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而主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肾为藏精之脏,生殖之本,天癸之源。男性不育,虽病因复杂,但总不外脏腑功能失调及寒热虚实变化。然“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男子之精气不足,则水亏其源,火衰其本,可致不射精或阳萎而不育;封藏失职,可致遗精早泄而不育。足见男性不育,肾为根本。本人根据上述机理,拟温肾助阳、益肾填精、滋肾降火三法,治疗男性不育,取得良好效果。今不揣浅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肾与水密切相关,其水有为精者,有为津液者,故名“内藏之水”与“输泻之水”。“内藏之水”以藏为主亦藏中有泻,此水藏于内则为肾之体;泻于外,则为脏腑之本。“输泻之水”必须及时输布与排泄,但亦泻中有藏,如聚于脏腑之中,则可濡养润泽脏腑诸窍等,两者内外相联,其气相通,体用相合,体现在肾之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所以古人概称为“水”。  相似文献   

3.
韩萱 《开卷有益》2010,(2):32-33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开窍于耳及二阴,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当脏腑之精充盛时,除供应本身生理活动所需外,其剩余部分则储藏于肾,以备之需。当五脏六腑需要时,肾再把所藏的精气重新供给各脏器。故肾精的盛衰,对所有脏腑的功能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肾主生殖”理论整理及实验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主生殖”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对人体生殖功能生理病理的基本认识。目前各地学者对“肾主生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理论研究肾藏精是肾主生殖的基础。对于肾所藏之“精”如何理解,各地学者观点不一。郭氏[1]认为肾所藏之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有男女媾和之精(为先天之精),是生殖发育的根本;有水谷化生之精(为后天之精),是人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两者均藏于肾。肾本脏所藏的所谓先天之精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孟氏[2]认为,先天之精和后先天之…  相似文献   

5.
藏象学说以脏腑理论为基础,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子宫腺肌病病变部位属奇恒之腑中的女子胞。女子胞为女性特有,藏精,主生殖,是冲、任、督脉的起源且与三脉关系密切,临床中以调补冲任、振奋督带阳气等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病常可取效;奇恒之腑具有能藏能泻的生理特性,故藏泻功能失调是子宫腺肌病突出的临床表现,恢复其藏泻功能成为治疗的目的与前提。  相似文献   

6.
一、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为何分布在膀胱经背腰部第一条经行线上? 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祖国医学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腰者肾之府,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又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身即全身,包括五脏六腑,故肾与五脏六腑有生与被生之关系,所以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在膀胱经之经行线上;而分布又在背腰部,则为脏腑相应体表之故。 2、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肾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收藏着脏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内经》中的“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主明则不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肾不藏脏腑之精;“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不是指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而是对营卫二气生理特性的概括;心对其他脏腑的统帅和协调作用是通过情志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眼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灵枢》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脏腑之精气,通过经络转入眼部,眼才能发挥视觉功能.眼与五脏六腑眼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审长短,有赖于五脏六腑的精气上行灌输。缺少了五脏六腑精气之养,眼就要生病或致盲.现将眼与脏腑的关系分述如下.一、眼主于肾肾为先天之本,津液之源,神光潜藏之处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瞳人属肾.”眼明则为阴精濡养所致,若肾阴不足则目昏.眼主于肾,滋始于肾,肾与眼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所见的  相似文献   

9.
肾与水密切相关,其水有为精者,有为津液者,故名"内藏之水"与"输泻之水"."内藏之水"以藏为主亦藏中有泻,此水藏于内则为肾之体;泻于外,则为脏腑之本."输泻之水"必须及时输布与排泄,但亦泻中有藏,如聚于脏腑之中,则可濡养润泽脏腑诸窍等,两者内外相联,其气相通,体用相合,体现在肾之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所以古人概称为"水".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以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养精保肾人体衰老与寿命的长和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黄帝内经》指出:"精者,生之本也。"《寿世保元》云:"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适当节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以上养生经  相似文献   

