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Scarf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carf截骨治疗拇外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拇外翻患者25例40足,其中23例36足获得随访,男2例2足,女21例34足;年龄28~70岁,平均56岁。手术均采用Scarf截骨,术中2枚螺钉固定。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拇外翻相关的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AOFAS和VAS评分观察疗效。术前、术后的各组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拇外翻角和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38.0°±22.0°和16.0°±4.6°改善到术后的14.0°±6.1°和7.8°±2.9°,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从23.0°±15.0°矫正为7.7°±5.1°。末次随访时拇外翻角为15.0°±5.7°,第一、二跖骨间角为8.8°±4.1°,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为5.9°±3.8°。患者随访10-57个月,平均32个月。AOFAS评分从术前(46±17)分改善为(85±11)分,VAS评分从(7.4±2.3)分改善为(3.3±1.9)分。术后拇僵硬2例,最内侧皮神经损伤1例,转移性跖骨痛1例。结论Scarf截骨具有较好的自身稳定性,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可作为中、重度拇外翻矫形手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Austin手术治疗[][母]外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改良Austin手术治疗[][母]外翻患者34例62足,男13例22足,女21例40足;年龄32-67岁,平均43岁。术前、术后2周、随访时分别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母]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近端关节固定角(PASA)、远端关节固定角(DASA),并观察其变化和测量角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手术方法根据患者术前症状和测量角度个体化选择Austin手术改良式即chevron-gerbert或chevron-youngswick截骨术。[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年,平均3.6年;患者[][母]外翻角(HVA)术前为33.50°±1.02°,术后为13.6°±0.826°;第1、2跖骨间角(IMA)术前为16.0°±0.837°,术后为8.6°±1.078°;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制定的足[][母]趾功能评分标准评价。AOFAS评分术前为(44.8±5.7)分,术后为(87.6±4.2)分。优46足,良10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90.3%。[结论]改良Austin手术是治疗[][母]外翻畸形的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尤其更适合矫正PASA增大的重度[][母]外翻。对年龄较轻的轻、中度[][母]外翻患者手术应尽量不必干扰[][母]内收肌和籽骨也可达到矫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蹄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03年以来采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治疗(足母)外翻畸形300例共542只足,不做内固定.对所有患者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OFAS)(足母)趾-跖趾-趾间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估,并结合影像学诊断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AOFAS总平均分为89.4±10.2分.影像学评估,术后(足母)外翻角(HVA)为12.8°±5.8°(4°~22°),较术前34.6°±9.6°(18°~68°)改善22°±8.4°;第一二跖骨间角(IMA)为7.6°±1.8(6°~11°),较术前14.3°±3.2°(11°~21°)改善6.7°±2.4°,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542只患足,498只对术后疗效满意,满意率91.5%.结论: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临床效果可靠,不需内固定,手术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McBride手术联合第1、2跖骨近端截骨治疗拇外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cBride手术联合第1、2跖骨近端截骨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在McBride手术基础上,行第1跖骨近端的楔形外翻截骨和第2跖骨近端截骨,第1跖骨截骨处行微型钢板内固定,第2跖骨截骨处不做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周后即开始逐渐负重功能锻炼。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40足中优28足,良10足,差2足,优良率95%。与术前比较,拇外翻角平均矫正16.3°±2.2°,第1、2跖骨间夹角平均矫正4.2°±1.8°。无截骨处愈合不良、拇内翻、感染。结论McBride手术重建了足拇指的软组织力量平衡,第1、2跖骨截骨改善了第1跖骨的正常负重、缓解了第2跖骨头的压力,恢复足横弓,是治疗拇外翻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ustin手术治疗轻中度青少年拇外翻的疗效。