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3/2007-02的1组病例31例(32眼)。纳入标准为屈光不正≥-6.00D,黄斑下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白色黄斑裂孔引起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经过玻璃体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病例,随访时间≥6mo。结果:随访时间6~12(平均8.4)mo。所有病例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黄斑裂孔。8眼进行了内界膜剥除。术后最终视网膜复位29眼(91%),未复位3眼;术后视力提高22眼(69%),不变7眼(22%),下降3眼(9%)。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自体浓缩血小板封孔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 方法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35例38只眼,11例12只眼单行经睫状体平部的玻璃体手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未作激光光凝治疗;24例26只眼在玻璃体手术术中及术后作黄斑裂孔缘激光光凝。术后均作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7个月)。 结果 非光凝组5只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复发,占41.7%,术后0.1以上视力6只眼,占50.0%;光凝组2只眼黄斑裂孔复发,占7.7%,1只眼因周边新裂孔形成而复发视网膜脱离,术后有13只眼视力在0.1以上,占50.0%。统计学检验两组黄斑裂孔复发率概率P=0.024,视网膜脱离复发率概率P=0.0487。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 结论 玻璃体手术联合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99-201)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56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56例,行玻璃体切除。PVRC110眼,C214眼,C332眼,伴周边部裂孔7眼,白孔11眼。手术中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或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剥膜,气液交换使视网膜复位,眼内填充200mL/L C3F845眼,白孔眼内硅油填充。并发周边部裂孔病例后行巩膜外环扎裂孔冷凝。术后给予抗炎降眼压处理。气泡变小裂孔愈合不佳,裂孔周围氪黄激光封闭或再次补充气体。注气俯卧位14d以上。所有患随访3~12mo。结果: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53例,周边裂孔闭合7例。术后视力提高46眼(82.1%),黄斑裂孔术后视力无变化10眼。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方法 :18例黄斑裂孔患者 (18眼 )行OCT检查。结果 :17例外伤性黄斑裂孔均未见玻璃体后脱离 (PVD) ,裂孔边界整齐 ,无明显视网膜脱离。 7例裂孔边缘可见神经上皮脱离的轮化 ,10例未见晕轮。结论 :年轻的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不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定期检查OCT有助于外伤性黄斑裂孔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很多手术方法,包括黄斑裂孔凝固和黄斑扣带,也有以赤道部巩膜切除代替黄斑扣带。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1)手术复杂,(2)凝固使黄斑区永久破坏伴功能丧失,(3)并发症较多。黄斑裂孔通常使中心视力下降到20/100~20/200,有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的凝固使视力进一步下降至20/200以下。为避免这种医源性的视力丧失,Cockerhain等建议在放液和吸出玻璃体后,眼内注入硅油,以便从内部封闭黄斑裂孔。遗憾的是,硅胶对眼内引起的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提出较多的争论。作者用玻璃体切割术、部分气体-液体交换和俯卧位治疗6例有黄斑裂孔的视网膜脱离。5例原发性裂孔,年龄47—70岁,近视-7.75~19.0 DS,1例外伤性视网膜脱离,22岁,正视。5例视网膜脱离扩展到赤道部,有时呈球形脱离,2例在后极部呈明显的近视性葡萄肿。脱离出现与诊断之间的时间估计为2天~2年。手术方法:以备有光导纤维的玻璃体注吸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前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43例(44只眼)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分为脱离组与非脱离组,对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非脱离组黄斑裂孔患者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如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数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如性别构成比,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后巩膜葡萄肿及视网膜劈裂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对两组患者左右眼的构成比和白孔、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43例(44只眼)患者中,视网膜脱离组37例(37只眼),非脱离组7例(7只眼).视网膜脱离组患者平均年龄56岁;男性9例(24.3%),女性28例(75.7%);11只左眼(29.7%),26只右眼(70.3%);平均屈光度数(-8.9±2.2)D,平均眼轴长度(28.7±2.0)mm;视力≤0.05者26只眼,视力0.05~0.2者11只眼;玻璃体完全后脱离33只眼(89.2%),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4只眼(10.8%),白孔13只眼(35.1%),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10只眼(27.0%),视网膜劈裂13只眼(35.1%).