11.
从肝肾论治不射精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射精,是指在性交过程中不能排出精液的一种病症,轻者可有少量精液排出,重者则全无。临床实践证实,不射精的发病机理与肝肾的生理功能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肾虚精气不足为发病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液,既藏先天之精,又藏后天之精,肾中所藏之精还包括男女交合之精,即精液。精液是衡量男性生殖能力的重要物质,所以肾为生殖发育之源,并有男子以肾为本之说。《内径》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说明男子肾气盛,精足气充,就能泄精发挥其生殖功能。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又称为…  相似文献   

12.
在祖国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肾”具重要地位。肾主藏精:一藏先天生殖之精,谓其与人类的生育繁衍有重要关系,二藏后天水谷之精,谓其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有重大关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在祖国医学中属“崩漏”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地道不通,故形坏无子也。”冲任脉是经血之海,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冲任脉与脏腑密切相关,互相影响。脏腑中以肝、脾、肾三脏是为其主要。如外因六淫,内因:七情或不内外因房,饮食都可引起病变,导致气血失调,冲任受  相似文献   

14.
男子嗣育 ,以生殖之精、生殖之气为根本 (即天癸 ) :前者为阴 ,为物质 ,为有形 ,主以静 ,宜满、宜藏 ,如精子、精液、营养物质等。后者为阳 ,为功能 ,为无形 ,主以动 ,宜和、宜壮 ,如性欲、阴茎勃起、精子活动等。两者源于先天 ,滋养于后天 ,聚藏于精室 (含睾丸、附睾、前列腺、精囊、阴茎等整个生殖系统 )。受君主神明之官心、先天之本肾的调节 ,适时泻藏 ,构成心 -肾 -精室男性生殖轴心 ,完成男性生育活动。男子生殖之精、气源于肾 ,凡欲生育、肾气、肾精必先强盛。男子第二性征发育 ,性欲、精子的产生成熟 ,精液多少 ,即天癸之至竭 ,均源…  相似文献   

15.
略论睾(卵巢)藏精主生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藏象学说中肾“藏精、主生殖”的理论,根据引证,分析,提出睾才是“藏精、主生殖”之肇端,并分别从藏象学说分析,睾系生精,藏精,辨证用药探讨几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6.
肾为先天之本,立命之根.其禀于先天父母之精血,依赖于后天水谷之充养,借三然之通道,上下升降、内外出入、流布全身,以温养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直接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祖国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肾”所藏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肾精”所化之气是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李中梓云:“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而人资元以为始者也.” 所以“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并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肾的精气”是始终起决定作用的.为此,就有关肾的精气阴阳及肾虚不同学术见解作一些初步分析,并提一些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认为肾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均占有重要位置。人的生长、发育及衰老均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系命门,内寄水火,为人体真阴、真阳之源基。正如张景岳所讲:“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中医历有  相似文献   

18.
“肾为先天之本”理论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为先天之本”是中医学肾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 ,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中医学“肾为先天之本”观点本身存在明显的悖论 ,严重阻碍了中医学肾藏象理论的研究。为了给“肾为先天之本”以正确定义 ,我们从相关概念入手 ,对此作一探讨。1 先天之精不同于生殖之精关于先天之精与生殖之精的关系问题 ,中医学理论中比较公认的看法是 :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对此我们持有不同认识。因为 ,生殖之精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父母的生殖之精”与“自身的生殖之精”之分。先天之内涵 ,亦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之前 ,也可以说是新的生命蕴…  相似文献   

19.
一、概说祖国医学极重视脾肾的作用,认为人体由肾精而资生,生命活动靠肾精与脾胃之气的滋养来维持。《内径》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作了进一步论述:“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婴形未成,……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日先天之本在肾。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径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而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子六  相似文献   

20.
健脾、补肾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临床运用健脾法、补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如下论述: 1 脾虚、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的主要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最易影响及脾,终必及肾。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主疏泄和藏血,脾属土,主运化,肾属水主藏精。肝主疏泄,有助于脾之运化功能的发挥,肝病疏泄失常,脾最易受其影响,而致脾失健运。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精血同源,精、血分别为肾肝所属,故日肝肾同源。且肝肾为母子之藏,肝病则易及于母藏——肾,即所谓“子病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