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西区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例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7例患者中3例位于升结肠旁,4例位于乙状结肠旁.7例CT平扫表现为结肠旁卵圆形脂肪密度结节影,边缘呈薄层环状稍高密度影,5例周围脂肪间隙内显示条索状或斑片状渗出影,7例患者病灶中心均可见点状或线状稍高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呈环状强化;邻近腹膜增厚4例,局部结肠壁水肿、增厚3例.结论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具有特征性CT表现,正确诊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的特征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我院2012至2016年间由CT提示并之后随访诊断为肠脂垂炎的24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病变与结肠的位置关系、病变的大小、脂肪中心是否有高密度存在、邻近肠壁改变等征象。并对5例复诊患者的CT与第一次CT进行比较。结果肠脂垂炎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乙状结肠周围,最常见的位置为结肠前方;各病灶均表现为邻近肠壁的类圆形脂肪密度病灶,边缘有完整或不完整环形软组织密度,13例病变内部可见点状或小片状软组织密度影;2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模糊渗出,21病变邻近腹膜可见不同程度增厚;仅2例病灶局部肠壁增厚。在5例随访患者的CT图像上观察到病变大小、内部密度变化及内部高密度征的大小都随时间发生改变。结论肠脂垂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CT能够发现病变,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周围肠管表现,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习忠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511-1512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部位及强化表现。结果与压痛部位一致的结肠壁旁肿块影,脂肪密度,呈梭形或卵圆形,5例边缘清晰,6例边缘模糊。肿块最大径2.1 cm~5.8 cm,中心密度低于四周密度,增强后呈环状强化。其中2例位于盲肠旁,1例位于升结肠旁,3例位于降结肠旁,5例位于乙状结肠旁。结论CT能及时发现肠脂垂炎的病灶并精确定位,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何剑  祝跃明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358-1359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多层螺旋CT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部位及周围表现.结果 20例病灶呈现戒指样或卵圆形;大小为1.5 cmx2.5 cm~3.1 cmx5.0cm;病灶呈现脂肪性密度,肿块中心密度低,周围密度高:病灶位于结肠壁旁,回盲部5例,升结肠旁1例,降结肠旁3例,乙状结肠旁1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对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1-13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急性肠脂垂炎(Acute epiploic appendagitis,AEA)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对该病发病机制的探索。方法 收集本院2014 年7 月~2018 年12 月急性肠脂垂炎患者资料22 例,完善相关的人体学指标,并按照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分为4 组(轻体重、健康体重、超重、肥胖),所有患者行中下腹CT 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大小、边缘及邻近脂肪组织等表现。结果本组22 例患者病灶均位于结肠前外侧壁,9 例位于盲肠,7 例位于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交界处,4 例位于降结肠,1 例位于乙状结肠,1 例位于结肠肝曲,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典型的“环征”,中央卵圆形脂肪密度,边缘环形软组织密度,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随着BMI 指数增加,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结论 急性肠脂垂炎在MSCT 上表现为典型的“环征”,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体重,能够达到方便、快捷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检查对乳腺癌早期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122例乳腺癌早期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乳腺良性肿瘤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两组均行MSCT、FFDM检查。比较两组MSCT、FFDM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比较MSCT、FFDM单独与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结果:研究组经FFDM检查可见不规则高密度肿块,边缘模糊,部分呈毛刺状,部分钙化灶呈非对称致密,且结构扭曲;经MSCT平扫多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环形强化,部分肿块内出现沙粒样钙化,脂肪层浑浊;对照组经FFDM检查可见不规则状肿块,边缘呈蟹足状或成角,其中18例(23.68%)出现钙化灶,形态细小且多样化,部分呈现线样或粗糙不均,分布形式为集群或段样,经MSCT检查可见病灶多呈网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光滑,其中23例(30.26%)表现为斑片状、弥漫小结节样,MS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而不易被发现,增强动脉期多呈轻度强化;MSCT、FFDM联合检查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单独检查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和FFDM检查在乳腺癌早期患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存在差异,MSCT联合FFDM检查能有效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MSCT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检查所得结果进行诊断分析;观察肿瘤发生的部位、肿块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及增强扫描后强化方式和程度等;观察邻近组织器官的变化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大小18cm×22cm×28cm至6cm×12cm×15cm。15例高分化脂肪肉瘤,以脂肪密度肿块为主,不均匀,有网状分隔、无脂肪成分的等密度、低密度肿物,边缘较模糊。17例黏液型脂肪肉瘤,其中呈7例囊样改变,有分隔,边界较清晰,10例肿块呈棉絮样,密度较低,边界模糊。