非脱离组患者平均年龄48岁;男性1例(14.3%),女性6例(85.7%);左眼3只眼(14.3%),右眼4只眼(57.1%);平均屈光度数(-9.0±1.9)D,平均眼轴长度(28.9±1.5)mm;视力≤0.05者3只眼,视力0.05~0.2者3只眼,视力≥0.2者1只眼;玻璃体完全后脱离6只眼(85.7%),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1只眼(14.3%),白孔1只眼(14.3%),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3只眼(42.9%),视网膜劈裂5只眼(71.4%).B超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有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测结果显示,非脱离组患者的黄斑裂孔周围大多有视网膜水肿、劈裂或脱离晕等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相似的改变,但局部后巩膜葡萄肿的膨隆并不明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组与非脱离组患者性别比(X2=0.008)、左右眼构成比(X2=0.449)、屈光度数(t=0.193)、眼轴(t=-0.25)、视力(X2=4.509)、玻璃体后脱离(X2=0.071)、白孔(X2=1.179)、孔缘部玻璃体牵引(X2=0.709)及视网膜劈裂发生率(X2=3.2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网膜脱离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非脱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有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可能有多种.高度近视眼患者在年龄增长过程中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改变可能是发生黄斑裂孔继而引起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中行黄斑裂孔光凝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1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重水下行黄斑裂孔激光光凝、气-液交换、C3F8填充玻璃体腔,术后保持头低位,随访1~6个月.结果 18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3例气体吸收后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视力提高者16例,不变者2例,下降者3例.结论 对于某些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并在手术中行激光封闭黄斑裂孔能够到达复位视网膜、防止视网膜脱离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伴黄斑裂孔的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描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及其手术处理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和1例表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足月儿。均出现伴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并且接受手术治疗。结果:4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平均孕周是26周。5例患儿发现黄斑裂孔前均有玻璃体手术史。4例再次手术治疗的患儿视网膜部分或完全复位。有走动的视力。结论:采用玻璃体手术合并气-液交换不能闭合婴儿中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引起视网膜脱离的黄斑裂孔。非热性黄斑部巩膜扣带术能封闭裂孔和复位视网膜。可能是值得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 对18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结果 17例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例因玻璃体积血患者放弃治疗。视力提高14例,视力不变2例,视力下降2例。并发症:玻璃体积血1例(未治),视网膜出血1例,眼压升高2例。结论 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41例(42只眼)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光凝黄斑裂孔、12?F8填充术,术后面向下体位两周。结果42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随诊1~4年,2只眼术后因合并周边裂孔再次发生局限性视网膜脱离,给予巩膜外垫压、冷凝术封闭周边裂孔后视网膜平复。其中34只眼术后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8只眼视力保持不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光凝黄斑裂孔、12?F8填充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介有明显后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力及解剖学结果.方法 自2001~2006年5例(5只眼)高度近视眼(≥-10D)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施行手术治疗,其中1只眼仅后极部有视网膜脱离,作了玻璃体六氟化硫(SF6)注入,4只眼作了深层玻璃体切除注入SF6或高黏度硅油.结果 最后随访检查发现术眼视网膜全复位的解剖学成功率高,手术后视力也都有进步,并未发现有何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仅1只眼有一过性眼内压增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高黏度硅油注入,可以使后葡萄肿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成功地复位,玻璃体内单纯注入膨胀性气体仅适用于治疗后极部存在的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复位术时利用曲安奈德识别玻璃体后皮质的临床作用。方法:对24例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经前置镜、三面镜、间接眼底镜、B超等检查确定为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均伴近视,其中伴高度近视16例,伴玻璃体后脱离19例,伴脉络膜脱离3例,伴PVRC1-37例,D12例,伴视网膜下增殖条3例,伴黄斑前膜5例,其中伴后极部大片脉络膜萎缩即"白孔"18例。术中切除中轴部玻璃体后注入曲安奈德0.1mL于玻璃体腔,以此识别玻璃体后皮质及黄斑前膜,并有效清除。同时联合硅油填充18例,C2F6填充6例,手术后随访6mo~1a。结果:对24例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中用曲安奈德识别玻璃体后皮质及黄斑前膜,其中19例为术前被诊为玻璃体后脱离,其中有9例黄斑区2~4PD不等的玻璃体后皮质残留,6例整个视网膜前玻璃体后皮质残留,4例为完全玻璃体后脱离。经过手术清除,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88%,视网膜复位率88%。结论:利用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良好可视性能有效识别玻璃体后皮质残留及玻璃体后皮质劈裂,鉴别是完全的玻璃体后脱离还是玻璃体后皮质劈裂;对临床上玻璃体中weiss环的出现而确定为玻璃体后脱离须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张蓉  马雪英  李凌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44-2345