[方法]2005年11月~2007年1月,采用Aus—tin手术治疗轻中度青少年拇外翻病人16例,28足,年龄17~19岁,平均17.8岁,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术后15个月时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HVA),近端关节固定角(PASA),远端关节固定角(DASA),第1、2跖骨间角(IMA),术前、术后各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6例28足全部得到随访,最短随访到术后15个月,最长的1例随访到术后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9个月,拇外翻角较术前改善14.6°,第1跖骨间角较术前改善6.9°,近端关节固定角较术前改善8.3°(P值均小于0.05);根据顾湘杰等的评价标准,患者主观评价:优1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6.4%。[结论]Austin手术具有良好的截骨稳定性,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推广,并发症少,疗效可靠,是治疗轻中度青少年拇外翻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Weil截骨治疗(足母)外翻转移性跖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分析Weil截骨治疗(踇)外翻转移性跖痛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至200:5年联合应用第1跖骨基截骨及Weil截骨治疗伴有外侧跖骨头转移性跖痛的中重度外翻17例25足.患足手术前后常规拍摄足正侧位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VA),I-Il跖骨间角(IMA),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OF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手术方法根据患者术前症状选择第1跖骨基底截骨联合外侧跖骨头Weil截骨.[结果]患者(踇)外翻角(HVA)术前为32°±5.7°,术后为12.8°±3.5°;Ⅰ-Ⅱ跖骨间角(IMA)术前为23.2°±3.7°,术后为10.5°±0.7°;AOFAS评分术前45.6±6.9分,术后86.9±4.6分;Weil截骨术后的跖骨短缩3-8 mm,平均4.5 mm;术后18足跖痛症状完全缓解,7例好转,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正常,无需进一步治疗.[结论] (踇)母外翻术前应综合分析足部的生物力学变化,对伴有外侧转移性跖痛的严重(踇)外翻患者,联合使用第1跖骨基截骨和外侧跖骨头Weil截骨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Austin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Austin手术治疗拇外翻5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利用Austin手术治疗拇外翻患者438例,其中91例176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1年,平均7.8年;男12例20足,女79例156足;年龄23-81岁,平均47岁。术前、术后2周、术后5-11年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近端关节固定角(PASA)、远端关节固定角(DASA),并观察其变化。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年在足底应力测试仪上对18例患者36足测量足底应力,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根据Maryland第一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优126足(71.6%),良39足(22.2%),可11足(6.3%),优良率为93.8%。HVA较术前纠正14.2°(t=3.207.P〈0.01),IMA较术前纠正7.5°(t=2.304,P〈0.05),PASA较术前纠正8.3°(t=1.976,P〈0.05),DASA较术前纠正0.4°(t=0.216,P〉0.05)。术后第一跖骨头下负重增加,第二、三跖骨头处应力明显减少,第一至第五跖骨头下负重应力值趋于均匀。结论Austin手术截骨方法简单、稳定、不愈合率低、操作易掌握,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无骨关节炎的轻、中度拇外翻患者的一种较好的、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外翻的疗效。方法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外翻,其中35例56足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26例43足,行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9例13足,患者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头下存在疼痛性胼胝体。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结果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患者术前!外翻角为30.1°±4.9°,第一跖楔关节角为12.2°±5.0°;术后!外翻角为14.7°±2.7°,第一跖楔关节角为6.9°±1.5°。术前AOFAS评分为(47.6±5.8)分,术后为(84.3±5.7)分。行第一跖骨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患者术前!外翻角为35.0°±5.8°,第一跖楔关节角为16.7°±1.8°;术后!外翻角为16.7°±2.4°,第一跖楔关节角为7.8°±1.4°。术前AOFAS评分为(44.7±5.7)分,术后为(85.7±4.5)分。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并进行比较。!外翻角、第一跖楔关节角、第一、二跖骨间角、第一、五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关节固定角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AOF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第一跖楔关节角增大的!外翻患者,应用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矫正第一跖骨内收畸形可以获得优良的术后效果;而对于伴有前足疼痛性跖侧胼胝体者,建议联合行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以恢复正常的跖骨头平面足横弓。  相似文献   

9.
