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 方法 2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者,检查前均未口服倍他乐克准备.分为老年组126例,年龄60~91岁,对照组例74例,年龄38~5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平均心率和屏气时间、平均钙化积分值、图像质量评价及冠状动脉狭窄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组胸闷、胸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陈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钙化积分值、<50%及≥50%狭窄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老年组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平均心率和屏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图像质量为1级、2级和3级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96.5%、2.3%和1.2%,与对照组(97.1%、2.0%和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安伞、简便的方法.在无需口服倍他乐克准备的情况下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可做为老年患者冠心病常规检查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82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在一周内做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可用于评估的336支冠状动脉中,SCTCA显示病变共232支,经CAG证实226支;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7.8%,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5.3%,阴性预测值为95.2%.64SCTCA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56%(46/82)患有冠心病(1支或1支以上冠脉狭窄>50%),44%(36/82)无明显冠心病或正常(其中<50%狭窄者29例,各支均正常者7例).结论:64SCTC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冠心病的筛查.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对照。得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1%,特异性为67.5%,准确性为80.0%。结论①64层螺旋CT检查是一种无创、快捷的冠状动脉血管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②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相比,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判断仍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多层面螺旋CT(MSCT)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心电门控MSCT增强扫描 ,在工作站对图像资料进行了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三维重建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  30例患者中对 12 0支冠状动脉血管 (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进行了MSCT三维重建 ,图像质量良好者为 84支 (70 % ) ,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脏搏动造成的伪影 ;9例冠状动脉支架和 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可清晰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 ,对于显示近中端高度 (>75 % )或完全梗阻性病有一定的准确性 (敏感性 80 % ,特异性 79.8% )。而不能显示轻度狭窄病变、远端或细小分支病变。结论 MSC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在冠心病诊断和对病变血管的评价 ,以及血运重建术后复查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对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优化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13年3月~5月期间85例未服用控制心率药物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影像学资料,应用SSF技术前后CT图像质量差异情况比较。患者按心率是否大于65次/min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6例,心率≤65次/min;B组59例,心率65次/min。应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处理,测量应用SSF技术前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血管轴截面、运动伪影及邻近脂肪的SD值,计算运动伪影指数(MAI)数值;并采用盲法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五分制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及量化分析。结果 A组患者平均心率(58.5±5.69)次/min;MAI:使用SSF技术为(12.65±5.96),低于未使用SSF技术(None-SSF)(24.10±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像评分:使用SSF技术为SSF(4.15±0.45),高于None-SSF(3.0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平均心率(77.73±9.67)次/min;MAI:使用SSF技术为(18.09±9.00),低于None-SSF(66.99±17.4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图像评分使用SSF技术为(3.82±0.78),高于None-SSF(1.96±0.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应用SSF处理后MAI平均下降48%,B组患者应用SSF处理后MAI平均下降73%,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组。结论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可以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作用在患者心率超过65次/min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320排CT对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组34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320排CTCA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检查。两位评价者评价CTCA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50%),以CCA为参照标准,评价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以冠状动脉段为单位,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94.1%、99.3%、84.2%和99.8%。结论:320排CTCA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在心房颤动患者可以有效地排除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电子束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EBT)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 8例临床有冠心病症状、可疑冠心病症状或无症状的老年男性 ,进行 EBT及冠脉造影 (CAG)检查 ,以 CAG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 EBT与冠脉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冠状动脉狭窄组的 EB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 (P<0 .0 1) ;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2 EBT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准确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 86 %、6 7%、33%、14 %、83%、95 %、4 0 %、2 .6及 0 .2 1。3EBT阳性与冠脉存在狭窄血管支数之间呈正相关。 4 EBT对于冠脉近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 ,而对远段血管的诊断则与 CAG相差较大。结论 :1EBT是预测老年冠心病的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2EBT对于冠脉近段病变具体位置的确定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钙化(CAC)的不同模式。