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DNA损伤及修复机制缺陷与卒中等CNS疾病相关。关于DNA损伤和修复机制及其与卒中等CNS损害关系的研究是一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中,DNA的损伤和修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已证明.脑缺血确实可引起DNA损伤,而缺血后DNA修复酶的变化和修复机制的失控均可加剧这一过程.文章着重综述脑缺血后与DNA损伤修复有关的酶的变化和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在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中 ,DNA的损伤和修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已证明 ,脑缺血确实可引起DNA损伤 ,而缺血后DNA修复酶的变化和修复机制的失控均可加剧这一过程。文章着重综述脑缺血后与DNA损伤修复有关的酶的变化和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后DNA损伤修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中,DNA的损伤和修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已证明,脑缺血确实可引起DNA损伤,而缺血后DNA修复酶的变化和修复机制的失控均可加剧这一过程。文章着重综述脑缺血后与DNA损伤修复有关的酶的变化和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5.
糖脂代谢是机体能量与物质来源的重要生命过程, 其代谢稳态的调控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DNA损伤及其修复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正确的DNA修复能帮助恢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减少代谢紊乱的发生;异常的DNA损伤修复将导致DNA损伤累积, 通过诱发炎症、诱导细胞衰老凋亡、加重氧化应激等机制对细胞代谢产生不利影响。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异常可加重脂肪组织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诱发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该文就DNA损伤修复与糖脂代谢的关系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解释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新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许平  陈胜良 《胃肠病学》2010,15(4):249-251
环境和细胞内各种因素所引起的DNA碱基甲基化改变可导致DNA损伤.DNA损伤修复对维持基因组功能的完整性非常蘑要,如未及时修复可能导致遗传信息功能的改变,并引起相关疾病,如癌症、发育缺陷等.最近发现AlkB蛋白家族利用单核非血红素Fe2+以及α-酮戊二酸作为辅助因子和协同底物可直接祛除部分DNA碱基甲基化损伤.因此,对AlkB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DNA损伤修复机制以及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7.
DNA损伤与肝癌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毒素污染,饮酒,电离辐射以及具有有遗传毒性的人体代谢产物等能够诱导肝癌的发生,他们大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的遗传物质,引起DNA的损伤,这是发生肝癌的重要分子基础.DNA损伤后引起细胞一系列的反应,包括损伤信号的传导,损伤修复,诱导细胞死亡.这些诱因也能作用于损伤修复系统中的某个环节,使DNA损伤不能修复或不能正确修复,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因此,损伤DNA的累积就成为肝癌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对其深入研究将会为肝癌的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神经元细胞周期再进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一直认为神经元处于一种有丝分裂后的终末分化状态,但最近有许多资料表明成熟神经元可以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然而,神经元的细胞周期激活机制尚不清楚。对于神经元而言,细胞周期机制是应对DNA损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进入细胞周期是为了修复DNA损伤,如损伤太重无法修复则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DNA依赖蛋白激酶和DNA拓扑异构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肝癌中DNA损伤修复/DNA重组有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探索在肝癌与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达差异。方法:以肝癌及癌旁肝组织的总RNA转录合成含有α-^32PdATP的cDNA为探针,与Atlas微阵列表达分析膜进行差异杂交,并应用半定量RT-PCR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放射自显影结果经Atlas Image^TM软件分析显示:在所分析的588种已知基因中,与DNA损伤修复/DNA重组相关的基因共有33个,其中DNA依赖蛋白激酶(DNA-PK)、DNA拓扑异构酶(DNA TOPⅠ)等4个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RT-PCR结果和DNA TOPⅠ的Northern杂交结果,均证实Atlas微阵列差异杂交的准确性。结论:通过Atlas微阵列系统分析发现的这些基因表达改变,组成了一个肝癌特异的基因表达谱,是人类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肝癌的基因表达改变,一些与DNA损伤修复DNA重组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为研究肝癌的发病机制和肿瘤的耐药性,提供了有益的线索。Atlas微阵列技术的应用,将为人类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已经证实,在分子层次上有一个衰老机制,必有一个抗衰老机制与之相应。例如抗自由基系统和DNA修复系统分别对应于自由基损害和DNA损伤。但分子层次上的抗衰老机制显然只能延缓衰老而无复壮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DNA是体内重要的遗传物质之一,参与编码13种蛋白质,易被活性氧所损伤。近年的研究发现,线粒体DNA损伤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肺上皮细胞凋亡和肺纤维化的发病关系密切。维持线粒体DNA的完整性可能为治疗肺纤维化提供新的靶点。本文现对线粒体DNA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绝大多数肿瘤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致癌物及(或)其代谢产物侵袭机体细胞,引起DNA损伤,细胞的DNA修复系统修复DAN损伤,以保证机体基因组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如果机体不能及时有效地修复DNA损伤,损伤积累至一定程度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增高,可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DNA修复与肿瘤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参与人类DNA修复的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NP是因单个核苷酸替代、插入或缺失而形成的基因多态性,是人类基因组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多态性形式。基因序…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地方性饮水型和燃煤型砷中毒以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已知氧化应激是砷中毒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已经证实砷具有致癌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等,可通过直接损伤DNA使DNA断裂,抑制DNA修复,引起染色体畸变,诱导遗传物质损伤,使一些酶类表达异常,因而,深入研究砷的遗传毒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可引起神经退行变、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等疾病〔1〕。碱基切除修复(BER)是氧化应激引起的DNA损伤修复的主要形式,在BER和单链断裂修复通路中,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充当脚手架蛋白招募DNA修复蛋白参与DNA损伤位点的修复〔2〕。1 XRCC1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点XRCC1蛋白质分为三个功能域:(1)N末端功能域位于第  相似文献   