高慧  张强  白顺宁  李康  马阳 《骨科》2019,10(1):43-47
目的 探讨足母趾胫侧籽骨及腓侧籽骨对足母趾外翻矫正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接受近端或远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的110例足母趾外翻病人。根据病人有无双侧足母趾籽骨分为双侧足母趾籽骨组(30例)和非双侧足母趾籽骨组(80例)。其中,双侧足母趾籽骨组行跖骨近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4例,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26例;非双侧足母趾籽骨组行跖骨近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15例,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6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一般资料,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测量足母趾外翻角、跖骨间夹角、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比较其手术前后及组间的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足母趾外翻情况均明显改善。两组病人术后的足母趾外翻角、跖骨间夹角、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及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足母趾籽骨对近端或远端Chevron截骨矫形治疗足母趾外翻畸形手术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第一跖骨双截骨矫正重度外翻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第一跖骨双截骨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2例(87足)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 DMAA)增大的重度外翻患者资料,男9例(14足),女53例(73足);年龄28~70岁,平均56岁。术前X线片示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平均为48.6°,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平均为19.8°,DMAA平均为22.1°。术前根据患者畸形情况制定手术方案,截骨部位、角度、截骨量均依据术前测量值操作。比较术前、术后及取内固定前HVA、IMA、DMAA的变化,同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趾-跖趾-趾间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62例(87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57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6个月, HVA 14.6°±1.2°, IMA 7.9°±0.7°,DMAA 7.7°±0.9°,矫形效果均满意。术后出现僵硬2例,皮神经损伤2例,转移性跖痛1例,无一例发生畸形明显复发、骨不愈合及跖骨坏死。术后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28.4±9.1)分达到术后1年的(91.8±1.8)分;49足为优,31足为良,7足为可,优良率为92.0%(80/87)。结论 第一跖骨双截骨术可有效矫正DMAA增大的重度外翻畸形,患者术后可早期部分负重,并发症少,手术疗效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治疗合并痛风的(足)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McBride联合Akin截骨治疗痛风的(足)拇外翻患者17例23足,取病变跖趾关节内侧弧行切口,锐性分离,彻底清除泥砂状物,切除增厚部分的关节囊。清理肿胀的滑膜组织,紧缩跖趾关节囊;外侧弧形切口,将足拇收肌腱移位至第l跖骨头外侧,同时切除外侧籽骨和内侧跖骨头突出骨赘,从而矫正第1跖骨内收畸形。再显露近节趾骨“V”形截骨矫正外翻角度,自制骑门钉固定,、结果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截骨处切口在12周愈合,第1跖趾关节疼痛消失,未出现术后转移性跖骨痛,术前根据患者足正位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AV)为15~30°,平均26°,第1、2跖骨间夹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为0°~12°,平均为6°。5例第1跖趾关节籽骨半脱位。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结果手术前后IMA(分别为8°±1.5°,5.5°±1.5°)、HAV(分别为23.5°±5.5°,12.5°±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拇外翻评分优良率为92.6%。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全部一级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McBride联合Akin截骨方法治疗合并痛风的轻度拇外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斜行截断及楔形截骨术矫治(足母)外翻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头囊内楔形截骨术矫正跨外翻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9月-2005年12月,我们对蹲外翻足畸形行局部小切口,切除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在跖趾关节囊内完成跖骨头楔形截骨、跖骨头横向外侧移位和内侧关节囊收紧,矫正跨外翻畸形。结果每足手术时间25~30min,术中出血量5~10ml。249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跨外翻畸形完全矫正,优215足(86.3%),良29足(11.7%),差5足(2.0%),优良率98.0%,无并发症。结论小切口斜行截断及楔形截骨术矫治跨外翻畸形可行,创伤小,术后的外形和功能得到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13.
