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肢静脉造影在评估拟行上肢动静脉内瘘患者静脉的价值. 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14年1月行动静脉内瘘术的89例尿毒症患者中21例行上肢静脉造影,根据术前上肢静脉造影结果选择目标血管后,行动静内瘘成形术,术后常规予以扩血管、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所有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共发现36条适合建立内瘘的静脉.4例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1期内瘘通畅率100%,8例行肘窝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1期内瘘通畅率100%,9例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100%,1期内瘘通畅率100%.结论 上肢静脉造影在术前评估行动静内瘘成形术的静脉是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可发现临床上比较隐蔽的可适合的静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高压球囊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应用高压球囊行球囊扩张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瘘狭窄病例的治疗效果,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自2013年3月至2013年11月共计治疗24例病例,男7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9±14.6岁。病变部位人工血管静脉吻合口狭窄占60%,人工血管内狭窄占33.4%。球囊扩张技术成功率100%,扩张压力10~18atm,无出血等并发症。6个月血透通路初级通畅率75%。术后6个月狭窄部位初级通畅率为69.8%±9.5%,初级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1.3%±5.9%。结论高压球囊是提高人工血管动静脉瘘狭窄病变球囊扩张术技术成功率的保障,尤其是人工血管内的狭窄。但是术后通畅率的提高,有赖于加强术后访视以及更多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建立血液透析(HD)通路的时机及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尿毒症患者(321次)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情况.[结果]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一期成功率96.51%,而肘部、下肢自体AVF及人工血管AVF术为100%.人工血管AVF较自体AVF成熟时间短(P〈0.05).鼻烟窝及人工血管内瘘较易发生血栓形成(P〈0.05);而端-侧吻合较少(P〈0.05);肘窝、下肢自体AVF及人工血管AVF内瘘易成熟(P〈0.05).[结论]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标准内瘘)是首选;改良侧-侧吻合对血管条件好的患者亦有较高成功率;人工血管内瘘为自体内瘘失败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血栓形成是导致人工血管内瘘失功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目的是评估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后取栓治疗的远期效果,总结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6年11月因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在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1例患者,总结其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取栓治疗后的初级通畅情况及次级通畅情况,利用Cox模型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的平均随访时间是为32.3个月,取栓治疗后的1年初级通畅率为54.9%,1年次级通畅率为94.1%,2年初级通畅率为36.1%,2年次级通畅率为72.2%。关于初级通畅情况的多因素分析中,第一次取栓治疗时行球囊扩张治疗为保护性因素(HR=0.361,95% CI 0.135~0.968,P=0.043)。关于次级通畅情况的多因素分析中,男性为危险因素(HR=3.008,95% CI 1.010~9.032,P=0.049)。结论取栓及相应的介入治疗是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有效处理手段,具有良好的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动脉钙化与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关系,探讨应用主动脉钙化积分预测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并首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记录其建立动静脉内瘘时的腹主动脉钙化积分(aortic calcification index,ACI),根据ACI结果将患者分成高钙化组和低钙化组,观察3年内2组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初级通畅率。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70例(93.3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主动脉钙化表现,ACI>10%的高钙化组患者35例。在3年的随访期间,共31例患者发生各种原因的内瘘功能障碍,其中17例血栓形成、10例内瘘狭窄。12、24、36个月时,低钙化组患者的内瘘初级通畅率为92.5%、85.0%、76.9%,高钙化组患者的内瘘初级通畅率为88.6%、68.5%、45.9%,3年后2组患者的内瘘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2,P=0.007)。COX分析显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障碍发生与ACI相关(HR=5.788,95%CI:1.488~22.514,P=0.011)。结论较高的腹主动脉钙化积分与3年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相关,对于主动脉钙化积分较高的患者需更频繁监测内瘘功能,早期干预,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行PTA治疗的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63例,PTA术后行彩超检查测量狭窄处内径、狭窄处峰值流速、肱动脉血流量;记录24 h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手术成功率;观察术后1、6个月内瘘通畅率。结果 63例患者内瘘功能不良时间1~18周;单纯吻合口狭窄28例,合并静脉流出道狭窄15例,合并动脉流出道狭窄10例,多处狭窄(≥3处狭窄)10例,PTA手术成功率为100.0%,术后7 d肱动脉血流量均250 mL/min;术后即刻狭窄处内径[(3.56±0.55)mm]、肱动脉血流量[(278.56±15.27)mL/min]大于术前[(1.23±0.25)mm、(148.50±10.02)mL/min],狭窄处峰值流速[(228±20)cm/s]低于术前[(521±87)cm/s](P0.05);术后24 h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6个月内瘘初始通畅率分别为100.0%、87.3%。结论 PTA治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通量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2~2019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规律透析治疗的患者491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1:1匹配高通组和低通组各54例患者,比较2组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7年次级通畅率。