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征 ,确定心肌损伤心电图 (ECG)演变的影响因素 ,作者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病人和方法 研究共纳入 1 3 99例首次发生AMI的病人 ,其中 1 2 3 9例入院时存在或发生ST段抬高 ,979例新发Q波。根据胸痛、ST段抬高和肌酸激酶标准确定AMI诊断 ,对连续胸痛发作 1 2h内出现定位性ST段抬高者均行溶栓治疗。前瞻性收集临床、血液生化、ECGST段抬高和新出现Q波的资料 ,记录入院前胸痛持续时间、急诊用阿司匹林和溶栓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治疗情况及吸烟情况。急诊检测血糖和血钾浓度。随访…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策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Q波AMI(QMI)及缺血性心脏猝死。根据ECG有无ST段抬高而将ACS分成ST段抬高的ACS及非ST段抬高的ACS ,后者包括UA及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两者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 (U CAD)。1 ACS的诊断及危险分层ACS中ST段抬高者需要紧急冠脉血运开通 ,而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 ,其危险程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并针对不同病情进行相应处理 ;对非ST段抬高的ACS ,尤其UA ,可根据胸…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对疑诊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诊断 ,判断预后均有意义 ,已有公认。一般根据Q波及ST段抬高程度和导联数来判断心肌受累范围和程度 ,但现有利用AMI时各种形态ST段对其预后作判断的报道 ,本文分析 60例AMI患者心电图不同ST段抬高形态的应用价值 ,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980~ 1999年本院的AMI患者 60例 ,其中男 45例 ,女 15例 ,年龄 5 2~ 68( 5 8± 4)岁。入选条件 :①自症状发作 12h内有心电图记录 ;② 2个以上肢体导联ST段抬高大于 1mm ,或 2个以上胸导联ST段抬高大于 2mm ,伴T波直立、对称 ;③症状、…  相似文献   

4.
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 narysyndrome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非Q波心肌梗死(NQMI) ,Q波心肌梗死 (QMI)等一组病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将ACS病人又分为ST段抬高的和ST段不抬高的ACS。ST段不抬高的ACS (包括NQMI、UA)又称为不稳定型冠脉疾病 (U CAD)。他们的发病机制都是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 ,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ACS (有Q波AMI) ;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5.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的心电图 ,可在下壁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当伴有前壁导联ST段压低的改变时 ,则伴有V7~ 9的ST段抬高 ,后者一般被认为系并发后壁AMI,其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现对下壁AMI伴V1~ 6 的ST段压低及V7~ 9的ST段导联抬高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自我院 1987~ 1999年住院有V1~ 6的ST段压低的下壁AMI共 79例。男 5 3例、女 2 6例 ,年龄 40~ 78岁。均除外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肥厚者并未接受洋地黄治疗、行冠脉造影检查。V7~ 9的ST段抬高者选自收住本院CCU的首发下壁A…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 63例无Q波心肌梗死(NQMI)的心电图表现与临床特点 ,并与有Q波心肌梗死 (QMI)患者做了比较 ,旨在探讨其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987年~ 1998年住院的急性NQMI63例 ,其中男 45例 ,女 18例 ,年龄 2 5~84(平均 47.6)岁。并与同期住院的急性QMI 174例作对照 ,QMI组中男 12 6例 ,女 48例 ,年龄 3 6~ 78(平均 5 8.4)岁 ,急性NQMI患者占同期急性AMI住院患者总数的 2 6.5 %。每日常规 12导联ECG(至少有 1次18导联 ) ,胸疼发作随时描记 ,症状缓解复查ECG ,以观察图形变化。连续 3d检测心肌…  相似文献   

7.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Q波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他们的主流机制都是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AMI或UA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Q波性AMI、无ST段抬高的非Q波性AMI和UA中分别占90 %、2 0 %~ 40 %和 10 %左右。急性血栓形成的速…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 ,非Q波性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他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性AMI ,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性A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AMI、无ST段抬高的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分别占 90 %、2 0 %~ 40 %和 10 %左右…  相似文献   

