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足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T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颈髓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应用价值和各向异性程度?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8例,分为2组,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检查,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400 s/mm2和700 s/mm2,测量颈髓各节段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采用SPSS11.5软件对获取的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b = 400 s/mm2时,颈髓矢状位成像测量的平均FA值为0.659 0 ± 0.072 7,横轴位成像测量的平均FA值为0.771 1 ± 0.058 4;采用b = 700 s/mm2时,颈髓矢状位成像测量的平均FA值为0.658 3 ± 0.073 7,横轴位成像测量的平均FA值为0.778 2 ± 0.065 1?不同b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同组横轴位颈髓平均FA值大于矢状位颈髓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b值 = 400 s/mm2颈髓DTI图像和FA图优于b值 = 700 s/mm2? FA值可定量分析颈髓各节段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程度?白质纤维束成像三维显示颈髓白质纤维束的分布及走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etography,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F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e GW  Shen TZ  Chen XR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75-2779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大脑主要白质纤维束的正常形状、结构及脑内肿瘤所导致的异常改变。方法 分别对10名正常志愿者(男5例,女5例。年龄为24~65岁,平均40.9岁)和28例颅内肿瘤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龄11岁~77岁,平均43.0岁)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Volume-onel.56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 1.5(dTV)进行大脑白质纤维束成像。结果 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显示大脑主要的白质纤维束,联络纤维有弓状纤维、扣带束、上纵束、下纵束和下额枕束;投射纤维则主要显示皮质脊髓束;连合纤维主要是胼胝体。颅内肿瘤累及的白质纤维束有弓状纤维、上纵束、下纵束、扣带束、皮质脊髓束、外囊、视放射和胼胝体。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改变分为4个类型:破坏+浸润7例、破坏+移位10例、浸润+移位3例、移位8例。结论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的主要白质纤维束、颅内肿瘤所造成的白质纤维的异常改变,为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的广阔领域。[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脑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重要的白质纤维束.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可在术前探讨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术后评估纤维束的改变.文中探讨DTT在累及白质纤维束的脑肿瘤手术前后的应用.方法 对11例脑肿瘤患者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显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图、方向编码彩色(directionally encoded color,DEC)图,分别测量锥体束及胼胝体患侧与健侧相应位置的FA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重建锥体束与胼胝体纤维手术后再次行DTI检查.结果 锥体束及胼胝体患侧与健侧相应位置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FA值降低,ADC值升高.在11例患者中累及椎体束的10例按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分为3型:Ⅰ型,纤维束仅有移位;Ⅱ型,纤维束移位伴侵润破坏;Ⅲ型,纤维束仅有侵润破坏.属Ⅰ型的1 例术后移位有恢复;属Ⅱ型的6例术后移位有恢复而纤维破坏未能恢复,其中3例纤维束与术前比较有较大缺损,3例中有2例术后肌力明显降低;属Ⅲ型的3例术后纤维束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累及胼胝体的10例中,1例属Ⅰ型;1例属Ⅱ型;8例属Ⅲ型.结论 DTT可显示脑肿瘤与相关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手术前后纤维束的变化与临床表现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磁共振扫描仪,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依照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将患者分成三组,在患者起病后的不同时期,发病后3 d内(急性期)、发病后8~14 d(慢性早期)、发病后30~60 d(慢性期)依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级别皮质脊髓束损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进行比较,评价该神经束的受累情况与脑梗死患者预后变化的关系。结果:随着发病时间的不断延长,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在不同时期,B、C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准确定位梗死灶,有助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静息态MRI功能连接的方法观察两组不同年龄人群听觉皮层与脑的正相关的功能连接,观察老化的影响.方法:选取A、B组不同年龄正常受试者各30例[年龄分别为(25.23±3.89)、(56.52±3.48)岁]进行静息态功能MRI数据采集,用功能连接的方法分别观察左右大脑听觉皮层与脑区不同的正相关功能连接脑图,并比较不同年龄间的差异.结果:A组受试者分别以双侧AⅠ区为种子点时,正激活的脑网络主要包含双侧颞横回、颞上回、岛叶、前扣带回及辅助运动区.B组受试者分别以双侧AⅠ区为种子点时,正激活的脑网络与A组类似,但是仍有差别,主要存在于岛叶、扣带回及辅助运动区.结论:不同年龄组以双侧AⅠ区为种子点的听觉系统的功能连接均主要局限于听觉系统之内,老化可对该网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颅内肿瘤与邻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颅内肿瘤(脑膜瘤20例、胶质瘤20例、转移瘤20例)进行常规MR检查及DTI检查,使用纤维束跟踪软件重建得到病灶周围纤维束,判断肿瘤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结果 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空间关系分为:脑膜瘤周边白质纤维束移位12例,水肿5例,水肿移位3例;胶质瘤周边白质纤维束移位8例,水肿3例,水肿移位1例,破坏浸润8例;转移瘤周边白质纤维束移位7例,水肿9例,水肿移位4例.结论 肿瘤对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影响分为4种基本类型:破坏、浸润、水肿、移位.其中破坏浸润多见于高级别胶质瘤,水肿见于各种肿瘤的瘤周水肿区,移位多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和低级别胶质瘤.  相似文献   