结果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高通组和低通组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7年次级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匹配前:87.9%和84.3%,HR(95%CI)=0.834(0.449~1.548),P=0.566;匹配后:91.2%和82.1%,HR(95%CI)=0.836(0.224~3.120),P=0.790]。结论高通量透析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用球囊扩张小口径头静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血液透析的有效通畅率。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67例尿毒症患者初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根据术前彩超测量患者头静脉直径将40例头静脉直径〈2.5mm患者分入研究组,27例头静脉直径〉2.5mm患者分入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用Fogarty球囊扩张头静脉,使其直径〉2.5mm后行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内瘘手术。术后观察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7例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58例开始应用内瘘进行血透。9例内瘘术失败。其中研究组5例,对照组4例。12个月的初次、累积通畅率研究组分别为64%和72%,对照组分别为60%和76%。结论:用球囊扩张小口径头静脉至其直径〉2.5mm后和桡动脉行端端吻合可得到有效的血液透析通路,其远期通畅率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中两种血管通路临床应用效果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和人工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24例采用人工血管内瘘,比较两种血管通路的特性、通畅率和并发症。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2、3年的通畅率为94%、82%,人工血管内瘘的通畅率为5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并发症少于后者。结论:血液透析应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其不但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还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易被血液透析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使用覆膜支架治疗AVG狭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纳入患者6例,在置入覆膜支架前平均经过2.7次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4例为吻合口后狭窄,2例为静脉流出道狭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0±3.3)个月,术后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3%,67%和40%,次级通畅率均为100%。结论覆膜支架治疗AVG短期通畅率较高,且在处理人工血管其他并发症上也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总结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不同个体术前目标血管的评估方法及内瘘成熟率,探讨目标血管个体化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行动静脉内瘘术的65例尿毒症患者,在术前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物理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上肢静脉造影评估目标血管,确定目标血管后,行静脉与动脉的端侧吻合,术后常规予以扩血管、抗血小板治疗。结果本组63例成功吻合,成功率96.9%。术前用物理检查评估及确定目标血管25例,内瘘成功率92%(23/25),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确定目标血管23例,内瘘成功率91%(21/23),上肢静脉造影评估及确定目标血管1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3例,均为高位内瘘,成功率100%,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14例,内瘘成功率100%。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目标血管个体化评估既可确立目标血管、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又可减少术前检查的盲目性,降低患者的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局部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早期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20位AVG早期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通过血管超声明确AVG血栓形成,使用尿激酶溶栓后使用注射器经血管鞘反复抽吸血栓,并使用高压球囊推挤残存血栓,并对内瘘狭窄处行球囊扩张,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随访通畅率等。结果 20例手术取得成功,成功率100%;其中1例穿刺点血肿,余病例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0.0%、70.0%、65.0%;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5%。结论尿激酶局部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注水充盈法结合改良端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8年8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的静脉注水充盈法结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改良端侧吻合术86例病例资料,以及常规端侧吻合术43例病例资料。对比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静脉注水充盈法组与常规端侧吻合组比较,血管缝合时间,吻合口渗血补针率,吻合口直径,术后3个月内瘘成熟率,内瘘成熟时间均为静脉注水充盈法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χ~2/Z值分别为14.276,4.963,-7.086,4.203,5.179;P值分别为0.001,0.032,0.001,0.043,0.031),但2组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χ~2=0.028,P=0.415)。结论静脉注水充盈法结合改良动静脉端侧吻合自体血管内瘘术较常规端侧吻合术,血管缝合时间短,手术野清楚,缝合简单可靠,有较为理想的吻合口宽度,内瘘容易成熟,尤其适用于静脉直径较小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的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并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G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16年12月—2022年6月肾脏内科实施AVG手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础资料,并随访患者转归及AVG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AVG技术存活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VG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的危险因素,并计算各个危险因素的风险比率(Hazard ratio,HR)及95%CI。