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对不规则骨损伤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不规则骨进行螺旋CT扫描,重建骨三维和图像。结果:所有病例均应用三维重建技术(3D)重建图像,均获取了非常清晰逼真的目标骨三维立体图像,它能够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骨结构及周围解剖关系。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不规则骨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计算机辅助生药学教学和科研提供新的三维图像技术和资料。方法:采用三角形面元及NURBS(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面重建算法并借助SGI三维实时图形卡,实现郁金类中药形态计算机三维重建与动态显示。运用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系统,测定郁金类中药有关形态学参数。结果:开发建立了郁金类中药三维重建模型图像及其形态学参数系统。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与显示在生药学和解剖学教学和科研中科学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图像三维重建在膝关节骨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对手术的辅助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42例可疑膝关节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实施螺旋CT扫描,并采用三维图像进行重建。结果:通过三维CT图像各个角度的观察,膝关节骨损伤的情况都清晰地显现出来。结论:CT三维重建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高影像科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56例泌尿系疾患者行螺旋CT的平扫、双期增强以及延时扫描,利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得到整个泌尿系包括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在内的泌尿系三维图像。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泌尿系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和尿路之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显示泌尿系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关系和尿路的梗阻具有高速快捷、安全可靠的特点,可提供高分辨率全尿路三维图像,是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无创的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38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均以多层螺旋CT扫描,运用三维表面重建处理软件重建三维影像后进行图像分析。结果:38例患者颌面部经多层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成像后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等,诊断关系明确且可以指导临床手术。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领面部进行重建,可以清晰显示复杂颌面骨骨折的程度与骨折的移位情况,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和手术具有较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肾盂造影(CTU)是快速容积扫描,是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计算机三维重建相结合的产物,利用造影剂排泄至上尿路时螺旋CT扫描,经工作站处理重建出三维图像,可显示肾盂与尿路情况,笔者利用螺旋CT增强后行三维肾盂造影,对其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评价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家兔颈椎间盘倾斜角度的侧面出发,研究推拿手法与颈椎曲度、生物力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家兔颈椎进行CT扫描,通过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将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运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及ANSYS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软件对图像和三维颈椎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三维模型同一椎间盘节段倾斜角度比较:相同椎间盘节段颈屈后伸位模型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椎间盘1、3、5、6节段颈屈后伸位模型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屈20°应力下同一颈椎节段不同曲度模型间应力比较:颈屈后伸位模型椎间盘倾斜角度虽然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但变化不大.结论:颈屈后伸位(即模拟推拿后伸手法)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变化处于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基于CT及MRI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对脱位或骨折部位进行三维重建,并根据重建后图像使用中医传统闭合复位手法进行复位,从而减少损伤、减少并发症。方法:使用VolView软件平台对获取的CT/MRI连续片断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通过调节图像Alpha通道的阈值实现图像的半透明化,根据图像灰度值进行渲染着色将血管、神经等组织从周围其它组织图像中进行分离。结果:通过这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后的图像可以很好地将踝关节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标示出来,能够无创伤地判断组织损伤情况。结论:研究实现了踝关节的三维重建,说明了根据此重建图像对脱位、骨折患者可以无创伤检查,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医手法闭合复位可以实现准确复位。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辅助的三维重建在骨伤科中的运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自 1 8 79年 Newten开始构思三维重建以来 ,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历经了手工方法、光学方法、计算机方法大约一百年的历史。七十年代初Rakic[1 ]借助计算机对胚胎猴脑连续切片进行脑细胞二维图象重建及定量分析。之后 ,计算机辅助的三维重建技术开始渗透到医学领域的每个角落 ,尤其在颅脑外科 [2 ] 、五官科 [3,4] 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然而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科方面的应用并不多 ,本文就此领域所做的研究和进展以及前瞻作一概述。1 原理计算机辅助的三维重建就是从二维图象的信息经计算机软件程序处理重建成立体图像的过程。其显示算法大体分…  相似文献   

10.
