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与颅内压变化的关系。方法颅脑损伤患者65例,按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5例,中型组20例,重型组30例。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同时采集其伤后1 d内至4 w的脑脊液,以免疫比浊法测定脑脊液中CRP的含量,将脑脊液中CRP的含量与颅内压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伤后轻、中、重型各组脑脊液CRP与颅内压变化存在组间差异(P0.01);CRP含量的变化与颅内压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脑脊液中CRP的含量是反映颅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能反映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变化及意义张文德章翔易声禹刘卫平王立根顾建文宋少军梁景文一、材料与方法1.对象:5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作为监护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4~69岁,平均34.6岁。50例中保守治疗10例,手术40例,二次手...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IC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ICP监护组和常规治疗组,ICP监护组根据ICP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ICP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预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持续ICP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镇静镇痛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影响。 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重型TBI患者45例,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型TBI组(GCS评分6~8分,26例)与特重型TBI组(GCS评分3~5分,19例),观察2组镇静镇痛下及撤除镇静镇痛/唤醒下ICP值波动情况。 结果特重型TBI患者在镇静镇痛前后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TBI患者撤除镇静镇痛/唤醒后,ICP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镇痛镇静与重型TBI开颅术后颅内压力波动有显著相关性,使用镇静镇痛可获得安全、平稳的ICP。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变化及纳洛酮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变化及大剂量纳洛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计分3—8分)82例。随机分治疗组42例,除采用临床综合治疗外并应用大剂量纳洛酮;对照组仅采用临床综合治疗,监测颅内压及常规临床监护,观察病人预后。结果重症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增高明显,颅内压.急剧升高与死亡率明显相关。纳洛酮治疗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较对照组好,并发症少。结论重症颅脑外伤颅内压水平与病人预后明显相关。大剂量纳洛酮能够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脑水肿、高颅压,进而改善脑组织缺氧,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2例(监测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46例(常规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甘露醇应用的时间和计量作比较。结果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较未监测组低,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未监测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三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组预后优于常规组。结论动态ICP监测能较好地反应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治疗能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并发症,降低sTBI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颅内压(ICP)变化情况,以及NSE与颅内压增高-累计时间(PTD-ICP)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2例重型颅脑损伤为回顾组,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持续监测ICP,每12 h监测一次血清NSE水平,以12 h为周期计算PTD-ICP,分析血清NSE与PTD-ICP的相关性及血清NSE对PTD-ICP>0的预测效能。以2017年1~6月收治的22例重型颅脑损伤为验证组,验证NSE与PTD-ICP的关系。结果 回顾组术后3 d内,血清NSE水平在(20.46~79.74)μg/L,PTD-ICP(0~537.65)mmHg/5 min;血清NSE对预测未来12 h内PTD-ICP>0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37,NSE最佳截断值为51.93μg/L;NSE≥51.93μg/L时,NSE与PTD-ICP呈明显正相关(P<0.05);经Loess曲线拟合,两者接近线性相关,经线性回归确定拟合方程:PTD-ICP=27.423×NSE-1612.044,该模型调整R2=0.690。验证组以NSE≥51.93μg/L预测性诊断PTD-ICP>0,敏感度73.8%,特异度95.5%,Kappa值0.696(P<0.00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血清NSE与早期PTD-ICP呈明显正相关,血清NSE有助于预测未来12 h内ICP>20 mmHg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的安全性,及早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病人分为监测组和常规组,均行急诊开颅减压手术。分析两组病人人院至开颅时间、术前脑疝率、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预后评价等指标。结果监测组人院至手术开颅时间早于常规组,术前脑疝率监测组低于常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颅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病人穿刺点无一例脑内血肿形成。结论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人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早期颅内压监测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疗条件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不断改善,但若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则显著影响患者预后。