6例去分化型脂肪肉瘤,混合性肿块,有2例内部脂肪成分较少,与软组织影分界不清,1例有明显界限。2例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40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的肿块邻近组织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8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伴有肿大,6例患者发现肝内转移。结论 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判断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黏液腺癌的MSCT平扫及强化表现。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黏液腺癌的47例患者的资料,对其MSCT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结直肠黏液腺癌患者中,4例位于盲肠,16例位于升结肠,4例位于横结肠,5例位于降结肠,6例位于乙状结肠,12例位于直肠。37例肠壁为环形增厚,6例肠壁为偏心增厚,4例肠壁为局部肿块样增厚。增强后病灶内可见不同比例低密度影,9例见少量低密度影,20例见中量低密度影,18例见大量低密度影;并且28例病变呈轻度强化,12例呈中度强化,7例呈明显强化。所有病例中,7例患者肿瘤伴有钙化,4例继发肠梗阻,3例有肝转移,22例有淋巴结转移,9例有腹膜转移。结论当结直肠肿瘤CT表现为肠壁较大范围环形增厚,伴有钙化,增强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可见低密度区,伴有淋巴结、腹膜转移,诊断应优先考虑黏液腺癌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手术证实成人胃肠道穿孔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胃、十二指肠球部穿孔20例,十二指肠腹膜后段穿孔1例,空回肠穿孔6例,阑尾穿孔3例,结肠穿孔2例。提示穿孔部位CT征象有:气腹、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积液、穿孔部位局限性肠壁增厚和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结论螺旋CT不仅能确定有无胃肠道穿孔,而且能初步判断其穿孔部位。其中局限性肠壁增厚及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邻近腹腔、腹膜后间隙积液为诊断穿孔部位较为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淋巴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12例肠淋巴瘤患者全部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病变位于小肠8例,结肠4例。MSCT见肠壁增厚12例,表现为局部明显软组织肿块4例;肠壁的环形浸润性增厚3例;肠系膜区肿块2例,呈"夹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2例同时发现肠壁的浸润增厚和肠系膜区肿块。病灶轻-中度强化,肠管仍保持一定的柔软度。12例病例中肠腔狭窄1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4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MSCT扫描在肠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特征,显著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及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助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颈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比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的MSCT的横断面及其多平面重建(MPR)表现. 结果 30例神经鞘瘤中,位于颈动脉间隙22例,椎旁间隙肿瘤8例.MSCT平扫见肿块内密度均匀9例,其内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或均匀类囊样密度;密度不均匀21例,其软组织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影,并见2例高密度钙化.MSCT增强见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内可见增强部分呈斑驳样,形态不规则. 结论 MS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对颈部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对结核性腹膜炎和癌性腹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结核性腹膜炎和16例癌性腹膜炎的影像资料,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或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对照分析并总结结核性和癌性腹膜炎的MSCT表现,探讨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结核性腹膜炎与癌性腹膜炎在腹膜及大网膜的形态改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水多少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腹膜炎的MSCT表现为壁腹膜呈均匀光滑增厚、大网膜呈污垢样增厚;大多数癌性腹膜炎的MSCT表现为腹膜呈结节状增厚,大网膜呈饼状增厚,并且可发现原发病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特点,提高PSIL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并符合Dawson标准的PSIL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总结PSIL的MS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18例PSIL病例中,病变位于回肠12例,空肠5例,十二指肠l例。根据PSIL患者的CT表现,可分为4型:肠壁增厚型9例;动脉瘤样扩张型6例;息肉样肿块型2例;肠系膜浸润型1例,呈"夹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伴肠系膜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7例。PSIL的MSCT主要表现为病变肠管肠壁环形不规则增厚,仍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和柔软度,较少发生肠梗阻,常伴肠系膜、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结论 PSIL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PSIL的诊断中MSCT较其它检查方法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通过MPR、CPR、MIP等图像重建能更直观显示病灶特征,有助于外科医生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特点,提高PSIL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并符合Dawson标准的PSIL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总结PSIL的MS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18例PSIL病例中,病变位于回肠12例,空肠5例,十二指肠1例。