于葳葳  赵晶晶  郝铖  郭井泉  方真华 《骨科》2022,13(4):292-298
目的 探讨改良旋转Scarf截骨术在中重度踇外翻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100例中重度踇外翻病人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47.6岁(17~84岁),其中男13例,女87例,双足病例38例,共138足,均应用改良旋转Scarf截骨术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经X线负重正侧位检查,双盲法测量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夹角(IMA)、近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胫侧籽骨位置。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8.7个月(12~30个月)。病人术后HVA、IMA、DMAA、胫侧籽骨位置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94.7±5.8)分]较术前[(45.4±5.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足疼痛、外形、功能明显改观,穿鞋及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结论 对于中重度踇外翻,采取改良旋转Scarf截骨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张小龙  王翔宇  杨树东  尚林 《骨科》2018,9(2):132-135
目的 探讨改良Ludloff截骨联合Reverdin截骨治疗合并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 DMAA)增大的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科治疗的DMAA增大的中重度足母外翻病人32例(40足)。其中,男4例(5足),女28例(35足);年龄为29~78岁,平均52.4岁。术前行足部负重位X线检查: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 HVA)为30°~55°,平均42.4°±3.30°;第一、二跖骨间夹角(intermetatarsal angle, IMA)为13°~24°,平均17.7°±1.9°;DMAA为17°~39°,平均22.6°±1.1°。行患足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分标准评分为41~87分,平均(68.3±2.9)分。均采用改良Ludloff截骨联合Reverdin截骨。对比手术前后HVA、IMA及DMAA,参照AOFAS评分标准进行手术疗效分析。结果 32例病人术后获得6~18个月随访。所有病人无感染、骨折不愈合、跖骨头坏死及畸形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有1足切口延迟愈合。术后6个月行X线检查,HVA为13.2°±3.1°、IMA为8.1°±1.7°、DMAA为7.6°±1.2°,以上指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AOFAS评分:优29足,良8足,可3足,优良率为92.5%。AOFAS评分为(77.0±3.0)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18,P=0.004)。结论 改良Ludloff截骨联合Reverdin截骨治疗合并DMAA增大的中重度足母外翻可以很好的纠正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拇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一跖骨头下压、外移及旋后并与失稳的第一跖楔关节融合,融合关节采用AO“T”形钢板固定。拇外翻畸形采用改良McBride软组织手术矫形。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后部分负重2周。结果20例患者28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显示第一跖楔关节均获得良好融合。拇外翻角从术前的平均51°±12°减小到术后的平均22°±6°;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平均15°±5°减小到术后的平均9°±4°。患者主观评价,优15足,良9足,可4足,优良率为85.7%。患者前足底疼痛均有明显好转,4足有不同程度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1足足中部不适,取内固定后消失。结论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能很好地纠正足横弓的塌陷、第一跖骨内翻畸形,对恢复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融合部位的稳定,利于前足的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16.