五年来,本科室在救治重型颅脑外伤的各类手术中共处理急性脑膨出5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联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3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颅内压增高事件,交替采用160 ml 3%高渗盐水与150 ml 20%甘露醇进行降低颅内压治疗;连续监测用药前、用药后30 min及1、2、3、4 h 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及中心静脉压;用药前及用药后1、3 h 血钠水平及血浆渗透压。结果 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均可显著降低颅内压(P<0.01),两者降低颅内压作用持续时间及颅内压降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脑灌注压均明显上升(P<0.01);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20%甘露醇治疗后血钠明显下降(P<0.05),3%高渗盐水治疗后血钠明显上升(P<0.05)。20%甘露醇及3%高渗盐水治疗后血浆渗透压均先上升后下降(P<0.01)。结论 3%高渗盐水与20%甘露醇交替使用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2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手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术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昏迷指数(GCS )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实施治疗2周、3周、4周后,研究组昏迷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64,P=0.0097)。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资料及方法1.76例重型 (GCS 3~ 8分 )颅脑损伤患者 ,按配对试验法分为 2组。对照组 (常规治疗 ) :37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48 2岁。治疗组 (常规治疗 纳洛酮 ) :38例 ,其中男 2 3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5 3 6岁。入院后第 1、 3、 7、 15、30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CSF中 β EP值。并对大部分病人 (71 5 % )进行颅内压 (ICP)监护 ,持续 4~ 9天。再由公式CPP =mSAP ICP计算出每日脑灌注压 (CPP)。治疗组于入院当日开始使用纳洛酮 ,采用纳洛酮 4mg/日加入 10 %葡萄糖溶液 5 0 0ml中 ,持续缓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在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NSE、D-D及CRP水平,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特征的意义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入院时,危重组患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观察组血清NSE、D-D及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不同类型脑损伤患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3天血清NSE和CRP水平达到最高峰,入院第3天后NSE和CRP水平开始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D-D水平最高,随着时间延长,D-D水平逐渐下降(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结论观察组者血清NSE、D-D及CRP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定颅脑损伤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重型颅脑损伤(sTBI)病人外周血微小RNA(miRNA)的靶基因及功能。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检索获取sTBI病人和对照组外周血的基因芯片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并进行靶基因预测和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分析,构建miRNA及靶基因的调控网络。结果 检索得到芯片GSE21854,筛选得到145个差异表达的miRNA,预测得到靶基因共580个。这些靶基因的功能主要为细胞增殖负性调控、转换生长因子β受体信号通路负性调控等,主要分布在Ras信号通路、转换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等。miRNA及靶基因的调控网络图显示hsa-miR-125a-5p、hsa-miR-760、hsa-miR-217、hsa-miR-199a-3p、hsa-miR-543是调控核心。结论 sTBI病人外周血存在差异性表达的miRNA,hsa-miR-125a-5p、hsa-miR-760、hsa-miR-217、hsa-miR-199a-3p、hsa-miR-543与sTBI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院2009-06—2011-06收治的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2例,男72例,女20例;年龄16~68岁;闭合性损伤64例,开放性损伤28例;交通事故伤67例,坠落伤19例,打击伤6例。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血肿清除术27例,去骨瓣减压加血肿清除术65例。入院时GCS评分3~8分。92例患者,治愈61例,好转23例,2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2病情观察  相似文献   

18.
作者总结700余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抗癫痫治疗经验,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22例急性颅脑损伤术后使用光纤颅内压监护在72小时内观察颅内压变化的特点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并作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4例脑震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开颅手术后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CEI)扰动系数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非手术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12~14 d,观察组手术侧、观察组非手术侧与对照组CEI扰动指数,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手术侧术后2~11 d CEI扰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术后2 d逐渐增加,术后4~7="" d达高峰,然后逐渐减低,至术后12="" 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异常波动共12例,CT示术区脑水肿11例;非手术侧CEI扰动系数异常波动共6例,CT示非手术区域脑水肿4例。结论 CEI扰动系数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程推移呈现动态变化,可动态评估患者脑水肿或血肿演变过程,指导临床颅内压处理方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