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退素D1(resolvin D1,RvD1)在小鼠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 SPF级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RvD1组、β氨基丙腈(BAPN)组和BAPN+RvD1组,每组10只,BAPN组和BAPN+RvD1组构建BAPN饮食诱导的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对照组和RvD1组饲喂普通的小鼠维持饲料,RvD1组和BAPN+RvD1组腹腔注射RvD1 3μg/(kg·d),对照组和BAPN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苏木精-伊红和血管弹力纤维染色(EVG)观察主动脉和弹力纤维的形态和结构,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17、TNF-α和γ干扰素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主动脉组织IL-1、IL-17、TNF-α和γ干扰素mRNA表达。结果对照组和RvD1组均未出现主动脉夹层,而BAPN+RvD1组小鼠主动脉夹层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BA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vs 70.0%,10.0%vs 40.0%,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和EVG结果提示,BAPN组小鼠血管壁增厚,伴假腔形成,同时中膜弹力纤维出现明显的断裂或中断,而BAPN+RvD1组血管壁仅轻度增厚,未见假腔形成;与对照组比较,BAPN组小鼠血清IL-1、IL-17、TNF-α、γ干扰素和主动脉IL-1、IL-17、TNF-α、γ干扰素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而BAPN+RvD1组血清IL-1、IL-17、TNF-α、γ干扰素水平和主动脉IL-1、IL-17、TNF-α和γ干扰素mRNA表达明显低于BA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RvD1可显著降低循环和主动脉炎症,防止中膜弹力纤维和主动脉的断裂,降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柔比星(Dox)介导的血管损伤在促进主动脉夹层(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AD全弓置换患者1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心脏移植术患者3例为对照组,2组均于术中取AD血管标本。另取3周龄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WT组)、β氨基丙腈酯(BAPN)组(第3周开始饲喂含0.25%BAPN小鼠维持饲料)、BAPN+Dox组(根据体质量每周腹腔注射3mg/kg Dox,连续5周,第3周开始饲喂饲料同BAPN组),5周后,游离小鼠主动脉,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组织P53蛋白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P53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76±0.05 vs 0.39±0.11),凋亡细胞明显增多[(38.3±8.7)%vs (12.6±1.2)%](P0.01)。BAPN+Dox组死亡率明显高于BAPN组(100.0%vs 66.7%);BAPN+Dox组组织P53蛋白较BAPN组显著升高;VSMC凋亡明显增多,且2组P53蛋白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均较WT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Dox介导的血管损伤可能通过诱导VSMC凋亡,促进A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橙皮素对胸主动脉瘤/夹层形成的作用。方法:利用β-氨基丙腈(BAPN)饮水28 d的方法构建小鼠主动脉瘤/夹层模型。选择C57BL/6小鼠20只,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自第一天开始饮用含有BAPN(1 g·kg~(-1)·day~(-1))的ddH_2O,对照组饮用普通ddH_2O。采用大体图和弹力纤维染色观察每周主动脉变化情况。②选取C57BL/6小鼠40只,分为橙皮素20 mg/kg组(n=10)、橙皮素50 mg/kg组(n=10)、对照组(n=10)。在第14天开始给药, 1次/d,实验组给予相应剂量橙皮素溶液,对照组给予等量0. 9%氯化钠溶液。实验结束后处死存活小鼠,统计TAAD发生率和病死率;大体图观察血管直观变化;采用弹力纤维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弹力纤维板断裂情况。③荧光标记法检测橙皮素处理后Hep G2细胞上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变化;原位荧光明胶酶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上明胶酶(MMP-2、MMP-9)活性表达。结果:给予BAPN饮水28 d的小鼠生存曲线较普通饮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从第14 d天后的小鼠胸主动脉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病理变化,并随着时间加重。橙皮素50 mg/kg实验组与0. 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相比,小鼠病死率和TAAD形成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动脉扩张程度减轻,弹力纤维紊乱与断裂有明显改善。20 mg/kg实验组也有类似效果,但不如前者明显。此外,橙皮素处理后的Hep G2细胞上清中MMPs活性明显下降(P0.0001);实验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上明胶酶活性减弱。结论:橙皮素能够减轻主动脉瘤/夹层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β-氨基丙腈(BAPN)联合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腹腔注射建立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方法将40只6~8周龄雄性C57BL/6大鼠随机分为4组,BAPN组[BAPN 0.1g/(kg·d)]、Ang-Ⅱ组[Ang-Ⅱ12 mg/(kg·d)]、BAPN+Ang-Ⅱ组[BAPN 0.1 g/(kg·d)+Ang-Ⅱ12 mg/(kg·d)]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均采用腹腔注射。实验中死亡小鼠立即解剖,分离主动脉。药物干预2周后,未死亡大鼠注射过量戊巴比妥钠处死,留取主动脉。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镜下观察主动脉壁假腔形成情况。结果 BAPN组夹层发生率为20.0%,死亡率为0.0%;Ang-Ⅱ组夹层发生率为70.0%,死亡率为20.0%;BAPN+Ang-Ⅱ组夹层发生率为80.0%,死亡率为10.0%。镜下主动脉病理切片显示,夹层主动脉有假腔形成。结论给予C57BL/6小鼠Ang-Ⅱ及BAPN联合腹腔注射建立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是一种可模拟主动脉夹层发生病理变化的、可靠的、重复性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A(PDGF-AA)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脱臼处死1~2月龄雄性SD大鼠,无菌取腹主动脉,剥弃外膜及去除内皮后,贴块法培养VSMC,α-SM-actin染色鉴定。