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行二尖瓣成形术(MVP)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IMR于我院行MVP并CABG的患者71例,均应用二尖瓣成形环,并分为软环组38例和硬环组33例。终点事件为术后死亡、再次二尖瓣手术、术后出现二尖瓣重度反流和心力衰竭。随访时间为(20.3±8.5)个月。结果软环组二尖瓣瓣环扩张比例显著高于硬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9%vs 30.3%,P=0.0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术前存在二尖瓣瓣环扩张、心功能(NYHA)>Ⅱ级和室壁瘤患者较无上述各项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更高(Plog-rank=0.018、0.044、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二尖瓣瓣环扩张(HR=5.79;95%CI:1.23~27.15)、心房颤动(HR=5.14;95%CI:1.31~20.11)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HR=1.03;95%CI:1.01~1.06)是影响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MR行MVP并CABG的患者,二尖瓣瓣环扩张、心房颤动、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影响其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尖瓣瓣环钙化(MAC)与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785例,根据术后有无心房颤动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心房颤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MAC对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16±10)个月,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患者190例(24.2%),未复发患者595例(75.8%)。与未复发组比,复发组患者年龄更大,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比例更高,超声心动图中MAC和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比例更高,左心房前后径(LAD)更大,CHA2DS2-VASc得分更高(P均<0.001)。单因素分析表明,MAC与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具有明确的相关性(HR=2.530,95%CI:1.639~3.907,P<0.001)。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MAC与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风险增加仍具有显著相关性(HR=1.52,95%CI:1.14~2.17,P<0.001)。对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总结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早期预后,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因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二尖瓣成形的患者。入组患者33例,二尖瓣成形环应用于所有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二尖瓣硬质成形环。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8.3±7.7岁,51.5%术前心功能分级大于2级,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径为58.0±4.7mm,射血分数为52.3%±11.4%。终点事件为术后死亡、二尖瓣再次手术、术后出现二尖瓣中量以上返流需手术干预、心力衰竭。 结果 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20.3±8.5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二尖瓣瓣环扩张(p<0.05)、心功能大于2级(p<0.05)以及室壁瘤(p<0.05)是与终点事件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瓣环扩张(p<0.05)、心房颤动(p<0.05)和主动脉阻断时间(p<0.05)是影响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瓣环扩张的患者较无瓣环扩张者有着更高的终点事件发生率[HR, 5.64; 95%CI, (1.20, 28.05); p<0.05]。 结论 对于因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二尖瓣瓣环扩张、心房颤动和较长的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影响其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瓣环扩张的患者较无瓣环扩张者有着更高的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二尖瓣叶长度及对合形态的特点,以及单纯行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二尖瓣叶对合形态的改变。方法:入组2012年至2017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由同一个有经验术者行扩大室间隔切除术(术中未特殊处理二尖瓣叶)的HOCM患者52例为HOCM组,同时纳入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3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二尖瓣参数以及左心房、室指标的差异,且随访观察HOCM组患者在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前、术后二尖瓣参数和左心房、室指标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新发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二尖瓣反流。平均随访(7.10±7.57)个月。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OCM组患者二尖瓣瓣环前后径(Ann D)、二尖瓣前叶长度(ALL)、后叶长度(PLL)、前乳头肌根部直径(APM)和反乳头肌根部直径(PPM)均增大(P均<0.01),前叶在瓣环上的投影长度(Pro L)及其占瓣环总长度的比例(Pro R)均减小(P均<0.01),左心房前后径(LAD)增大,室间隔基底段厚度(IVS)明显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减小(P<0.01),瓣叶对合高度(Ten H)无差异(P>0.01),瓣叶对合点到前室间隔的最近距离(C-sept)及乳头肌连线平面与前室间隔的距离(S-P)均明显减小(P<0.01)。与术前比较,HOCM组患者在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二尖瓣反流明显减少(P<0.01),二尖瓣反流均在轻度以下,未见新发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反流;Ann D、Pro L、Pro R、Ten H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1),C-sept及S-P较术前均明显增大(P均<0.01);LAD、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均明显减小,LVEDD较术前增大(P均<0.01)。结论:HOCM患者经过充分的室间隔切除,二尖瓣反流均能得到明显改善。虽然二尖瓣前后叶均延长,但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未见新发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二尖瓣反流。HOCM患者二尖瓣对合形态异常、对合点前移,手术解除梗阻后,异常的对合形态未见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外科手术后置入新置入永久性起搏器(PPM)的风险因素及相关患者的结局。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于阜外医院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数据,并根据基线倾向性评分匹配建立匹配队列。在整体和匹配队列中比较术后是否置入PPM两组围术期和随访终点预后。