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恶性肿瘤疗效和并发症的CT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治疗肝肿瘤CT检查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 5 0例肝肿瘤 (原发性肝癌 36例 ,肝转移癌 14例 )共 76个病灶RFA术前和术后复查随访CT表现 ,CT检查分别于治疗后 1、3周及以后间隔 3~ 6个月不等进行 ,均采用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获得完全消融的病灶为 35例 49个 (6 4.5 % ) ,不完全消融的病灶为 18例 2 7个 (35 .5 % )。经RFA治疗的 76个病灶中 9个出现病灶内出血 ;1个发生脓肿 ;3例出现腹腔内出血 ;6例发生右侧反应性胸腔积液和 1例出现少量气胸。结论 增强CT检查对肝恶性肿瘤RFA治疗的效果评估以及局部复发和并发症发现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恶性肿瘤病灶诊断及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并经RFA治疗的56例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比较增强cT、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多普勒)和超声造影对肝癌(原发及转移)的检出率,观察二维及超声造影病灶图像差异及特点。对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组(62个病灶)和超声造影引导组(so个病灶)在术中引导RFA的消融效果进行对比并利用超声造影观察射频消融术后疗效。结果56例肝癌患者,112个病灶(原发灶36个,转移灶76个)。超声造影对肝癌病灶检出率为94.6%(106/112),增强CT对肝癌病灶检出率为96.4%(108/112),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x^2=0.42,P〉O.05)。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癌病灶检出率为74.1%(83/112),其与超声造影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16,P〈0.05)。在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RFA完全消融率为69%(43/62),超声造影引导下完全消融率为84%(42/50),两者的完全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1.6,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RFA术前对肝脏肿瘤的诊断,术中对病灶的准确定位及实时引导穿刺,术后对手术疗效的随访观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型超声(B超)及CT双导向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患者的20个肝肿瘤病灶,在B超和CT双导向下行RFA。首先在B超导向下穿入RFA针,使其接近病灶,再于CT导向下精确定位完成RFA。结果20个肝肿瘤病灶均在双导向下精准穿刺成功,顺利完成RFA,而且操作时间短。经治疗的20个肝肿瘤病灶在术后随访复查期间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未见有明显肿瘤残存。15例患者均未出现RFA治疗的相关并发症。结论 B超和CT双导向下的经皮肝穿RFA,可以更精准地完成在B超下显示欠完整或欠清晰的肝肿瘤RFA,较单CT导向下的RFA,其减少了穿刺步骤及提高了穿刺的精准性,而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MDCT动态增强扫描与灌注扫描对于肝细胞癌射频消融(RFA)治疗后肿瘤残余、再发与炎性反应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在36例(45个病灶)肝癌患者RFA后的第1天、1、3、6、12个月行灌注及CT动态增强检查,观察、记录并比较其表现.结果 在肿瘤与炎性反应带的对比中,灌注扫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在前3个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在CT增强扫描中1 d、1月组2种病变各期相CT值对比中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动态增强CT在RFA治疗后较长时间组中能够有效鉴别肿瘤与炎性反应带,而灌注扫描在RFA治疗后早期更具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术(RFA)对肺部肿瘤的近期治疗效果,并阐述CT扫描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34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肺部肿瘤患者,包括原发性肺癌23例(25个病灶)和转移瘤11例(17个病灶),起初均经CT引导经皮RFA治疗,随后对所有患者的RFA近期疗效利用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进行了逐例随访与评价。结果在34例的42个病灶中,RFA导致了35个病灶完全坏死,增强CT表现为肿瘤去血管化,近期随访无复发;7个病灶未完全坏死,增强CT表现为残留肿瘤强化,近期随访有进展。本组患者中未发生与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RFA对肺肿瘤的治疗具有确切而明显的近期疗效,是一种侵袭性小且安全的方法,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可为疗效评价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对氩氦刀治疗肝癌近期临床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超声造影对氩氦刀治疗肝癌近期临床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3例共26个肝癌病灶为观察对象.采用第二代新型对比剂SonoVue以及CPS(Contrast Pluse Sequencing)造影软件.全部病灶氩氦刀治疗后1周至3个月采用超声造影,评价治疗效果,并与常规超声和增强CT或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氩氦刀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20个治疗区各期均无异常增强,判断肿瘤完全灭活;5个病灶局部有早期增强,提示有肿瘤残存;1枚可疑残存肿瘤.超声造影显示11枚新生病灶,较常规超声增加8枚,其中肿瘤直径≤1 cm的微小病灶6枚.1例微小复发灶超声造影未能显示,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为96.1%,与增强CT或MRI检查结果相同.结论 超声造影可较准确地判断氩氦刀治疗后肿瘤灭活程度,是评价氩氦刀疗效的一种有效方法,并有助于发现微小新病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特殊部位小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及近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特殊部位小肝癌(48个病灶)行微波消融治疗前l周内行彩超、超声造影和增强CT扫描观察病灶数量、大小、边界、内部回声、造影剂灌注情况等,术中行实时超声造影、融合影像导航等辅导技术下微波消融,术后即刻行超声造影,未消融完全病灶即刻补充消融,术后1个月行彩超、超声造影和增强CT扫描检查,以增强CT表现为标准,检查结果作对比。结果术后即刻实时超声造影检查未消融完全病灶即刻补充消融5例。