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γ-secretase抑制剂组(DAPT组)、PDGF-AA组和PDGFAA+γ-secretase抑制剂组(PDGF-AA+DAPT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 PCR)检测Notch信号分子mRNA表达;Cell Titer96 Aqueous One Solution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VSMC的迁移能力。结果腹主动脉VSMC表达Notch信号通路Jagged1、Jagged2、Notch1~3等几种主要的配体及受体;PDGF-AA刺激24h和48 h后分别导致Jagged2和Jagged1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n=4);与0 h相比,PDGF-AA刺激72 h后,Notch1、Notch3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n=4),而刺激24 h后Notch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DGF-AA显著促进HES1(P0.05,n=4)、HEY2(P0.05,n=4)和转录因子Rbp-jКmRNA(P0.05,n=4)表达,DAPT抑制PDGF-AA介导的HES1、HEY2 mRNA表达增强(P0.01,n=4),但是进一步促进PDGF-AA诱导的Rbp-jКmRNA表达(P0.05,n=4);PDGF-AA刺激促进VSMC增殖(P0.01,n=5)和减少划痕余留面积(P0.01,n=4),两种效应均可被DAPT显著阻抑(P0.01,n=4)。结论 PDGF-AA调节了VSMC Notch信号分子表达,PDGF-AA部分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调节VSMC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和活性转录因子4(ATF4)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StanfordⅠ型夹层并行胸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患者为AD组(n=13),另选取5例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作为Donor组(此5例患者均无大血管疾病,其在心脏移植术中取下的主动脉血管可作为相对正常主动脉血管组织)。通过Masson染色、间苯二酚染色研究两组患者主动脉血管结构变化,通过TUNEL染色明确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分别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ATF4及CHOP的变化情况。在动物实验方面,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Control组(n=10)及AD组(n=10)。Control组给予大鼠维持饲料,AD组给予含0.3%的β-异氨基丙腈酯(BAPN)的大鼠维持饲料进行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构建。动物模型构建成功后,取两组大鼠主动脉组织做石蜡包埋,标本切片后处理步骤及检测指标同人体标本。结果在人体标本中,Masson染色及间苯二酚染色发现,AD组患者主动脉血管标本胶原沉积较Donor组明显增多,弹力纤维断裂程度也更加严重;TUNEL凋亡染色发现,AD组患者主动脉血管组织较Donor组正常血管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及Western-blot实验发现,AD组患者主动脉血管ATF4、CHOP的表达在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较Donor组正常主动脉血管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物实验中,Masson染色发现,AD组大鼠主动脉血管较Control组胶原沉积明显增多;间苯二酚染色发现,AD组大鼠主动脉血管较Control组弹力纤维断裂程度明显加重,Control组基本无弹力纤维断裂;TUNEL凋亡染色发现,AD组大鼠主动脉血管较Control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及Western-blot实验亦发现,AD组大鼠主动脉血管ATF4、CHOP的表达在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较Control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OP和ATF4与内质网应激关系密切,CHOP及ATF4在人主动脉夹层标本及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标本中均显著升高,说明在主动脉夹层中内质网应激水平较高,这或许是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跨膜受体蛋白(Notch)信号通路后,补益营卫方对衰老皮肤表皮干细胞Notch1、Notch配体蛋白(Jagged1)、重组信号结合蛋白(RBP)-Jκ和毛发分裂增强因子(Hes)1表达的影响及其延缓皮肤衰老的机制。方法 消化分离出年轻小鼠和衰老小鼠的表皮,进行表皮干细胞的传代培养。将年轻组细胞分为A组(常规培养基培养)和B组(含5μmol/L DAPT的完全培养基培养);老年组细胞分为C组(常规培养基培养)、D组(含5μmol/L DAPT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和E组(含5μmol/L DAPT+2.5%药物血清浓度的完全培养基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Notch1、Jagged1、RBP-Jκ和Hes1表达水平。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Notch1、Jagged1、RBP-Jκ和Hes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显著(P<0.05);与C组比较,D组和E组Notch1、Jagged1、RBP-Jκ和Hes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E组Notch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调控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TAAD)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对照组);LPC腹腔注射组(LPC组)。采用弹力纤维染色法检测胸主动脉弹力纤维板断裂情况;TUNEL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巨噬细胞浸润;qRT-PCR检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趋化因子CC类趋化因子配体2(CC12)、CC类趋化因子配体5(CC15)的表达以及平滑肌细胞促凋亡相关因子Bc1-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抗凋亡相关因子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B细胞淋巴瘤-x1基因(Bcl-x1)的表达。