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患者钙化斑块与年龄的关系,分析不同性质斑块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C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评价效果的影响。方法对行CTCA检查的冠状动脉钙化患者1 021例行年龄相关分析,对56例均行CTCA和CAG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钙化节段统计,比较不同性质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CTCA与CAG评价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冠状动脉钙化与年龄呈正相关(P=0.000);837个冠状动脉节段中307段存在≥50%的管腔狭窄,有钙化斑块67段,钙化为主斑块30段,混合斑块77段。CTCA在观察斑块的性质方面优于CAG,在对冠状动脉混合斑块和钙化为主斑块的CTCA评价与CAG评价在95%的可信区间内差异性较小,对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的狭窄程度评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钙化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与CAG比较,CTCA评价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灵敏度高,在评价斑块性质方面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因胸痛住院患者先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其中符合冠心病诊断的30例患者于2周内再行冠脉造影(CAG)检查,分析CCTA对冠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不同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3类,观察3类斑块在两组患者中的不同构成。结果以CAG为金标准,C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1.84%,特异性97.83%,阳性预测值93.75%,阴性预测值97.12%,正确率96.26%,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829);ACS患者以软斑块为主(55.9%),而SAP患者以钙化斑块为主(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CTA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且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判断有一定意义,CT值较低的软斑块与ACS有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263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糖尿病病史,分为糖尿病组(92例)和非糖尿病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A),对冠状动脉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和非钙化斑)进行计数。结果 糖尿病组左前降支(LAD)(P0.007)、右冠状动脉(RCA)(P0.041)钙化积分和总钙化积分(T scores)(P0.027)明显大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冠状动脉斑块(P<0.001)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以混合斑块(P<0.001)和非钙化斑块(P0.045)为主;糖尿病组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数(P<0.001)及阻塞性斑块(P<0.001)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阻塞性斑块的发生率更高,冠状动脉钙化程度更重,冠状动脉斑块负荷更重,以混合斑块和非钙化斑块为主,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此研究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4.
背景: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是心血管疾病(CVD)事件的高危人群。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高负担或狭窄的存在对这种高风险是否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阻塞性CAD是否提供了超出其与冠状动脉钙化(CAC)评估的总钙化斑块负荷的预测价值。方法:来自丹麦西部心脏登记处的23759例有症状的患者接受了诊断性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我们评估了主要CVD(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全因死亡)的风险,这些风险按CAC负荷和阻塞性疾病血管数进行分层。结果:中位随访4.3年,1054例患者经历了首次重大CVD事件。  相似文献   

5.
16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16-muld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16-MDCT)检测和区分冠状动脉斑块的准确性。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6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先行16-MDCT检查,4天内再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血管腔直径狭窄(DS)≥50%定义为有意义的狭窄,分别测量斑块的CT密度,单位为CT值(Hounsfield units,HU),根据冠状动脉斑块的CT值区分斑块性质并作出分类:(1)软斑块:CT值为≤50HU;(2)纤维斑块(中等斑块):CT值为50—119HU;(3)钙化斑块≥120HU。结果在112段16-MDCT和QCA均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变中,其敏感性为91.8%(112/122),特异性为97.8%(556/568),共96段有意义的狭窄病变纳入研究,分别位于左前降支57段,左回旋支17段,右冠状动脉14段,左主干8段。IVUS发现软斑块21个(21.9%)、纤维斑块36个(37.5%)、钙化斑块38个(39.5%),混合性斑块(纤维钙化斑块)1个(1.1%),16-MDCT发现软斑块20个,平均CT值(11±36)HU(-27~42HU)、纤维斑块37个,平均CT值(83±20)Hu(58—105HU)、钙化斑块39个,平均CT值(292±80)HU(167—530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性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不仅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同时对区分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钙化斑块所致管腔≥50%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的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病变中,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50%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分析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误差比较大,对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的评价可信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冠状动脉0钙化积分人群非钙化性斑块的发生率及管腔狭窄程度,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968例冠状动脉0钙化积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及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非钙化性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68例患者中,203例(21.0%)检出非钙化性斑块,斑块导致轻度狭窄124例(61.1%)、中度狭窄53例(26.1%)、重度狭窄26例(1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OR=3.994,P=0.010)、男性(OR=2.663,P=0.000)、吸烟史(OR=1.376,P=0.001)、甘油三酯增高(OR=3.536,P=0.0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OR=0.653,P=0.008)为冠状动脉非钙化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史、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与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有关.