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动化腹膜透析在紧急起始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总结应用自动化腹膜透析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法。方法对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采用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s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方式的患者30例,另随机选取30例手工腹膜透析方式(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的患者,观察2组患者在紧急起始腹膜透析过程中的临床指标、导管相关并发症及超滤量等。结果治疗1周APD组平均超滤量为(721.133±392.830)ml,CAPD组平均超滤量为(354.833±157.011)ml,APD组高于CAPD组(t=1.743,P0.001);APD组血肌酐为(655.295±161.847)μmol/L,CAPD组血肌酐为(763.629±301.200)μmol/L,2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3.011,P=0.088);APD组尿素氮为(18.803±6.122)mmol/L,CAPD组尿素氮为(25.542±7.364)mmol/L,APD组低于CAPD组(F=14.855,P0.001)。治疗2周后APD组血肌酐为(568.706±133.833)μmol/L,CAPD组血肌酐为(716.389±267.045)μmol/L,ADP组低于CAPD组(F=7.333,P=0.009);APD组尿素氮为(17.269±5.499)mmol/L,CAPD组尿素氮为(21.637±6.383)mmol/L,ADP组低于CAPD组(F=8.061,P=0.006)。治疗4周后APD组血肌酐为(520.512±111.881)μmol/L,CAPD组血肌酐为(657.069±281.012)μmol/L,ADP组低于CAPD组(F=6.115,P=0.016);APD组尿素氮为(14.376±4.502)mmol/L,CAPD组尿素氮为(18.197±4.583)mmol/L,ADP组低于CAPD组(F=10.614,P=0.002),并发症方面:1个月内腹膜炎APD组0例,CAPD组1例(χ~2=1.017,P=0.313);渗漏APD组0例,CAPD组1例(χ~2=1.017,P=0.313);外出口及隧道感染2组各1例(χ~2=0.000,P=1.000);腹腔出血APD组1例,CAPD组2例(χ~2=0.351,P=0.554);腹痛2组各2例(χ~2=0.000,P=1.000);管路移位APD组0例,CAPD组2例(χ~2=2.069,P=0.150);引流不畅2组各4例(χ~2=0.000,P=1.000),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动化腹膜透析作为新置管术后开始紧急腹膜透析方式具有可行性、减少护士工作量、不影响患者术后休息及培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治疗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出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自2016年8月1日~2018年7月31日共纳入44例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前接受CAPD治疗期间出现HF,并在住院后接受APD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腹膜透析超滤量、尿量、体质量、血压、血清学指标及HF分级(NYHA分级)等。结果 44例腹膜透析患者,APD治疗4日后24h超滤量与CAPD时相比显著增加(t=-15.448,P0.001),接受APD治疗4日后LHF水平显著降低(Z=-7.582,P0.001),APD治疗4日后体质量明显下降(t=11.411,P0.001)。APD治疗4日后血压控制良好(收缩压t=11.713,P0.001;舒张压t=8.407,P0.001)。APD治疗4日后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NTproBN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91,7.952,1.142;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结论 CAPD患者易合并容量超负荷引起的心力衰竭,APD可增加超滤、快速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分级,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收缩压,可作为CAPD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紧急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 AP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996年3月~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紧急自动化腹膜透析(紧急APD)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从187例紧急间歇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患者(紧急IPD)和464例常规开始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的患者(非紧急PD)中以1:2选择年龄、性别、开始腹膜透析时间与紧急APD组匹配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不同组的治疗效果、短期机械并发症和感染并发症、长期技术生存及患者生存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同期32例紧急IPD和32例非紧急PD患者相比,16例紧急APD患者的基线资料仅在置管距腹膜透析开始时间方面短于非紧急PD组(5天比15天,P0.001)。透析开始1个月后,紧急APD组平均每日超滤量高于紧急IPD组(730ml比125ml,P=0.010),其余临床和生化指标及其较透析前的变化与紧急IPD组,非紧急PD组比较无差异。透析开始3个月后紧急APD组每周尿素清除指数低于非紧急PD组(2.10±0.22比2.70±0.63,P=0.001),而每周肌酐清除率、残余肾小球滤过率和标准蛋白分解率与紧急IPD组、非紧急PD组比较无差异。紧急APD组无腹膜炎生存时间、技术生存及腹膜透析开始180天内导管相关机械及感染并发症与紧急IPD组和非紧急PD组比较无差异。紧急APD组患者6个月、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5.1%,69.6%和60.9%,多因素校正后与紧急IPD和非紧急PD比较紧急APD不影响患者预后(P=0.804,P=0.173)。