9.
叶国伟  李旭丹  邹建勋  李炜  项万青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090-1092,1095,1201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技术对提高脑肿瘤的全切率的作用。方法 16例脑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手术前后行行fMRI和DTI检查;21例脑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未行fMRI与DTI检查。两组均在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肿瘤全切率及致残率,观察两组手术前后Karnofsky功能评分(KPS评分)。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意义(>0.05)。结论 fMRI及DTI可以立体形象地显示肿瘤对脑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脑肿瘤在导航下手术全切率,并有可能降低其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各项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例接受手术的CSM患者(CSM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接受颈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DTI扫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DTI和DTT参数值,主要指标包括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及白质纤维束密度(DTT-density)值,并记录每位CSM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脊髓受压程度,同时根据JOA评分对CSM患者进行分级,以脊髓受压程度与JOA评分分为影像学典型表现组及影像学非典型表现组。比较CSM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DTI、DTT参数的差异,通过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影像学典型表现组及非典型表现组CSM患者DTI、DTT参数与JOA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CSM组患者(除C1/2的FA、DTT-density值及C7/T1的DC-avg、DTT-density值外)FA及DTT-density值较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方法探索中央沟区肿瘤对运动皮层的影响。【方法】46例颅内中央沟区肿瘤完成了常规和fMRI检查,包括转移瘤10例、胶质瘤19例、脑膜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血管瘤4例、蛛网膜囊肿2例。15例正常人共完成22次手运动删RI作为对照组。删RI扫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加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手运动任务采用组块设计方法,五指对掌开合,频率为1~2Hz。【结果】肿瘤距同侧SMl1em以内对SMl的影响比距1em以上者明显。肿瘤同侧SMl激活率低,但对侧SM1及其他非主要运动区激活出现率差别不大。距同侧SM12cm内的恶性肿瘤对SM1影响比良性肿瘤明显。SM1激活率低.且对侧SMA、CMA激活率升高。与正常组的比较亦显示出距SM12em内的恶性肿瘤对SM1激活影响明显,SM1激活率明显减低。【结论】中央沟区肿瘤对运动皮层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肿瘤距同侧SM1的距离和肿瘤的良恶性,其影响以同侧SMI激活减低为主,恶性肿瘤可见对侧SMA、CMA激活代偿增加。  相似文献   

12.
自Le Bjhan等于1986年发掘了扩散加权(diffusion weighted,DW)成像后,其很快被应用于临床。DW成像在神经系统的应用上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是一种非侵人性检查。其通过各个特定方向到扩散加权的数学运算,可以获得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DTI基础上发展了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Faphy,DTT)。DTT可以在活体上无创性进行人脑白质纤维束形态和功能研究。本文将对扩散对比的原理及其在颅脑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白质纤维束作为脑组织中十分重要的功能结构,在调控大脑各种功能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脑出血后形成的血肿占位效应和术中对神经纤维细胞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都是白质纤维束损伤的重要因素。目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纤维束成像技术逐渐在神经外科领域应用,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白质纤维束的保护。DTI技术的应用在制定精准的、个体化的脑出血外科手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方法探索中央沟区肿瘤对运动皮层的影响。【方法】46例颅内中央沟区肿瘤完成了常规和fMRI检查,包括转移瘤10例、胶质瘤19例、脑膜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血管瘤4例、蛛网膜囊肿2例。15例正常人共完成22次手运动删RI作为对照组。删RI扫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加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手运动任务采用组块设计方法,五指对掌开合,频率为1~2Hz。【结果】肿瘤距同侧SMl1em以内对SMl的影响比距1em以上者明显。肿瘤同侧SMl激活率低,但对侧SM1及其他非主要运动区激活出现率差别不大。距同侧SM12cm内的恶性肿瘤对SM1影响比良性肿瘤明显。SM1激活率低.且对侧SMA、CMA激活率升高。与正常组的比较亦显示出距SM12em内的恶性肿瘤对SM1激活影响明显,SM1激活率明显减低。【结论】中央沟区肿瘤对运动皮层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肿瘤距同侧SM1的距离和肿瘤的良恶性,其影响以同侧SMI激活减低为主,恶性肿瘤可见对侧SMA、CMA激活代偿增加。  相似文献   

16.
17.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能无创追踪脑白质纤维并反映其解剖连通方向的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脑白质发育、退行性改变、脑卒中、肿瘤、认知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DTI的原理及其临床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同时结合实际提出DTI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缝核动态功能连接(dFC)的异常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就诊的30例首发未用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例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 M( Q1,Q3)]16.5(15.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检测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的评估价值及白质纤维束分级与NIHSS评分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DTT检查。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3 d)、亚急性期组(4 d~3周)、慢性期组(>3周),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分析DTI联合DTT检测结果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和白质纤维束分级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和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80例患者中,DTI联合DTT测出86个病灶,其中脑叶白质30个,基底节区34个,丘脑6个,放射冠区10个,半卵圆中心6个;慢性期组的患侧部分各向异性(FA)值、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均高于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患者,亚急性期的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高于急性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患侧FA值下降百分比评估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程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白质纤维及皮质结构的异常改变.方法 对36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1名健康对照进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脑结构成像.通过基于纤维束的空间体积分析(TBSS)比较两组间白质纤维FA值的差异.使用基于表面的分析方法(FreeSurfer)进行两组间皮质结构的比较.结果 TBSS分析显示患者组中双侧上纵束、双侧后扣带束以及左侧皮质脊髓束的FA值减低.FreeSurfer分析显示,患者组皮质厚度减低的区域有:左侧额上回、额中回、眶回、中央前回、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中央后回、楔前叶、侧枕叶、楔叶、扣带回及右侧额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岛叶、缘上回、中央后回、扣带回;表面积减小的区域有左侧额上回、额中回、眶回、中央前回、颞下回、颞中回、颞上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中央后回、岛叶、楔前叶、扣带回及右侧额中回、顶上小叶、颞中回、岛叶、中央前回、额上回.结论 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白质纤维束及皮质结构的多区域异常,且两者在解剖关系上具有相关性;灰质结构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