唐润  杨杰  梁晓军  李毅  王军虎  郝艺翔  张若肖 《中国骨伤》2022,35(12):1121-1126
目的:比较Scarf截骨术与第1跖骨双平面截骨术(double metatarsal osteotomy,DMO)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50例(81足)中重度拇外翻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方式不同分为Scarf截骨术(Scarf osteotomy,SO)组或DMO组。SO组26例(44足),男1例,女25例;年龄48~65(55.50±4.67)岁;中度18例(30足),重度8例(14足)。DMO组24例(37足),男1例,女23例;年龄45~62(52.10±6.80)岁;中度14例(24足),重度10例(13足)。手术前后在足部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及远端跖骨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第1跖骨相对长度(relative length of first metatarsal,RLFM)的变化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SO组随访时间12~36(20.50±6.22)个月,DMO组16~28(19.80±2.44)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切口Ⅰ期愈合,术后(20.31±3.17)个月截骨均愈合,SO组术后1例出现获得性拇内收畸形,未出现转移跖痛;DMO组术后2例发生转移性跖痛。两组手术前后HVA、IMA、DMAA、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RLF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RLF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组部分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DMO组(P<0.05)。结论:Scarf截骨与第1跖骨双平面截骨均可有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畸形,影像学及临床评估相似,但术后第1跖骨相对长度SO组较DMO组延长,Scarf截骨下地负重时间早于第1跖骨双平面截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Ludloff截骨术治疗母外翻后出现跖骨短缩、抬高及远端旋转的解决方案.方法 30例正常足,摄足部正侧位X线片,测量第一跖骨的长度及矢状面截骨角.计算在不同截骨条件下跖骨的抬高、短缩及旋前的理论值.根据该理论值,设计Ludloff截骨术的手术方案治疗??外翻.18例23足??外翻患者,如第一跖骨头内旋<3°,行单纯Ludloff截骨术;内旋角度为3°~6°,需行有冠状面截骨角的Ludloff截骨术;内旋角度>6°,行基底在外侧的楔形截骨;其中8足同时行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以矫正跖骨远端关节角.采用??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表及二至五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表(AOF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正常足第一跖骨的长度为4.60~6.90cm,平均(6.09±0.43)cm;矢状面截骨角为20.7°~31.3°,平均25.58°±2.73°.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90~100分18足(78%),80~89分3足(13%),70~79分足2例(9%),评分平均增加36分(术前56分,术后92分);二至五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90~100分5足(22%),80~89分7足(30%),70~79分11足(48%),评分平均增加21分(术前59分,术后80分).结论 根据??外翻患者第一跖骨头不同的内旋角度,选取有冠状面截骨角或有基底在外侧的楔形截骨的Ludloff截骨术,可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同种异体骨移植在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DIACFs)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经外侧小切口开放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DIACFs28例(34足)。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6~65岁,中位年龄38.5岁。根据Sanders分型,II型18足,Ⅲ型10足,Ⅳ型6足。受伤至手术时间2h~18d。结果22例(28足)获随访13~28个月,平均18.5个月。26足切口I期愈合;2足出现排斥反应,均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并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切口闭合冲洗,静脉应用抗生素,局部换药治疗,1足切口I期愈合,1足延期愈合。获随访的22例(28足)术前BShler角为(6.19&#177;9.66)&#176;,术后即刻为(34.51&#177;5.89)&#176;;术前Gissane角为(103.04&#177;15.03)&#176;,术后即刻为(112.18&#177;10.50)&#176;;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14足)术后6~10个月取出内固定,取出内固定后BShler角为(32.81&#177;5.10)&#176;,Gissane角为(110.81&#177;9.98)&#17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的踩.后足评分标准评分:60~70分3足,70~80分10足,80~90分12足,90~100分3足。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DIACFs,可有效填充缺损区,维持复位后跟骨的高度及后侧面解剖复位,加速骨愈合,较好地恢复足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胫骨近端闭式针锯截骨和关节镜手术治疗伴有内翻的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17例伴有内翻的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和胫骨近端闭式针锯截骨,外固定器固定治疗。[结果]术前Lysholm评分为(43.2&#177;8.5)分,术后1年为(78.5&#177;9.5)分,术后2年(7例)为(91.6&#177;6.4)分。[结论]本手术方法是治疗伴有内翻的膝骨性关节炎的~种有效方法,胫骨近端闭式针锯截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截骨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水磨钻微创截骨与Chevron截骨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51例轻、中度拇外翻患者,采用传统大切口,摆锯Chevron截骨伴拇收肌松解26例(传统组),采用水磨钻跖骨头下横行微创截骨结合拇收肌松解25例(微创组)。比较两组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X线测量足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 HVA)和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rsal angle, IMA)。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组AOFAS(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截骨均骨性愈合,拇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传统组术后7例切口周围麻木,1例第一跖骨头抬高伴转移性跖骨痛,1例截骨周围骨质增生,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受限;微创组患者拇外翻均获得矫正,无骨质愈合慢及皮肤坏死、麻木、骨质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生。两组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HVA及I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