9.
在临床工作中 ,常会遇到一些易于漏诊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虽然AMI发生时大多有明显症状 ,但心电图(ECG)却无典型AMI表现以致漏诊 ,国内从 60年代开始报道 ,近年来研究较多 ,详细论述了此类AMI的心电生理及ECG特征。本文就各类AMI的心电生理及ECG特征加以综述。1 超急期AMI一般于胸痛发作后 1 0min至数小时出现ECG改变。其特征 :①急性损伤性阻滞引起QRS振幅增高 ,QRS波时间增宽 ,室壁激动时间延长≥ 0 45s。②ST段上斜型抬高。③T波高大直立增宽 ,T波的高度 >1 0mm或T波电压 >同导联Q…  相似文献   

10.
崔虎  潘健  王尚桐 《心肺血管病杂志》2001,20(4):234-234,237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对我院 1980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收治的 197例Q波型AMI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对象与方法 病例选择 AMI的诊断根据WHO( 1979年 )所定标准 ,经临床表现 ,ECG ,心肌酶学 (CPK及同功酶 ,LDH ,SGOT等 )确诊为Q波型AMI197例。其中心电图和心电监护证实为此次梗塞后出现一过性或持续性束支传导阻滞的 4 0例。非Q波型梗塞及既往心电图证实有束支阻滞者 ,未列入本文分析。 197例中男 15 6例 ,女 4 1例。年龄 3 5~ 82( 60 10± 8 2 4 )岁。前壁组 …  相似文献   

11.
大量研究表明,溶栓或机械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使梗死相关动脉尽早完全恢复血流十分重要。对AMI治疗策略的选择和危险性分层,有赖于心电图(ECG)表现。为此,ECG上尽早识别AMI,对治疗和预后至为关键。实际上,ST段抬高和Q波出现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无痛性心肌缺血 (SMI)是冠脉病变所致 ,对心脏的损伤与心绞痛有相同的意义。现将我院冠心病者经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的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992年 7月~ 2 0 0 1年 10月作DCG的患者中 ,随机抽取 2 76例。A组 15 0例 ,男 97例、女 5 3例 ,年龄 4 5~ 87(5 8 5 9)岁 ,为住院病例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B组 :12 6例 ,男 6 9例、女 5 7例 ,年龄 5 0~ 75 (6 2 71)岁 ,既往均有心肌梗死 ,心电图复查异常及Q波未消失者。1 2 SMI诊断标准 DCG中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 0 1mV并延长…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电图ST段呈弓背抬高是常见指标 ,但呈墓碑形抬高则属严重心肌损伤特殊类型。老年人发生率高 ,预后险恶。对首发AMI老年患者ST段呈墓碑形抬高心电图特征与临床并发症险恶特点、发病机制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报道较少 ,我们初步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自我院 1980年 1月~ 1998年 12月收治的AMI患者135 9例 ,AMI诊断符合 1979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ST段墓碑形抬高 6 5例 ,老年组 4 8例 ,男 37例 ,女 11例 ,年龄 6 0~ 82(6 4 .8± 7.1)岁 ,非老年组 17例 ,男 14例 ,女 3例 ,年龄 4 0~5 9(5 1.9± …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6月我院收治的 3 6例右室梗死 (ARMI)作回顾分析。发现 5例ARMI时aVR导联ST段呈弓背型抬高。对此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和提高对ARMI的诊治水平。病例均根据 1979年WHO诊断标准 ,心电图以V4R 导联ST抬高≥ 0 .1mV ;V1 、V3R、V4R导联均呈QS型 ;Ⅲ导联出现异常Q波及ST段抬高 ,V1 ~V3导联ST段抬高逐渐减轻[1 ] 作为急性ARMI的诊断标准。1 资料与方法例 1 男 ,68岁。因心悸、胸闷伴头昏 3d ,气喘加重 8h入院 ,心肌酶谱 :AST 15 0u L ,LDH 64 0u L…  相似文献   

