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置入注意事项。方法150例高龄(≥80岁)患者首次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组),随机选取50-79岁的同时期首次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150例(非高龄组)进行比较。观察指标包括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的选择、术中起搏参数、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①两组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高龄组两种缓慢心律失常并存及双分支、3分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高龄组(6.0%比2.0%,21.3%比10.7%,P值均<0.05)。②高龄组置入前晕厥发生率(22.0%)显著高于非高龄组(10.0%,P<0.05)。③高龄组双腔起搏器比例(14%)显著低于非高龄组(45.3%,P<0.01)。④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但高龄组锁骨下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低于非高龄组,高龄患者常需要外移穿刺点。⑤两组间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高龄患者发生传导系统功能障碍的范围广,易发生心源性晕厥。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置入手术的风险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2.
祝立梅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41-41
目的观察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点等。方法选择20例高龄患者(≥80岁)为高龄组;选择同期20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60岁)为老年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起搏模式、参数和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起搏的阈值、感知、阻抗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模式的选择方面也不同,老年组以双腔为多,高龄组以单腔为多,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心脏起搏器对于发生缓慢心率失常高龄患者安全有效,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在急性右心梗死患者PCI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对58例下壁及右室心梗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存在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分为两组: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组(低缓组)与无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组(无低缓组),低缓组PCI术前进行液体复苏、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无低缓组PCI术前给予输液、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低缓组术中发生低血压的程度和(或)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无低缓组术中发生率高,两组患者在PCI术中低血压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术前液体复苏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可有效减轻PCI术中低血压严重程度,减少心源性休克发生,对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应用经锁骨下静脉植入人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5例患者,以51例高龄(≥75岁)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的中青年(≤60岁)患者3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心律失常类型、起搏模式、起搏参数,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高龄组与中青年组之间在心律失常构成方面有差异,高龄组患者的病窦综合征及房室传到阻滞多于中青年组,高龄组植入双腔起搏器少于中青年组。植入时的参数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但是高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结论高龄老年患者经锁骨下静脉起搏治疗的风险没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与探讨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晕厥与阿斯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特点。方法选取2005年7月~2011年7月广东省增城市新塘医院收治的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与阿斯综合征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发作时为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占55.26%,为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占44.74%。所有患者中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7例,通过药物治疗恢复心律者20例,通过直流电治疗恢复心律者10例。结论在发作时,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快速性心律失常均为主要心律失常类型,对于前者建议植入心脏起搏器,后者以及时复律为主,以终结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普通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通过冠状窦(coronary sinus,CS)实施心室起搏,与传统右心室起搏比较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具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右室起搏组和经CS心室起搏组,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QRS波时限及起搏器参数.结果 (1)经CS心室起搏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低于传统右室起搏组(100%和68.97%,P<0.01);其中经CS心室起搏组采用左心室专用电极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心室翼状电极组(85.71%与25%,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月CS心室起搏组QRS波增宽的程度明显小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P<0.05);(3)经CS心室起搏组术中、术后1月、3月起搏阈值和电极阻抗虽高于传统右室起搏组(P<0.05),但其数值均在起搏参数允许范围内,起搏效果良好.结论 与传统右心室起搏比较,经CS心室起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采用左心室专用电极可明显提高CS心室起搏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吴克明  陈义林 《安徽医学》2007,28(2):126-127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和阿斯综合征的诊治特点。方法对6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发作时缓慢性心律失常占53.62%,快速性心律失常占46.38%;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0例,药物复律24例、直流电复律12例。结论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均为其发作时主要心律失常类型;前者治疗主要是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者治疗主要是及时复律,终止发作。  相似文献   

8.
