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郑汝桦  王锦辉  陈文激  陈洁  陈旻湖 《新医学》2009,40(11):729-731
目的:探讨SLE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84例SLE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肝损害组(29例)的症状与体征、肝功能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数理分析,并将其部分生化及免疫学指标与无肝损害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LE患者中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5.8%。肝损害组中,17例患者(59%)无明显自觉症状,以ALT、AST轻中度升高为主。7例患者肝脏B超异常。肝损害组患者的白细胞值明显低于无肝损害组(P〈0.05),而2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CRP、ESR、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IgG、补体3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0例患者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8例在出院时复查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2例肝功能无明显改善;19例患者在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给予护肝治疗,15例出院时复查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4例无明显改善。结论:肝脏是SLE常见累及的靶器官之一,SLE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轻至中度肝细胞损害多见。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摘要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肝损害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52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无肝脏损害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452例SLE患者中有肝损害53例(11.7%), 有肝损害组与无肝脏损害比较,两组临床和免疫学特点等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LED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患者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51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48例,黄疸3例(5.7%)。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予护肝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无1例死于SLE肝损害。结论:SLE本身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并不低,与病情活动有关,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的肝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伤寒杆菌感染对肝脏的损害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50例伤寒患者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30例(65.7%)出现ALT和AST升高,其中83例(36.1%)伴有血清总胆红素(STB)升高;320例进行HBV标记物检测,发现HBV感染45例,伤寒重叠HBV感染率为14.1%,单纯伤寒组与重叠HBV感染组的肝损害情况比较,重叠感染组的ALT、AST及STB均值比单纯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间肝损害发生率和血清白蛋白(ALB)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伤寒患者中肝损害较常见,病情重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也严重,其中重叠HBV感染者肝损害程度更重,但重叠HBV感染中肝损害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肝损害(简称"甲亢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515例甲亢患者分为A组(肝功能损害组)和B组(肝功能正常组),对A组176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进行正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及肝功能检查,并对治疗前后肝功能及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4.2%,在临床上多见;A组的发病年龄明显高于B组(P<0.05);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甲亢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恢复程度与肝功能恢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甲亢性肝损害多发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临床上一旦确诊为甲亢性肝损害,应早期、足量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原作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增加新样本量。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肝脏损害情况。方法对明确诊断SLE肝损害的86例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和肝功能指标进行同步检测与比较评价。结果SLE纽与对照组(健康人64例)检测HA、LN、pⅢp、HCⅣ及ALT、AST、ALP、TBIL指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结论SLE患者肝损害明确存在,原因与原发病系统损害、继发损害有关。应明确鉴别原因,针对性处理,全程治疗应合理有节的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与消炎止痛药(NSAIDs)。  相似文献   

6.
狼疮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合并CNS损害的SLE 18例的临床资料,并与无CNS受累的SLE 80例对照.结果 SLE合并CNS损害的表现为癫癎(33.3%)、精神异常(50.0%),CNS损害组的重要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病情活动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NS损害组患者抗poly、Neuro-2a和Asialo-GM1 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NS损害组经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明显改善或好转16例(88.89%),死亡2例(11.11%).结论 全面细致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有利于SLE合并CNS损害(SLE-CNS)的治疗和患者症状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肝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糖尿病及伴酮症或酮症(DK)或酮症酸中毒(DKA)时肝损害的情况,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在354例糖尿病患者中,把有肝损害的52例分为有或无DK或DKA两组,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值的比较。