结论紧急APD与紧急IPD或非紧急PD比较,无论在透析效果、并发症、技术生存和患者生存方面均无差异,可以作为需要紧急透析的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应用于住院患者强化治疗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28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肾内科行院内强化AP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D治疗模式分为间歇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和潮式腹膜透析(tidal peritoneal dialysis,TPD)2组进行观察。其中,IPD患者19例,TPD患者9例。结果 28例患者共存在40个非计划透析的指征,依次为容量过负荷(IPD组12例、TPD组5例)、高钾血症(IPD、TPD组各5例)、严重氮质血症(IPD组4例,TPD组2例)、代谢性酸中毒(IPD组3例,TPD组1例)和外科术前准备(IPD组2例,TPD组1例)。经过72h治疗,2组中容量过负荷患者治疗前后相比体质量、血清B型尿钠肽、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血钾变化显著(IPD组t值分别为21.040,20.069,9.950,23.724;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TPD组t值分别为7.785,11.068,6.832,10.424;P值分别为0.001,0.001,0.003,0.001);有消化道症状患者(IPD组10例,TPD组7例)治疗后消化道症状显著改善,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评分改善(t值分别为:-27.000,-16.202;P值分别为0.001,0.001);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病例。无透析相关并发症如机器报警、灌注/引流痛、切口渗漏、导管障碍、睾丸鞘膜积液和疝气发生。结论 APD可安全、有效应用于院内强化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管理的腹膜透析患者数据,应用健康生命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对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患者及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进行多维度分析。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置管并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使用SF-36量表进行问卷填写,共收回有效问卷241份,其中APD组135份,CAPD组106份,通过信度以及集合效度、区分效度和结构效度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2组患者在社会回归方面的结果。结果 APD组和CAPD组总体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3和0.92,2组量表均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PD组(n=135)和CAPD组(n=106)样本的集合效度成功率分别为83%和93%,区分效度试验成功率分别为96%和98%,APD和CAPD具有良好的集合效度及区分效度(APD组Cronbach’sα=0.93,CAPD组Cronbach’sα=0.92,P值分别为0.034和0.025);标准效度方面,APD组样本的标准与量表得分计算的秩相关系数0.593大于CAPD组0.403,P值分别为0.320和0.300,SF-36量表用于APD组样本具有更加良好的标准关联效度;结构效度,2组数据非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的t检验均显现出所有载荷系数在0.1水平上,并具有统计学意义(APD组t0.1,CAPD组t0.1,P值分别为0.017和0.030),这说明量表条目设定在2组中均是合理的。结论 SF-36量表用于腹膜透析患者生命质量统计分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APD组内部信度以及标准关联效度等方面要优于CAPD组,提示APD患者在社会回归和情感功能等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充分的液体清除是PD治疗的重要靶目标,不充分的液体清除会导致容量超负荷,严重危及PD患者的生命。然而,容量超负荷在PD患者中仍十分常见。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是一种新型PD模式,可以通过高频夜间短留腹获得充足的腹膜超滤量,从而改善容量超负荷PD患者的预后。本文重点就PD患者容量超负荷的流行病学、容量超负荷的危害以及APD在PD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3个方面做一个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对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损伤的疗效,并与间歇性血液透析(in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至2009年收治的共183例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损伤患者,其中78例采用PD或IHD治疗:PD组(35例):使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间歇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或自动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治疗;IHD组(45例):采用IHD 1周3~4次治疗。观察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前和透析后连续血尿素氮、肌酐、钾的变化,预后(肾功能恢复和存活),透析相关并发症。