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7例MNT患者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7例患者CT或MRI检查显示,前纵隔(n=6)或中纵隔(n=1)实性、囊实性或囊性占位性病变。7例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物。镜检可见散在或融合的上皮样细胞结节分布在富含淋巴细胞的间质中,局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1例患者合并不典型A型胸腺瘤。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pan、CK19、CK5/6均表达,伴不典型A型胸腺瘤者局灶表达CD20,上皮巢内散在郎格汉斯细胞表达CD1α、S-100,间质淋巴细胞主要为成熟B淋巴细胞表达CD20,T淋巴细胞表达CD3和CD5,上皮巢内及周围散在未成熟T淋巴细胞表达TDT。7例术后随访10~56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MNT是一种少见的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影像学资料方可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患者预后较好。MNT可伴发不典型A型胸腺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MN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MNT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58岁。病灶均位于前纵隔,其中3例位于前上纵隔,1例位于左前中纵隔。2例为重症肌无力,4例无症状者胸部CT显示纵隔占位,1例因尿频尿急行前列腺穿刺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PIN),同时全身检查示纵隔占位。镜下2例为单纯MNT,1例合并胸腺囊肿,4例合并其他类型胸腺瘤(2例为AB型胸腺瘤,1例为B2型胸腺瘤,1例为A型胸腺瘤);7例均包膜完整,1例局灶包膜侵犯,其余6例包膜无肿瘤侵犯。镜下MNT示多灶分散或融合的小上皮样结节被大量淋巴细胞间质分隔,微结节由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核染色质均匀,核仁不明显,未见核分裂和坏死。上皮细胞PCK、CK19、CK5/6表达阳性,且CD20、CD5、CD117表达阴性。淋巴间质细胞主要为CD20+/CD79a+B细胞,混有部分CD3+/CD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CASTLE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特征,检测抗体CD5、CD117、p63、CK19、TG、TTF-1等。结果:本组6例患者皆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3岁,肿瘤直径3~6cm(平均4.5cm)。镜下瘤组织呈岛状、索状,被纤维组织分隔,间质及肿瘤细胞间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瘤细胞梭形,可见空泡核,核仁小,核分裂较少。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CD5、CD117、p63、CK19等。结论:甲状腺CASTLE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诊断依靠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与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鳞状细胞癌及转移性淋巴上皮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ALT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对1例肺MALToma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显微镜观察幼稚淋巴细胞弥漫性或结节性增生,有的结节中可见萎缩的生发中心。部分区域细胞排列成片状,细胞大小一致,血管较丰富,形似类癌。免疫组化:LCA局灶(+)、CD45RO、CD5散在(+),CD45RA、CD20广泛(+),NSE、CK、Syn均(-)。结论 肺原发性MALToma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原发于)双肺的更为少见,本例缺乏淋巴上皮病变,组织学形态结构复杂,极易误诊。因此,早期诊断对预后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虫草素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对肺癌大鼠放射性治疗免疫功能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 50只大鼠建立荷瘤模型,另设正常组(10只)。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放疗组、虫草素组、激动剂组和激动剂+虫草素组,每组10只。比较各组大鼠瘤重、肿瘤体积、抑瘤率、IL-6、TNF-α、脾指数、胸腺指数、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JAK2、p-JAK2、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6、TNF-α、CD8+、p-JAK2、p-STAT3升高,脾指数、胸腺指数、CD4+、CD4+/CD8+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放疗组瘤重、肿瘤体积、脾指数、胸腺指数、CD4+、CD4+/CD8+降低,IL-6、TNF-α、CD8+、p-JAK2和p-STAT3升高(P<0.05);与放疗组比较,虫草素组瘤重、肿瘤体积、IL-6、TNF-α、CD8+、p-JAK2、p-STAT3降低,抑瘤率、脾指数、胸腺指数、CD4+、CD4+/CD8+升高,激动剂组瘤重、肿瘤体积、IL-6、TNF-α、CD8+、p-JAK2、p-STAT3升高,抑瘤率、脾指数、胸腺指数、CD4+、CD4+/CD8 +降低(P<0.05);与激动剂+虫草素组比较,虫草素组瘤重、肿瘤体积、IL-6、TNF-α、CD8+、p-JAK2、p-STAT3降低,抑瘤率、脾指数、胸腺指数、CD4+、CD4+/CD8+升高,激动剂组瘤重、肿瘤体积、IL-6、TNF-α、CD8+、p-JAK2、p-STAT3升高,抑瘤率、脾指数、胸腺指数、CD4+、CD4+/CD8+降低(P<0.05)。结论 虫草素可有效抑制肺癌大鼠放射性治疗免疫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CD20+B、CD3+T淋巴细胞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髓样癌中的表达分布,探讨淋巴细胞浸润与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法检测128例浸润性导管癌,44例髓样癌中CD20、CD3的表达,分析表达差异与预后的关系。