15.
心脏肿瘤是少见的心脏疾病,当原发或浸润左室壁时,心电图可呈酷似心肌梗死(MI)的改变,在临床上易被漏诊或误诊。现将我们诊断的3例报道如下。例1 患者男,43岁。因3年前查体发现心电图(ECG)STT改变,7个月前酒后突发“心动过速”,于1996年3月1日以“陈旧性下、后壁和高侧壁MI,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收入住院。既往无MI病史。查体除心界略向左侧扩大外,余未见异常。常规血液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ECG:I、aVL和V56异常Q波伴T波倒置,V24ST段抬高0.1~0.3mV,酷似后侧壁和高侧壁陈旧性MI改变(图1);X胸片:左心上缘不规…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 (AMI)前壁和下壁导联ST段同时抬高较少见。本文分析了 12例此种ST段改变的AMI病例的冠状动脉造影 (CAG)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所见 ,以探讨其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分布。一、资料和方法1 资料 :男 11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5 9 5岁 (35~ 85岁 ) ,所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 :持续胸痛大于 30min ,心肌酶(CK)高于正常 2倍以上 ,急性期心电图V2 4导联ST段抬高≥ 0 2mV ,且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 0 2mV ,无陈旧心肌梗死病史 ,发病 2~ 4 8h接受CAG及PTCA。2 方法 :C…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 (AMI)属急重症心脏病 ,心电图 (ECG)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本文对 46例 80岁以上的AMI患者的EC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同时选择同期 60~ 79岁的AMI患者 5 7例作对比研究 ,旨在探讨高龄老年人AMI的ECG特点及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983~ 2 0 0 2年我院收治的≥ 80岁的AMI患者 46例 (A组 ) ,其中男 19例 ,女2 7例 ,年龄 80~ 94(平均 82 67)岁。随机选择同期入院年龄 60~ 79(平均64 3 1)岁的AMI患者 5 7例 (B组 )作对照 ,其中男 3 2例 ,女 2 5例。资料分析以入院首次描记的ECG为准。A…  相似文献   

18.
坏死性病毒性心肌炎较少见 ,国内近年来有少数报告[1~ 3] ,其临床及心电图 (ECG)表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AMI)。本院近年来收治 3例 ,现报告如下。例 1 男 ,1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 6d ,畏寒、发热 4d ,胸骨后隐痛 0 .5h后入院。入院 1W内多次心肌酶学检查 ,其最高值为 :谷草转氨酶 (SGOT) 178IU L ,肌酸激酶 (CK) 662IU L ,肌酶激酶同功酶 (CK -MB) 14.6IU L ,乳酸脱氢酶 (LDH)618IU L。心肌肌钙蛋白I(+)。入院时ECG(图 1A)示窦性心律 (频率 78次 min) ,各导联未见病理性Q波 ,ST段在Ⅱ、Ⅲ…  相似文献   

19.
1996~ 2 0 0 0年住院病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死亡 3 0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诊断标准 ①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持续 3 0min以上 ;②病理性Q波及损伤型ST段抬高持续 2 4h以上伴T波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者ST段下降伴有或不伴有T波倒置 )并有动态演变 ;③心肌酶谱升高 ,并符合AMI演变曲线。有任何两项即可确诊。1 2 一般资料 男 13例、女 17例 ,年龄5 2~ 88(平均 72 )岁。 <60岁 2例 ,>70岁 19例 ,60~ 70岁 9例。发病至死亡时间 :<2 4h 12例 ,2 4h~ 1W 10例 ,>1W 8例。1 3 临床表现 剧烈胸痛 >3…  相似文献   

20.
肥厚型心肌病 (HCM)时由于室间隔 (IVS)肥厚等原因在心电图 (ECG)上可出现异常Q波 (异Q)及ST、T改变 ,易误诊为心肌梗死 (MI) ,必须谨慎地作鉴别。现就 18例HCM者心电图改变与MI鉴别要点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均为本院门诊、住院者 ,并经ECG、X线、心彩超及心肌酶谱检查确诊为HCM。男 11例 (6 1.1% )、女 7例 (38.9% )、年龄 2 6~ 5 5 (平均 4 2 .3)岁。 14例 (77.8% )有胸痛、胸闷、心悸等 ,4例无症状。2 结果ECG均有异Q。 11例呈QS型 ,出现在Ⅱ、Ⅲ、aVF导 ;7例在左胸导及Ⅰ、aVL导 ,呈Q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