并通过Cox回归建立术后置入PPM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共1070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2.2(1.4,3.3)年。在研究终点,共有39例(3.64%)患者接受了PPM置入。通过1∶3比例倾向性评分建立39对(n=156)术后置入或非置入PPM匹配队列。术后置入PPM组基线糖尿病、房颤、右束支阻滞和既往酒精消融的比例更高。在匹配队列中,两组远期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未见明显差异。而在置入PPM组,远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更大,二尖瓣和三尖瓣返流程度更重。高龄(HR=1.07)、术前束支传导阻滞(HR=13.20)、既往酒精室间隔消融手术史(HR=6.39)和本次同时合并Maze手术(HR=4.99)为术后置入PP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为术后置入PPM的保...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扩大心肌切除术对消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二尖瓣反流的效果。方法:回顾2002-11至2017-07我院单一术者手术治疗的480例HOCM患者,患者均接受扩大心肌切除、离断二尖瓣装置与室间隔的异常连接及修剪乳头肌等操作,术后利用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对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及二尖瓣反流的改善效果。结果:480例患者中22例(4.6%)因二尖瓣器质性病变而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其余458例(95.4%)未行二尖瓣处理的患者中,1例(0.2%)术后第5天死于感染性休克,4例失访(0.9%),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3,12)。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患者LVOT压差较术前显著减小[(12.8±11.6)mm Hg vs(89.1±30.6)mm Hg,1 mm Hg=0.133 k Pa,P0.001];合并二尖瓣前向运动(SAM)的患者由术前451例(98.5%)下降至随访时42例(9.3%)(P0.001);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患者由术前的297例(64.8%),下降至随访期间的14例(3.1%)(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随访期间残余SAM现象的患者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的发生率较高(OR=30.334,95%CI:5.619~163.739,P0.001)。结论:扩大心肌切除术可消除绝大部分患者的LVOT梗阻及SAM相关二尖瓣反流。在不合并二尖瓣器质性病变时,HOCM患者极少需要同期处理二尖瓣。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通过交叉植线将人工二尖瓣植于左心房内来治疗以反流为主的二尖瓣瓣环钙化(MAC)患者的技术.方法: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收9例以二尖瓣反流为主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严重MAC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3.31±7.39)岁.9例患者均通过交叉植线将人工二尖瓣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左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与二尖瓣反流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并收集同期临床资料。根据有无 LVDD分为 LVDD组和无 LVDD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存在 LVDD(31.75%),LVDD组有2例、无 LVDD组19例存在二尖瓣反流,LVDD组二尖瓣反流发生率低于 LV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DD组透析龄、左房扩大发生率、二尖瓣钙化发生率高于无 LV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LVDD与二尖瓣反流呈负相关,左房扩大、二尖瓣钙化是 LVDD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轻度二尖瓣反流可以减少 LVDD的发生,透析龄、左房扩大及二尖瓣钙化是 LVDD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使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探讨左回旋支动脉(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和二尖瓣环之间的解剖关系,并识别二尖瓣术中LCX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122例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前心脏CT图像,判断冠状动脉优势类型及是否存在二尖瓣环分离,使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分析二尖瓣反流病因。检测二尖瓣环上最接近LCX的点(X点),测量LCX到二尖瓣环的最小距离(minimum distance between left circumflex artery and mitral annulus,mDistanceLCX-MA)。应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影响mDistanceLCX-MA的相关因素。结果 中位mDistanceLCX-MA为4.2(0.9~11.4)mm,X点主要位于后瓣环的外侧。51例(42%)患者出现二尖瓣环分离。与其他优势类型相比,左优势型的mDistanceLCX-MA最短(P<0.01)。与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组相比,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对功能性和退行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6个月的瓣膜功能、心脏逆重构和心功能变化情况,并总结超声心动图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TEER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93例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组和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瓣膜特征参数、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瓣膜功能、心腔容积和心功能指标。评估手术疗效,并总结超声心动图应用经验。结果:93例患者中,FMR患者71例,DMR患者22例。与FMR组比,DMR组患者二尖瓣前叶长度较短,对合缘高度较低,对合深度较浅,瓣叶栓系比例较低,瓣环内外径较短,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高、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绝对值较高(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二尖瓣反流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均<0.05),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较术前有所升高(P <0.05)。其中,F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成形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FTR)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方法以简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使用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随访2~5年,随访期末三尖瓣反流构成比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3级、术前左心房前后径(LA)、术后右心房横径(RA)、术后右心室内径(RV)、合并心房颤动、瓣环类型、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与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有关;经多因素Lgo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左心房前后径60 mm、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是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三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的佰仁思硬环相比,MC3 Edwards成形环能更有效地减少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结论三尖瓣成形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与患者术前左心房前后径60 mm、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瓣环类型有关。