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仰、俯卧位对新生儿肺炎通换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仰、俯卧位对新生儿肺炎通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 2003年 1 ~10月,将中国医科大学二院NICU住院的 18例肺炎早产儿和 14例肺炎足月儿分别置于仰卧位和俯卧位,分别测定 2种体位时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 )、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并计算出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体积分数的比值(PaO2 /FiO2 )、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气氧分压的比值(PaO2 /PAO2 )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 aDO2 )。结果 早产组及足月组肺炎患儿俯卧位时PaO2、PaO2 /FiO2及PaO2 /PAO2明显高于仰卧位 (P<0 05),A aDO2明显低于仰卧位(P<0 05)。两组肺炎患儿仰、俯卧位时RR及PaCO2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俯卧位可改善早产儿和足月儿肺炎的氧合,这提示俯卧位可能为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氧合功能的适宜体位。  相似文献   

2.
急性肺损伤患儿氧交换指标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 (ALI)患儿的氧交换指标动态监测在临床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ALI需呼吸支持的 33例患儿 ,根据其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分别在通气后 0 5h、2 4h、72h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 ,并记录相同时点的吸入氧体积分数 (FiO2 ) ,以此计算不同时段的氧合指数 (PaO2 /FiO2 )、肺泡气 动脉血氧分压差 [P( A a)DO2 ]和动脉血氧分压 /肺泡氧分压(PaO2 /PAO2 )的数值。结果 生存组P(A a)DO2 在治疗 2 4h、72h后逐渐下降 ,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PaO2 /FiO2 、PaO2 /PAO2 的数值变化在治疗 72h后才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 4h ,P >0 0 5 ;72h ,P <0 0 5 )。PaO2 随治疗时间的推移 ,在生存组与死亡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提示PaO2 /FiO2 、PaO2 /PAO2 和P(A a)DO2 是对ALI早期治疗反应的敏感指标 ;PaO2 对预后的预警作用较为滞后。结论 在ALI呼吸支持患儿中 ,氧交换指标P(A a)DO2 、PaO2 /FiO2 和PaO2 /PAO2 更能反映肺损伤的程度 ,对预后的估计价值更大 ;动态监测氧交换指标可为临床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国产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对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5家医院的208例重症感染性肺炎新生儿,在入院时根据家长意愿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81例)和珂立苏治疗+常规治疗(珂立苏组,127例),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对氧的依赖程度、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肺脏超声表现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预后等。结果 入院时珂立苏组吸入氧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1 h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和氧合状态均得到改善,且珂立苏组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补充珂立苏后4~6 h,患儿肺部实变程度显著减轻。与对照组比较,珂立苏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而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均良好。结论 珂立苏治疗能显著改善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患儿的氧合状态,减轻肺实变程度,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 5 (IL 5 )水平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 ,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意义。 方法  按随机分层设计 ,84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分为轻、中、重度发作组 ,3 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高渗盐水诱导痰液 ,以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诱导痰中IL 5水平 ,同时进行诱导痰中嗜酸细胞 (EOS)计数 ,测定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 %。 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EOS计数、IL 5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组 ,FEV1 %则低于健康儿童组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轻、中、重度各组均明显升高 ,轻、中、重度发作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且痰液中IL 5水平与嗜酸细胞 (EOS)计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 =0 482 ,P <0 0 1) ,与FEV1 %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r=-0 64 7,P <0 0 1)。 结论  检测诱导痰中IL 5水平可能较EOS计数更能准确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和哮喘发作时的病情程度 ,可作为临床评价哮喘病情和药物疗效的准确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中间断肺通气对婴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1岁以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n=30)于CPB开始后停止通气;处理组(n=30)于CPB开始心脏停跳后膨肺[用手挤压气囊,使气道压力升到15~20 cm H2O(1 cmH2O=0.098 kPa),维持3~5 s,重复5次],将肺内血液排出,然后静态膨肺(3~5 cm H2O),并每隔10 min膨肺5次.两组患儿均于腔静脉开放后恢复机械通气.检测CPB开始前及CPB结束后2、6、12、24和48 h共6个时点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等肺功能指标.结果 在CPB后2、6、12 h,处理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高于对照组(P<0.05);在CPB后2、6、12、48 h,处理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低于对照组(P<0.05);在CPB后6、12 h,处理组呼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婴儿CPB过程中持续静态膨肺并间断压力膨肺,可以改善术后早期肺的氧合功能,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在毛细支气管炎 (毛支 )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比色法分别检测毛支患儿血ET和NO ,并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 ;检测重症毛支患儿急性期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和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并与血ET和NO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血浆ET在毛支轻症组和毛支重症组 ,急性期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分别 q =14 6 5 4、12 370 ,P均 <0 0 1) ,缓解期均下降 ,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别 (分别 q =0 114、0 6 81,P均 >0 0 5 ) ;毛支轻症组和毛支重症组自身对照比较 ,急性期均高于缓解期 (分别 q =16 2 37、11 413 ,P均 <0 0 1)。与血浆ET一样 ,血清NO在毛支轻症组和毛支重症组 ,急性期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分别q =6 95 5、3 338,P分别 <0 0 1和 <0 0 5 ) ,缓解期则下降 ,与对照组无差别 (分别 q =0 771、0 0 89,P均 >0 0 5 ) ;毛支轻症组和毛支重症组不同阶段NO值比较 ,急性期高于缓解期 (分别 q =8 6 30、2 984,P分别 <0 0 1和 <0 0 5 ) ;两组急性期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 q =2 0 83,P >0 0 5 ) ,但重症组低于轻症组。两组急性期血浆ET和血清NO呈明显正相关 (r =0 6 14 ,P <0 0 1)。血浆ET与PaO2 呈显著负相关 (r =-0 793 ,P <0 0  相似文献   

7.
