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7月手术治疗的156例PTN的临床资料。应用PBC治疗79例(PBC组),MVD治疗77例(MVD组)。结果 术后1年,PBC组有效率(93.7%)与MVD组(90.9%)无统计学差异(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93.7%)、口唇疱疹发生率(39.2%)明显高于MVD组(分别为46.8%、3.9%;P<0.05),而耳鸣发生率(0%)明显低于MVD组(11.7%;P<0.05)。PBC组术后1年复发率(10.8%,8/74)与MVD组(5.7%,4/7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BC与MVD治疗PTN疗效肯定,各具优势。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责任血管的PTN,优先选择MVD治疗;顽固复发、年老体弱以及存在基础病的PTN,建议选择PBC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PTN)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MVD治疗的90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65例为单纯动脉压迫(动脉组),17例动静脉共同压迫(混合组),8例单纯静脉压迫(静脉组)。术后1 d、6个月、1年、2年,治愈率分别为82.2%、87.8%、90.0%、87.8%;其中动脉组治愈率分别87.7%、92.3%、93.9%、93.9%、85.3%;混合组分别为70.6%、 76.5%、82.4%、76.5%;静脉组分别为62.5%、75%、75%、62.5%。三组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治疗PTN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效果。方法 回归分析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MVD治疗的108例PTN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60岁58例(老年组),<60岁有50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3 d,老年组有效率(98.3%)与对照组(98.0%)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0%,32/50)明显高于老年组(37.9%,22/58;P<0.05)。老年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1%,14/58)与对照组(28.0%,14/50)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各有1例复发,均未见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对于药物难治性、药物不良反应重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PTN病人,应积极采用MVD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微血管减压术联合部分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partial sensory rhizotomy,PSR)和伽玛刀(gamma knife surgery,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个体化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7例PTN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VD组、MVD+PSR组和GKS组。随访时间均大于1年。比较三组间疼痛缓解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有效率:MVD组为93.33%,MVD+PSR组为95.45%和GKS组为90.00%,无显著性差异。完全无痛率:MVD组为73.33%,MVD+PSR组为86.36%和GKS组为43.33%,MVD组、MVD+PSR组显著高于GKS组(P <0.0167)。MVD+PSR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GKS组、MVD组(P <0.0167)。结论 (1)手术和GKS都是治疗PTN的有效手段,疼痛缓解有效率相当。(2)MVD和GKS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MVD治疗的164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48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面部疼痛分级标准评估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1周BNI分级Ⅰ~Ⅱ级139例(84.76%),Ⅲ级25例 (15.24%);术后11例(6.70%)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共复发31例,复发率为18.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5年、减压未充分、压迫有移位是影响PTN病人MVD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MVD治疗PTN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对于病程长、未充分减压的病人,应注意加强随访,防治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6例PTN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采用MVD治疗(MVD组),35例采用PMC治疗(PMC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疼痛,0~4为疼痛缓解。结果 术后当天,MVD组疼痛缓解率(95.1%,39/41)与PMC组(88.6%,31/35)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8个月,MVD组疼痛缓解率(90.2%,37/41)与PMC组(94.3%,33/35)无统计学差异(P>0.05)。MV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3%,12/41)明显低于PMC组(85.7%,30/35;P<0.05)。结论 MVD和PMC均是治疗PTN的有效方法,但PMC的并发症较多,在无手术禁忌症情况下,建议采用MVD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121为典型性三叉神经痛,60例为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160例存在血管神经压迫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21例无明显血管压迫者采用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PSR)治疗;术后随访1~6年(平均42个月)。结果随访期末,行MVD者15例(9.4%)三叉神经痛复发,行PSR者6例(28.6%)复发;两者复发率相差显著(P〈0.05)。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非典型性患者(P〈0.05);老年组(〉60岁)和年轻组(〈60岁)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病程、临床症状、神经血管压迫与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呈正相关(P〈0.05)。结论对于有明显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MV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没有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策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病程、临床症状、神经血管压迫可能在三叉神经痛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包膜内切除和外分离术对垂体腺瘤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的154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77例采用神经内镜下包膜内切除(对照组),77例采用外分离术治疗(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肿瘤全切率(94.81%,73/77)明显高于对照组(79.22%,61/77;P<0.05),而复发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7.79%,6/77;P<0.05)。观察组GH型腺瘤术后生化缓解率(88.89%,16/18)和PRL型腺瘤术后生化缓解率(88.89%,8/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7.14%(8/14)、45.45%(5/11);P<0.05]。两组术中脑脊液漏、术后脑脊液漏、术后颅内感染、术后垂体功能低下及术后暂时性多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神经内镜下外分离术用于垂体腺瘤的治疗可有效实现肿瘤彻底切除,降低复发率,促进术后生化缓解,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优于包膜内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10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50例(观察组),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53例(对照组)。结果 两组术前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3、7 d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8.0%)显著低于对照组(35.8%;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52.0%)明显高于对照组(32.1%;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增加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前庭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82例前庭神经瘤的临床资料。42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观察组),40例未使用监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85.71%,36/42)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25/40;P<0.05)。观察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良好率(H-B分级Ⅰ~Ⅱ级;66.66%,28/42)明显高于对照组(45.00%,18/40;P<0.05)。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病人面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率(63.9%,23/42)明显高于对照组(32.0%,8/40;P<0.05)。