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经明目"针刺法对青光眼和非青光眼患者即刻眼压的影响。方法纳入青光眼患者38例(73只眼),包括外伤性青光眼、非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残余性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期纳入除外青光眼的眼病患者84例(159只眼),包括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疲劳、麻痹性斜视、视神经萎缩、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虹膜炎、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静脉阻塞。对两组患者施行"通经明目"针刺法,主穴取上睛明、上明、球后、承泣等眶内穴,配穴取百会、四神聪、太阳、攒竹、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留针30 min。针刺前及针刺后即刻测量眼压,自身配对比较针刺前后的眼压变化。结果 1.青光眼组:针刺后即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较针刺前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01),外伤性青光眼较针刺前明显升高(P=0.019),其余类型青光眼针刺前后变化不大(P0.05)。2.非青光眼组:仅视疲劳针刺后眼压较针刺前略有升高(P=0.032),其余纳入眼病针刺前后眼压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通经明目"针刺法对不同眼病患眼的眼压作用不同,适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慎用于外伤性青光眼,而对于非青光眼眼疾一般可以放心针刺,不用顾虑对眼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分别施以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捻转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和1、2、3 h以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和肢体部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量表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结果针刺后即刻、1 h和2 h,捻转补法组FMA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而针刺后3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即刻和1、2、3 h,捻转补法组NDS均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各时点FMA和N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捻转补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穴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即刻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每组42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捻转补法组施以捻转补法,捻转泻法组施以捻转泻法,平补平泻组施以平补平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min。针刺结束后即刻评定偏瘫肢体肌力。结果:1上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针刺后3组患者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均显著优于上肢远端肌力的改善(均P0.05),上肢近端肌力的改善捻转补法组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均P0.05),上肢远端肌力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下肢肌力:针刺后3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远端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捻转补法组和平补平泻组下肢近端肌力改善优于下肢远端肌力(均P0.05)。结论:头穴捻转补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改善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且肢体近端肌力改善优于远端肌力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肝火上扰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捻转泻法组(35例)、留针组(33例)、理疗组(33例)。捻转泻法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外关、侠溪、太冲、丘墟,其中侠溪、太冲穴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留针30min;留针组选穴及进针操作同捻转泻法组,进针后不应用补泻手法,仅留针30min;理疗组采用激光和超短波治疗。均每日1次,7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TH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捻转泻法组评分均低于理疗组(均P0.05),与留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捻转泻法组愈显率为71.4%(25/35),高于理疗组的42.4%(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较理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49-151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肝火上扰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捻转泻法组、留针对照组和理疗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针刺捻转泻法、针刺留针及理疗三种方法治疗。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临床疗效、耳鸣致残量表评分,3个疗程后对比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后各组耳鸣严重程度、耳鸣致残量表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后捻转泻法组评分均低于理疗对照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评分差值捻转泻法组均高于留针对照组及理疗对照组(P0.05),3组耳鸣显效率分别为60%、40%、31.4%,捻转泻法组和留针对照组显效率均高于理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血浆及肾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 SHR 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针刺留针组(B)、捻转补法组(C)、捻转泻法组(D)和平补平泻组(E),每组12只。12只 WKY 大鼠作为空白组(F)。各针刺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法针刺“太冲穴”,模型对照组和空白组只做与针刺组相同抓捉刺激,不做针刺处理。治疗结束后,取全血和大鼠肾脏,采用 ELISA 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及肾组织中肾素、AngⅡ含量,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血浆及肾组织肾素、AngⅡ含量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和针刺留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捻转泻法组血浆及肾组织肾素、AngⅡ含量明显降低,与捻转补法组、平补平泻组、针刺留针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捻转泻法能有效降低 SHR 大鼠血浆及肾组织肾素、血浆 AngⅡ含量。捻转泻法对 SHR 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循环及组织中肾素、AngⅡ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风池穴快速捻转法对患者椎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将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奇偶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采用风池穴快速捻转法,对照组采用风池穴常规手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1 h,15日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双侧椎动脉Vs、Vm、Vd的变化。结果:针刺组对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池穴快速捻转法能明显改善椎动脉供血,从而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捻转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SI-PHT)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模型组(12只)和捻转泻法组(10只)。以足底电击结合噪声刺激方法复制SI-PHT模型。