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其中12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另外2例仅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结果 14例支气管囊肿均为含液囊肿,其中3例CT值<20 HU,7例CT值20~60 HU,4例CT值>60 HU;囊肿位于前、后纵隔各4例,均在左侧;中纵隔6例,其中5例位于右侧;1例后纵隔囊肿恶变为腺癌。结论 纵隔支气管囊肿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中纵隔支气管囊肿好发于右侧,而前、后纵隔支气管囊肿有左侧发病倾向,CT图像上类圆形无强化的均匀软组织密度或水样密度囊肿为其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
病例资料 患者,男,73岁,因中上腹痛伴腹胀、嗳气10余d入院.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X线钡餐:上消化道钡剂下行通畅,管壁蠕动柔和,黏膜纹规则,管腔未见明显狭窄、扩张及充盈缺损影(图1).CT所见:胃小弯近贲门处大小约42 mm× 30 mm的类圆形占位灶,密度均匀,边界清,凸向腔外,平扫CT值约48 HU,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图2~4).拟诊: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所见:于全麻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伴幽门成形术,腹膜后病损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胃贲门近小弯后外侧壁触及一3cm大小肿块,侵及浆膜.术后病理所见:(近端胃大部)良性囊性病变,囊壁平滑肌及软骨,内衬单层纤毛柱状上皮,部分粘液空泡.病理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及MRI表现,以期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8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源性囊肿的影像学资料,并分析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80例患者中42例行CT增强扫描,32例行CT平扫,3例行MRI平扫,3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与MRI平扫。结果 80例支气管源性囊肿中,72例为含液囊肿,5例为含气囊肿,3例为含气、液囊肿。其中位于纵隔者57例,肺内14例,异位9例。病灶呈类圆形、条形或分叶形。11例病灶囊壁可见点状、条状钙化。行CT增强扫描12例囊壁有轻度强化;行MRI平扫T2WI均呈高信号,T1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结论 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病灶无明显强化、囊壁钙化灶及磁共振T2WI呈明显高信号等影像表现,对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成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4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23~74(48.3±8.1)岁。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31例患者同时行增强CT检查。根据CT表现特点分析患者肺内病变的部位、数量、周围的肺组织改变及合并症等。 结果 46例患者中,42例为单发、4例为多发(3例位于同侧肺的不同肺叶,1例位于双肺)。所有患者中CT表现为含液囊肿的有16例、含气囊肿10例、蜂窝及肿块样囊肿20例。囊肿周围肺改变以小索条、肺透过度增高、肺不张及实变为主,分别有24例、18例、25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支气管源性囊肿病灶无合并症20个、合并曲霉菌感染12个、其他感染10个、结核6个、肿瘤(类癌)1个。 结论 CT图像所示的成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含液、含气囊肿具有圆形或类圆形形态,其内为单纯液体或气体,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当形成蜂窝及肿块样囊肿时,需要与肺结核、肺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女性,46岁。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区占位1周,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殊。体检B超示:左侧肾上腺区3.3cm×3.6cm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回声欠均匀,可见点状血流信号。上腹部CT平扫+增强示:左侧肾上腺区混杂密度团块影,大小约5.7cm×4.0cm×2.9cm,内呈多囊样改变,增强后囊内容物未见明确强化,分隔略强化,边界清晰。CT诊断:左侧肾上腺区良性占位,建议MRI检查。上腹部MRI平  相似文献   

6.
纵隔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纵隔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囊肿36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CT表现均为边缘清晰、囊壁菲薄、内为不强化的水样密度肿块。其中神经肠源性囊肿1例、支气管囊肿12例、食管囊肿2例、心包囊肿5例、皮样囊肿7例、淋巴管囊肿4例、胸腺囊肿4例、非特异性囊肿1例。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上特征性表现,可较正确地作出纵隔囊肿的诊断,并与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支气管囊肿患者资料,讨论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4例中,位于左肾上腺区3例,左肾中下极后方1例。长径2.7~6.5 cm,短径1.2~4.9 cm,平均最大径4.5 cm。3例呈椭圆形或类圆形,1例呈分叶状。在CT上呈等高密度影或囊实性密度影,均无强化。结论: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多位于左肾上腺区,CT有助于病灶定位,明确病灶性质。  相似文献   

8.
病例 女,48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胸闷、气短,并针刺样胸痛,深吸气、咳嗽、劳累时加重,伴咳嗽、全身乏力、发热,最高体温达37.6 ℃,无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不适,未予重视.2个月前在外院查体B超发现左心房后方囊性占位,心包积液.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纵隔包块"收入胸外科,专科查体:心前区无隆起,波动无弥散;未触及细震颤及抬举样波动;余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肺内支气管囊肿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收集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支气管囊肿,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单发15例,多发5例。CT表现为空腔型14例,球灶型1例,蜂窝型5例。14例空腔型薄壁及厚壁分别为8例、6例;1例球灶型为薄壁;5例蜂窝型囊肿壁厚薄不均。15例有曲菌球寄生,3例见囊壁钙化,2例囊腔内容物有钙化。19例囊肿周围肺组织见斑片实变影,3例见周围肺组织透亮度增高。结论:肺内支气管囊肿CT表现为肺内含气或含液囊腔影,单发或多发,临床上伴发感染多见,腔内常寄生曲菌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上腺区支气管源性囊肿(BC)的CT特点,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本院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区BC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CT表现与临床资料.结果 11例病灶中位于左侧肾上腺区的有10例,右侧仅1例.病灶长径31~92 mm,平均58.0 mm,短径24~59 mm,平均为37.5 mm.CT扫...  相似文献   