组间采用Kruskal-Wallis Test,组内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1)CD20+B、CD3+T这两种淋巴细胞在浸润性导管癌中分布均是瘤周多于瘤内,在髓样癌中淋巴细胞表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P<0.05)。(2)浸润性导管癌中CD20+B、CD3+T淋巴细胞浸润越多,无病生存率越高(P<0.05)。(3)CD20+B淋巴细胞与组织学分级、肿瘤pTNM分期、淋巴结状态、复发情况呈负相关(P<0.05);CD3+T淋巴细胞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复发状态呈负相关(P<0.05)。结论 CD20+ B、CD3+ T淋巴细胞在浸润性导管癌和髓样癌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在浸润性导管癌中其浸润程度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对一例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巨检:楔形肺组织大小3cm×2cm×1cm,切面暗红,可见一直径0.5cm大小的结节,界清。光镜特点:瘤细胞为长梭形,呈束状、交织状排列,胞浆淡染,胞核梭形、类圆形,两端钝圆,染色质较粗,轻度异型,未见核分裂像。瘤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周边部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瘤组织内可见上皮细胞衬里的裂隙,周围可见受挤压的肺泡结构。免疫组化特点-梭形瘤细胞SMA、Desmin、Vimentin、ER(个别细胞)、PR阳性,CK7、CK20、CD31、CD34、HMB45均阴性。结论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是一种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瘤的良性肿瘤,非常罕见,诊断时必须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才能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变化情况与疗效间的关系。[方法]全脑放疗联合后程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脑转移瘤,放疗第1d加用尼莫司汀单药化疗1次。分别于放疗前后1d计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目,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变化情况与疗效间的关系。[结果]总有效率(CR+PR)为66.7%,KPS评分提高者27例(64.3%);1年总生存率57.1%,1年无脑转移瘤进展生存率35.7%,中位生存时间15.5个月。CD3、CD4、CD8计数数目在有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效组则显示出CD3、CD4、CD8计数数目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方差分析显示有效组和无效组CD3(F=15.25,P=0.0004),CD4(F=5.47,P=0.0245)和CD8(F=12.05,P=0.0013)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亦显示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变化显著影响预后(χ^2=5.2470,P=0.0220)。[结论]放疗联合尼莫司汀同步化疗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好。外周血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变化情况可帮助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9.
余昶  孙文勇 《肿瘤学杂志》2022,28(7):602-606
摘 要:[目的] 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MNT,总结其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8例均见于前纵隔,男性略多见。无重症肌无力,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有包膜、密度均匀的肿物,常伴囊性变。镜下特征为肿瘤性上皮微结节被丰富的淋巴间质分隔,间质内无上皮,常见淋巴滤泡。上皮细胞表达CK19、P63,不表达CD5、EMA、CD20,上皮周边围绕或结节内散在分布TdT阳性的不成熟T淋巴细胞,间质淋巴细胞及淋巴滤泡以CD20阳性的B细胞为主。8例患者均行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术,随访4~77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MNT是一类非常少见的胸腺上皮肿瘤,诊断依靠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mRNA联合检测预测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SLCmRNA RT-PCR方法、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组化染色法、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2003年至2006年间手术的35例胃癌病人的523个淋巴结。[结果]14例胃癌患者63个淋巴结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未证实淋巴结转移,而SLCmRNA联合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染色以及常规组织学检查可更准确地发现淋巴结微转移灶,有利于判断胃癌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红外定位系统(optical positioning system,OPS)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对摆位误差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3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均采用改进型仰卧位固定技术固定,所有患者均辅以OPS标记.