造模期间,每日对捻转泻法组大鼠双侧"太冲""曲池"行针刺捻转泻法操作。实验前1天,第3、5、7、9、11天测量各组大鼠收缩压,并观察行为学变化;以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并分析各组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第3~11天模型组和捻转泻法组大鼠收缩压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第5~11天捻转泻法组大鼠收缩压下降(P0.01);模型组和捻转泻法组大鼠同时伴躁狂等行为学改变,但捻转泻法组较模型组减轻。40条基因在模型组与空白组、捻转泻法组与模型组的比较中表达趋势均相反(P0.05,|FC|≥1.5);其中,Acsm 3、Cgα、CryαB和Tshβ与高血压明显相关(P0.05,|FC|≥1.5);捻转泻法通过激活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通路发挥降压效应。结论:针刺捻转泻法可引起SI-PHT大鼠下丘脑基因Acsm 3、Cgα、CryαB和Tshβ的激活,出现生物学及分子功能的变化,并通过激活AITD通路发挥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穴,观察其不同留针时间的镇痛效应变化及规律,为临床确定最佳留针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留针20 min组30例,留针30 min组30例及空白等待组30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治疗前后随时间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针刺组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10 min时开始显现,镇痛效应随留针时间的延长而递增(P0.05);留针30 min组疗效明显优于留针20 min组(P0.01)。结论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止痛作用,留针30 min优于留针20 m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血压升高大鼠的血压及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O)/环鸟苷酸(cGMP)传导途径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效应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电击加噪声刺激15d制成应激性血压升高模型。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每组12只。各治疗组动物每日分别施以双侧"太冲"穴针刺不做手法、捻转补法和泻法操作。7d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Ach、胸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和cGMP的含量。在造模前、造模后、针刺后分别测量动物收缩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血压明显上升(P0.01);针刺7d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压均有所降低(P0.05,P0.01),其中捻转泻法组较其它两个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Ach、动脉NOS和cGM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血浆Ach、动脉NO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捻转补法和泻法组的动脉cGMP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3个治疗组中,捻转泻法组Ach含量升高更明显(P0.01),捻转补法组NOS含量以及捻转补法和泻法组cGMP含量的升高较针刺组显著(P0.05,P0.01)。结论:针刺捻转泻手法可以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Ach/NO/cGMP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SHR)心肌损害的效应差异。方法:将60只雄性11周SH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A)、捻转补法组(B)、捻转泻法组(C)、针刺留针组(D),每组15只,并以11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E)。A组和E组不针刺,进行与其他组相同的抓捉捆绑刺激;B组针"太冲"穴,施捻转补法1min,留针9min;C组针"太冲"穴,施捻转泻法1min,留针9min;D组针"太冲"穴,不予以手法,留针10min,每天针刺1次,针刺6d休息1d,一共针刺24d。针刺前和针刺开始后每隔6天用无创血压仪测量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28d后苏木精-伊红(HE)和三色(Masson)染色法观察左心室肥大、增生及心肌纤维化情况;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左心室心肌内皮素-1(ET-1)含量;PCR半定量法分析左心室肌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变化。结果:(1)血压:实验后A、B两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升高(P0.05),C、D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P0.05),C组的降压效应较D组更明显(P0.05)。(2)HE和Masson染色显示:除E组外,A、B、C、D组均有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C组最轻,其次为D组,A组和B组均比较严重。(3)ET-1浓度:5组间ET-1浓度均有差异(均P0.05),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B、D、C、E组。(4)Ⅰ型胶原mRNA:C组与D组的Ⅰ型胶原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组相比,水平较低(均P0.05),E组的胶原水平最低;Ⅲ型胶原mRNA: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D组相比,C组的Ⅲ型胶原mRNA水平较低(P0.05)。结论:捻转泻法可以降低SHR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能有效抑制ET-1的合成和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对Ⅲ型胶原mRNA抑制作用更明显,与捻转补法存在生物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小脑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w,5-H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小脑在针刺降压的效应机制。方法 40只9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每组10只;空白组WKY 10只。针前1天及针刺干预的第3、8、13、18、23、27天测量血压。28天后摘取小脑,应用Elisa法检测小脑组织NE、5-HT和NO的含量。结果 (1)血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的收缩压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针前,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各组之间收缩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针后第3天开始至27天,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血压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自针刺后第8天开始至27天,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与针刺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而补法组与泻法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自针后第13天开始至27天,针刺泻法组均比针刺补法组血压降低(P0.05)。(2)NE、5-HT、NO: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小脑NE、5-HT含量显著升高(P0.05),NO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NE、5-HT含量降低(P0.05)NO含量升高(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泻法组NO含量升高(P0.05);与针刺组和针刺补法组比较,泻法组小脑组织NE降低(P0.05),而针刺组与补法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均可有效降低SHR大鼠收缩压;自针后第7天开始,不同针刺手法降压效果出现显著差异,且捻转泻法组比捻转补法组降压效果显著,其降压作用可能与调节小脑,NE、5-HT、NO含量有关,且捻转补法组和泻法组的调节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远近配穴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青光眼,观察患者的高眼压变化情况。方法收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3例(6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7例(45眼),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运用远近配穴结合电针(主穴:球后穴、太冲穴,配穴:合谷、足三里,电针取穴:太冲+合谷/太冲+足三里,每次留针20 min)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眼压变化。