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定位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对10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Ⅰ组采用综合定位法定位,Ⅱ组采用传统定位法定位。局麻药均为耐乐品75mg+2%利多卡因20mL。结果Ⅰ组神经阻滞完全48例,阻滞不全2例。Ⅱ组神经阻滞完全29例,阻滞不全21例。综合定位法定位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定位法定位组(P<0.05)。结论应用综合定位法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比传统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18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9例,分别使用不同的神经定位阻滞方法(Ⅰ组为传统的解剖定位法,Ⅱ组为超声引导定位法),两组均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均使用0.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氯普鲁卡因合剂。比较两组神经阻滞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局麻药的用量。结果Ⅱ组的麻醉效果较好,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局麻药用量较少且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李任国  李伟  马涛  胡世峰  柳顺锁 《河北医药》2008,30(10):1515-1516
目的 探讨改良微电针麻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12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60例,A组用改良微电针麻仪辅助定位,B组用异感定位,均用0.37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全56例(93.3%),阻滞不全4例;B组神经阻滞完全46例(76.6%),阻滞不全9例.无效5例,神经阻滞成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改良微电针麻仪辅助定位行臂丛阻滞比异感方法 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神经刺激器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前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SA分级为Ⅰ~Ⅱ级,根据其麻醉阻滞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以神经刺激器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以传统盲探异感法进行普通静脉留置针与硬膜外导管置入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阻滞成功率为92.0%,对照组为80.0%,且观察组麻醉阻滞操作以及阻滞起效时间、术后麻醉药物使用量及并发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应用中,作用效果较为突出,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白耀武 《河北医药》2014,(13):1987-1989
目的:评价阴部神经阻滞用于尿道下裂患者术后辅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尿道下裂修复术的小儿64例,随机分为2组:阴部神经阻滞组32例( P组)和对照组32例( C组),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全身麻醉,P组术后给予0腚.125%布比卡因10 ml行阴部神经阻滞,C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中,P组在术者及家属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C组( P <0.05),而在疼痛评分及曲马多消耗量方面P组明显低于C组( P <0.01)。结论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阴部神经阻滞辅助镇痛可有效减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减轻尿道下裂患儿术后的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临床效果,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Ⅳ级择期或急诊单侧肢体手术的患者62例,上、下肢分别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及恢复时间,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术前和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变化,术后镇痛时间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5~30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30min,1例运动未完全阻滞,但不影响手术;下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8min,BromageⅠ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0~15min,BromageⅢ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5~30min;术后镇痛时间,上肢(525±158)min,下肢(625.68±119.62)min,镇痛效果十分满意;无尿潴留现象。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明确,效果满意。与传统的神经阻滞比较,利用神经刺激器不但使上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阻滞成功率高,而且开辟了用传统“异感”法难以完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新方法,生理干扰小,无“异感”穿刺法留下的痛苦记忆,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9.
邓志杰  郭志华 《中国药师》2017,(6):1078-1080
摘 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上肢手术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n=40,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和神经刺激器组(n=40,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麻醉效果,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超声引导组阻滞完全率为97.5%,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65.0%;阻滞不全率则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5.0%,也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效果优于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0.
顾正峰  胡毅平  王军  安明昊 《安徽医药》2010,14(9):1056-1057
目的观察改良尺神经阻滞法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ASAⅠ或Ⅱ级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改良法尺神经阻滞,穿刺点选择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上方约2 cm处,穿刺有异感后回抽无血即注入1%利多卡因5-10 ml;B组采用传统法,穿刺点选择在尺神经沟下缘,穿刺有异感后回抽无血即注入1%利多卡因5-10 ml。比较两组的麻醉成功率、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BP、HR、ECG、SpO2和手术种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麻醉成功率(P〈0.01)、前三次穿刺异感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镇静镇痛药使用例数少于B组(P〈0.01),VAS评分A组低于B组(P〈0.05)。两组病人未见不良反应及麻醉并发症。结论改良法尺神经阻滞为前臂手术麻醉的另一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顾振华 《河北医药》2011,33(8):1165-1166
目的探讨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效果。方法锁骨骨折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2组切皮、剥离骨膜、复位内固定分别进行VAS评分,记录使用镇痛药的例数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Ⅰ组剥离骨膜、复位内固定评分显著低于切皮时(P〈0.05);Ⅱ组切皮时评分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骨膜、复位内固定评分与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使用镇痛药的例数低于Ⅰ组。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区域的皮肤由颈浅丛神经支配,锁骨及其附着组织主要由臂丛神经支配,亦有部分颈丛神经参与。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是锁骨骨折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臂丛复合颈丛阻滞用于肩部手术的体会。方法选择100例肩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Ⅰ组为对照组行单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为Ⅱ组,行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结果Ⅱ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Ⅰ组,镇痛完善,肌肉松弛充分。(P〈0.05)Ⅱ组无一例出现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结论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麻醉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肌间沟臂丛一点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方法以神经刺激定位法(PNS)或诱发异感法(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注入1.5%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合剂20 ml,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结果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P〈0.05)。结论PNS较PAR成功率更高,阻滞出现更快,麻醉效果好,技术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翟美琴  张跃霞  袁蕴  崔素巧  刘晶晶 《河北医药》2009,31(17):2247-2248
目的观察2种不同给药方式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的给药方法。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成人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加例。A组:给予2%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混合液中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的终浓度分别为0.375%和1%;B组:先给予1%利多卡因20砌后再推注0.375%罗哌卡因20ml(均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2种给药方式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先稀释到终浓度再依次给药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5.