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原发病构成及疾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透析后连续血尿素氮、肌酐水平明显高于IHD组(P0.05),而两组患者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显示,PD组肾功能恢复及存活与I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患者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与IHD组(1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治疗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损伤效果与IHD基本相同,有利于患者肾脏功能的恢复,并且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治疗终末期肾病,特别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2年9月1日~2018年6月30日于北京协和医院开始规律腹膜透析超过3个月的成年患者,采集患者进入腹膜透析时的基线资料,随访至2018年9月30日。以死亡为观察终点,比较APD和CAPD患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和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长期生存,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4例腹膜透析患者,和非DKD组(n=336)相比,DKD组(n=198)患者年龄更大(t=5.759,P0.001)、心血管合并症比例更高(χ~2=23.301,P0.001),开始腹膜透析时肌酐值更低[DKD组比非DKD组:(620.4±228.9)μmol/L比(808.0±352.0)μmol/L,t=-6.556,P0.001]。长期APD患者共92例,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78%,65%和42%,CAPD患者相应的生存率则为83%,65%,42%和22%,中位生存时间APD组显著优于CAPD组(92.3月比64.3月,χ~2=8.675,P=0.003),DKD患者长期预后较非DKD患者差(中位生存时间47.9月比92.3月,χ~2=46.379,P0.001),其中CAPD治疗的DKD患者预后最差(中位生存时间45.2月,χ~2=55.545,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APD患者的年龄(β=0.086,HR=1.090,95%CI:1.039~1.144,P0.001)、合并糖尿病(β=1.126,HR=3.084,95%CI:1.157~8.221,P=0.024)和白蛋白(β=-0.099,HR=0.906,95%CI:0.836~0.9983,P=0.017)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PD治疗终末期DKD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优于CAPD,但透析方式并不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方式之一。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作为新型的PD模式,能有效纠正急性肾损伤(acute renal injury,AKI)所致代谢、酸碱及电解质紊乱,是特殊AKI患者首选透析模式。本文就APD在AKI患者的合理运用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对腹膜透析患者超滤衰竭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24例规律腹膜透析12个月以上的患者,测定患者的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尿素氮(BUN)、肌酐(Cr)、血糖(Glu)水平,计算残肾功能,记录透析龄,根据患者血脂结果分为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比较2组腹膜透析超滤衰竭的发生率,并以超滤衰竭与否分组,比较2组的血脂水平、肾功能、Glu、ALB、Hb的差异;结果血脂异常组腹膜透析超滤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P=0.008);超滤衰竭组的透析龄长于超滤正常组(t=7.93,P=0.000);超滤衰竭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超滤正常组(t收缩压=7.360,P收缩压=0.000,t舒张压=4.51,P舒张压=0.000);超滤衰竭组的T-Ch、TG水平明显高于超滤衰竭正常组(tT-Ch=3.450,PT-Ch=0.001;tTG=6.760,PTG=0.000),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超滤正常组(t=-7.53,P=0.000);血脂异常组低转运水平发生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P=0.021);多因素分析显示透析龄长、低水平的HDL为腹膜透析超滤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透析龄长=0.034、P低水平的HDL=0.048)结论①腹膜透析患者血脂异常是超滤衰竭发生的原因之一,血脂异常患者腹膜透析超滤衰竭的发生与高TG、T-Ch水平、低HDL-C水平有关;②血脂异常患者腹膜透析超滤衰竭可能是通过降低腹膜转运能力而发生的;③透析龄长、低水平的HDL为腹膜透析超滤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滤出液中游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腹膜及腹腔微炎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PD治疗的患者85例,分为A组(1.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治疗组)和B组[高浓度(2袋以上2.5%或4.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治疗组]。检测血生化指标,腹膜透析滤出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18,IL-18)及mtDNA。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将mtDNA分别与临床参数做相关性分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腹膜透析滤出液中mtDNA浓度的危险因素。结果B组患者透析龄长于A组(t=-2.206,P=0.030),血白蛋白(Alb)低于A组(t=2.635,P=0.010),腹膜透析滤出液中IL-6(t=-4.835,P<0.001)、TNF-α(t=-6.557,P<0.001)、IL-1β(t=-2.395,P=0.019)、IL-18(t=-2.318,P=0.023)及游离mtDNA(t=-3.920,P<0.001)均高于A组。