结果治疗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16.41±1.21)mm Hg,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23.62±0.74)mm Hg,治疗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14.42±0.63)mm Hg,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22.67±1.62)mm H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01<0.05,P2=0.000<0.0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效率79%,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效率44%,总有效率64.8%。结论远近配穴结合电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海马区乙酰胆碱(Ach)、毒蕈碱型受体1(M1)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血压变化的关系,探讨其血压调控机制。方法 10只9周龄WKY大鼠作为空白组对照;40只9周龄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针刺处理27 d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应用ELISA和RT-PCR法检测海马区Ach和M1的含量。结果捻转泻法组血压下降最明显(P0.05),Ach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针刺组、补法组、泻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针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泻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补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补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补法组、针刺组、模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捻转泻法可促进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海马组织内降压神经递质的生成,通过升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Ach、M1、的含量,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钙离子水平降低,导致血管紧张性降低,达到降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眼压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患者23例(44患眼),予针刺睛明、承泣、上明、太阳穴、两侧风池穴、合谷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变化。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前眼压(19.26±1.25)mm Hg,首次针刺出针后即刻眼压(16.26±1.53)mmHg、出针后30 min眼压(15.53±1.31)mmHg,治疗2周后眼压(16.19±1.69)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有效降低眼压,其作用在出针后已出现,出针后30 min内降眼压作用仍可维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顶叶皮质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高血压脑损伤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机制及针刺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64只9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电针组,每组16只,以及16只Wistar-Kyoto(WKY)大鼠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只抓取固定,每日抓取固定1次,共干预14 d。其余3组针刺组分别采用针刺捻转补法、针刺捻转泻法及电针刺激,每日1次,共干预14 d。各组大鼠于针刺前1 d、针刺第2、6、10、14天,用恒温式无创血压仪观察各组大鼠尾压。采用ELISA技术检测大鼠顶叶皮质中IL-6、TNF-α和NGF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收缩压相比空白组明显升高(P 0.01);捻转泻法组、捻转补法组、电针组大鼠收缩压相比模型组均明显下降(P 0.01),且捻转泻法组降压效果最快,降压幅度最大;针刺后,捻转泻法组、捻转补法组、电针组大鼠顶叶皮质中的IL-6、TNF-α水平相比模型组明显下降(P 0.05),NGF的含量相比模型组明显上升(P 0.01)。结论针刺能够降低SHR大鼠收缩压,降低顶叶皮质中的IL-6、TNF-α含量,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同时增加顶叶皮质中NGF的含量,促进神经元的修复,缓解高血压脑损伤。针刺降压的中枢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同时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即刻影响。方法视神经萎缩患者30例(51只眼),由同一名医师针刺双侧风池穴,进针方向朝向对侧眼球,用热补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针刺前及出针即刻采用两种空间频率(1°方格及15′方格)对患眼进行P-VEP检查,比较针刺前后P_(100)波的潜伏期及振幅变化。结果 1°方格:针刺前P_(100)波潜伏期(121.17±14.28)ms,振幅(5.21±4.12)μV,针刺后潜伏期(129.39±19.41)ms,振幅(6.04±4.76)μV。15′方格:针刺前P_(100)波潜伏期(122.29±16.23)ms,振幅(4.32±3.98)μV,针刺后潜伏期(127.90±19.12)ms,振幅(5.30±3.89)μV。针刺后两种空间频率下的P_(100)波潜伏期均较针刺前延长,振幅较针刺前增加,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眼P-VEP存在即刻影响,包括P_(100)波潜伏期延迟及振幅增加,前者体现了针刺风池穴对视皮层的抑制作用,后者可能与针刺风池穴调整了眼部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针灸治疗冠心病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综述如下。1传统针刺魏瑞仙等用子母补泻法治疗瘀血阻络型冠心病,分组分别取双侧神门(本经子穴)或太白(子经子穴)针刺,每隔10min用捻转泻法行针1次,30min后起针。孙国胜等用郄门穴配合额旁1线治疗心绞痛,取双侧郄门直刺1~1.2寸,针感达到胸部时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运针。取  相似文献   

19.
温通针法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兴华  方晓丽 《中国针灸》2012,32(3):233-236
目的:比较以风池穴为主运用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干眼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15例)和常规针刺组(15例)。温通针法组采用风池穴运用温通针法,并配合眼局部、远端取穴(攒竹下、内关、光明、太冲、复溜、三阴交)和头针(双侧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针刺,运用捻转平补平泻法;常规针刺组取穴与温通针法组相同,均运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泪液分泌量与症状总评分。结果:温通针法组的总有效率为86.7%(13/15),优于常规针刺组的66.7%(10/15)(P<0.05);两组治疗后基础泪液分泌量、症状总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其中温通针法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干眼症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针刺捻转补泻手法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耳鸣耳聋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合并耳鸣耳聋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6例,观察组针刺患侧听宫、听会、翳风穴和双侧中渚、外关、三阴交、太冲、太溪穴,太冲穴施以捻转泻法,太溪穴施以捻转补法;对照组选取与治疗组相同穴位,不施手法仅留针30 min后出针。2组均配合激光耳部局部照射及五官超短波治疗,均治疗1个月。采用耳鸣严重程度量表评估患者耳鸣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5.71±2.19)分比(7.14±3.36)分,t=2.897]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耳鸣显效率为77.3%(51/66)、对照组为63.6%(42/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91,P<0.01)。观察组耳聋显效率为72.4%(42/58)、对照组为63.8%(37/5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2,P=0.319)。结论捻转补泻法针刺治疗可缓解2型糖尿病合并耳鸣耳聋患者的耳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