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动作能力的影响,为DCD儿童干预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搜集1995年1月-2015年3月关于针对改善DCD儿童动作能力的中英文干预研究,并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分析、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讨论和结论报告。41篇文献最终被纳入系统评价,本文将纳入文献中提及的干预方式分为“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和药物治疗3类,并采用PEDro量表和牛津中心证据水平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而对每类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PEDro量表文献质量评价平均得分为6.3,为中等水平;采用牛津中心证据水平对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水平均在中等(Ⅱb)及以上。不同类型干预方式对DCD儿童动作能力改善程度为:“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对DCD儿童动作能力的提高最有效,其效果高于“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药物治疗对DCD和ADHD共病儿童具有一定的疗效。结论 以“任务为导向”的DCD儿童动作能力发展干预方法优于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药物治疗对DCD和ADHD共病儿童有较好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儿童婴幼儿期的动作发育情况,为DCD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方法】 采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M-ABC),在苏州市新区和园区的8所幼儿园中筛查出117例DCD儿童为病例组,随即抽取正常儿童35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儿童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及儿童发育家庭环境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年龄后,病例组能独立坐起时间大于8个月(aOR=2.737,95%CI为1.007,7.440),开始独立行走时间大于15个月(aOR=2.632,95%CI为1.153,6.005),均晚于正常儿童,且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独立坐起和独立行走时间推迟可能是婴幼儿期D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1~3岁儿童精细动作发育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1~3岁儿童精细动作发育现况,分析其精细动作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1~3岁的儿童进行精细动作能区发育商测查,同时应用自行设计的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86例儿童精细动作发育商平均值为98.33±8.18,呈正态分布;精细动作发育商与孕周、母亲文化程度、主要抚养人、主要抚养人对早期教育知识的态度、是否经常进行精细动作游戏训练相关。【结论】有意识的进行多种精细动作训练是促进儿童精细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小学生精细动作发展特点,为开拓ADHD儿童非药物治疗手段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19年9月—2021年4月,从北京市某普通公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中筛查和从某三甲医院精神科门诊募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32名,均为注意缺陷型,平均年龄(8.47±1.23)岁,男童26名,女童6名。并从公立小学随机筛选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小学生作为对照。将被试分为6~8岁低年级组和9~10岁高年级组,使用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标准评估工具(MABC-2)、沟槽钉板(GPT)、视知觉发展测试(DTVP-3)对被试的精细动作及视知觉水平进行评估。结果 1)ADHD小学生MABC-2总分(t=2.22)、手部精细各项得分(t=3.44)、DTVP-3分项(除视觉辨别外)得分(t=4.45、6.55、2.13、2.13)低于正常儿童,使用惯用手与非惯用手完成沟槽钉板的平均用时长于对照组(t=2.72、3.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年级ADHD小学生MABC-2总分(t=3.11)、插钉(t=3.6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MNST)对学龄前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手灵巧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为DCD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的DCD儿童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失访5例,最终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两组儿童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MNS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儿童的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评估量表第二版(MABC-2)手灵巧度因子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得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儿童的MABC-2手灵巧度量表评分、PDMS-FM发育商评分和WeeFIM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儿童MABC-2手灵巧度量表评分、PDMS-FM发育商评分和WeeFI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组:t=35.620、42.084、40.072,对照组:t=14.000、12.017、14.054,P<0.001),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  相似文献   

6.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发育性功能障碍,DCD儿童虽然存在动作技能协调性障碍,但智力发育可在正常水平。然而儿童运动能力的障碍往往较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等更容易被家长忽视,其亦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认知,社会危害较大。既往研究显示DCD儿童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治疗,会并发诸多继发性障碍。遗憾的是,目前国内DCD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目前DCD筛查常用的五种评估工具在适用范围、信效度、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以期为DCD的早期筛查、临床诊断和干预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多中心研究,分析中国学龄前儿童的筷子使用动作模式,研究其模式特点并分类,探讨儿童早期发育阶段筷子使用的年龄发展趋势。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在中国北部和西部5个城市7所幼儿园抽样调查3~<6岁儿童,分析儿童手指与筷子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特征及操作任务成功率,编码不同动作模式并进行分类,探讨不同分类动作模式的效率及其年龄发育特点。结果 共调查291名儿童,编码11种动作模式。参考Yokubo分类法,可以归类为“四指握式”、“三指握式”、“掌握式”和“其他式”。儿童握筷位于中间部位(63.57%),中上部(17.18%)、中下部(15.81%)。在动作任务中,“三指握式”成功率最高,“掌握式”[用时(78.7±54.6)s,成功率77.4%]和“其他式”[用时(62.5±42.5)s,成功率60.0%]显著低于“四指握式”[用时(54.6±40.3)s,成功率97.3%]和“三指握式”[用时(53.8±31.1)s,成功率96.6%](P<0.05)。儿童使用“掌握式”动作模式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岁为32.6%,5岁为12.8%),而“三指握...  相似文献   

8.