腹膜透析滤出液中mtDNA与IL-6(r=0.721,P<0.001)、TNF-α(r=0.418,P<0.001)、IL-1β(r=0.771,P<0.001)、IL-18(r=0.634,P<0.001)及透析龄(r=0.240,P=0.030)均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r=-0.319,P=0.00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腹膜透析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β=0.358,P=0.005)、长透析龄(β=0.292,P<0.001)及Alb降低(β=-0.272,P=0.027)是腹膜透析滤出液中mtDNA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腹膜透析滤出液中mtDNA与PD患者腹膜及腹腔慢性微炎症状态相关。高浓度葡萄糖腹膜透析液、长透析龄及低蛋白血症是导致其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较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具有一定的优越性。APD在发达国家被广泛使用,而在我国APD的发展相对较慢。本文从医疗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因素,及家庭因素等方面对影响尿毒症患者选择APD透析模式的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尿毒症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透析模式的选择,国家医疗保险政策的调整,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促进APD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好更合适的透析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采用日间非卧床腹膜透析(daytime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DAPD)患者与经典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之间的长期临床疗效,探讨适合中国人的长期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模式.方法 选自海军总医院肾内科行腹膜透析患者32例,随机分成A、B2组,每组16例,A组采用经典的CAPD模式,每天的透析剂量为8L、4次交换、夜间留腹;B组采用DAPD模式,即日间采用8L的透析剂量,每袋透析液交换时间为3~4h,夜间干腹.随后长期监测并比较2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包括尿素清除指数(K t/V(周)、肌酐清除率(Ccr),营养状况包括营养不良发生率(SGA)、血清白蛋白(sALB),并发症控制情况包括血红蛋白(Hb)、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血钾(K +)、血钙(Ca2+)、血磷(P3- )、游离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血压控制水平(平均动脉压)、腹腔感染率、每组维持透析人数、每组患者维持透析的有效时限(月数)、就业率,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的评分,记录患者每天的尿量和超滤量.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B2组患者在残余尿量、超滤量、透析充分性[Kt /V(周)、Ccr]、并发症控制中的CO2CP、K +、Ca2+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在营养状况、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控制中的Hb、P 3-、iPTH、平均动脉压、腹腔感染率、维持透析人数、透析维持时间、就业率、BI、HAMD等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使用相同透析剂量的情况下,长期行DAPD治疗的患者比经典的CAPD患者在维持透析时间、透析的充分性、营养状况的维护 、并发症的控制、血压的调节、降低腹腔感染率、保持较高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缓解抑郁程度等方面均有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适当方法。软性PD导管是PD治疗AKI时建立透析通路的金标准。目前尚无公认的最优PD治疗AKI时的植管方法。对于稳定的AKI患者,PD治疗时每周Kt/V目标值最低标准可设为2.1。对于危重患者,PD治疗时每周Kt/V目标值可设为3.5。在采用高容量腹膜透析(high volume peritoneal dialysis, HVPD)治疗AKI时,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 APD)更能节省人力,较手工PD具有明显优势。然而,PD治疗AKI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高质量临床研究进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在腹膜透析患者行腹壁疝修补术后过渡期透析中的应用。方法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6年6月~2013年1月长期腹膜透析患者行腹壁疝修补术后过渡期采用APD作为透析方式的患者,观察APD的疗效、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转归情况。结果 2006年6月~2013年1月本中心长期腹膜透析患者511例,因腹壁疝行腹壁疝修补术后采用APD作为过渡期透析方式患者20例,其中腹股沟斜疝15例,脐疝3例,切口疝2例。术后1月内无人出现腹壁疝复发、切口相关并发症、渗漏、腹膜透析导管功能障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6月内仅1例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术后12月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共4例次,予抗感染治疗后均治愈,无人终止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结论 