结果胸主动脉瘤/夹层模型后28天,与对照组相比,LPC组小鼠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胸主动脉扩张程度增加,且弹力纤维板紊乱与断裂程度加重(P0.05);LPC组小鼠胸主动脉中巨噬细胞浸润较对照组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LPC组小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也显著增多(P0.05);经LPC刺激后,巨噬细胞中趋化因子(CC12、CC15)及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平滑肌细胞中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9)表达较对照组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Bcl-x1)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LPC可促进胸主动脉瘤/夹层发生发展,其机制是促进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巨噬细胞浸润和分泌炎症因子,进而促进血管的炎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夹层(AD)模型,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结构域蛋白(NLRP)3炎症小体在高血压促AD形成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40只雌性SD大鼠(3周龄,体质量60g左右)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正常喂食饮水;β-氨基丙腈(BAPN)组(AD模型组):0.25%BAPN喂食;醋酸去氧皮质酮(DOCA)组:0.25%BAPN喂食,并皮下注射DOCA油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组:0.25%BAPN喂食,饮含l-NAME水。记录各组大鼠饮水、体质量及血压;动物死亡后(对照组大鼠为处死,模型组为自然死亡)分离主动脉行Masson三色染色及EVG染色,分别观察主动脉内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变化情况,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主动脉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主动脉内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APN喂养2周后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DOCA组大鼠饮水量明显增加。DOCA组、l-NAME组大鼠血压较BAPN组明显升高[干预第2周平均动脉压:(95.4±10.1)、(110.0±9.9)比(70.4±2.9)mm Hg;干预第3周平均动脉压:(128.4±13.8)、(118.5±8.1)比(76.4±5.3)mm Hg,均P0.01]。Masson三色染色显示:DOCA组、l-NAME组大鼠主动脉中胶原纤维较BAPN组明显增多(均P0.05)。EVG染色显示:DOCA组、l-NAME组大鼠主动脉中弹力纤维较BAPN组明显增多(均P0.05),且排列更加紊乱,断裂情况更加严重。免疫组化显示:与BAPN组比较,DOCA组、l-NAME组大鼠主动脉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增加(NLRP3:6.63±0.51、6.78±0.47比3.32±0.39;Caspase-1:5.22±0.45、6.19±0.31比3.36±0.30;IL-1β:5.51±0.53、5.80±0.40比3.18±0.35;均P0.05)。与BAPN组比较,DOCA组及l-NAME组大鼠主动脉内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的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 NLRP3炎症小体参与高血压促大鼠AD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靶向Notch1基因小干扰RNA( Notch1 siRNA,以下简称siNotch)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内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siNotch 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诱导RNA干扰,采用RT-PCR、Western blot、MTT法及细胞克隆试验体外检测细胞Notch1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变化。随后分别将转染及对照细胞皮下接种于同基因C57BL/6小鼠(分别为转染组及对照组),在成瘤过程中瘤内注射相应si-Notch1,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处死动物后取肿瘤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并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和Notc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siNotch1转染B16F1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率及小鼠体内成瘤等均受到抑制(P<0.01),免疫组化显示转染组Notch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siNotch1可降低细胞Notch1的表达,从而抑制小鼠MM细胞的增殖与生长,可作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血压早期血管损伤中基因表达变化。方法3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ngII)组,采用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分别灌注生理盐水和AngII1500ng/(kg·min),于第7天取主动脉,提取RNA后进行基因芯片分析;采用鼠尾套法检测小鼠尾动脉血压、超声检测心脏结构及功能;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取其胸主动脉进行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II组在灌泵7天时血压升高](105±7)vs.(148±14)mmH岛1mmHg=0.133kPa,P〈0.001];基因芯片结果显示骨桥蛋白基因表达明显升高(〉50倍);real-timePCR验证骨桥蛋白表达升高3.9±0.9倍,P〈0.05;免疫组化显示主动脉OPN表达增加。结论AngII导致高血压情况下,血管组织OPN表达增高,可能参与高血压血管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吴宾  樊苗苗  郭涛  胡立中  陶凌  袁铭  易甫 《心脏杂志》2017,29(3):253-25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小鼠主动脉平滑肌活性氧簇(ROS)/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肌肉环指蛋白(Muscle RING finger,MuRF)1介导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β1亚基(BK-β1)降解的调控机制。 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霉素制备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6组(每组15只):对照组,对照+N-乙酰半胱氨酸(NAC,ROS清除剂)组,对照+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NF-κB抑制剂)组,糖尿病组,糖尿病+NAC组,糖尿病+PDTC组。