15.
人衰老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对烷化剂损伤的应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衰老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 (2BS)对烷化剂甲磺酸甲酯 (MMS)诱导的DNA损伤的应答。 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不同代龄的人胚肺 2BS为对象 ,以MMS诱导DNA损伤 ,以年轻细胞 (<30代 )为对照 ,观察衰老细胞 (>5 5代 )经MMS处理后的细胞形态、增殖特性、细胞周期的改变 ,并分别检测 gadd4 5、p2 1和p5 3等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 ,同时以非程序性DNA合成(UDS)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测定DNA修复能力。 结果 经MMS诱导DNA损伤后 ,衰老细胞的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均不及年轻细胞明显 ;gadd4 5、p2 1和 p5 3等基因的可诱导性表达均低于年轻细胞 ;同时 ,衰老细胞总的及单个细胞的修复能力较年轻细胞明显下降。 结论 衰老 2BS细胞对MMS诱导的DNA损伤后的细胞应答变化能力下降 ,且其修复能力的减退可能与基因的可诱导性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6.
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损伤因素均能导致DNA损伤,如活性氧、紫外线辐射、电离辐射、化学致癌药物及烷化剂等.哺乳动物细胞对于致DNA损伤因素的各种刺激会产生一系列应答反应,如细胞周期抑制、DNA修复、DNA去甲基化、细胞生存和细胞凋亡等.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45(Gadd45)在DNA损伤诱导的细胞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内、外环境的多种因素在转录水平、翻译后水平等多个层次对Gadd45进行精确调节.Gadd45家族蛋白与年龄相关疾病、寿命及老化相关.  相似文献   

17.
脑缺血再灌注时 ,细胞内氧自由基大量增加 ,直接参与神经元损伤 ,其机制与氧化DNA损伤有关。氧化DNA损伤主要包括DNA单链损伤和双链损伤。DNA单链损伤可造成多二磷酸腺苷 核糖多聚酶 (PARP)过度激活 ,并引起辅酶I(NAD )衰竭 ,使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研究氧化DNA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抑制DNA损伤的特异性药物 ,对于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增龄大鼠心肌线粒体DNA损伤及DNA修复酶γ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增龄过程中心肌组织DNA损伤和DNA修复酶表达的变化。方法:从不同月龄的大鼠心肌组织中提取DNA、RNA及蛋白。采用定量多聚酶链反应(Q-PCR)检测心肌DNA损伤;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DNA修复酶γ(Polγ)表达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DNA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水平。结果:随着鼠龄的增长,大鼠心肌组织中核DNA(nDNA)损伤不明显,线粒体DNA(mtDNA)损伤严重,DNA内8-OHdG的水平增加,Polγ的表达下降。结论:随着鼠龄的增长,大鼠心肌组织中DNA修复酶Polγ的表达下降,mtDNA损伤增加。DNA损伤与DNA修复能力下降间会引起恶性循环,最终可导致DNA损伤的增加加快心脏衰老。  相似文献   

19.
细胞内部因素或周围环境因素会导致DNA损伤,DNA损伤可触发两条途径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1)细胞周期阻滞,由DNA损伤修复蛋白介导DNA损伤修复;(2)严重的DNA损伤会由p53介导进入细胞凋亡途径.两者发生异常时,损伤的DNA累积而导致基因突变,最严重的后果是癌变.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DNA损伤反应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相继发现,证明了这一修饰过程的可逆性.此文主要对DNA损伤与肿瘤的关系,以及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DNA损伤反应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卒中引起的认知损害日益引起关注,探究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相关临床预测指标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至关重要.文章从脑白质损伤、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血脑屏障破坏和突触可塑性损伤等方面探讨了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并对可用于预测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和物学标志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