脂蛋白E-4等位基因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