孙琪  刘卓 《疑难病杂志》2011,10(8):623-624
<正>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在治疗危及患者生命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心脏起搏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方法,植入过程中及植入后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2005年3月—2009年11月在我院进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5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7例(13.5%),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下进行外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16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先行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行外科手术,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本组167例患者均成功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起搏参数正常。所有患者均在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下顺利地完成了外科手术,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在植入了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情况下,对伴有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安全、有效,降低了手术的风险,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朱男  李晓刚  马洁  刘雅婷  赵甲彧  王晓亮 《西部医学》2023,35(3):386-389+395
目的 探讨长期置入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治疗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BA)患者的稳定性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76例高龄BA患者,根据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组(n=37)和双腔起搏组(n=39)。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起搏器参数(起搏阈值、导线阻抗、R波振幅)、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以及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时及置入2年时两组患者起搏阈值、导线阻抗、R波振幅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2年时,单腔起搏组LVEF水平显著降低,LVESV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相比于双腔起搏组,单腔起搏组LVEF水平显著降低,LVESV水平显著升高(P<0.05);单腔起搏组和双腔起搏组患者随访2年时心律衰竭住院率分别为8.11%(3/37)、5.13%(2/3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和随访我院植入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 78例的体会和随访结果。方法 插入起搏电极导线以头静脉切开途径为首选 ,在头静脉过细或存在变异时 ,起搏导线难以送入上腔静脉情况下 ,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术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加强监护。结果  7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 ,术后全身状态明显改善 ,活动耐量增加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5 %。结论 心脏起搏术是治疗有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和随访已植入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39例的体会和随访结果 .方法 插入起搏电极导线早期以头静脉途径为首选,后来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监护.结果 39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全身状态明显改善,活动耐量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5%.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有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潘娅萍  高彦  吕云 《中外医疗》2013,(31):51-52
目的探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DDD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6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DDD植入法,对照组采用VVI植入法,比较植入前和植入后3个月患者的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有下降,但观察组I级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33.3%vs.6.7%,P〈0.05),而Ⅲ级和Ⅳ级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26.7%vs.53.3%,P〈0.05;0 vs.13.3%,P〈0.05)。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有效改善心功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主动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65例,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龄41~85(69.6±18.8)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主动电极41例,其中,主动电极间隔组1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心室间隔部;主动电极心尖组22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组24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结果 主动电极间隔组、主动电极心尖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出院后2,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无差异,但有1例出现被动电极脱位.主动电极间隔组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组、主动电极心尖组延长(P<0.05),被动电极组与主动电极心尖组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使用主动电极进行右心室起搏(无论心尖部还是室间隔部起搏)都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高龄肺癌患者(≥70岁)363例,术后全部于ICU室进行持续监护至少3天,记录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234例。结果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64.5%(234/363)明显高于同期非高龄(22~69岁)肺癌患者34.6%(325/938)(P<0.05);术前心电图异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73.8%(177/240)明显高于术前心电图正常者46.3%(57/123)(P<0.05);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89.6%(60/67)明显高于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和剖胸探查者58.8%(174/296)(P<0.05);术前有重度吸烟史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77.8%(168/216)明显高于无重度吸烟史者44.9%(66/147)(P<0.05);术前有心血管病史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71.2%(203/285)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病史者39.7%(31/78)(P<0.05)。剖左胸与剖右胸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62.9%(112/178)和65.9%(122/185),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缓慢心律失常患者行临时心脏起搏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3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时心脏起搏器在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结果 38例患者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手术顺利,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病情稳定出院.结论 对已确诊窦房结或心脏传导异常的患者,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可有效帮助患者渡过疾病危险期,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青年人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 将86例确诊为AMI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45岁35例(中青年组)和≥6O岁51例(老年组),收集其性别结构、基础病变、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诱因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青年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及阳性家族史的发生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吸烟、合并糖尿病、过度劳累、暴饮暴食与情绪异常,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中青年组女性患病7例(占19.95%),老年组女性患病21例(占41.16%),两组发病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中青年组非典型胸痛、心功能Ⅲ级以上、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明显少于老年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中青年组的梗死部位前壁与下壁多于老年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前壁+下壁及无Q性心梗少于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青年人AMI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与老年人群不同,防治重心不一样,青年人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从而有利于减少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姚亮  陆志华等 《嘉兴医学》2002,18(3):143-144
目的:通过对1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实行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以了解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装心脏起搏器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和X光透视条件下,选择切开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导管,测定各项起搏参数达到要求后,固定起搏导管并与心脏起搏器相连接,置入囊袋内,逐层缝合并常规放置皮片引流,术后常规处理并定期随访。结果:12例患均成功安置了埋藏式心脏起搏器,1例患因囊袋止血不彻底又未放置皮片引流致术后血肿;另1例1年后出现右腋静脉血栓,未发现其他并发症。随访3月-2年,其中9例患心脏有不同程度缩小,3例A-S综合征未再发生晕厥,未发现1例起搏器综合征。结论:安装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须注意预防并发症,当患有安置起搏器适应证时应及早实行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和随访我院植入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78例的体会和随访结果。方法插入起搏电极导线以头静脉切开途径为首选,在头静脉过细或存在变异时,起搏导线难以送入上腔静脉情况下,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加强监护。结果7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全身状态明显改善,活动耐量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5%。结论心脏起搏术是治疗有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收治的30例先接受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再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观察组,同时以同期收治的直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全部置入成功,无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再住院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7%vs 23.33%、6.67%vs 30.00%、3.33%vs6.67%,P<0.05)。结论: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