结论 冠状动脉0钙化积分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存在非钙化性斑块,高血压、高脂血症为非钙化性斑块形成的两大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阻塞性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高危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异常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并确诊为CAD的139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205支冠状动脉,依据冠状动脉基于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值,将冠状动脉分为FFRCT异常组(FFRCT≤0.80,117支)和FFRCT正常组(FFRCT>0.80,88支)。比较两组高危斑块特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危斑块特征对FFRCT异常的影响。结果 FFRCT异常组正性重构(PR)、低密度斑块(LAP)发生率显著高于FFRCT正常组(P<0.05)。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LAP、PR是促进FFRCT异常的独...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心病等危症患者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00例均接受了CCTA与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的冠心病等危症患者。采用目测直径法对CCTA图像狭窄程度进行判定,冠状动脉狭窄分为<50%,50%~69%和≥70%。相应MPI图像上心肌节段的核素分布分为:灌注正常及灌注异常。结果 400条冠状动脉中,22条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中10条(45%)相应的心肌供血区域在MPI图像上出现心肌灌注异常;378条冠脉血管狭窄程度<50%及正常,其中18条(4.8%)冠状动脉的心肌供血区域在MPI图像上出现心肌灌注异常。CCTA对评估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6%、97%、45%和95%。结论 CCTA用于诊断冠心病等危症患者心肌缺血时,确定诊断性能较低,排除诊断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入选54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年龄52~84岁,(平均68.47±9.35)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行1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并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比较,分析冠状动脉总钙化积分及各冠状动脉节段(共分16个节段)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冠状动脉总钙化积分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总钙化积分与年龄呈正相关(r=0.372,P=0.009)、冠状动脉总钙化积分仅与部分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A(1#)、LAD(7#)、D1(9#)、LCX(11#),(相关系数、P值分别为:r=0.499,P〈0.01;r=0.431,P〈0.01;r=0.440,P〈0.01;r=0.469,P〈0.01)。冠状动脉各节段钙化积分与对应血管节段狭窄程度相关分析结果提示:RA(1#)、LM(5#)、LCX(11#)节段钙化积分与对应节段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总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年龄呈正相关,提示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增加,但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仅在部分冠状动脉节段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且限于三支冠状动脉近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弥漫钙化病变的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重度钙化病变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并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188例患者。根据旋磨靶病变长度分为弥漫病变(≥25 mm)旋磨组(98例)和标签内旋磨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旋磨术中并发症(C型以上冠状动脉夹层、慢血流/无复流、冠状动脉破裂、旋磨导丝断裂、旋磨头嵌顿)、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弥漫病变旋磨组旋磨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标签内旋磨组(7.1%比3.3%,P=0.247),尤其是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5.1%比1.1%,P=0.12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比11.2%,P=0.923),平均随访33.4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CTA)血管特征及糖尿病患者CCTA的检查时机。方法回顾分析了187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CCTA检查的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特征。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进一步按照有否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吸烟等因素分层,比较了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和钙化积分差异。结果≥60岁组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32.11%)较〈60岁组(24.39%)显著增高(P〈0.05),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60岁组(23.25%)显著高于〈60岁组(14.0I%,P〈0.05)无论合并肥胖、吸烟、血脂异常与否,与〈60岁组相比,≥60岁组中有更高比例的患者合并重度冠脉狭窄和/或中度狭窄、更多支的冠脉病变和更严重的钙化积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对于60岁以上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宜尽早行冠心病的筛查。