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在我国应用效度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在我国应用的第一阶段测试的效度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在中国学龄前儿童中的适用性。【方法】运用内容效度指数、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对M-ABC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相关效度进行分析。【结果】 M-ABC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85,各测试项目与总障碍分之间的相关系数(r)在0.457~0.698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三个公因子(手灵巧度,目标/抓握能力,平衡能力),载荷在0.518~0.810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标准化回归系数在0.32~0.97之间;相关分析M-ABC各因子之间的r为0.326~0.416,各因子与运动障碍总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46~0.718。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为外在效标,M-ABC与其总障碍分之间的r为0.514。【结论】 M-ABC各项效度指标均达到了运动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价中国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浙江省幼儿园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情况, 于2019年6至12月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200个普通幼儿园, 并在其各年级中分层整群抽取1 000个班级, 共38 9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文版小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DCD筛查, 回收有效问卷36 807份, 6.50%(2 391/36 807)儿童DCD筛查呈阳性。分析结果显示, 儿童方面:男性、年龄≤5岁、超重或肥胖、左利手、共患运动或发育障碍性疾病、早产儿是儿童DCD的危险因素;父母家庭方面:母亲孕龄<20岁、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父母中低文化水平、直系家庭、家庭收入低是儿童DCD的危险因素, 建议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及早开展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现状,为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4-5月在淮安城区6所幼儿园选择1 727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ABC)”对儿童进行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筛查,根据《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4版)》(DSM-Ⅳ)明确诊断。结果 1)本组资料中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为8.5%,其中男童为9.7%,女童为6.9%,男童DCD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χ2=4.455,P=0.035);4岁、5岁和6岁组儿童DCD检出率分别为10.2%、8.3%和6.6%,随着年龄的增加DCD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但三组儿童DC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96,P=0.111)。2)DCD女童在手灵巧度方面明显优于男童(t=-2.730,P=0.007),而DCD男童在球类运动技巧方面显著优于女童(t=2.829,P=0.006),两组在平衡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DCD儿童在手灵巧度、球类运动技巧、平衡能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较高,尤以男童为显,应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早期对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进行干预,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表现。迄今为止,DCD的干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即以缺陷为导向的方法和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这些方法片面强调了儿童本身运动技能的恢复,对促使DCD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未进行干预。而最近提出的,以运动学“动力系统”理论基础的DCD生态干预法不仅强调了个体现阶段本身运动机能的恢复,更强调对个体环境中不断对DCD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矫正。本文就DCD目前的干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DCD干预在我国的研究和推广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国中西部8县1~59月龄儿童精细动作可疑发育迟缓状况并探讨其与早产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和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调查中国中西部地区8个县的1 927名1~59月龄儿童及其主要看护人,使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ASQ)评价其精细动作可疑发育迟缓状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调整混杂因素后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 被调查地区儿童精细动作可疑发育迟缓率为9.8%(95%CI:8.4%~11.1%)。控制了儿童性别、月龄、民族、主要看护人文化程度等因素后,早产、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孩次≥3是儿童精细动作可疑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69(95%CI:1.37~5.29)、1.87(95%CI:1.24~2.83)、1.74(95%CI:1.05~2.90)。结论 被调查地区儿童精细动作可疑发育迟缓状况需要关注,早产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南亚华 《时尚育儿》2012,(2):42-43,46,59
南亚华老师说人的精细动作主要是通过手来完成的.而这些动作都和大脑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婴儿期正处在大脑发育的快速阶段.促进宝宝精细动作的发展.可充分使宝宝智力得到平衡开发;加强眼、手、脑的协调性;对宝宝的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发展也有极大帮助。因此,本期将会为您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促进小宝宝精细动作发展的一些知识。  相似文献   

14.
