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增强扫描在诊断胃神经鞘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胃神经鞘瘤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胃神经鞘瘤的MSCT平扫、增强扫描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强化特点及与黏膜接触面溃疡等情况,比较MSCT平扫与增强扫描的肿瘤直径、CT值及诊断效能,同时分析胃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点。结果胃神经鞘瘤的MSCT平扫表现为胃壁起源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单发,边界清晰,质地均匀,病灶均见不同程度内部囊变,MSCT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持续性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强化,实质期强化明显;MSCT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的肿瘤直径[(4.12±0.23)cm、(5.06±0.08)cm、(5.11±0.02)cm]、CT值[(53.26±1.06)、(70.15±0.14)、(7 0.1 6±0.3 2)]均较MSCT平扫高(P0.05);MSCT增强扫描诊断胃神经鞘瘤的准确度95.00%明显高于MSCT平扫72.22%(P0.05),而灵敏度、特异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胃神经鞘瘤的形态、增强后强化程度、是否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转移等可作为与胃间质瘤、胃淋巴瘤等胃部肿瘤的鉴别诊断点。结论MSCT可准确显示胃神经鞘瘤的形态、部位及内部结构与邻近结构的关系,通过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度,有利于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SCT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术前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胃间质瘤的MSCT表现,记录肿瘤平扫和增强后的相关数据。结果 MSCT诊断胃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为90.00%,其中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2.86%;对良性胃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5.71%;肿瘤直径在1.7~21.55cm之间。其中肿瘤直径大于5cm的患者有19例,直径5~15cm的患者有15例,肿瘤直径小于5 cm的患者有6例。肿瘤较小时CT平扫可见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时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肿瘤较大时CT扫描可见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肿块,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胃腔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及散在斑块状钙化;增强实性部分呈明显、持续强化,坏死灶强化不明显。结论 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患者临床特征有助于对胃间质瘤进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Gastric Leiomyoma)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长径≥1cm的26例胃平滑肌瘤的CT资料。结果 26例胃平滑肌瘤中,24例位于贲门且累及胃食管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2例位于胃体。22例呈腔内生长,1例腔外生长,3例呈腔内外生长。22例瘤体长径与胃壁平行。20例形态规则,6例形态不规则。26例瘤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直径大于1cm的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贲门且累及EGJ,沿胃壁生长,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31例,收集其临床、影像学资料等,分析31例胃间质瘤患者128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128层螺旋CT平扫与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128层螺旋CT平扫对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分别为83.87%、77.41%,三期增强对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分别为100.00%、96.77%,三期增强对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明显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层螺旋CT平扫中17例胃间质瘤外观形态多表现为圆型或类圆形,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未见明确的粘连和侵犯征象,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14例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形,向腔内或腔外生长,其中1例患者可见点状钙化灶;128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者6例,内部呈点状不均匀强化者4例;强化方式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呈中度至重度明显强化,且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明显超过动脉期,至延迟期仍然持续明显强化;3例患者胃腔内气体进入病灶出现气体影,未见钙化。结论128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有效显示胃间质瘤的图像特征,对胃间质瘤检出及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常规平扫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5例LCA患者脾脏体积增大,CT平扫病灶呈弥漫分布,大小不一,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的等密度及稍低密度结节,无囊变坏死区,1例脾脏内见2个稍高密度结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部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较平扫显示更多边界清楚的小病灶,门静脉早期病灶呈进行性强化,自内部向外周填充;大部分病灶延迟强化,门静脉后期与脾脏实质呈等密度。MSCT同时发现合并脾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单纯性囊肿1例,合并横结肠腺癌和盆腔畸胎瘤1例。结论脾脏LCA弥漫分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为自病灶内部向外的渐进性增强和延迟强化,病灶在延迟扫描与脾脏呈等密度。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可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提供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40例胃间质瘤和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分析不同患者间MSCT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及特征。结果胃癌的CT强化值、平均CT值以及.CT三期动态扫面的CT值均显著高于胃间质瘤(P<005);胃癌患者其CT扫面中CT最大值出现在静脉期,而胃间质瘤CT最大值出现在平衡.期;胃癌患者强化程度显著大于胃间质瘤患者(P<005)。胃癌CT可表现为胃浆膜面凹凸不平,存在结节状及条絮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静脉期表现团状强化,动脉期呈现线状强化。胃间质瘤CT轴位平扫示:类圆形的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向腔外生长,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均呈持续强化。结论CT平扫中胃癌和胃间质瘤均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但在CT增强扫描中,两者CT值、强化程度以及其增强模式均存在差异,故临床可通过仔细观察分析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数值及表现来对胃癌和胃间质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肿瘤的MS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MSCT影像特点及探讨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19例,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以腔外型生长为主;良性11例、恶性8例。CT平扫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可出现囊变、钙化及坏死,大多数病变强化程度静脉期高于动脉期。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的大小,有无坏死、囊变、临近结构是否受浸润、肿瘤的特异抗体等有关。MSCT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较为清晰,结合手术病理,病变定位、定性准确率分别为89%、78%(17/19、15/19)。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及重建技术,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指导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8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结果 11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阃质瘤2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2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交界性4例:恶性5例,密度不均,内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GIST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其定位、定性及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囊性小肾癌、复杂性肾囊肿MSCT动态增强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41例囊性小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肾癌组;再另选40例同时期入院诊断为囊性小肾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复杂性肾囊肿的患者为囊肿组。