许波  张虎  王玉兰 《河南中医》2003,23(11):31-32
近年来,国外将先进的计算机图像技术和CF扫描相结合,形成三维CT重建,此项新技术多应用于关节内骨折。我们外用中药并CT扫描和三维重建早期治疗四肢关节内骨折12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损伤失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损伤后失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选取颈椎损伤后失稳合并颈椎管狭窄患者7例,难复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1例。合并颈椎管狭窄患者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并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C3~C7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用自行研制的椎弓根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并突间关节间植骨融合。难复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后未能复位,术中撬拔复位后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术中末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7~18个月,平均10个月,椎弓根固定系统牢靠,无松动。结论:应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一次完成颈椎的复位固定和脊髓减压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与针刺治疗颈椎病的对比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和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参照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纳入符合既定标准的颈椎病患者220例,分为手法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其中治疗组为120例,对照组为100例。手法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进行治疗,针刺治疗组采用在颈部的压痛点作针刺治疗,留针30min。对颈椎病的总体疗效和临床症状体征的积分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手法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75%,针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0%,手法治疗对于颈部活动受限、颈项痛、头痛、头晕、上肢麻木、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针刺治疗对颈部活动受限、颈项痛、头痛、头晕、上肢麻木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和针刺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颈项酸痛和上肢麻木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能力。手法能够缓解颈部软组织痉挛,有助于颈部内外平衡的重建。手法可以调节椎体活动节段的对应关系,并松解椎体小关节的粘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治疗颈椎病"骨错缝"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理筋组和理调组各10例,另设正常组10例。理调组采用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理筋组、正常组均采用理筋手法,各组均每周治疗3次,疗程2周。治疗前后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从颅底扫描至T1椎骨水平的长度范围,获得容积数据,重建层厚0.625mm,再采用ITK-SANP软件根据CT数据完成每一节段颈椎骨骼的重建,比较3组治疗前后颈椎C2、C3、C4椎骨三维空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理调组C2椎骨X轴、Y轴、Z轴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X轴、Z轴明显大于理筋组(P<0.05);理筋组治疗后C2椎骨Z轴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理调组C3椎骨X轴、Y轴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X轴明显大于理筋组(P<0.05);理筋组C3椎骨X轴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理调组治疗后C4椎骨X轴、Z轴明显大于正常组及理筋组(P<0.05或P<0.01)。结论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可调整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三维空间位置,改善颈椎功能,这可能是其治疗颈椎病"骨错缝"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后侧入路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探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治疗组),单纯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对照组).分别治疗3个疗程,随访3个月判定疗效.对两组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并探析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机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比较,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P<0.05;上述数据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针刀疗法是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2)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是:能够解除颈肩软组织痉挛、松解粘连;减轻颈部神经及关节囊等炎症水肿,消除无菌性炎症;改善颈肩微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增快组织修复;增强颈肩部免疫作用,调整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延髓型颈椎综合征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中药薰洗、手法复位进行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治疗后复查颈椎 X线片 ,原异常现象有明显改善 ,治愈 3例 ,显效 4例 ,好转 3例 ,总有效率 83 .3 3 %。结论 :颈部外伤可使颈椎移位 ,使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 ,导致延髓损伤症状 ,应用中药及手法治疗可收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颈椎棘突偏歪情况,探讨颈椎棘突偏歪与椎体旋转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健康成人的颈椎正位X线片。男59例,女41例。年龄21~53岁,中位数35岁。按照Nash-Moe法评定,椎体旋转度均为Neutral级。观察颈椎正位X线片上C2~C7棘突偏歪情况。结果:100例受检者共600椎,其中566椎棘突无偏歪、34椎棘突偏歪。棘突偏歪的34椎中,棘突左偏13椎、棘突右偏21椎。C2棘突偏歪3椎(棘突左偏2椎、棘突右偏1椎)、C3棘突偏歪7椎(棘突左偏3椎、棘突右偏4椎)、C4棘突偏歪6椎(棘突左偏2椎、棘突右偏4椎)、C5棘突偏歪3椎(棘突左偏1椎、棘突右偏2椎)、C6棘突偏歪10椎(棘突左偏3椎、棘突右偏7椎)、C7棘突偏歪5椎(棘突左偏2椎、棘突右偏3椎)。不同节段颈椎棘突偏歪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10,P=0.251)。不同节段颈椎棘突偏歪方向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6,P=0.916)。结论:健康成人的颈椎存在一定比例的棘突偏歪,临床不能以单纯的棘突偏歪来判断颈椎有无旋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芪麝颈康方对退变颈椎骨赘形成部位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0月龄新西兰兔,通过切除动态C2-C7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分离椎旁两侧肌肉,建立颈椎退行性改变物动物模型。组织学观察颈椎椎体骨赘形成的部位,采用生物化学法分别检测颈椎间盘中软骨终板,髓核和纤维环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证实骨赘来源于软骨终板,中药组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中磷酸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芪麝颈康方可降低骨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施氏伤科颈及头面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施氏伤科手法研究组和颈椎电牵引对照组,每组34例。评价治疗前后TCD中Vs的改变,以及进行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3周,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双侧椎动脉Vs值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改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氏伤科颈及头面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有确切效果,可以作为改善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气血理论建立颈性心绞痛动物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气血理论建立颈性心绞痛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大耳白兔,采用低头干预使实验动物颈椎退变失稳并注射瘀血诱发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建立颈性心绞痛动物模型。结果:通过病因病机变化以及影像学、心电图及病理组织学等客观指标方面的分析,发现模型基本上符合颈性心绞痛的变化特点。结论:采用低头干预使实验动物颈椎退变失稳并注射瘀血诱发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可以成功的建立颈性心绞痛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