对照+NAC组和糖尿病+NAC组给予NAC 100 mg/(kg·d)腹腔注射治疗,对照+PDTC组和糖尿病+PDTC组给予PDTC 50 mg/(kg·d)腹腔注射治疗,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药物治疗12周后,Western blot检测胸主动脉BK-β1、MuRF1、RelA/p65的表达水平;动脉血管舒张反应性实验检测胸主动脉血管环对BK通道的激动剂NS-1619的反应性;酶消化法急性分离小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技术记录小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的电流。 结果 与对照组、对照+NAC组和对照+PDTC组相比,糖尿病组的BK-β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MuRF1和RelA/p65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胸主动脉血管环对NS-1619的舒张反应性降低(P<0.05),当刺激电压>50 mV时,糖尿病组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电流显著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NAC组和糖尿病+PDTC组的BK-β1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MuRF1和RelA/p65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胸主动脉血管环对NS-1619的舒张反应性显著改善(P<0.05),当刺激电压>50 mV时,糖尿病+NAC组和糖尿病+PDTC组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电流显著增加(P<0.05)。 结论 NAC和PDTC可抑制糖尿病小鼠胸主动脉平滑肌MuRF1介导的BK-β1降解,ROS/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参与调控MuRF1介导的BK-β1降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otch1在肺纤维化肠黏膜屏障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肺纤维化模型组(I组)、肺纤维化+Notch1抑制组(I+D组)。I组、I+D组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造模,I+D组在造模后1周开始腹腔注射Notch1抑制剂DAPT。在造模后28 d全部处死小鼠,取小鼠血液、肺脏、回肠末端10 cm。血液离心后的血清用于ELISA测量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右肺、5 cm回肠石蜡包埋后采用HE、Masson染色,并测量肠黏膜、肠绒毛以及肠隐窝的高度。PCR测量左肺、5 cm回肠末端的Notch1mRNA含量。结果小鼠肺部HE染色、Masson染色、Ashcroft评分提示I组存在明显的纤维化改变,与N组、I+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小鼠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血清中T-SOD、GSH-PX含量明显低于N组、I+D组,肠道Chiu’s分级、血清MDA的含量明显高于N组、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IPF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完整性被破坏、黏膜损伤。小鼠肠隐窝深度的测量结果提示I组肠隐窝细胞增生明显高于N组、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肺组织、肠道组织中Notch1 mRNA的表达高于N组、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tch1表达增高促进了肺纤维化的发生,小鼠肺纤维化体内存在肠黏膜的损伤、坏死脱落,Notch1同时可以通过肠上皮隐窝增生介导肠上皮损伤后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山茱萸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肾组纵中Klotho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山茱萸多糖组,每组20只。采用D-半乳糖法制作衰老模型,以灌胃法给山茱萸多糖组小鼠灌服山茱萸多糖。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Mn—SOD活性水平,RT—PCR法检测Klotho和Mn—SOD基闪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Klotho蛋白表达最。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衰老组小鼠肾组织中Klotho基因、Mn—SOD活性和基斟表达均下降(P〈0.01),总抗氧化能力(T—AOC)下降(P〈0.01);与衰老模型组比较,山茱萸多糖组小鼠Klotho基困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Mn-SOD基因表达和Mn-SOD活性明显增高(P〈0.01),总抗氧化能力也显著提高(P〈0.01)。结论山茱萸多糖可能通过上调衰老小鼠肾组织中的Klotho表达和提高衰老小鼠抗氧化能力岍发挥抗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不同浓度2-羟基苄胺(2-HOBA)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衰老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ApoE-/-)小鼠14只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ApoE-/-小鼠数字抽签法分为2组(每组7只):高脂饮食(HD)组和高脂饮食加2-HOBA(1 mg/ml)饮水喂药(HD+HOBA)组。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血管硬度, 同时使用跑步机检测运动耐力, 油红O染色法检测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及数量, Masson染色检测斑块内部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形态, 斑块核心坏死区域的大小及纤维帽的厚度。小鼠平滑肌细胞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2-HOBA(100 μmol/L、250 μmol/L和500 μmol/L)干预过氧化氢诱导的应激衰老模型, 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程度,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 同时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衰老相关信号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高HD组小鼠比较, HD+HOBA组小鼠在2-HOBA的干预下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与数量减小, 同时稳定粥样斑块。此外, 与HD组小鼠主动脉血管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橘皮素对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7~8周龄雄性ApoE-/-小鼠行血管紧张素Ⅱ灌注并高脂饲养方法构建腹主动脉瘤模型,超声筛选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治疗组(橘皮素),每组各10只。