治疗后1个月超声造影41个病灶在造影各时相均未强化,3个病灶边缘局部动脉期增强,4个病灶判断不清,增强CT 41个病灶在造影各时相均未强化,4个病灶边缘局部动脉期增强,3个病灶判断不清,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诊断率明显高于彩超检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在特殊部位小肝癌微波消融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评价微波消融近期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监测肝细胞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射频消融(RFA)治疗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的价值。方法:选择40例经TACE或RFA治疗后的HCC患者,于TACE或RFA治疗后2~3个月内行MRI检查,MRI检查后2~4d内行DSA检查,观察MRI动态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的MRI征象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判断原发病灶有无肿瘤残存或复发以及有无新发病灶,并与DSA、临床资料对照。结果:40例HCC患者共发现88个病灶,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48个坏死灶,40个病灶有肿瘤残存或复发;DSA结合临床检查显示47个病灶为肿瘤坏死,41个病灶有肿瘤残存或复发。与DSA结合临床检查相比,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肿瘤残存或复发的一致性好(Kappa值=0.931,P<0.05),敏感性97.9%,特异性95.1%,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7.5%,诊断正确率96.6%。结论: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HCC经TACE或RAF治疗后原发病灶残存或复发,是评价HCC介入治疗疗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超声造影(ultrasonic contrast)和螺旋CT及MRI在评估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残留活性病灶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经病理诊断且治疗后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在经过介入综合治疗后均行超声造影、作者简介莫灿均(1984-),男,广东东莞人,毕业于广东医学院,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CT、MRI检查,再次行DSA诊疗并以DSA造影检查阳性结果为金标准,与超声造影、CT、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共129个病灶、43个活性残留病灶经介入综合治疗3~5周后行超声造影、CT、MRI及DSA检查,综合介入治疗后,DSA检查发现129个肝癌病灶,其中有43个残留活性肿瘤病灶;超声造影检查的病灶数量和活性病灶数量分别为120例(93.02%)、29例(67.44%),与DSA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螺旋CT检查的病灶数量、残留活性病灶数量分别为122(94.57%)、36(83.72%),与DSA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RI检测,病灶数量与残留活性病灶数量为126(97.67%)、41(95.35%),与DSA检查结果差别不大,二者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联合超声造影、CT和MRI共同对患者肿瘤数量检查,发现病灶总数量129(100.00%)、残留活性病灶数量43(100.00%)均与DSA检查结果一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99)。结论MRI对介入综合治疗术后活性病灶的评估价值明显优于超声造影和螺旋CT,若三者联合检查则可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SonoVue谐波超声造影即刻判定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肝细胞癌残余瘤的疗效和用途.材料和方法:5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55个癌灶(1.3~6.0cm)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后,经肘部静脉团注射SonoVue,观察癌灶凝固治疗区造影的增强情况.引导临床实施肝细胞癌治疗区穿刺活检,对治疗区局部动态超声增强部位,追加二次 PMCT.治疗1周内,全部患者进行增强CT随访,之后,每月随访一次,随访6月.结果:46个无超声动态增强治疗区,其中1个组织病理证实为残余瘤存在.9个治疗区局部呈结节形或新月形动态增强,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残余瘤存在.以病理组织学所见结果为诊断标准,谐波超声造影结果与之比较,其检测肝细胞癌凝固区残余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90%、100%和98.2%.随访增强CT检查,9个补加PMCT肝细胞癌治疗区中,1个显示CT强化.结论:谐波超声造影是一种PMCT肝细胞癌后及时判断治疗效果,并指导临床治疗残余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SonoVue谐波超声造影即刻判定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肝细胞癌残余瘤的疗效和用途.材料和方法:5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55个癌灶(1.3~6.0cm)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后,经肘部静脉团注射SonoVue,观察癌灶凝固治疗区造影的增强情况.引导临床实施肝细胞癌治疗区穿刺活检,对治疗区局部动态超声增强部位,追加二次 PMCT.治疗1周内,全部患者进行增强CT随访,之后,每月随访一次,随访6月.结果:46个无超声动态增强治疗区,其中1个组织病理证实为残余瘤存在.9个治疗区局部呈结节形或新月形动态增强,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残余瘤存在.以病理组织学所见结果为诊断标准,谐波超声造影结果与之比较,其检测肝细胞癌凝固区残余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90%、100%和98.2%.随访增强CT检查,9个补加PMCT肝细胞癌治疗区中,1个显示CT强化.结论:谐波超声造影是一种PMCT肝细胞癌后及时判断治疗效果,并指导临床治疗残余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皮射频消融联合乙醇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总结CT导向下冷循环射频消融(RFA)联合乙醇消融(PEI)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CT导向下冷循环RFA联合PEI治疗18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共21个病灶,术后复查增强CT或MR,观察病灶坏死情况。结果18个病灶完全坏死,3个病灶大部分坏死,病灶完全坏死率86%,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冷循环RFA联合PEI治疗肾上腺转移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定性诊断恶性肿瘤治疗后肝内可疑复发转移病灶的价值。材料和方法:78个肝脏局灶性病变,同期行实时超声造影、CT增强检查,最终诊断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62个结节,另13个局部治疗后坏死结节及3个增生结节经综合影像及12~34个月随访证实。结果: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96.2%,特异性92.3%,准确性94.9%,阳性预测值92.3%,阴性预测值96.2%。70个结节同期CT增强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及超声造影诊断的一致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别。