把伴DK或DKA的57例分为有或无肝损害两组,观察肝损害与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尿素氮(BUN),血糖(GLU)及血浆渗透浓度(OSM)水平的关系。结果:糖尿病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4.68%,伴DK或DKA时发生率增至29.82%;伴DK或DKA组ALT,AST,TB升高显著高于无DK或DKA组(P<0.05);伴DK或DKA者有肝损害组CO2CP明显低于无肝损害组;BUN,GLU,OSM明显高于无肝损害组,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酸中毒和脱水是引起糖尿病肝损害的重要因素,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韩书宏  杨伟雄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3):2060-2062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病特点、临床相关因素及其防治策略,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同期100例无甲亢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6例甲亢患者中发生肝损害71例,发生率42.8%.患者年龄、病程与肝损害发生率有关,而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其肝损害症状与无甲亢性肝损害相比多数轻微或无症状,饮食状况改变不明显;治疗以控制甲亢为主,护肝为辅助,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病程越长,恢复越差;有4例(6%)因误诊而病情加重.结论: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病率较高,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年龄、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医生应提高对甲亢性肝损害的认识,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合理选用治疗方案,才能减少并预防肝损害的发生;甲亢性肝损害诊断及时,治疗积极,则预后多数良好.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红卫  黄英伟 《新医学》2002,33(1):23-24
目的:研究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实验室免疫学的特征、误诊及治疗情况。方法:对明确诊断为SLE的260例病例中合并肝损害的不合并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例SLE中合并肝损害79例,占30%。大部分均在病情的活动期,54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8例误诊;有肝损害者血清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的异常率以及IgG、γ-球蛋白检测与无肝损害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治疗反应好。结论:SLE肝损害并不少见,多发生在病情的活动期,临床表现不特异,易误诊和漏诊。必要时辅以肝穿刺有助鉴别诊断和指导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巨核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SLE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方法根据血小板减少相关实验室指标和骨髓检查结果对176例SLE伴发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分析,并与32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对比分析。结果176例SLE患者中有64例(36.4%)伴发血小板减少,其中血小板轻度减少48例(75%),重度减少16例(25%)。与32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对照,伴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浆膜炎发生率高,肾脏损害程度较重,狼疮病情活动程度更高,补体C3水平在血小板减少组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组(P〈0.05)。SLE伴血小板减少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较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明显减少(P=0.001),但其中幼稚巨核计数较血小板正常组增多(P=0.019),而产板巨核细胞计数较血小板正常组患者明显减少(P=0.000)。结论SLE伴发血小板减少多见于活动性病情严重的患者,其巨核细胞数量减少,分化中以幼稚巨核细胞为主,产板型巨核细胞则明显减少,提示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成熟障碍与SLE伴发血小板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阚光澍 《华西医学》2009,(11):2858-2860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并慢性心衰(CHF)患者的心功能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择高血压并高心病或冠心病60例,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给与控制血压、利尿、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治疗。美托洛尔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结果:美托洛尔组临床显效率(66.7%),总有效率(93.4%),较常规组显著提高(P〈0.05)。美托洛尔组与常规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E/A、等容舒张期时间均有显著改善(美托洛尔组P〈0.01,常规组P〈0.05),且美托洛尔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1或P〈0.05)。结论:美托洛尔显著改善高血压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的临床特点,提高神经内科医师对癫痫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分析5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此类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5患者中4例以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起病,1例以单纯部分性发作,经抗癫痫治疗及应用类固醇糖皮质激素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对于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诊断相对困难,治疗上易有疏漏,对青年女性的红斑狼疮应进行定期随访,排除SLE的发病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抗水通道蛋白4(AQ-4)抗体的检测方法,评估抗AQ-4抗体在神经精神狼疮(NP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3段AQ-4细胞外肽段包板,建立基于肽抗原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检测49例健康人、54例其他风湿病患者(32例多肌炎/皮肌炎,10例干燥综合征和1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103例NPSLE患者的血清中的抗AQ-4抗体;检测22例非风湿病患者、31例SLE患者、96例NPSLE、27例合并结核感染的SLE患者和8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中抗AQ-4抗体。结果:以健康人(对照组)的平均光密度(OD)+3标准差(SD)为临界值,血清标本阳性率在其他风湿病组为1.8%(1/54);SLE组为14.3%(15/105);NPSLE组为22.3%(23/103)。