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上级要求,某医院承担了“家庭病房网络医疗服务模式”(即“一站两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试点任务。在干休所老干部家中配备移动式多参数监护设备,构建了基于家庭病房医疗网络,干休所的医师可通过家庭病房管理系统下达医嘱、书写病历等,上级医院医师可随时查看家庭病房老干部病历,指导干休所医师工作。此举,可使病情稳定的老干部在家庭病房接受治疗,极大地方便了老干部医疗救治,缓解了医院床位紧张情况。  相似文献   

2.
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炎 《西南军医》2009,11(2):317-317
近几年来,随着干休所老干部“双高期”的深入,各种危重症的救治已成为各级医疗急救部门的重要任务和老干部关注的焦点,如何迅速准确、积极有效地开展院前急救,挽救患者的生命,使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是当前老干部急救医疗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老干部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干休所医疗现状,立足老干部“双高期”的院前急救需求,贴近老干部急诊救护任务,对干休所院前急救的现状及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朋勇  李丽萍  徐萍 《人民军医》2005,48(10):592-592
体制编制调整后,一些军队医院转隶、撤销或合并,致使有的干休所与体系医院距离增加。如何使急、危、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和后送,我们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2000年3月-2005年2月,我们共救治急诊病人38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军队干休所老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患病种类的增多,医院有限的床位已难以满足其长期住院需求。迫切需要其医疗保健机构转变工作模式,即医疗保健工作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由“单位保健式”服务向“家庭医师式”服务转变。本文重点介绍了军队干休所家庭病房的建立及相关管理体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震区驻军医院在雅安芦山“4·20”地震伤员早期救治经验. 方法 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帐蓬医院,依据《战伤救治规则》基本原则,针对本次地震伤员特点对伤员展开急救拣伤分类、紧急救治、分流、专科处理和后送等. 结果 地震后医院迅速启动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预案,20min后向震心重灾区派出了装备齐全的应急医疗队;在医院展开了帐篷医院.2周内共收治地震伤员181例,现场直接转入伤员68例(37.6%),从经初步救治处理后转入(包括其他医院转院)伤员113例(62.4%);实施手术49台次,其中急诊手术30台次;34例(含14例重度伤员)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至上级医院.所有伤员无一例死亡,手术伤口无一例感染. 结论 军队医院平时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统一有序的指挥、规范的分级救治体系和训练,保证了对地震伤员的高效、高质量规范救治.但在精确的伤势(情)判断方法与标准、完善设备条件、伤员后送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干休所卫生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加强干休所全面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好“规范”是实现干休所卫生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正规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既是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对老干部的关怀和做好老  相似文献   

7.
刘德  陈杰  唐辉 《西南国防医药》2014,(11):1263-1265
随着军队干休所老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高龄、高发病期),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对医疗保健的依赖性增强;渴望长寿,对现实医疗保障的失落感增大[1]。重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增强老干部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老干部健康素质,实现老干部自主保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促进军队干休所卫生部门由简单的门诊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心理咨询、营养保健、康复医疗一体化现代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转变,对实现老干部“保健康”的服务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病例女,42岁,因与家人生气后自服去痛片90片,1h后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1次,呕吐物有较多白色粉末状物质,非喷射状。由“120”送人当地医院救治。当时患者意识清楚,面色苍白,血压96/50mmHg,给予清水洗胃后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主任版(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Leader,CTCT~?-L)"课程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与课前、课后测试,对学员所在医院创伤救治现状与条件进行分析。方法 2019年4月18-19日参加CTCT~?-L首期培训学员4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来自不同地区学员的一般信息(性别、职称、职务、科室),所在医院的创伤救治情况(创伤中心建设及影响因素、创伤救治模式、严重创伤患者收治学科、创伤复苏室的条件及CT室/DSA室空间布局、创伤小组的启动与协调、院前院内联络方式、创伤数据库的设置与质控)。采用电子问卷测试的方式、相同的内容对学员进行课前、课后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围绕严重创伤救治的流程设置),通过学员反馈以评价课程的培训效果。结果 (1)14人(35.0%)院前、院内联系的方式主要为120平台发布信息;(2)31人(77.5%)所在医院目前的创伤模式主要为"急诊+会诊+分诊";34人(85.0%)院内有创伤小组;(3)27人(67.5%)推荐严重创伤组织协调学科主要为急诊科;(4)33人(82.5%)具备创伤复苏单元;37人(92.5%)具备24h增强CT条件;34人(85.0%)具备24h DSA检查与止血条件;(5)18人(45.0%)在复苏单元内可开展床旁手术;(6)18人(45.0%)有创伤数据库;(7)34人(85.0%)目前已经启动创伤中心建设;(8)二级甲等医院的课前、课后成绩均较高;床位数为1 000~2 000张的医院课前测试成绩最高,床位数为2 000~3 000张的医院课后测试成绩最高;急诊/急诊外科课前测试成绩最高,急诊/急诊外科和创伤外科的课后测试成绩最高;教学医院学员的课前、课后成绩均较高。结论本次调查范围所涉及医院的创伤救治主要采取"急诊+会诊+分诊"的模式;学员所在医院的教学医院属性、医院等级以及床位数影响创伤救治的基础水平;医院对于创伤救治流程管理影响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CTCT~?-L作为创伤救治培训的高级课程,致力于统一创伤救治的理念,并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推动不同模式的创伤中心建设,最终不断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
参考“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各级医院收治地震伤员情况,总结地震胸外伤救治的经验。强调了大规模群体伤分类救治、分级救治的特点和必要性,分析各级医院收治伤员差异(伤员到达各级医院时间、伤员获救后出现死亡的时间及死亡原因、胸外伤救治内容),胸部损伤的现场急救内容,地震胸外伤处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李侠 《人民军医》2006,49(9):530-531
新形势下,如何使部队干休所患有急、危、重症的老干部得到有效救治,是基层医务人员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对2000年1月~2005年10月救治的老干部急症588例病种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郝文建 《人民军医》2014,(8):919-920
军队干休所卫生所在家庭、卫生所、医院“三位一体”医疗保障网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维护离退休干部健康的一线服务保障部门,其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离退休干部心身健康。干休所卫生所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保健、慢性疾病控制、院前急救、康复护理、关怀照料、健康管理、药品器材筹划供应和经费的使用管理等。现将我们加强军队干休所卫生所建设的做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新云  张二明  何坤 《人民军医》2007,50(2):114-115
近年来,虽然各医院预编的野战医疗所建设得到普遍加强,但与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卫勤保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供广大同仁和有关部门参考。1问题1.1战伤救治能力不强平时,军队医院的医疗救治是一种“完整”的救治,一名伤  相似文献   