结果 共5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纳入本研究,手术成功出院后即失访8例,最终纳入43例行AVG手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例AVG初级通畅和次级通畅时间分别为6(1,12)月和8(2,30)月,手术后6、12及18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53.9%、29.0%及19.9%,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0.8%、71.1%及67.1%。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中心静脉置管史(HR=2.091,95%CI:1.013~4.319,P=0.046)可能是影响AVG初级通畅率的危险因素。仅女性可能是AVG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桡动脉-头静脉侧侧吻合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重建中的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 分析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2004-2009年36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动静脉内瘘治疗临床资料. 结果 36例患者均施行桡动脉-头静脉侧侧吻合术,3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成功率100%.其中有3例术中吻合后开放血管不能触及震颤,立即拆除吻合口缝线,见吻合口处血栓形成,清除血栓后再吻合,血流通畅,有6例术后出现手背肿胀,数天后肿胀自行消失. 结论桡动脉-头静脉侧侧吻合术所建立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过程简便,成功率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是自身血管条件差的尿毒症期患者重要透析备选途径,保持人工血管内瘘的正常功能对这些患者尤为重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是临床最常见造成透析通路失功的原因,本文评估AVG闭塞后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率,总结AVG闭塞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因AVG闭塞就诊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闭塞原因、时间及处理方法特点,将AVG闭塞分为急性期、早期、晚期。闭塞24 h以内的为急性期,7 d以内的为早期;7 d以上为晚期。结果急性期28例,行局部溶栓治疗,成功22例,余6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早期26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成功21例,余5例行人工血管重建。晚期32例,人工血管重建34例次,包括人工血管静脉端-上臂肱静脉跨越式搭桥8例;人工血管静脉端-上臂贵要静脉跨越式搭桥7例,肱动脉-肱静脉AVG 5例,肱动脉-腋静脉AVG 4例,腋动脉-腋静脉AVG 4例,锁骨下动-静脉AVG 5例,插管透析1例。平均随访时间(29±14)个月(9~108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闭塞处理后1年初级通畅率为72.4%,累积次级通畅率为89.6%;2年初级通畅率为58.9%,累积次级通畅率为76.2%。结论 AVG闭塞后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可延长人工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急性期和早期AVG闭塞多可通过溶栓、Fogarty导管取栓治愈;晚期AVG闭塞多由于吻合口特别是静脉端内膜增生造成的狭窄、静脉老化等原因,单纯取栓再闭塞率极高,可通过人工血管重建,提高AVG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行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5月我科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PTFE人工血管行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8例病人术后通畅率为100%,3个月时血栓形成1例,行手术取栓,术后血管通畅。分别于第4周~第8周开始使用人工血管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后精心护理,加强知识宣教,预防并发症发生,正确使用动静脉内瘘,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定位对提高造瘘手术成功率的价值。方法纳入肾脏内科2012年1月-7月尿毒症终末期患者25例,均为多次造瘘失败或为临床建立动静脉造瘘较为困难的患者,术前超声行上肢动静脉及双侧大隐静脉评估,重点观察肱动脉、桡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大隐静脉,寻找肘部及上臂段有无合适搭桥的血管,测量其管径并体表定位。结果14例术前多次造瘘失败患者,9例行再造瘘+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2例行人工血管置人术,1例行左上肢人工血管取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2例放弃手术;11例术前未行动静脉造瘘的患者2例行人工血管置人术,6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1例因桡动脉管径较细行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高位瘘,2例放弃手术。21例手术患者术后生命指征平稳,瘘口搏动震颤良好。术后~2周内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所建通路通畅。结论尿毒症终末期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前超声评估及定位对提高临床手术成功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内瘘吻合口处的静脉狭窄及血栓形成,静脉狭窄的组织学特点为内膜增生[1]。Kokubo等发现,尿毒症小鼠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内膜增生程度是非尿毒症小鼠动静脉内瘘内膜增生的2~3倍[2]。Roy等指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术能解除狭窄,恢复内瘘功能。但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手术后静脉内膜的病理变化不清,本研究探讨此手术前后静脉内膜的病理变化,为该手术的成功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所有静脉标本均取自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吻合口狭窄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修复手术患者,采用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技术修复动静脉内瘘,增生物剥离前留取约2mm长度的静脉,剥离下来的静脉内膜增生物及剥离后留取约2mm长度的静脉送病理检查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肉眼所见:失功的内瘘静脉较苍白,变硬;切断静脉的静脉壁不规则增厚,增生物与原管壁可见分界线,管腔狭窄,可见血栓;增生物剥离后,血管腔恢复,内壁光滑。剥离前静脉病理表现:静脉内膜纤维性增厚,致管腔重度狭窄,几近闭塞,部分管壁可见粘液样变性。剥离的静脉内膜增生物表现:增生物主要为增生的纤维、肌纤维母细胞及小血管,部分可见血栓形成并机化。剥离后静脉病理表现:静脉管腔完整、管壁光滑,内膜无明显增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剥离后的静脉内膜仍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近吻合口狭窄的病理基础是静脉内膜增生,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后血管内表面仍然有内皮细胞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