CCTA可提供简便、无创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一种高发病率、起病隐匿的疾病。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于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较敏感,却不能反映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冠状动脉钙化(Coronaly arterycalcium,CAC)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仔在着密切关系。病理研究证实钙化现象仅发生于血管粥样硬化的病变处,并且贯穿于整个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通过检验并量化冠状动脉的钙化病变,能够早期诊断并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主因心慌、胸闷10余天,于2019年8月7日入我院就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见图1~8。图1~8显示: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钙化及非钙化斑块,管腔中~重度狭窄,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节段性管壁增厚,管腔周围软组织密度影环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下称冠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在斑块类型鉴别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00例,均行CCTA检查,测定脂质体积、脂质百分比、纤维体积、纤维百分比、钙化体积、钙化百分比,其中,有易损斑块的患者57例(易损组),无易损斑块的43例(稳定组)。组间比较各测值,随访3个月,根据有无发生MACE分成MACE组和非MACE组,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测值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易损组的脂质百分比大于稳定组,纤维体积、钙化体积、钙化百分比低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钙化体积诊断易损型斑块的价值最高,其次为钙化百分比、纤维体积、脂质百分比。MACE组脂质百分比大于非MACE组,纤维体积、钙化体积、钙化百分比低于非M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钙化体积预测MACE的价值最高,其次为钙化百分比、纤维体积、脂质百分比。结论CCTA斑块定量分析鉴定UAP患者斑块类型、发生MACE事件中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钙化(CAC)的不同模式。方法:264例患(包括67例SAP、94例UAP和103例AMI)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检测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行EBCT检查以计算CAC积分,分析各组患CAC积分的差异及其与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1)SAP组CAC检测阳性率为100%,显高于UAP组的87.23%和AMI组的86.41%(P<0.05)。(2)SAP组严重钙化的病人和动脉比例显高于UAP组和AMI组(P<0.05),钙化积分自然对数转换值(In[CS 1])的均数SAP组显高于UAP组和AMI组(P<0.001)。(3)不同CAC程度在不同狭窄冠状动脉上的分布在SAP组与UAP组有明显差异。(4)AMI组梗死相关动脉多数无钙化或仅有轻度钙化,钙化积分显低于非梗死相关动脉。结论:应用电子束CT研究显示,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存在不同的冠状动脉钙化模式,此点有助于理解这两类冠心病之间在临床和病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CAC)患者钙化积分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 CT成像(CTA)检查的患者共3597例,将 CS>1分为检测阳性的患者1422例按年龄分组对 CAC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44岁、45岁~54岁、≥75岁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55岁~64岁、64岁~74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CAC 患者钙化积分和年龄呈正相关,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与非脑梗死患者冠脉斑块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3~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7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病史,分为脑梗死组(46例)和非脑梗死组(126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双源CT,并对冠脉血管斑块节段(混合斑块节段、钙化斑块节段和非钙化斑块节段)计数.对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类型及冠脉狭窄程度分析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冠脉病变支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P=0.019);脑梗死组冠脉斑块节段总数和混合斑块节段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相比,LM P=0.016,LAD P<0.01,LCX P=0.003,RCA P=0.037,且混合斑块节段数明显多于非脑梗死组.结论 ①与无脑梗死病史的患者相比,有脑梗病史且合并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冠脉受累节段数明显较多;②冠脉混合斑块有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钙化(CAC)程度是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的替代标志物,也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有效风险标志物,且CAC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早期识别CAC并进行合适的处理干预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就CAC的病理、临床特征、各种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手段等方面作一综述,为优化钙化病变处理措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64排CT冠状动脉斑块分析对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连续入选接受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并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治疗的患者42例,置入支架44枚.根据支架释放后有无残余狭窄分为2组,组间对比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所示斑块的性质、斑块的CT值、钙化长度、横断面最大钙化面积.结果 残余狭窄组患者斑块的最大CT值大于无残余狭窄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当斑块的CT值达到648~679时,支架释放时出现残余狭窄的概率为70%~90%.结论 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支架释放后出现残余狭窄与斑块的最大CT值有关,当斑块有明显大的CT值时,采用直接支架术需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