治疗组每日给予1次灌胃橘皮素100 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取材瘤体组织并石蜡包埋,行Masson和EVG法染色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壁的病理和胶原沉积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橘皮素对小鼠主动脉组织中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主动脉壁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主动脉直径的扩张和动脉壁弹力纤维的损坏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P0.05);治疗组小鼠腹主动脉组织中ERK1/2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MMP-2和MMP-9的表达量同样减少(P0.05)。结论 Notch1信号抑制剂橘皮素同样能通过抑制ERK1/2信号通路和MMP-2、MMP-9的表达延缓小鼠动脉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SIRT6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程进展的机制。方法 本实验时间为2022年1—10月。动物实验:将10只SPF级野生型雄性C57BL小鼠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10只雄性ApoE-/-小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剩余10只雄性ApoE-/-小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SIRT6-/-组。对照组小鼠采用普通饲料喂养16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动脉粥样硬化+SIRT6-/-组小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6周以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此外,动脉粥样硬化+SIRT6-/-组小鼠采用CreLoxP方法构建巨噬细胞特异性SIRT6缺陷模型。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SIRT6、IL-3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CD31表达情况。细胞实验:取对数生长期的巨噬细胞RAW 264.7,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组[采用50μg/m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24 h]、动脉粥样硬化+Ad-SIRT6组(转染腺病毒Ad-SIRT6,24 h后用50μg/ml的ox-L...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Krüppel样因子5(krüppel-like factor 5,KLF5)和组织蛋白酶Z(cathepsin Z,Cts Z)在CaPO4诱导的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择雄性C57BL/6小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CaPO4诱导腹主动脉瘤模型并测量腹主动脉直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变化;血管弹力纤维染色分析弹性纤维断裂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检测主动脉组织中KLF5和Cts Z相对表达量。结果实验组小鼠术后膨胀度明显大于对照组(2.573±0.790 vs 1.129±0.168,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血管弹性纤维断裂更为严重,且KLF5和Cts Z mRNA和蛋白在腹主动脉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CaPO4诱导损伤的小鼠腹主动脉组织中KLF5和Cts Z表达升高,并促进血管病理性重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let-7c参与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衰老的机制。方法 选择C57BL/6J小鼠40只,将小鼠分为对照组、老年组各20只,通过qPCR技术检测小鼠血清及主动脉血管中let-7c miRNA表达水平。从C57BL/6J小鼠主动脉中提取并原代培养VSMC。通过博来霉素体外诱导细胞衰老模型。使用Lipo2000脂质体转染法过表达或抑制细胞let-7c miRNA表达。将VSMC分为阴性对照(NC)组、博来霉素组、博来霉素+let-7c过表达组、博来霉素+let-7c抑制组,通过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评估组织或细胞衰老水平。将VSMC分为控制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组、PDGF+let-7c过表达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蛋白表达。将VSMC分为空白组、let-7c过表达组、突变组、突变+let-7c过表达组,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let-7c靶点。结果 老年组小鼠主动脉和血清中let-7c mi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6.37±0.81 vs 1.00±0.00,P<0.05;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载脂蛋白D(APOD)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主动脉夹层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夹层组)和5例心脏移植患者(对照组)的主动脉壁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弹性纤维(EVG)染色检测两组主动脉壁的形态学差异,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和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POD在主动脉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亚细胞定位。结果HE和EVG染色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夹层组的主动脉壁结构紊乱、炎性细胞广泛浸润、弹性纤维大量断裂且减少;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与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壁组织中的APO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POD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质中。结论 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壁中APOD的蛋白水平降低,提示APOD可能参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作为分泌蛋白APOD有望成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新型标志物,亦有望成为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