患者治疗时按常规方法对照激光线摆位,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评估宫颈癌患者分次内、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方法:从2014年1月至9月选取16例诊断为IIb-IIIb期的宫颈癌患者,所有病人均未行手术治疗,而是采用三维调强放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每个病人在放疗前后行10次20个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CT进行配准融合,得到三维方向矢量误差,用X(左右)、Y(腹背)、Z(头脚)、CR(旋转角度)表示。计算摆位误差的平均变化及标准差。结果:收集320套CBCT图像,每个病人平均20套。所选CBCT扫描图像显示: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内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4)cm、(0.17±0.18)cm、(0.20±0.19)cm;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3)cm、(0.17±0.20)cm、(0.25±0.20)cm。结论: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患者在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数为0.15cm,这一大幅度的误差需要在放疗中被考虑到。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仿真头模进行机载影像系统质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人体仿真头模对瓦里安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进行质控的方法.方法 将人体仿真头模按常规方法进行CT模拟、计划设计、治疗摆位、锥形束CT扫描和千伏特正交片位置验证等过程,1次/d,连续10 d并对位置偏差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连续10次锥形束CT验证模拟靶在纵、垂直、横、旋转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06±0.11)、(0.03±0.05)、(0.07±0.07)、(0.03±0.10)cm,连续10次千伏特正交片验证的分别为(0.04±0.010)、(0.03±0.05)、(0.08±0.06)、(0.05±0.05)cm,两种方法验证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纵向比t=0.44,P=0.667;垂直向比t=0.00,P=1.000;横向比t=0.34,P=0.735;旋转向比t=0.58,P=0.568).结论 研究之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稳定可靠,状态良好.利用人体仿真头模模拟实际治疗过程对机载影像系统进行质控,是一种简便易行、结果可靠的有效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ExacTrac X线和CBCT两种图像引导系统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的误差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0例行头颈部放疗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红外线小球摆位后行ExacTrac X线拍摄双斜位片,与计划DRR配准后得到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六维放疗床调整误差并记录摆位配准时间;B组采用人工摆位后行CBCT获取图像,与定位CT图像配准得到上述方向平移误差和绕上下方向误差,四维方向上调整误差并记录摆位配准时间。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A组与B组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分别为(0.59±0.25)、(0.62±0.25)(1.56±0.28) mm与(0.52±0.31)、(0.74±0.17)、(1.58±0.34) mm (P=0.43、0.21、0.90);旋转误差中A组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分别为(0.54±0.17)°、(0.72±0.27)°、(0.44±0.22)°,B组绕上下方向为(1.26±0.33)°(P=0.01)。摆位配准时间A组小于B组(108.0 s∶165.8 s,P=0.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不同的体位固定方式对食管癌放射治疗时摆位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例食管癌患者分成2组(真空垫组,真空气垫+翼形板固定组),每组治疗时利用CBCT 进行扫描,共扫描150次,获取150组CT 数据,利用XVI 软件将CBCT 扫描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骨性配准,分别得出X、Y、Z共3个线性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对获得的2组数据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比较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真空垫固定体位组摆位后行CBCT扫描,在X、Y、Z方向上进行配准所得的平均误差分别为:X方向(2.19±1.62) mm,Y方向(2.92±2.13) mm、Z方向(2.83±2.17) mm;而翼形板+真空垫固定组摆位后行CBCT扫描,在X、Y、Z方向上进行配准所得的平均误差分别为:X方向(1.89 ±0.83) mm、Y方向(2.33 ±1.29) mm、Z方向(1.54 ±0.93) mm.两组误差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形板联合真空垫固定体位技术更能减少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更能体现恶性肿瘤的"三精"放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头颈部CBCT引导放疗图像层厚与配准范围对自动配准精度的影响,为IGRT摆位修正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3 mm层厚获取头颈部仿真模体的计划CT图像,并在加速器上模拟x、y、z方向摆位偏差,进行CBCT扫描和1、3 mm层厚重建图像。分别设置不同配准框范围(范围1:眼眶上缘至第七颈椎中间;范围2:颅顶至第七颈椎中间)对上述两种层厚CBCT与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配准,评估配准精度。结果配准范围1在1、3 mm层厚图像配准误差为x方向(0.5±0.2)、(-0.7±0.2) mm (P=0.00),y方向(0.5±0.3)、(1.0±0.3) mm (P=0.00),z方向(-0.1±0.5)、(1.5±0.5) mm (P=0.00)。