两组均进行MS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通过对比结果,分析MSCT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结果 CT平扫时可见囊肿组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肾癌组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肾癌组囊壁厚度明显大于囊肿组(P<0.05)。增强后,囊肿组在皮质期、皮髓质期、排泄期的CT值显著低于肾癌组(P<0.05)。结合病理学检查,CT增强对囊性小肾癌和复杂性肾囊肿诊断的正确度达到91.36%。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囊性小肾癌和复杂性肾囊肿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有效判断病灶位置、形态、边界、囊壁厚度等,且准确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MSCT动态增强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MS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重点观察肿瘤密度、强化方式.结果 15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其中9例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至中度强化(14例),静脉期病灶呈持续性强化,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比变化不明显;仅1例病灶表现为中心瘢痕于延迟期明显强化.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的MSCT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认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及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消化道钡餐和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前消化道钡餐和MSCT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征象分析病变性质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显示,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间质瘤17例,肠道间质瘤11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消化道钡餐诊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良性11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生长为主;恶性3例,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或不清。MSCT诊断胃间质瘤15例,肠道间质瘤10例;良性16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外生长均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9例,多为腔外生长的不规则包块,体积较大(>5cm),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病变中心可出现大片低密度影,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钡餐及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设计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MSCT表现,以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淋巴结结核10例:多为环形强化;淋巴结慢性肉芽肿性炎1例:病灶较大,边界不清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例:肿大淋巴结孤立存在,病变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有强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淋巴瘤5例:增强病灶稍有强化,边界不清晰,部分呈融合状;转移瘤25例:淋巴结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MSCT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MSCT表现,以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 淋巴结结核10例:多为环形强化;淋巴结慢性肉芽肿性炎1例:病灶较大,边界不清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例:肿大淋巴结孤立存在,病变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有强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淋巴瘤5例:增强病灶稍有强化,边界不清晰,部分呈融合状;转移瘤25例:淋巴结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MSCT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2013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男14例,女7例)SFT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MSCT上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瘤体较小时,CT平扫常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多均匀显著性强化;瘤体较大时,常因内部囊变、坏死呈不均匀低密度,强化多为显著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或分层样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FT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MSCT)对卵巢浆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5例卵巢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给予16排MSCT平扫、增强扫描,观察病灶诊断情况及影像特点。结果良性病灶单房囊占多数,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病灶小,轻度强化;恶性病灶呈囊实性,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且大小不等,增强后结节强化,2例伴腹水,可证实为卵巢浆液性腺瘤。结论采用16排螺旋CT诊断浆液性卵巢肿瘤具良好诊断价值,能有效鉴别良恶性肿瘤病灶,准确度、灵敏度高,具影像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消化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良、恶性消化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消化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记录肿瘤平扫和增强后的相关数据。结果 5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1.8cm~22.47cm之间。其中肿瘤直径大于5cm的患者有7例,直径5cm~10cm的患者有12例,肿瘤直径小于5cm的患者有31例。肿瘤向腔内生长的有34例,占68.00%;肿瘤向腔内生长的有16例,占32.00%。20例密度均匀;30例密度不均匀。良性肿瘤中1例伴有囊变,增强扫描后肿瘤边缘强化较明显;低度恶性肿瘤中有13例增强扫描后肿瘤边缘明显强化;恶性肿瘤中3例增强扫描后肿瘤边缘明显强化。结论肿瘤发生的部位、肿块大小、形态、密度、轮廓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MSCT表现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肿瘤预后的评估提高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健  徐军良  柯勤兵 《浙江医学》2017,39(22):2040-2043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血管球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肿瘤单发,胃窦部5例,胃体部2例;肿瘤大小11~37mm,平均24mm,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腔内生长4例,腔外生长1例,混合性生长2例;CT平扫肿瘤呈均匀性等高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均进一步强化,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单发者均为良性胃血管球瘤。1例患者胃体、胃窦及小肠内见多发病灶;肿瘤CT平扫可见分叶、囊变、溃疡,增强后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胃血管球瘤,肾上腺、脾脏及两肺内多发转移灶。结论胃血管球瘤好发于胃窦部、女性多见,体积偏小,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增强CT检查示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肿瘤多发者提示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颈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比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的MSCT的横断面及其多平面重建(MPR)表现. 结果 30例神经鞘瘤中,位于颈动脉间隙22例,椎旁间隙肿瘤8例.MSCT平扫见肿块内密度均匀9例,其内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或均匀类囊样密度;密度不均匀21例,其软组织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影,并见2例高密度钙化.MSCT增强见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内可见增强部分呈斑驳样,形态不规则. 结论 MS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对颈部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