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佳木斯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忽视现况,为改善农村儿童受忽视现况及预防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佳木斯市农村3所小学的1 242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580名、女童662名。采用"中国农村6~11岁小学生儿童忽视评价常模"中规定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忽视率与全国持平,6~8岁组留守儿童的忽视度高于全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留守儿童的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全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岁组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忽视率和忽视度无性别差异(P0.05),9~11岁组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男童的忽视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均以受到单项忽视为主。结论佳木斯市农村地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受到的忽视频度较高,强度较大。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儿童的关注,为农村儿童提供适宜其身心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差异,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攻击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4年11月—2015年5月,对我国5个省份农村中小学生使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忽视与虐待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本次纳入研究对象16 977人,其中留守儿童5 477人,占32.26%,非留守儿童11 500人,占67.74%。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70.96±16.53 vs. 69.03±16.50、13.51±4.50 vs. 13.00±4.83、12.16±3.27 vs.11.92±3.34、12.07±3.86 vs. 11.79±3.82、15.54±4.58 vs. 15.35±4.55、17.68±5.34 vs. 16.96±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同性别(男生:33.19%vs. 29.60%;女生:28.91%vs. 25.63%)、小学4~6年级(31.26%vs. 25.16%...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永州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方法测量永州市农村3 710名学生身高、体重,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营养状况,并对营养问题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营养不良检出率留守儿童(43.57%)高于非留守儿童(13.67%)(■=395.672,P0.001);营养过剩检出率非留守儿童(10.63%)高于留守儿童(7.82%)(■=8.719,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学历(高中及中专OR=0.633,95%CI:0.490~0.817)、早餐(每天吃OR=0.420,95%CI:0.223~0.791)、女生(OR=0.558,95%CI:0.391~0.796)、父亲学历(大专及以上OR=0.375,95%CI:0.153~0.915)是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保护因素,瑶族(OR=4.692,95%CI:3.795~5.800)、13~14岁(OR=2.129,95%CI:1.300~3.487)、有肥胖家族史(OR=1.112,95%CI:1.023~1.208)是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危险因素。人均月收入(1 500元及以上OR=0.608,95%CI:0.474~0.779)、上体育课意愿(积极OR=0.484,95%CI:0.332~0.703)是非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保护因素,瑶族(OR=2.208,95%CI:1.635~2.982)、寄宿(OR=2.373,95%CI:1.491~3.776)是非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永州市农村留守较非留守儿童更易发生营养不良,问题以消瘦为主,应加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及其看护人的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卫生服务利用差异,探索制约卫生服务利用的原因,为提高贫困农村地区儿童健康公平性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固原市2 017名儿童和其中1 474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家长进行访谈,获取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和儿童卫生服务利用等信息。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四周患病率分别为34.9%和30.6%,四周内患病儿童的就诊率分别为65.4%和80.3%。结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卫生服务利用表现出高患病率、低就诊率的特点,家庭经济条件差是限制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引起国内专家的注意,是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有较全面地了解,才能更好地继续深入此项研究,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根据已有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及非留守儿童,这就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以改善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陕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早餐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修订营养改善相关国家政策、促进农村儿童身体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陕西省7个重点监测县/区,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在每种供餐模式学校中各随机选择2所小学、2所初中,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齐齐哈尔市依安县4~6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现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及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依安县2所小学360名学生,其中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按1∶1选取,采用自编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收集齐齐哈尔市依安县4~6年级留守与非留守儿童180对。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告诉谁、父母不在家的心情、身边好友个数及了解留守儿童与否问题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习教育状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与父母间关系、放学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在校成绩及是否参加补习班问题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教育方面受到严重忽视。  相似文献   

8.
