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臂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 3例桥臂区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枕下后正中入路,分开病变侧小脑延髓裂,切除病变,并送病理检查。结果 3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人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臂区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中,病灶位于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分别采用经幕下小脑上人路、一侧颞枕小脑幕人路、桥小脑角人路和枕后正巾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血管瘤镜下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眩晕病人术后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患者症状减轻,或无变化。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方法对我院连续收治的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灶位于额叶6例,额顶区皮层至室管膜下巨大病灶1例,顶叶功能区4例,岛叶基底节1例,颞后1例,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病灶大小1~7cm,半球病灶采用最近的骨瓣开颅;脑干病灶采用4种手术入路: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经一侧颞枕小脑幕入路、桥小脑角入路、枕后正中入路。结果全切30例,次全切除1例。偏瘫5例术后4例肌力增加,1例无变化;癫痫4例3例术后1个月内无发作,1例有1次轻微发作;眩晕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或减轻,或保持原状。病理结果:海绵状血管瘤。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总结作者采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CT上肿瘤通常呈高密度,边界清楚,强化不明显。MRI上的特征性改变是因瘤内反复出血所致的不同时限血液成分的分房性。颈动脉造影无助于诊断。根据肿瘤大小和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结果16例均获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它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经颅入路手术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脑12例,中脑4例,延髓2例,桥脑延髓交界区1例。经坐位枕下后正中小脑延髓裂入路12例,坐位乙状窦后入路4例,坐位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翼点入路1例。结果 病灶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症状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8个月,次全切除2例均复发并行二次手术;术前KPS评分为(75±6)分,术后KPS评分为(84±8)分,随访1年KPS评分为(90±5)分。结论 应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以及术者经验及习惯选择手术方式,坐位可以作为大部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手术体位;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全切除,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6.
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腩十海绵状血管瘤的时机、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10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海绵状血管瘤位丁中脑1例、桥脑7例、延髓2例.采用颞下入路切除中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腑海绵状血管瘤3例;枕下中线经第四脑室入路切除延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4例.采用GOS分级对于术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3个月GOS分级:Ⅴ级5例,Ⅳ级5例;术后1年GOS分级:Ⅴ级8例,Ⅳ级2例.无再出血者.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9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交界处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33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4例,桥脑-延髓交界处2例.49例亚急性手术,2例慢性期手术. 结果 术中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手术,11例采用神经导航定位.根据肿瘤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肿瘤全切49例,2例次全切,肿瘤全切除率为96.1%.术中19例伴有明显的静脉畸形,予以保护.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3例,无明显变化25例,术后症状改善和稳定率为94.1%(48/51).无手术死亡. 结论 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神经导航辅助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入路。方法显微手术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12例。11例位于桥脑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菱形窝入路切除;1例位于桥脑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均镜下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临床表现改善者6例,3例无变化;1例术后面瘫加重;1例术后出现外展神经瘫痪;死亡1例。术后3个月,9例MRI复查,均未见病灶,脑干组织影像学修复良好。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桥脑CM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采用颞下切开小脑幕入路3例,乙状窦后入路5例,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1例。结果病变达显微镜下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轻度脑干水肿2例,视物重影2例。随访6个月,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新发出血。术后3个月KPS评分90分7例,80分2例。结论对有明确手术指征的脑桥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后2~4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神经电生理、神经导航辅助下切除血管瘤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指征和技巧,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近十年期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交界处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29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4例,桥脑-延髓交界处2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手术,5例术中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结果肿瘤全切45例,1例次全切。术中见19例伴有明显的静脉畸形,予以保护。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2例,无明显变化21例,术后症状改善和稳定率为93.5%(43/46)。术后症状加重3例,出现复视、面瘫和肢体活动障碍加重各1例。2例经随访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仍有1例患者未恢复至术前状态。随访3~58个月,肿瘤全切的43例,42未见肿瘤增大,均未见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再出血,1例复发行伽玛刀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安全和有效地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断及显微于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2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2例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8例经颧弓翼点入路,2例经颅眶颧入路,2例经翼点人路,从中颅底硬膜下暴露并切除病变.肿瘤拿切除5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视力进步者2例,4例有动眼神经麻痹,6例有面部麻木.结论 自中颅底硬膜下暴露并切除肿瘤是一种有效的全切肿瘤的方法.经硬膜下入路,切开海绵窦外侧壁可以近距离达到供血动脉,更有效地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12.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经颅-眶顶入路切除眶内海绵状血管瘤8例.结果 8例均全切除,眼球突出和活动障碍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视力有部分恢复,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颅-眶顶入路是切除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入路之一,尤其适合那些位于眶尖及内侧的肿瘤.  相似文献   

13.
