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鑫  王栋先  刘伟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0,37(12):1327-1333
援药理论是传统临床整体宏观调整与现代临床局部微观调控的有机融合,主要从吸收传统中药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以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为主体、以现代检查检验指标为向导、援药临床应用选用原则、援药理论与现代中医临床相关理论的关系辨析、现代"血浊"疾病援药应用6个方面对援药理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进行探讨辨析。  相似文献   

2.
〔摘 要〕 颈动脉斑块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浊理论从现代中医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现代中医对血流动力 学及血液成份病变认识,填补了传统中医学在微观领域认识的空白,周晓娟副主任医师从血浊理论出发,针对颈动脉 斑块,提出正本清源等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血浊理论的临床应用可贯穿于许多现代疾病治疗的始终,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从血浊的辨证论治入手,探讨针灸理血化浊治法,总结临床常用理血化浊、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腧穴及其对应刺血、拔罐、针刺、艾灸等操作的施用特点,拓展了血浊理论的应用范围,为针灸治疗现代临床常见病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4.
脑血辨证是王新陆教授提出的一种以脑血为主轴,针对“现代病”、“富贵痛”等,尤其是中医脑病、血病新的辨证体系。该理论的提出为脑病的临床证治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脑血辨证脑病证候与中风病证候的比较,试图验证脑血辨证脑病证候对中风病证候的良好适用性,为中风病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血浊理论在现代疾病谱系中作用与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11,28(5):355-357
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血浊理论是基于当代临床实践的中医理论,血浊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提出的病理现象,并从中医现代化,提高临床疗效,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等3个方面论述了血浊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浊是全国名中医王新陆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中医病因病机学概念,是血的成分、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王新陆教授血浊理论是基于中医经典文献中关于血浊的提示,并结合西医认识以及临床实践经验发展而成。血浊产生的病因多种多样,而脾胃失调则是血浊出现的重要病机。脾胃在血浊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浊的出现亦影响脾胃,从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在治疗上,王新陆教授提出从脾胃入手,以健脾清化为核心治法,临床辅以化湿、通腑、扶正等治法。通过恢复脾胃健运,促使血液恢复其清纯状态以及循行秩序,血浊乃去。  相似文献   

7.
<正>导师王新陆教授是全国名中医,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其创新理论——"血浊理论"在临床指导治疗众多现代疾病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针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王老师另辟蹊径,从血浊论治,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浊的性质特点和辨证论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入分析血浊的病因病机和对五脏功能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血浊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明确血浊的临床表现和辨证分型,以清化血浊为根本治法,分析血浊理论的临床应用优势,为防治现代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新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血浊"理论,将血浊应用于皮肤病的临床诊治环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指出血浊是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皮肤病的病理变化,因此血浊是皮肤病的病理枢纽;提出以化浊行血、宁肤清热为治疗原则,以化浊宁肤汤为基础方,选药以治化浊行血其本...  相似文献   

10.
血浊理论由王新陆教授于《脑血辨证》中首先提出,其目的是对无症(证)可辨但临床检查又出现异常的某些疾病综合征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是王新陆教授从医50年来对疾病谱系变化后的中医临床诊疗所提出的全新辨证方法,真正体现了治疗重心的前移,为无症状性疾病及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系统辨证治疗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机体在健康受到威胁、疾病处在量变阶段即可有效遏制,从而减少终末事件的发生。血浊与饮邪、湿邪、痰邪、毒邪等病机证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确血浊的内涵与外延对预防现代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是血管性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高浓度的的同型半胱氨酸是认知功能出现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西医多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联合甲钴胺片的基础上补充维生素B及叶酸的方式对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医治,但疗效有限,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基于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团队提出的血浊理论将其病因病机归于血浊所致的气血失调、脑神失养,为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中医防治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充实血浊理论的临床治疗内容。  相似文献   

12.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收录医家成功治疗案例的经验和心得,体现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文章通过清末名医沈菊人的3则医案,从气生血、行血、摄血浅谈"气为血帅"理论在临床上如何指导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3.
吴深涛教授作为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治疗组专家,参与中医抗疫一线工作。吴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浊毒疫",其病机在于浊瘀壅滞,腐秽酿毒,浊毒疫邪,上闭肺气,中及脾胃,下干肠道,流布三焦,弥漫周身。治疗应遵循"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基于其浊毒为患的病机,化浊解毒法应贯穿治疗始终,对于重症患者适时适当使用通腑泄浊法可对病情起到截断扭转的作用,恢复期应运脾化浊,升降气机,日常预防应注重未病先防,固护正气。  相似文献   

14.
阐述血浊理论创立的背景,该理论的产生是当今疾病谱改变的必然,并探讨血浊的概念和病因病机,血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提出了以血浊理论为指导早期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显提高本病的疗效,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5.
无症状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与血浊密切相关。血浊理论为很多无症状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寻找现代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方法,探求有效方药,提高临床疗效,亦有助于深入阐释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癫痫(PSE)是指卒中前无癫痫病史,卒中后出现的痫性发作,西医目前对其发病机制认识尚为不足,治疗手段有限且不良作用明显。根据王新陆教授提出的血浊理论与援药理论,PSE的中医病机责之于过食肥甘,血失常度,痰瘀互结,酿生血浊。清化血浊法是治疗PSE的有效方法,化浊行血汤可作为防治PSE的基础方剂。  相似文献   

17.
夏靖  倪诚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149-1152
中医对于脂溢性脱发,传统多按"血热风燥""血虚风燥""湿热""肝肾不足"等分型论治,虽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暂时缓解病情,但难以根治,给患者带来困扰。倪诚教授根据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所提出的"肤-体相关论""体质可调论",认为湿热体质是脂溢性脱发发病的主要土壤,指出瘀浊蛀发是脂溢性脱发的病机要点,治疗上以清利湿热调体治本、凉血活血为主、佐以滋养肝肾,方用茵陈蒿汤合升降散加减配合外洗经验方,从标本兼顾、分期论治、内服外洗等方面治疗脂溢性脱发,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血浊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19,36(10):937-941
空前的学术繁荣是血浊理论产生的肥沃土壤,疾病谱系的改变是血浊理论产生的客观需求。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今致病因素的变化,综合考虑了医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构建了血浊理论体系,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大动脉炎古无记载,是现代临床难治病,累及多系统,病情复杂,预后多有不佳。现代医学尚阙有效治疗,整理发掘中医辨治方法可为临床实践爰以砖瓦。方法 系统回顾整理古今文献,立足中医藏象理论和证素辨证,结合临床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和总结。结果 首次提出本病其宿根为血府伏火,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肾阴虚为本,标为热毒、瘀血、气滞、痰浊等相兼为患。临证辨治需立足本虚标实之质,不忘血府伏火,兼顾护脾肾,结合证素辨证,并总结了相关方药。结论 中医辨治大动脉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进展,进一步地挖掘整理于临床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肖冲  由风鸣  祝捷  严然 《新中医》2016,48(11):1-2
中医学理论当中的"精气血津液理论"为癌精癌气癌血癌津癌液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中医提出的"癌毒学说"及"癌气学说"为该理论提供了研究思路。作者立足于中医,从肿瘤角度出发,提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新的癌精癌气癌血癌津癌液理论,包括其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为恶性肿瘤的中医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