目的:观察现代闭合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混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利用常规闭合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混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方法治疗19例19眼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及眼底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黄斑裂孔闭合情况:19例黄斑裂孔全部闭合,视网膜复位良好;随访4mo时,未见裂孔复发需再次手术修补者。术后随访4~12mo,未发现白内障病情进展。视力和眼压:手术后患者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6例(32%),不变13例(68%)。术后1mo内检测眼压,发现仅有1例(5%)眼压升高,给予局部降眼压药后眼压降至正常。结论:现代闭合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混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方法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1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住院病史资料,术后平均随访10月,所有病例均行以下检查:OCT、裂隙灯生物显微镜、三面镜、90D前置镜、验光。结果 术后OCT表现有3种:黄斑裂孔闭合2眼(11.8%),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12眼(70.6%),黄斑裂孔未闭合伴视网膜浅脱离3眼(17.6%)。预后情况与黄斑区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健康状况以及黄斑裂孔的大小有关。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裂孔闭合率低。OCT是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黄厚斌 《眼科》2023,(5):369-375
玻璃体后皮质未完全与视网膜内界膜分离,或者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分离后,有部分玻璃体组织残留在视网膜内界膜表面等,均为非正常玻璃体后脱离。非正常玻璃体后脱离可造成玻璃体劈裂、视网膜裂孔等,有些玻璃体劈裂残留在视网膜内界膜表面的组织仅含有部分玻璃体皮质纤维,而有些则含有大量的细胞,这与全层黄斑裂孔、板层黄斑裂孔、黄斑假孔、黄斑前膜等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眼科,2023,32:369-375)  相似文献   

18.
在近视眼患者的玻璃体内注入气泡置换液化玻璃体或放视网膜下液,使黄斑裂孔封闭,从而达到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我院2年来应用此法治疗7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病例选择:本组7例均系近视眼患者,近视在-6.0D 以上者5例,其中女性6例、男性2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8岁。全身无严重关节炎、心衰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术后俯卧位均能密切配合。7例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单纯性黄斑裂孔,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硅油填充术后疗效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20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7mo,随访时给予OCT检查,评估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记录最佳矫正视力情况。结果: 术后OCT表现有3种:黄斑裂孔闭合2眼(10%),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16眼(80%),黄斑裂孔未闭合伴视网膜浅脱离2眼(1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视力的提高与黄斑孔的解剖学复位情况密切相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OCT用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硅油填充术后随访可以明确诊断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为硅油取出时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用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对917例无症状视网膜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术,记录其年龄、性别、屈光状态、晶状体的状态、对侧眼玻璃体状态、裂孔的类型和位置、预防性治疗的方法;术后随诊时间6mo~5a;记录术后视网膜和玻璃体的情况,视网膜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例数,形成的时间和新裂孔发生时玻璃体的状态、新发生裂孔的类型和位置、治疗的方法。结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裂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近视、部分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高度相关,裂孔以变性萎缩孔多见,马蹄孔次之;裂孔常发生的位置依次是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术后发现对侧眼视网膜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共21例(2.3%),形成的时间平均为21.6mo(7d~3a),平均年龄41.3岁,15例(71.4%)为男性,全部为近视眼,其中16例(76.2%)高度近视(大于6.00D),全部为有透明晶状体眼,病变类型:15例(71.4%)为变性萎缩孔,6例(28.6%)为马蹄孔伴随广泛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变性区大于6个钟点),术前部分PVD2例(9.5%),无明显的色素颗粒。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后,部分PVD伴色素颗粒18例(85.7%),全部均为马蹄形裂孔,马蹄孔伴后缘卷边2例(9.5%),9例(42.9%)新裂孔形成的位置位于激光光凝区的边缘,12例(57.1%)位于正常或未治疗的视网膜上,发展为视网膜脱离18例(85.7%),累及黄斑6例(28.6%),16例行视网膜裂孔冷凝联合巩膜环扎和外加压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单纯视网膜裂孔3例(14.3%),再次行氩激光光凝术,术后平均随访6mo。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疗效好;中青年高度近视不伴随PVD是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预防性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后脱离牵拉新裂孔形成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