贫困民族地区农村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贫困民族地区儿童自我意识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7所农村小学2 007名学生,利用P 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编问卷进行自我意识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儿童自我意识总体偏弱,自我意识总分偏低(得分<46分)者占36.6%;自我意识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女生自我意识总分[(50.96±10.08)分]明显高于男生[(49.91±10.11)分](P<0.05),但易出现情绪问题;汉族学生意识总分及行为、焦虑、合群因子得分分别为(51.35±10.27)、(11.90±2.64)、(9.16±2.63)、(8.37±2.00)分,明显高于回族学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学生社交焦虑、同伴关系、父母关心程度、学习成绩、民族、业余爱好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结论社交焦虑、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民族特征是影响贫困民族地区儿童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调查小学生348名,初中生575名。运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923名调查对象中去除MHT量表7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775份,有效回收率83.97%。其中留守儿童203名,数据显示心理健康状况正常176名(86.70%),心理状态欠佳23名(11.33%),心理问题较严重4名(1.97%)。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留守儿童恐怖倾向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初中生存在的问题明显多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在独生与非独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鲁西南欠发达地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质状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方法随机抽取鲁西南地区3~6岁留守儿童402名,非留守儿童398名,根据《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要求,进行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和素质指标的测定。结果在身体形态方面,3~6岁男性非留守儿童均明显优于留守儿童;3岁女童没有明显差异,4岁、6岁女童均是非留守优于留守,5岁儿童除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身体机能方面,除5岁非留守男童心率高于留守男童(P0.05),其余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身体素质方面,除4~6岁女童立定跳远非留守组高于留守组外,女童其他素质指标和男童素质指标均是留守优于非留守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留守儿童形态指标优于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学一年级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饮食行为,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儿童健康改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月东中西部5省6县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598例,非留守儿童306例,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饮食行为情况。结果 留守儿童水果、白开水及膨化食品摄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蛋白质、奶类、肉类、新鲜蔬菜及每天吃早餐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留守儿童存在更多饮食不规律的情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都有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应加强欠发达地区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饮食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及与家庭因素的关联,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18年4—6月抽取江西省德兴市、玉山县、婺源县1 188名13~18岁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文版的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items,PHQ-9)评估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差异及家庭因素与抑郁症状间的关联。结果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9.2%。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家庭月收入的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39,32.39,P值均<0.01)。控制性别、年龄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留守儿童发生轻度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是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留守儿童的1.50倍(95%CI=1.26~1.95),家庭月收入≤2 000元的留守儿童发生重度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是家庭月收入>8 000元留守儿童的4.02倍(95%CI=1.08~6.83)。结论留守儿童抑郁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关。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方法选用人口学资料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① 92名(27.63%)留守儿童孤独感偏高(得分≥40);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有无交流对象(t=0.36,P0.05)有无求助对象(t=0.36,P0.05)活动中受关注度(t=0.55,P0.05)孤独感主观感受(t=0.63,P0.05)四个孤独感条目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总体孤独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P0.05)。结论湖北省农村儿童孤独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建议从改善交流、增加支持系统和业余活动、提高受关注度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贫血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农村留守儿童贫血防治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利用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我国贫困农村地区6~17岁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利用氰化高铁法检测血红蛋白的浓度,根据WHO推荐的贫血诊断标准按海拔高度调整后判定其贫血状况。利用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各类食物摄入频率。分析调查对象血红蛋白水平和贫血率,以及贫血与各类食物摄入的关系。结果 中国贫困农村地区6~17岁留守儿童贫血率为11.6%,其中,6岁组、7岁组、15岁组以及16~17岁组的贫血率较高,分别为21.1%、18.0%、20.6%和17.3%。