方法:264例患(包括67例SAP、94例UAP和103例AMI)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检测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行EBCT检查以计算CAC积分,分析各组患CAC积分的差异及其与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1)SAP组CAC检测阳性率为100%,显高于UAP组的87.23%和AMI组的86.41%(P<0.05)。(2)SAP组严重钙化的病人和动脉比例显高于UAP组和AMI组(P<0.05),钙化积分自然对数转换值(In[CS 1])的均数SAP组显高于UAP组和AMI组(P<0.001)。(3)不同CAC程度在不同狭窄冠状动脉上的分布在SAP组与UAP组有明显差异。(4)AMI组梗死相关动脉多数无钙化或仅有轻度钙化,钙化积分显低于非梗死相关动脉。结论:应用电子束CT研究显示,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存在不同的冠状动脉钙化模式,此点有助于理解这两类冠心病之间在临床和病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多排CT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临床应用不断扩大,320排CT160mm的探测器覆盖范围首次实现了同时相器官容积成像,不仅优化了多排CT的临床应用,同时拓展了临床应用范围.此文主要介绍320排CT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以及在心脏及冠状动脉成像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B6例安贞医院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2.64±11.47)岁,临床高度怀疑不典型胸痛、心绞痛(稳定或不稳定型)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64SCTCA,并在CT检查后2w接受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CAG)。分析所有直径≥1.5mm冠状动脉脉,识别狭窄<50%、≥50%及≥75%的所有冠脉病变,并将其与CAG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将所有冠状动脉按狭窄<50%、≥50%及≥75%进行分级,CAG结果:冠脉无明显病变占8.1%(7/86),单支病变占27.9%(24/ 86),多支病变占59.3%(51/86);基于患者病变程度分析,64SCTCA显示狭窄<50%、≥50%及≥75%的敏感性分别为:100%、95%、92%;特异性为85.7%.结论64.SCTCA诊断冠心病具有安全、无创、快捷的优点,可用于诊断临床表现不典型胸痛、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中、高度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瘘的CT血管成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17例行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病例,其中诊断冠状动脉瘘66例.综合多种后处理图像,记录冠状动脉瘘的起源、瘘口、冠状动脉有无斑块及狭窄.其中1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的异同.结果 66例冠状动脉瘘中,起源于双侧冠状动脉21例,左冠状动脉26例,右冠状动脉19例;而瘘口在肺动脉41例,左心房10例,右心房8例,左心室4例,冠状静脉2例,右心室1例.1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瘘管起源和瘘口部位均与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一致.31例冠状动脉瘘同时伴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其中狭窄程度≥50%者7例.结论 双侧冠状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瘘并不少见,且瘘口在肺动脉者最多.CT血管成像可作为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检查手段,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术前信息.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d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feature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Methods Sixty-six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were diagnosed out of 12 717 patients underwent the coronary artery multiple detector CTA examination. The origin and drainage site of th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and the plaque and stenosi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ere observed by post-processing analysis on various images.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14 out of 66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patients. Results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arose from bilateral coronary artery system in 21 cases, from left coronary artery in 26 cases and from right coronary artery in 19 cases. The majority of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entered into pulmonary artery (41 cases). The rest drainage sites included left atrium (10 cases), right atrium (8 cases),left ventricle (4 cases), coronary sinus (2 cases) and right ventricle (1 case). The findings of CTA and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were consistent in 14 patients with DSA examination. Coronary artery plagues were evidenced in 31 cases and stenosis was greater than 50% in 7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patients. Conclusions Multipl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are not rare, and pulmonary artery is the most frequent drainage site. When suspecting th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coronary artery CTA can be the first choice of diagnose. CTA can supply adequate information for therap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应用钆喷酸二葡甲胺对不适用碘对比剂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能性。方法分析了30例怀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钆喷酸二葡甲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病变。结果 30例患者均可见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强化,增强效果优秀7例,增强效果好21例,增强效果欠佳2例。5例可见非钙化斑块或者钙化,并可见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征象,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肌桥18例。结论对于不适用碘对比造影剂的患者,怀疑冠状动脉病变时,在肾功能情况良好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钆喷酸二葡甲胺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照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评价64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方法 2005年7月至10月连续纳入12例拟行PCI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术前接受64层CT的冠状动脉成像,术中行三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IVUS检查。结果 共对31支血管(左前降支12支,回旋支10支,右冠状动脉9支),88个节段进行了64层CT和IVUS的对比检查,其中64层CT可评价节段为68个。在IVUS检测到的51个有斑块节段中,64层CT检测出47个(敏感性92%),在17个IVUS判断为无斑块的节段中,64层CT判断16个为无斑块(特异性94%)。64层CT测量的斑块面积和IVUS测量的斑块面积相关(r=0.53,P〈0.01),但是高估了斑块面积[(9.09±3.89)mm。比(6.80±2.81)mm^2,P〈0.01]。64层CT在43个IVUS测定的低回声成分中检出30个为低密度成分,平均CT值67.39HU。