仰俯卧位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仰、俯卧位对足月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寻求足月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合理体位。方法 应用美国BicoreCP 10 0新生儿肺功能仪分别检测 3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仰、俯卧位时的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气道阻力、动态肺顺应性和呼吸功。结果 俯卧位呼吸频率和气道阻力明显低于仰卧位 [(4 4 .3±9.2bpm min)vs (4 8.0± 10 .6bpm min) ;(15 3.1± 5 0 .4 )cmH2 O (L .sec)vs (2 11.9± 6 3.1)cmH2 O (L .sec)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俯卧位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动态肺顺应性和呼吸功明显高于仰卧位 [(2 .2 9±0 .4 6ml kg)vs (1.6 5± 0 .5 0ml kg) ;(0 .0 95± 0 .0 2 4 )L (min .kg)vs (0 .0 75± 0 .0 2 2 )L (min .kg) ;(0 .6 2 1±0 .2 14 )ml (cmH2 O .kg)vs (0 .389± 0 .115 )ml (cmH2 O .kg) ;(8.9± 3.5 )gm (cm .kg)vs (5 .9± 2 .7)gm (cm .kg)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俯卧位可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和动态肺顺应性 ,降低呼吸频率和气道阻力 ,提示俯卧位是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的适宜体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 5 (IL 5 )水平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 ,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按随机分层设计 ,6 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被分为轻、中、重度发作组 ,3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高渗盐水诱导痰液 ,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诱导痰中IL 5水平 ,同时进行诱导痰中嗜酸细胞 (EOS)计数 ,测定用力呼气比值 (FEV1)。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EOS计数、IL 5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组 ,FEV1则低于健康儿童组 ,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 .0 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轻、中、重度各组间诱导痰中EOS逐渐增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IL 5水平随发作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 ,轻、中、重度发作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重度哮喘患儿FEV1低于轻、中度哮喘 (P <0 .0 5 )。痰液中IL 5水平与EOS计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r =0 .4 82 ,P <0 .0 5 ) ,与FEV1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r =- 0 .6 4 7,P <0 .0 1)。结论 诱导痰中IL 5水平可能较EOS计数更能准确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和哮喘发作时的病情程度 ,可以作为临床评价哮喘病情和药物疗效的准确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 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科 2009年2月至 2012年2月收治的 80 例 RDS 早产儿,常规使用 PS 进行替代治疗后,随机分入 BiPAP 通气模式组( BiPAP 组) 和 NCPAP 通气模式组( NCPAP 组) ,每组各 40 例。观察两组工作参数、氧动力学指标、正压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及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 1) 两组通气模式工作参数: 吸入氧浓度( FiO2) 、呼气末正压/呼气相正压( PEEP/EPAP) 均随通气时间延长逐渐降低,0 h( 上机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上机后6 h、12 h、24 h、48 h BiPAP 组 FiO2、PEEP/EPAP 均低于 NCP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或0. 01) 。( 2) 两组均能保持较好的氧分压( PaO2) 、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 P/F) 、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 PaO2/ PAO2) ,且均有上升趋势,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呈降低趋势,两组在0 h 时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BiPAP 组上机后 6 h、12 h、24 h、48 h PaO2、P/F、PaO2/ PAO2均明显高于 NCPAP 组( P <0. 05 或 0. 01) ,PaCO2低于 NCPAP 组( P <0. 05) 。( 3) BiPAP 组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明显短于 NCPAP 组,治疗成功率高于 NCPAP 组( P <0. 05) 。( 4) 两组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BiPAP 联合 PS 治疗 RDS早产儿的疗效优于 NCPAP,其具有高效、安全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患儿内皮素-1(ET-1)与von Willebrand因子(vWF)在肺血管内膜表达的差异,探讨两者在PH发生发展及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VSD无PH患儿10例为对照组;VSD并PH患儿20例为PH组(PH组),根据肺动脉平均压分为中度PH组(Ⅰ组)和重度PH组(Ⅱ组)。取右肺中叶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光密度值。结果肺小动脉vWF、ET-1表达在对照组与PH组、对照组与Ⅰ组、对照组与Ⅱ组、Ⅰ组与Ⅱ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肺小静脉vwF、ET-1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组别肺小动脉与肺小静脉vwF、ET-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ET-1、vWF、肺动脉平均压、VSD直径与主动脉直径之比四者间相互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ET-1及vWF与PH的发生发展、肺血管重建有关。肺组织中ET-1的主要来源可能是肺小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