11.
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 2 0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CT表现。结果  14例位于中纵隔气管旁 ,其中 12例位于右侧 ,2例位于左侧 ;5例位于右中纵隔隆突部支气管旁 ;左后纵隔食管旁 1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 ,12例呈囊性密度 ,8例呈软组织密度 ,增强 5例囊内容物无强化 ,3例软组织密度病变强化后呈囊样低密度。结论 支气管源性囊肿多发于中纵隔气管旁 ,CT平扫加增强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资料多数可确诊。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囊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支气管囊肿,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纵隔型支气管囊肿4例,均为含液囊肿。肺内型支气管囊肿28例,含气液支气管囊肿22例,含气支气管囊肿6例,直径1~10cm,2例合并有脓胸,4例合并肺发育不全,1例合并有支气管胸膜瘘。支气管囊肿壁薄,呈圆形或类圆形,合并感染者周围有片状浸润影,壁模糊;多发者呈卷发状、蜂窝状或囊状阴影。结论支气管囊肿的影像学检查,首选普通X线,CT扫描可显著提高对复杂病变的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纵隔棘球蚴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以来的5例纵隔棘球蚴囊肿的CT影像特点。结果:5例病灶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性肿块,壁略厚。2例病灶为单囊型,其中1例病灶囊肿壁钙化;3例病灶为多囊型,其中2例病灶囊肿壁有钙化。增强扫描棘球蚴囊肿壁均强化明显。结论:CT对纵隔棘球蚴病定位、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临床确诊为颅颈交界区畸形行MSCT增强扫描后结合三维后处理,分析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的异常走行形式.12例均行MR检查,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本组颅底交界区畸形共观察到5类VA走行异常及发育异常:(1)走行于融合的骨结构中17条;(2)走行于融合的寰枕部下方6条;(3)开窗现象1条;(4)距离齿突较近2条;(5)发育不良3条.MSCT观察椎动脉形态与DSA显示一致.结论:MSCT观察VA与骨等结构关系准确、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DSA有创技术.同时椎动脉第3段走行趋势可预测寰枕侧块融合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12例,全部患者接受MSCT腹部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MS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12例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MSCT均表现为腹膜后囊性病变,其中单房囊性1例,多房囊性11例,所有病变囊壁清晰,壁厚1~2 mm,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11例;5例同时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的患者,增强后囊壁及囊壁间隔于动脉期呈轻到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而囊内容物于三期MSCT扫描均无强化。结论 MSCT能够清晰显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征、病变的发生部位及累及范围,对该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赵国庆 《西南军医》2011,13(2):225-2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重组技术在肿瘤样钙质沉着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肿瘤样钙质沉着症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0~54岁,平均30.5岁7,例行X线,6例行轴位CT检查并全部行图像后处理,3例行MRI检查。分析肿瘤样钙质沉着症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7例肿瘤样钙质沉着症均表现为软组织内不规则致密钙化斑。7例中X线平片明确诊断4例(57.14%),CT横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明确诊断7例(100.00%),MRI均未作出明确诊断(0.00%)。结论 MSCT重组技术对钙质沉着症的定位、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焱  蒋黎  李辉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10):1536-1540
目的 探讨MSCT在诊断成人中肠旋转不良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中肠旋转不良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按照外科分型对其MS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中,肠旋转不完全4例,肠旋转异常3例,结肠反向旋转1例合并脂肪瘤.结论 MSCT对于诊断成人中肠旋转不良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术前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5例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薄层扫描,并在工作站上对扫描数据进行支气管和肺的表面重组(SSD)和多平面重组(MPR),明确诊断以后,协同胸心外科医师根据肺部病灶的形态、部位、大小、数目、密度、范围、周边解剖关系、继发病变、肺功能可能受损情况等,从影像学角度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行性,选择手术适应证.结果 15例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中单发13例,多发2例;右肺11例.左肺4例.含气囊肿7例;含液囊肿3例;含气液混合囊肿5例.5例含气液混合囊肿与7例含气囊肿用支气管和肺SSD、MPR重组方式均能很好显示,3例含液囊肿则用MPR重组方式能良好地显示.15例患者经术前CT明确诊断和评估,实际手术治疗12例,成功切除11例.4例行单纯囊肿摘除术,6例行肺楔形切除术,1例行肺叶切除术,病灶均彻底切除.切除标本术后经病理证实.手术、病理情况与术前CT影像学评估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的SSD、MPR重组技术是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术前诊断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并且在外科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在十二指肠乳头检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0名健康自愿者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并行CTVE重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形态,测量其大小,并与轴位图像对照.结果 CTVE重组图像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呈结节型16名,呈"V"型8名,"Y"型6名.CTVE重组图像测量十二指肠乳头直径为(0.84±0.17)cm,轴位图像测量其直径为(0.77±0.11)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结论 利用CTVE可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并测量其大小,为十二指肠乳头及其周围病变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方便、无创、准确的临床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DWI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颅内表皮样囊肿和15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并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分别测量病变区、健侧脑组织及健侧侧脑室内脑脊液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在T1WI和T2WI上呈相同的信号改变;在DWI上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而蛛网膜囊肿呈低信号;表皮样囊肿的ADC值[(10.197±0.329)×10-4mm2/s]明显低于蛛网膜囊肿[(30.098±1.510)×10-4mm2/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WI对于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