经岩骨四种联合入路临床运用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告经岩骨四种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大型肿瘤30例。经迷路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听神经瘤18例,经乳突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其它桥小脑角肿瘤7例,后者与颞下入路联合切除中、后颅窝亚铃型肿瘤2例,与乙状窦后入路联合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3例。肿瘤全切除率为90%,术后重残或死亡3例。本文着重对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例资料,使用术中超声定位和显影病变,辅助设计手术入路与监控切除程度。结果 15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畸形均全切除,术中超声定位病变准确,显影清晰。术后2例病人出现偏瘫加重,经康复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13例病人无明显新发神经功能并发症。结论在手术切除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畸形过程中,术中超声具有精准定位病变,正确指导设计手术入路和实时监控切除程度等特点,能有效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判断分为内听孔前型31例,内听孔后型17例,大型联合型28例。73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使用颞下入路,1例使用翼点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71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随访1~10年,术后新增神经症状15例,其余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复查头颅MRI,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满足绝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切除的需要;颅神经、岩静脉及重要动脉的保护和处理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和评价改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周围区域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性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们收治的6例位于松果体周围区域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和采用改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情况,其中病灶位于丘脑后部2例,中脑3例,第三脑室内1例.结果 病灶均全切除,术后无死亡,其中5例神经功能改善,1例加重.平均随访11个月,病变无复发.结论 在准确判渎MRI所显示病变的前提下,采用改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周罔区域海绵状血管瘤足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经岩骨入路处理岩骨斜坡区肿瘤及血管病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介绍并讨论一种处理斜坡及斜坡旁区肿瘤及血管病变经岩骨手术入路。方法:对28例病人实施了乙状窦前-迷路后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手术。结果:显微镜下肿瘤全切率82%,3例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切除,3例基底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4例出现暂时性颅神经损伤症状,1例出现永久性动眼神经损伤症状。颅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8%。2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术后死亡,其余病人恢复良好并均保留了听力。结论:该手术入路的主要优点:对小脑及颞叶牵拉轻;可缩短到达斜坡的距离,并对斜坡区提供良好的暴露,可以保留耳蜗、面神经、横窦、乙状窦及Labbe静脉等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侵犯前中颅窝的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有肿瘤巨大、呈分叶状且血运丰富。本文根据经颅眶入路的手术经验及肿瘤与翼突板的解剖关系,提出颅眶入路结合鼻内镜入路治疗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回顾1999年3月至2005年7月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的11例经颅眶入路治疗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0~21岁,平均1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鼻衄及鼻咽部肿物。诊断依据为CT、MRI及DSA,其平均径线为6.9cm。11例肿瘤均有颅内侵犯。经颅眶入路手术11次,其中5次联合面部切口,1次经鼻镜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3例(2例蝶窦残余肿瘤);伤口感染1例;复发1例。结论对于侵犯颅内的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应先经颅眶入路,切除翼突板外侧部分肿瘤,联合鼻内镜手术切除鼻咽腔和蝶筛窦部分的肿瘤。  相似文献   

19.
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附3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总结松果体区肿瘤显微手术切除的经验。方法 回顾34例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和手术体会。结果 本组患者中生殖细胞瘤12例,畸胎瘤7例,胶质瘤5例,脑膜瘤4例,胆脂瘤、海绵状血管瘤各2例,松果体细胞瘤和异位垂体腺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27例,幕下小脑上入路4例,侧脑室三角部入路2例,经胼胝体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手术后无住院期内死亡者。结论 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显著降低了松果体区肿瘤直接手术切除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我们认为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松果体区肿瘤最佳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70例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其中位于:中脑15例、中脑-桥脑交界8例、桥脑34例、桥脑-延髓交界5例、延髓8例。我们共采用8种手术入路:经菱形窝27例、颞下或颞-枕入路14例、远外侧经髁7例、外侧小脑上幕下7例、中线小脑上幕下8例、枕经天幕4例、乳突后2例,以及眶颧1例。结果本组病例的年出血率为2.9%(77/2364),占同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44%(70/159);97%的病例手术选择在亚急性或慢性期、且所有患者均有颅神经症状和(或)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包括失平衡)。中脑病变手术入路选择以中线小脑上(46.7%,7/15)、颞下或颞-枕(26.7%,4/15)为主;桥脑病变多选择菱形窝(58.8%,20/34)、颞下或颞-枕(23.5%,8/34);而病变位于延髓者以远外侧经髁(62.5%,5/8)和菱形窝入路(37.5%,3/8)为主。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具有占位效应、接近脑干表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个体化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直接的电刺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