结论 冠状动脉无严重钙化时,64层CT可准确检测冠状动脉近中段粥样斑块。64层CT测量的斑块面积虽然和IVUS测量结果相关,但准确测量受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128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非选择性连续78例患者进行128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有15例患者既往置入冠状动脉支架.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探讨128层MSCT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及评价支架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结果 基于冠状动脉血管节段分析,879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有821节段(93%)进入统计学分析,128层MS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87%,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97%.对15例共置入22个支架的患者中,有4个(18%)支架MSCT图像显示支架伪影,图像模糊,未能判断支架内血管腔通畅情况,其余18个支架MSCT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比较,M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77%,阳性预测值63%,阴性预测值100%.结论 128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支架再狭窄的评价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技术用于对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一种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安全、简便、可靠和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的发展使得无创冠状动脉成像成为可能,目前已经被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和随访的筛查。2004年64排MSCT的问世使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不仅仅能评价狭窄性病变,而且也可用于病变形态和和心脏功能评价。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MS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狭窄和病变形态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评价钙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62例患者DSCTA显示冠状动脉一处或多处钙化斑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钙化斑块大小分为小、中和大.使用各种后处理技术,以确定钙化斑块引起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无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并与CAG比较.结果 DSCTA显示小钙化斑块122处,中钙化斑块44处,大钙化斑块86处.122处小钙化斑块,5%CAG显示有梗阻.44处中钙化斑块,14%梗阻,86处大钙化斑块,42%有梗阻.DSCTA与CAG一致95%(116/122)小钙化斑块、91%(40/44)中钙化斑块、67%(58/86)大钙化斑块.DSCTA低估2例小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高估4例小钙化斑块、4例中钙化斑块、28例大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86处大钙化斑块引起的血管腔梗阻,DSCTA敏感性100%,特异性44%,阳性预测值56%,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67%.结论 DSCTA准确显示90%以上小和中等大小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正确诊断约2/3大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判断错误通常是高估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108例老年患者行MSCTA,记录冠状动脉钙化的部位及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及支数,同期进行动态和静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逐一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CTA检查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7%,72%,88%,54%,76%;诊断单支、2支、和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63%、91%、96%;与SPECT检查联合评价,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可提高到99%、93%、96%、94%;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随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累及的支数增多而增加,对≥65岁男性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200意义较大。结论:MSCTA可一次性完成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狭窄评价,对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有一定的价值,尤其结合SPECT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可作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术前筛选的常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采用双源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及冠脉狭窄情况。结果3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共有81条桥血管,其CTA图像均能清晰显示,其中5支桥血管轻度狭窄,6支桥血管严重狭窄。结论双源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coronary angiography,64-SCTCA)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5例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先后行64-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评价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①在CAG可清晰显影的744个节段中,64-SCTCA造影可清晰显示和评价的占639段(85.89%),另外105段(14.11%)显影不清。左主干和前降支可评价节段的比例显著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P0.001),同一支血管中近段可评价的比例显著高于远段(P0.001);②64-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3%、90.63%、94.44%、93.55%、94.12%。按可评价节段计算,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各节段有意义狭窄病变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6%、95.89%、84.44%、95.33%、94.32%;③按可评价节段计算,64-SCTCA对诊断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的价值相似,但检测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的价值高于远段(χ2=4.66,P=0.03)。结论64-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检测左主干和左前降支病变的价值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对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远段,适合于冠心病的筛查。  相似文献   

20.
64层螺旋CT对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1例疑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进行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扫描,并于1周之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诊断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61例患者总计915个冠状动脉节段,64层螺旋CT能够评价其中882个节段(96.4%),其检测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75.6%,特异性88.1%,阳性预测值64.0%,阴性预测值92.8%,准确度85.4%。结论64层螺旋CT对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可能成为筛查老年人冠心病的一个较为可靠的无创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