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是定性诊断肝局灶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尤其对经肝动脉栓塞后碘油沉积病灶残存血流灌注的评判较CT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冷循环射频肿瘤治疗仪射频消融(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循环RFA治疗中晚期肝癌25例,其中转移性肝癌8例,原发性肝癌17例。每个病灶进行RFA1~2次。其中8例患者术前给予3次TACE治疗。术后通过增强CT扫描评价疗效。结果10个病灶完全坏死,余15个病灶大部分坏死。随访半年,25例患者现全部存活且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循环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短期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原发性肿瘤10例,转移性肝癌1例,肝腺瘤1例,肝血管瘤2例)均行在13超或CT引导下的RFA治疗。所有患者的肝内病灶最大径均≤5cm。同时所有患者均在RFA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行CTA或MRI,及免疫指标来评价疗效。结果: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11例),术后的影像学上均可见原病灶局部坏死,气化,1周至六月的复查9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征象,2例可见原病灶内及周围有复发征象;同时,AFP、CEA等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肝脏良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在影像学上亦均表现局部坏死,气化,同时复查的增强扫描均未再发现病灶区有明显的强化,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术在肝脏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应用于肝脏血管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因肝脏血管瘤复发的98例老年住院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造影前后肝肿瘤的彩色血流表现情况、肝脏血管肿瘤的Vmax及RI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的肝肿瘤的彩色血流表现情况(I-II级和III级及以上)以及Vmax及RI在造影后显著高于造影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上有一些局限性,但其有无创伤和易重复检查的方便快捷的优点,该方法仍应该作为肝脏血管肿瘤患者在临床上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动脉介入和分子靶向药物在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治疗后,CT和MRI检查时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50例患者入院后均开展索拉非尼以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治疗,并在持续治疗三个月后分别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以及MRI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分析DSA、CT以及CT联合MRI复查结果;对比CT与CT联合MRI检查的诊断效能;分析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DSA、CT以及CT联合MRI检查总有效率分别是80.00%、68.00%、78.00%。CT检查在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方面均低于CT联合MRI检查,但两组对比无差异(P> 0.05)。总满意度是96.00%。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效果评估时开展CT联合MRI检查,同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治疗后残留以及复发病灶能够有效检出。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在移植肝脏局灶性低回声病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肝脏局灶性低回声病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肝移植术后肝脏出现局灶性低回声病灶患者,用西门子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3个时相的造影剂灌注模式,并用自动跟踪对比量化技术(Axius ACQ)对病灶及周围肝组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0例出现局灶性低回声病灶的患者中,超声造影明确诊断梗死灶5例(低回声病灶为无增强,ACQ分析无造影剂灌注),非均质脂肪肝3例(低回声病灶在动脉相、门脉相呈高增强,ACQ分析该区域为正常肝组织,周围肝组织为血流灌注不良区域),肝癌复发2例(其特征为动脉相快速均匀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快速消退).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能较好评估肝实质的血流灌注分布情况,有助于移植肝脏梗死灶、非均质性脂肪肝及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螺旋CT评价经腹腔镜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效果。方法27例共50个病灶在全麻下行腹腔镜RFA治疗。术前1周内、术后1个月及6个月,分别进行全肝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50个病灶均位于肝脏表面或邻近胆囊等空腔脏器,瘤体直径2.5~11.0cm,平均5.5cm。腹腔镜RFA治疗后1个月,86%(43/50)病灶直径增大,14%(7/50)病灶直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6个月,所有病灶均缩小,病灶区直径为原病灶直径的60%,病灶周围环状增强均消失。7例较大病灶RFA治疗后出现膈下及右侧胸腔少量积液。未发现肝内胆管扩张、肝段局部萎缩、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肝动脉-门静脉瘘等并发症。结论HCH经腹腔镜RFA治疗后具有特定的CT表现,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评价腹腔镜RFA治疗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罗军德  张晓  张云平  邓亚  万慧 《西南军医》2009,11(6):1068-1069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及DSA影像表现特点,对比不同检查方法,评估治疗和预后,避免CT检查遗漏微小病灶单独手术治疗后短期复发。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及DSA表现。结果50例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均不同程度显示;再行DSA血管造影,除肿瘤均可见供血血管增多、增粗、迂曲,肿瘤染色,动-静脉短路外。病灶数目较CT检查增多、巨块型肝细胞癌伴子灶较CT检查增多。结论不同影像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CT增强扫描检查显示在动脉期病灶较正常肝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病灶密度迅速减低且低于正常肝实质密度;DSA显示肿瘤血管增多、增粗、肿瘤染色、是否有无动-静脉漏和微小子灶形成等一系列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