10~11岁、13~15岁组留守女童贫血率高于留守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OR=1.34,95% CI:1.23~1.45)、初中1~3年级(OR=1.47,95% CI:1.30~1.67)和母亲外出打工(OR=1.32,95% CI:1.16~1.50)的留守儿童贫血发生比例较高;而西部(OR=0.85,95% CI:0.78~0.93)、每天吃早餐(OR=0.70,95% CI:0.64~0.76)、每周吃肉类食物≥ 2次(OR=0.84,95% CI:0.75~0.93)和每天吃新鲜蔬菜≥ 2种(OR=0.85,95% CI:0.75~0.96)贫血发生的比例较低。结论 中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贫血率较高,尤其要关注青春发育初期的初中1~3年级学生,以及女童和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通过坚持每天吃早餐,膳食中增加肉类和新鲜蔬菜摄入等干预可以减少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基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0 ~ 6岁儿童健康体检异常检出情况及其与儿童家庭环境、服务利用情况的关系。  方法   基于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于2019年11 — 12月在我国浙江、山西、重庆3省(直辖市)抽取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进行0 ~ 6岁儿童家长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020份。  结果   龋齿(5.9 %,171/2919)、贫血(4.3 %,126/2922)、缺钙(3.5 %,101/2920)是儿童体检项目异常检出率排名前3位项目。≥ 3岁儿童龋齿问题更加突出。西部重庆儿童贫血(4.8 %,29/605)、缺钙(4.3 %,26/603)、心理行为发育偏异(1.0 %,6/604)检出率最高,东部浙江以及城区儿童缺钙及睡眠问题较严重。  结论   我国0 ~ 6岁儿童体检结果与健康状况在不同月龄、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喂养方式及膳食供给状况,发现留守儿童群体中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2个留守儿童集中的县,调查6个月至7岁及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1 474人,留守儿童737人,对照组儿童737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其喂养方式及膳食习惯。结果留守儿童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60.70%,而非留守儿童母乳喂养率为74.10%。留守儿童平均断乳年龄为7.94个月,非留守儿童平均断乳年龄为9.56个月。非留守儿童监护人营养知识得分高于留守儿童。结论留守儿童母乳喂养率低,吃母乳的时间短,监护人营养知识缺乏,膳食习惯不良,容易导致留守儿童营养供给不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采取措施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相关行为,为改善其健康相关行为和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随机抽取山东省内两个县幼儿园的3~6岁的615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自制的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山东省农村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饮食行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卫生行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监护类型下和独生非独生下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卫生行为表现不同(P0.05)。结论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的整体饮食习惯不良,留守儿童的卫生行为较非留守儿童更差,隔代监护儿童的卫生行为亟需改善,建议加强对儿童监护人的宣传教育以纠正孩子不良行为,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8.
了解中国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小学生受忽视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国9个省/直辖市抽取农村6~11岁(一~六年级)小学生7 887名,采用“中国农村6~8岁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及“中国农村9~U岁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制定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8岁组(一~三年级)留守儿童占34.1%(1 301/3 819名),9~11岁组(四~六年级)中留守儿童占40.5%(1646/4 068名);6~8岁组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率分别为48.5%和35.7%,忽视度分别为(47.64±9.44)和(45.34±8.53)(P值均<0.01);男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8.08±9.53)和(45.52±8.32),女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7.21±9.34)和(45.15±8.75)(P值均<0.01).9~11岁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率分别为49.7%和37.4%,忽视度分别为(46.61±10.58)和(43.59±10.15)(P值均<0.01),男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7.33±9.96)和(44.38±10.04),女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5.90±11.10)和(42.81±10.21)(P值均<0.01).结论 中国农村小学生的忽视问题非常严重,留守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8月在湖南省武陵山区和罗霄山区25个贫困县采用乡级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随机抽取7221名农村6~23月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测定血红蛋白,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贫血影响因素。结果 25.2%的婴幼儿贫血,其中95.9%为轻度贫血,4.0%为中度贫血,0.1%为重度贫血;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2~17月龄(OR=0.812,95%CI=0.709~0.931)、18~23月龄(OR=0.552,95%CI=0.475~0.640)、侗族(OR=0.717,95%CI=0.558~0.922)、父亲职业为商业服务人员(OR=0.864,95%CI=0.756~0.986)、母乳喂养(OR=1.459,95%CI=1.281~1.660)和有效服用营养包(OR=0.742,95%CI=0.663~0.830)是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结论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5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宝鸡市240名农村留守妇女和356名非留守妇女,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0.0%,而非留守妇女的检出率仅为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宝鸡市农村留守妇女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得分除偏执因子外,其余均高于非留守妇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β=-0.115)、子女数量(β=-0.315)、婆媳关系(β=-0.495)和有无家庭暴力(β=0.100),均P0.01;非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β=-0.032)、婚姻状况(β=0.058)、子女数量(β=-0.167)、家庭收入(β=-119)、婆媳关系(β=-0.053)、婚姻满意度(β=0.227)和有无家庭暴力(β=0.257),均P0.01。结论宝鸡市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妇女差;文化程度低、子女数量多、婆媳关系不好和有家庭暴力者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