脑脊液标本阳性率在对照组为0%;SLE组为12.9%(4/31);NPSLE组为29.2%(28/96);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者为37%(10/27);SLE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者为0%(0/8)。SLE组合并NPSLE组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抗AQ-4抗体显著增加(P〈0.01),SLE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抗AQ-4抗体水平相似(P〉0.05)。NPSLE组脑脊液中的抗体检出率(29.2%)较血清中抗体检出率(22.3%)增高(P〈0.01)。在SLE合并TB组的脑脊液中,抗AQ-4抗体的检出显著增高(P〈0.01)。结论:抗AQ-4抗体在SLE和NPSLE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显著升高,尤其是脑脊液中。SLE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抗AQ-4抗体显著升高,提示抗AQ-4抗体是狼疮合并结核性脑病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将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临床治疗和护理康复过程中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即心理干预、认知干预及行为干预);实验组则根据病情进展分3个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阶段性护理干预患者病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出院前,测定患者对教育内容的知晓率,实验组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98%)高于对照组(83.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阶段性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朱斌 《华西医学》2009,(5):1240-124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加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HSP)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和西咪替丁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且治疗组紫癜性肾炎(HSPN)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6.7%),P〈0.01。结论:复方丹参加西咪替丁能提高HSP患儿疗效,减少肾损害,促进患儿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6.
兰明翠 《华西医学》2009,(6):1442-1445
目的:探讨临床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状况及预后,以提高对结核化疗致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短程间歇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与短程每日化疗方案(2HRES/7HRE)之间抗结核治疗后对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结果:1144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57例,其中间歇化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18例,占75.2%,每日化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害39例,占24.8%。同时还发现体质状况差、病情重、老年人及有慢性酗酒者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结论:药物性肝炎是影响结核病化疗的重要因素。短程间歇化疗方案治疗应因人而异,不宜广泛用于老年人、体质状况差、病情重、有慢性酗酒者的结核病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尿液标本采集模式所采集标本的标本质量及患者接受程度,为完善临床检验尿液标本的采集方法,提高护理及检验质量控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本科两个独立平行病区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病区为实验组,所有患者尿液标本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采集;另一病区为对照组,在告知患者后由患者自行或患者家属协助采集。试验时间自2008年7月~2009年3月,收集检验科反馈各组的不合格标本数,同时通过问卷了解患者对这两种不同采集模式接受程度的情况。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标本不合格率:实验组在尿培养、尿常规检验项目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接受程度调查显示:多数患者(51.99%)更愿意接受实验组采取的模式。结论:由受训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采集尿液标本能有效提高尿液标本的质量和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激素合并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5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用激素治疗,治疗组另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P〈0.05);无不良反应。结论激素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血脂谱特点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92例根据病史及肝脏B超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观察其血脂谱特点及其与冠心病患病率的关系。结果:341例(69.3%)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伴NAFLD,其中259例(76.0%)肝功能正常且无明显症状;NAFLD组有较高的丙氨酸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非NAFL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NAFLD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ALT升高组冠心病的患病率较ALT正常者升高,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NAFLD发生率高,且大多数无症状,其发生可能与体脂分布异常、血脂代谢紊乱等因素相关,NAFLD增加了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风险,ALT可作为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血清补体水平测定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对38例梗阻性黄疸、42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C1C4、CIC检测。结果:梗阻性黄疸组C,水平明显降低(P〈0.01),c。水平、CIC明显升高(P〈0.01)。单纯胆囊结石组C,水平降低不明显(术前与正常对照比较P〈0.05,术后与正常对照比较P〉0.05),C。水平、CIC明显升高(P〈0.01)。梗阻性黄疸组的C,水平比单纯胆囊结石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两者C。水平显著升高,但升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CIC显著升高,但梗阻性黄疸组升高更为明显,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据C,水平的降低程度和CIC的升高程度,可诊断和鉴别诊断梗阻性黄疸与单纯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