结论 术中电生理监测可明显提高前庭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及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合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MVD治疗的11例pHFS合并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10例与椎动脉压迫密切相关。11例术后随访2~4年;面部抽搐术后即刻治愈9例,延迟治愈2例;面部疼痛术后即刻治愈10例,明显缓解1例。术后发生后组颅神经损伤1例、听力下降1例,无面瘫、脑脊液漏、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pHFS合并PTN病人责任血管常较复杂,与椎动脉压迫密切相关,MVD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臂引导下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到2021年12月PBC治疗的49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手术时间平均(75.71±30.33)min;住院时间平均(3.78±1.12)d。术中球囊呈“梨形”43例、椭圆形5例、哑铃型1例;充盈体积0.3~1.0 ml,平均(0.59±0.16)ml。术后疼痛即刻缓解为100%。术后随访4~44个月,平均(21.18±11.6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治愈39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4例;治愈率79.6%,总体有效率为91.8%。随访期间9例复发,复发率为18.4%。术中球囊呈梨形病人治愈率(88.4%,38/43)明显高于术中球囊呈其他形态的病人(16.7%,1/6;P<0.05)。术后出现面部麻木病人的治愈率(88.6%,39/44)明显高于未出现面部麻木的病人(0%;P<0.05)。结论PBC治疗PTN的近期疗效显著,术中球囊呈“梨形”和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提示病人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三叉神经痛(TN)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0例符合原发性TN诊断标准并经MVD治疗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6例)和未复发组(36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N患者MV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术后2年内复发36例。女性复发率(9.4%)高于男性(8.0%),无血管压迫组复发率(40.0%)高于有血管压迫组(8.6%),各疼痛分支组内复发率由高至低分别为V2-3(13.4%)、V2(12.5%)、V1(9.1%)、V3(7.5%)、V1-2-3(4.4%)、V1-2(4.3%)、V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管压迫、疼痛分支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且女性、V2-3、V2、V3、无血管压迫的患者MVD术后复发率高。 结论患者的性别、有无血管压迫、疼痛分支是单纯MVD治疗原发性TN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和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MVD治疗的44例PTN(28例)和pHFS(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无效3例,其中PTN有1例,pHFS有2例;总有效率为93%,其中PTN有效率为96.4%,pHFS有效率为87.5%。发生并发症共7例,其中术中乙状窦撕裂2例、术中颅内出血1例、术后脑脊液鼻漏1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术后耳鸣、听力下降2例。结论 MVD治疗PTN、pHFS具有并发症少、疗效较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耳穴埋籽治疗颅脑术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治疗颅脑术后伴发顽固性呃逆6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耳穴埋籽治疗,对照组采用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愈3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治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观察到低血压、乏力、心慌等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结合耳穴埋籽治疗颅脑术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天幕裂孔切开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符合标准sTBI 6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用经天幕裂孔切开+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对比分析两组术后颅内压、血清血清前白蛋白(PA)、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变化。结果 术后1~3 d,两组颅内压逐渐降低,且观察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血清MBP水平降低,PA水平升高;而且,观察组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5.2%,5/33)明显低于对照组(39.4%,13/33;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率(60.6%,20/33)明显高于对照组(30.3%,10/33;P<0.05)。结论 经天幕裂孔切开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病人血清PA及MBP水平,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ECRS法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病人下呼吸道感控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开放气道病人48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开放气道病人50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人工气道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ECRS管理方法。结果 观察组开放气道感染率(43.03%)明显低于对照组(49.69%;P<0.05),观察组开放气道多耐药感染率(25.30%)明显低于对照组(31.34%;P<0.05)。观察组医生满意度(90.90%)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P<0.05)。观察组护士痰培养采集正确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观察组手卫生依从率(94.6%)明显高于对照组(72.3%;P<0.05)。结论 ECRS法可提高NICU病人气道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及医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后柱稳定结构的后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后路减压术治疗的1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65例术中保留后柱稳定结构(观察组),65例术中不保留后柱稳定结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84.57±6.82)min]较对照组[(109.35±11.06)min]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162.04±27.14)ml]较对照组[(294.68±31.72)ml]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1年锥体前高、锥体后高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锥体前高和Cobb角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B、C、D、E级分别为2、6、15、19、23例;对照组Frankel分级A、B、C、D、E级分别为3、7、16、18、21例;两组术后Frankel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伤口感染和脑脊液漏各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伤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8%,2/65)与对照组(4.62%,3/65)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后路减压术中保留后柱稳定结构,既可以进行有效减压,又有助于保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激酶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微创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CSDH 14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1例);两组均采用软通道钻孔流术治疗,观察组术后加用尿激酶,对照组为生理盐水。术后1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 观察组复发率为(2.63%/2/76),平均拔管时间为(2±0.86)d,平均住院时间为(6±1.54)d,平均引流量为(185±26.7)ml;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1.26%(8/71),平均拔管时间(4±1.14)d,平均住院时间为(9±1.73)d,平均引流量为(146±21.5)ml。观察组比对照组复发率低(P<0.05),平均拔管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平均引流量明显增多(P<0.01)。术后1个月,观察组ADL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CSDH后应用尿激酶,能提高患者疗效,降低复发率,并明显缩短平均拔管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59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经颞叶皮层入路40例)以及观察组(经外侧裂-岛叶入路19例)。结果 观察组术中责任动脉发现率(42.1%,8/19)明显高于对照组(10%,4/40;P<0.05),术后再出血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8/40;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GOS评分[(3.7±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6±1.4)分;P<0.05],偏瘫侧肌力好转率(82.4%,14/17)明显高于对照组(51.9%,14/27;P<0.05);但两组病死率、失语好转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技术容易掌握,实用性强,术后病情稳定,有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