配准范围2在3 mm层厚图像配准误差为x方向(-0.4±0.2) mm,y方向(0.5±0.2) mm,z方向(0.7±0.4) mm。结论在头颈部CBCT或CT图像配准中将颅顶包含进配准范围内能显著提高配准的精度。采用1 mm层厚图像配准的误差可以控制在1 mm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技术在周围型肺癌患者放疗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周围型肺癌患者放疗精确度、降低放疗损伤、提高放疗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瓦里安Clinical Ⅸ医用加速器,行大分割放射治疗,肿瘤计划靶体积总剂量为42 ~ 56 Gy,6~8 Gy/次,隔天一次,所有患者2周内行7次放疗.放疗前采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获得患者肿瘤及周围组织三维图像,并将其传输到瓦里安eclipse计划系统进行放疗方案计划设计.患者放疗前,采用CBCT扫描获取定位参考图像,再与放疗计划进行匹配,该匹配方案获取的定位参数设为在线校准参数.根据在线匹配的定位参数对患者进行在线摆位校准,再行CBCT扫描获取数据,采用系统自带软件完成图像与扫描数据的匹配,该匹配方案获取的定位参数为离线校准参数.比较X、Y、Z三个方向的离线校位误差和在线校位误差.采用VanHerk的群体性误差算法计算两种校位方法外扩界值范围.结果:在线校位X、Y、Z三个方向的误差分别为:X(0.1±1.8) mm,Y(-0.2±1.3)mm,Z(-0.5±3.1)mm;离线校位三个方向的校位误差分别为:X(-0.1±1.1)mm,Y(-0.2 ±0.6)mm,Z(-0.9±1.9)mm,Y、Z向在线校位精度均明显高于离线校位精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2,P=0.003,t=11.305,P =0.000).离线校位外扩界值范围为(4.0~4.6) mm,在线校位外扩界值为(5.9~8.9) mm,离线校位外扩界值范围明显较在线校位窄.结论:图影像引导技术可明显改善周围型肺癌患者放疗中的摆位误差,降低靶区外扩边界距离,提高放疗精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脊柱轻度畸形肿瘤患者调强放疗中两种固定方式对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8例脊柱畸形轻度的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A组定位时采用热塑体膜固定,B组采用热塑体膜和负压真空垫协同固定.利用CBCT对每位患者前4次治疗前和第4次治疗后的摆位误差进行测量,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A组在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上测量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3±0.47)cm、(0.36±0.08)cm、(0.27±0.07)cm,而B组为(0.16±0.06)cm、(0.23±0.12)cm、(0.17±0.04)cm,B组误差数据小于A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Y轴误差最大、Z轴次之、X轴最小.第四次治疗后的CBCT数据显示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位置移动,A组病人移动量大于2mm的占27.5%,B组为8.5%,B组好于A组.结论:热塑体膜协同真空垫固定技术能减少脊柱轻度畸形患者在放疗中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体位固定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放疗重复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 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行辅助放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翼形板+真空垫组(25例)和头颈肩热塑体膜组(25例)采取相应固定体位.在治疗过程中每例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测量5次摆位误差,共获取250组CT数据,利用X线容积成像(X-ray volume image,XVI)软件将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骨性配准,比较两组三维平移方向(X轴、Y轴、Z轴)和旋转方向(ROLL、PITCH、YAW)的摆位误差值.结果 翼形板+真空垫组射野中心点在X轴(左右)、Y轴(头足)和Z轴(前后)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2.20±1.65)mm、(2.95±2.10) mm和(2.37±2.14) mm;在ROLL、PITCH和YAW方向上摆位误差值分别为(1.25±0.96)°、(0.45 ±0.53)°和(0.61±0.52)°.头颈肩热塑体膜组射野中心点在X轴(左右)、Y轴(头足)和Z轴(前后)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2.29±1.89)mm、(2.49±1.79)mm和(1.67±0.95) mm;在ROLL、PITCH和YAW方向上摆位误差值分别为(0.81±0.92)°、(0.43±0.51)°和(0.53±0.64)°.两组在Z轴及ROLL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放疗时采用热塑头颈肩体膜固定技术可以改善摆位的重复性,有助于体位的固定,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患者治疗定摆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额辅助标记点在脑瘤放疗体位固定中的意义。方法对2013—2014年间84例脑瘤患者行头部热塑模网罩体位固定,其中36例加以中心型前额辅助标记点( A组),分别与27例常规固定技术( B组)、21例加以偏心型前额辅助标记点( C组)采用千伏级CBCT进行空间位置偏差比较。最后将A组第1次偏差结果分别与之后的误差进行t检验比较。结果 A组CBCT 212次、B组CBCT 158次的通过率分别为95.2%、93.8%。 A组与B组在x、y、z轴上的误差分别为(0.868±0.618) mm与(1.319±0.935) mm (P=0.005)、(1.118±0.692) mm与(1.149±0.807) mm (P=0.824)、(0.868±0.790) mm与(0.936±0.919) mm (P=0.665)。 C组在x轴方向上的误差为(1.162±0.866) mm,分别与A组、B组相近( P=0.070、0.430)。 A组x轴首次误差与第6次误差不同[0.790±0.656)、(1.280±0.724) mm,P=0.030]。结论中心型前额辅助标记点较常规技术x轴的摆位精度提高,旋转误差减少,可为放脑肿瘤放疗体位固定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