罗湖社区8~12个月婴儿精细动作发育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罗湖社区8~12个月婴儿精细动作发育及影响因素。方法对罗湖医院所属12个社区458名体检婴儿,用儿心量表的方法进行运动测验,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精细动作中上5名、中等395名,偏低58名。精细动作女婴显著优于男婴,影响因素有母亲的文化程度、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婴儿为早产者运动发育水平低。结论提高母亲文化程度和抚养人育儿知识,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注重婴儿运动发展,可促进婴儿运动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无锡市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CD)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无锡市省属、市属和民办幼儿园各2所,对抽中幼儿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庭情况、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问卷(DCDQ)2部分,采用描述流行病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对无锡市省属、市属、民办幼儿园共6所的999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男童518人,占51.9%,女童481人,占48.1%;年龄以4岁为主,占45.6%;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占73.9%;家庭年收入以10万元为主,占45.7%;儿童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均以初中、高中/中专为主,分别占56.1%、59.8%;出生方式主要以剖宫产为主,占55.4%。DCD阳性儿童108例,阳性率为10.8%,男、女童阳性率分别为11.4%、10.2%。年龄、幼儿园类型、家庭年收入、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儿童DC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家庭年收入10万元(OR=0.672)、幼儿园类型为省级园(OR=0.724)的儿童DCD阳性可能性均较小。结论无锡市儿童DCD阳性率较高,建议根据不同幼儿园类型和家庭收入情况制定适宜的筛查儿童DCD的措施以便及早对阳性儿童做出干预,降低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区6所幼儿园4~6岁的儿童,共750例,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儿童DCD问卷和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DCD的阳性检出率为24.7%。不同年龄儿童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748,P=0.000),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05)。2)DCD组儿童在年龄、早期发育时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熟练用勺时间、熟练用筷时间、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种类方面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和平均每天运动时间会对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 【结论】 DCD在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应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宣教并指导其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运动协调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学习障碍儿童在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刺激下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的特点。 【方法】 采用ICD-10学习障碍诊断标准入组学习障碍组42人;正常对照组来源于普通小学共37人。对所有对象进行儿童韦氏智力量表以及5个不同空间频率刺激下的视觉诱发电位测试。 【结果】 1)在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由低空间频率到高空间频率两组儿童均有出波,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大,两组儿童的P100波的潜伏期均逐渐延长,波幅均逐渐减小。2)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刺激下的P100波的潜伏期学习障碍组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角为27'、13'、7'这三个中高空间频率刺激下的P100波的振幅,学习障碍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 【结论】 学习障碍儿童P100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表明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至视觉中枢的信息处理存在着异常,视觉认知能力异常。  相似文献   

18.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与其他疾病的高并发率以及亚型分类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发病机制至今来明。该文将以运动控制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探索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感觉一运动缺陷和运动计划能力障碍等发生机制,为病因学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运动控制缺陷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与其他疾病的高并发率以及亚型分类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该文将以运动控制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探索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感觉-运动缺陷和运动计划能力障碍等发生机制,为病因学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孕产期危险因素,为在国内开展DCD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方法】在苏州市区选择一幼儿园339名儿童,采用结构式问卷对其父母进行调查。DCD筛查采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CD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年龄、家庭文化和经济水平以及其他纳入分析的因素后,母亲妊娠时间大于(aOR=6.075,P=0.005)或小于(aOR=3.917,P=0.034)最佳年龄者,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史(aOR=4.415,P=0.018)和儿童出生体重(aOR=4.562,P=0.014)与DCD相关。【结论】母亲妊娠时年龄、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史和儿童出生体重可能是孕产期DC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