14.
易凡  黄道强  王笑春  支凯林 《人民军医》2008,51(12):765-765
1建立烧伤救治网络的必要性无论平时或战时烧伤均较常见,多为突发,且病死率与致残率较高。其中休克是严重烧伤早期危及生命的主要并发症,对病程的发展及预后均有严重影响,烧伤后尽早进行有效治疗是预防不可逆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基层部队驻地及大多乡镇存在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较差等问题,严重烧伤患者多须长途转送上级医院,常于烧伤后6~8 h后才开始实施正规补液,往往造成延迟复苏,对病情恢复极为不利,部分危重患者甚至在转送途中死亡。因此,建立地区级烧伤专科急救网络势在必行,其对提升平时及战时卫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影响。2建立烧伤救治网络的初步构想2·1基本结构及任务烧伤救治网络的基本结构可根据行政区域和地理位置灵活划分。我们认为,建立以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站(团卫生队)、县区级烧伤救治组(师医院)、地市级烧伤专科中心(驻军医院)为构架的烧伤救治网络体系较为合理。基本任务包括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基本烧伤专科药品和耗材、组织人员培训、掌握烧伤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制定联络制度、设立现场24 h咨询热线等。2·2合理确定救治网点烧伤救治网络应依托现有市、县、乡(镇)医疗机构资源,参考行政区域灵活构建网络。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创建湖南省三级医院“三梗一出血”预警防控模式,为逐步建立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防控和救治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院内发生“三梗一出血”患者328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发生的“三梗一出血”患者27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在结合对照组情况的基础上实施预警防控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和诊疗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诊疗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防控模式能够明显缩短“三梗一出血”患者的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致死率,提升诊疗服务满意度,为建立逐步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防控和救治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参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根据上级指示,我们作为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在第一时间紧急赶赴地震灾区,参加了伤病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疏导等工作。经过“实战”的锻炼,对进一步搞好军队医院卫勤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刘科  都定元 《创伤外科杂志》2009,11(4):383-384,F0003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是医院急诊较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常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就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急诊救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对其院前急诊和院内抢救的模式、人员配备模式以及相关的抢救原则进行了阐述,以期进一步规范创伤外科医师对颅脑损伤合并全身多发伤急诊救治策略,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张红敏 《西南军医》2014,(6):705-705
干休所的医疗保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门诊、巡诊、院前救治、出院后康复、日常保健、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多项工作,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即是巡诊工作。经过多年工作实践体会到:巡诊工作是对传统门诊为主的保健方式的有效补充,对提高医疗保健工作的质量,乃至干休所的整体工作,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加强急诊ICU建设提高创伤急救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重创伤患者生命支持的技术水平,直接反映着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患者的医疗单元,是“对因创伤或疾病而导致危及生命或处于危险状态并且有一种或多个器官衰竭的患者,进行多学科和多功能监护医疗的领域”,出于严重的创伤对全身系统功能产生严重的损害,使患者到达医院时往往处于生理功能耗竭状态,而现存的创伤急救模式使得创伤院内复苏与确定性治疗中间衔接期过长,直接影响危重创伤的救治,因此如何加强急诊ICU的建设.是目前创伤急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熊家锐  王本瀚 《人民军医》2006,49(11):622-623
对重型颅脑伤员,采用团救护所与专科医院两级救治模式,实现团救护所、医疗后送、专科医院救治“一体化”。根据“早期建立稳定的通气与循环、快速后送、尽早手术”的救治原则,把专科医院院前救治重点前伸至团救护所和后送过程中,完成早期确定性救治:(1)建立由团救护所完成的院前救治方案;(2)专科医院派出救治小分队前伸至团护救所;(3)专科医院在后送卫勤分队中配置机载与车载两个急救单元,在后送过程中继续完成上述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