根据PSIL患者的CT表现,可分为4型:肠壁增厚型9例;动脉瘤样扩张型6例;息肉样肿块型2例;肠系膜浸润型1例,呈“夹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伴肠系膜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7例。PSIL的MSCT主要表现为病变肠管肠壁环形不规则增厚,仍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和柔软度,较少发生肠梗阻,常伴肠系膜、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结论PSIL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PSIL的诊断中MSCT较其它检查方法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通过MPR、CPR、MIP等图像重建能更直观显示病灶特征,有助于外科医生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AML)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男性3例,女性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患者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MSCT表现.结果 8例中4例(50%)为肝混合型AML表现,平扫病灶由稍低密度软组织成分和低密度脂肪成分构成,边缘清楚.1例病灶为脂肪型AML表现,3例病灶为平滑肌型或血管型AML表现,增强扫描7例8个病灶动脉期软组织成分均明显强化;门脉期6个病灶密度高于周围肝实质;延迟期仍为高密度者3个.增强扫描病灶的脂肪成分均不同程度强化.6例的7个病灶周边出现扭曲血管与肝动脉相连;门脉期和实质期有3个病灶周围可见包膜样强化.3个病灶周围可见向肝静脉引流的引流静脉.结论 多层螺旋CT可以展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对术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7类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MRI及MSCT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肾细胞癌患者64例,收集64例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总结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MS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64例患者中透明细胞癌37例(57.81%),MSCT平扫中多数患者呈现等密度影,强化不均匀,T1WI序列为等信号,于T2WI序列呈现稍高信号者,早期强化均匀,中晚期呈现逐渐降低;嫌色细胞癌15例(23.43%),CT值23~35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平均CT值为44HU,实质期平均CT值为54HU,T1WI序列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强化均匀;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9.37%),乳头状肾细胞癌在MSCT呈等密度,MRI增强过程中持续性较均匀强化,少数患者后期可见"假包膜征";肉瘤样肾癌2例(3.12%),1例MSCT平扫肉瘤样肾癌呈等、稍高密度,T1WI序列为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可见以"条带样"强化;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肾细胞癌1例(1.56%),MSCT增强方式为进行性轻-中度强化,未见肾静脉受侵;DWI序列中病灶区域出现环形高信号;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1.56%)典型特征为增强扫描囊壁强化明显;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肾癌2例(3.12%),病灶内可见明显血管样强化,强化表现,强化区域呈现稍高密度。结论MRI及MSCT可有效显示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影像学表现,可为临床准确诊断提高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错构瘤的MS 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8例行MS 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错构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均为单发周围型肺错构瘤,位于右肺5例,位于左肺3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锐利.5例病灶内含有脂肪密度影;3例病灶内含有钙化影,其中1例为典型的爆米花样钙化;2例病灶呈软组织密度影.结论:周围型肺错构瘤的MS 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边缘锐利、结节内含有脂肪和钙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球形肺炎的CT表现特征与其它球形病灶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临床18例球形肺炎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球形肺炎的C丁表现:病变与胸膜垂直的两侧缘呈刀切样平直呈方形或三角形;病变边缘不规则、模糊、有浅分叶;病变中央密度高、周围低,表现为“晕征”,病变周围血管纹理增粗、扭曲,但无僵直、牵拉及中断;病灶胸膜侧反应性广泛增厚,病灶周围有炎性渗出。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抗炎治疗后病灶吸收缩小或消失。结论:CT诊断球形肺炎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对肺部球形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在十二指肠壁内血肿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9例十二指肠壁内血肿患者的MSCT和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壁低密度梭行、圆形肿块或略高密度近圆形肿块,肿块内密度不均匀或均匀,高密度环形边界,增强扫描肿块内均无强化。十二指肠不同程度受压,肠腔变窄。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直接征像,同时还可判断出血量的多少,梗阻的严重程度,对伴有肠壁坏死、穿孔者更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S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NG病例的MSCT表现。结果病灶多发22例,单发16例;平扫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29例,等或略高密度7例,完全高密度钙化2例;增强扫描病灶边界均清晰显示,无一例超出甲状腺包膜;气管受压5例;25例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增强扫描囊变区无强化,10例周边可见环形强化,2例见壁结节;10例见钙化;8例病灶见间隔线;颈部淋巴结均未见肿大;非囊变区增强后见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等。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边缘、强化特点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特征性,对NG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