滕永杰  曾睿峰  何伟 《海峡药学》2010,22(7):131-133
目的观察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门诊腹股沟区手术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门诊拟行择期单侧腹股沟区手术的小儿60例,随机分为2组,组Ⅰ为全身麻醉组(n=30),组Ⅱ为全身麻醉联合INB组(n=30)。两组患儿均吸入七氟烷、笑气麻醉诱导,插入喉罩并保持自主呼吸。组Ⅰ患儿静脉注射芬太尼2~4μg·kg^-1,组Ⅱ患儿未使用静脉镇痛药,由同一麻醉医生实施骼腹股沟/髂腹下神经联合阻滞。两组患儿术中均以七氟烷、笑气维持麻醉。观察并记录:麻醉时间;入PACU后10min时的疼痛评分;PACU的滞留时间;PACU内发生躁动的患儿例数;局部麻醉部位有无血肿等并发症。结果入PACU后10min时组Ⅱ患儿的疼痛评分2.4±1.8,较组Ⅰ患儿的4.3±2.2为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Ⅰ有6例,组Ⅱ有2例患儿发生了的严重的疼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Ⅱ有2例(6.7%)患儿发生了躁动,较组Ⅰ10例(33.3%)为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Ⅱ患儿PACU的滞留时间为25±4min较组Ⅰ的31±3min为短,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为门诊行腹股沟区手术的小儿提供良好的镇痛并可降低七氟烷麻醉后EA的发生率,有利于此类小儿的围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0.2%左布比卡因轻比霞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侧卧位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术。方法侧卧位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120例,随机分为2组:CSEA组(Ⅰ组,60例)和硬膜外麻醉(EA)组(Ⅱ组,60例)。Ⅰ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继以针内针实施腰麻。脑脊液流出,将腰麻针斜面向患侧,以0.2.0.3ml/s的速度注入0.2%左布比卡因6—7ml(用火菌注射用水配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根据阻滞平面情况调节手术台角度,阻滞平面上界控制在T9-T12。Ⅱ组实施硬膜炎外穿刺置管,给予2%利多卡因5ml,为试验量以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追加0.75%左布比卡因12ml。结果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显著低于Ⅱ组(P〈0.05或P〈0.01)。骨性操作期间视觉模拟平分(VAS)比较,Ⅰ组低于Ⅱ组(P〈0.05)。2组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组内患侧与健侧VAS及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左布比卡因轻比重CSEA用于侧卧位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穿刺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恶性呕吐、穿刺部位疼痛及低血压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阻滞,能有效提高阻滞效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甲状腺次全切术应用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 12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Ⅰ-Ⅲ组,每组40例。Ⅰ组应用颈丛阻滞麻醉,Ⅱ组颈丛阻滞加静脉复合麻醉,Ⅲ组气管内全身麻醉。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后及术中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术中疼痛及配合评分,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手术费用等情况。结果术中、术后Ⅱ组、Ⅲ组MPA和H1R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呼吸道感染情况较Ⅰ、Ⅱ组有明显不同(P〈0.05),而手术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颈丛阻滞加静脉复合麻醉,效果确切费用低,可考虑作为首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连续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急诊ASA Ⅰ~Ⅱ级单指断指再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为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B组为单次常规臂丛阻滞.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术后0.5、2、8、12、24、48 h的镇痛效果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前期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A组VAS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刺激器的引导下,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留置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静脉镇痛,利于再植术后镇痛管理及再植的成活.  相似文献   

20.
肥胖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体表定位困难,易致阻滞不全,外周神经刺激器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科对行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48例应用新型Stimu-lex HNS 12神经刺激器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