APD作为腹膜透析患者腹壁疝修补术后过渡期的透析方式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低甲状旁腺激素血症的患病率,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降低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汇百通患者管理系统数据库检索2016年1~12月间在透析的腹膜透析患者,规律CAPD透析3个月以上并排除未复诊者纳入本研究,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随诊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33例患者纳入研究,低iPTH血症患病率为56.39%,患者平均年龄为(62.50±13.33)岁,中位透析龄为26.37(13.39,44.88)月,低iPTH血症组患者年龄(Z=2.707,P=0.007),合并糖尿病的比例(χ~2=8.512,P=0.004),血钙(Z=2.588,P=0.010),随机血糖(Z=2.760,P=0.006)及二氧化碳结合力(t=2.667,P=0.008)显著高于iPTH水平未低下组,而透析龄(Z=2.419,P=0.032)、血磷水平(t=3.914,P0.001)、血肌酐水平(t=3.272,P=0.001)、血白蛋白水平(Z=2.485,P=0.013),老年营养风险指数(Z=2.451,P=0.014)则明显低于iPTH水平未低下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钙升高(OR 145.062,95%CI 9.957~2113.463,P0.001)是iPTH水平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低iPTH血症患病率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低iPTH血症,血钙升高是影响低iPTH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容量控制对于腹膜透析至关重要.腹膜平衡实验(peritoneal equilibration test,PET)可以评估腹膜小分子溶质转动功能,对优化腹膜透析存腹时间提供依据,但是不能预测腹膜液体转运功能.所以,本研究使用计算机拟合对不同超滤功能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液体转运功能进行评估.方法 纳入研究患者包括每天使用3~4袋2.5%葡萄糖透析液者(为腹膜超滤功能差组)和使用3~4袋1.5%葡萄糖透析液者(为腹膜功能好组),两组患者在上述透析处方下都能达到足够的液体清除.所有入组的患者都要求详细记录自己每天的腹膜透析换液情况,以评估腹膜液体转运功能.结果 本研究包括了17名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其中9名为超滤功能差组,8名为超滤功能好组.与超滤功能好组相比,超滤功能差组的患者每天更多的处于高葡萄糖(P<0.01)环境中,透析液/血浆肌酐比值(D/Pcre)更高(P<0.05),有更高的腹膜液体吸收率(Ke)(P<0.01). 结论 与超滤功能好的患者相比超滤功能差的患者的腹膜小分子溶质转运率更高,更为重要的是,超滤能力差的患者腹膜液体吸收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正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具有保护残余肾功能、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居家操作简便、费用低、回归社会等优势[1]。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peritonitis, PDAP)是PD患者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腹膜炎会影响腹膜超滤和透析效能,  相似文献   

19.
自动腹膜透析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动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对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心脏外科中心心脏术后ARF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切开植入法置入Tenckhoff透析管,采用Baxter公司生产的Homechoice APD机和袋装腹透液行APD,观察透析前和透析后24、48、72及96h时尿量、超滤量、电解质、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变化及16例患者的心排血量(CO)和心脏指数(CI)变化。结果:19例患者肾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死亡,2例在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经APD治疗后,患者超滤量均大于24mL/(kg·24h),尿量逐渐增加,BUN、Cr在腹膜透析后明显低于腹膜透析前(P<0.05),经3~18d恢复至术前水平。APD治疗后,患者MAP、CO和CI呈上升趋势,CVP下降,A-aDO2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APD安全、经济、有效,是治疗心脏手术后ARF的另一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透析龄掉队患者进入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前实验室检查及患者临床特点,评估患者行腹膜透析的的影响因素,从而选择更为合适的透析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PD掉队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6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百特1.5%或2.5%腹膜透析液2000ml/次,每日至少规律透析3次。根据透析龄分为:A组:透析龄≤1年(96例),B组:1年透析龄3年(100例),C组:透析龄≥3年(66例),比较各组患者进入PD前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PD掉队患者262例,与C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和女性比例更低(t/Z/χ~2值分别为9.204,-2.503,3.905;P值分别为0.002,0.013,0.048);出现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心悸及活动后胸闷)的比例更高(29.17%比6.06%,χ~2=13.311,P=0.001);出现消化系统并发症(恶心、便秘、腹泻)的比例更高(41.67%比13.64%,χ~2=15.56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白蛋白水平是早期腹膜透析掉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6,95%CI:1.004~1.217,P=0.040)。另外,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白蛋白与透析龄呈正相关(r=0.153,P=0.015)。结论男性,透析前营养状态差,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及消化系统并发症明显的腹膜透析患者更容易早期掉队,或许应优选血液透析,血浆白蛋白水平是早期腹膜透析掉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