应用硬质成形环行三尖瓣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近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食管三维超声(3D-TEE)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的安全性与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3D-TEE引导下行PBMV的二尖瓣狭窄(MS)患者71例。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24个月。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即刻的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平均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二尖瓣反流面积及三尖瓣反流面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的二尖瓣瓣口面积、二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面积、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肺动脉压力。结果 术后即刻的二尖瓣瓣口面积显著大于术前,术后即刻的三尖瓣反流面积、左心房平均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均显著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即刻的二尖瓣反流面积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NYHA心功能>Ⅱ级的比例显著低于术前(4.2%、2.8%比84.5%);二尖瓣瓣口面积、二尖瓣反流面积均显著高于术前,三尖瓣反流面积、NT-proBNP、肺动脉压力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单纯二尖瓣后叶脱垂应用瓣叶切除或人工腱索技术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 384例患者病因单纯二尖瓣后叶脱垂导致的二尖瓣反流于我科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单纯人工腱索者33例(8.6%)、单纯瓣叶切除者258例(67.2%)。应用倾向评分匹配进行配对,分为人工腱索组(n=32)与瓣叶切除组(n=32),并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倾向评分匹配后人工腱索组和瓣叶切除组的各项术前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13)。人工腱索组使用较大二尖瓣成形环更多(P=0.019)。两组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跨瓣峰值压差(TMG)均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31.8±11.9)个月,两组患者生存、再次手术、≥中度二尖瓣反流、舒张期二尖瓣跨瓣峰值压差、再次手术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人工腱索组LVEF为(66.0±4.1)%,瓣叶切除组LVEF为(61.5±5.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7)。 结论 人工腱索技术和瓣叶切除技术都可以有效地修复二尖瓣后叶脱垂。人工腱索技术与瓣叶切除技术相比更有利于术后左室功能,但两种技术在术后生存及二尖瓣反流情况上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1年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与保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 接受CRT治疗CHF患者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房颤病史,于术前和术后6、12个月进行程控随访及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年随访结束时,54例患者中有12例(22.2%)出现新发房颤,其余42例保持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组术后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新发房颤组术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左心房内径及二尖瓣反流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左心房内径在窦性心律组较新发房颤组有明显缩小的趋势(P=0.057).亚组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心功能、LVEF较术前改善(P<0.05),而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各指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CRT术后新发房颤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显示为术前二尖瓣反流程度(P=0.046,OR=3.729)和新发房颤发生前的心房起搏比例(P=0.010,OR=1.050).结论 CRT术后新发房颤与二尖瓣反流程度加重和心房起搏比例增高明显相关.新发阵发性房颤一般不影响CRT疗效,新发持续性房颤CRT术后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CIEDs)患者三尖瓣反流加重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有植入CIEDs(单腔或双腔永久式起搏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复查心脏彩超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三尖瓣反流是否加重分为三尖瓣反流未加重组146例和加重组5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心脏彩超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非配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加重组比较,加重组患者男性、术前肌酐清除率、高脂血症及植入时间12个月的的患者比例升高,术前右心房内径较小、二尖瓣及三尖瓣存在反流的患者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植入时间(OR=1.000,95%CI 1.001~1.003;P=0.013)和高脂血症(OR=2.024,95%CI 6.728~22.360;P=0.022)可能是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存在轻度三尖瓣反流(OR=0.018,95%CI 0.049~0.133;P0.001)可能是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起搏器植入时间、高脂血症可加重三尖瓣反流,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与术后三尖瓣反流加重相关,应注意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症状二尖瓣反流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450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1±14)岁,男270例,女180例,射血分数(70±8)%,根据现行标准反流量(66±40)ml/次、反流口(40±27)mm2确定反流。结果估计5年全因死亡、心因死亡、心脏事件分别为(22±3)%,(14±3)%、(33±3)%。生存的独立决定因素为年龄增长、糖尿病、反流口增加(P<0.01);反流口≥40 mm2病人5年生存率低于预期值(P=0.04)。与反流口<20 mm2比较,反流口≥40 mm2患者全因死亡危险增加(校正危险比2.90,95%CI1.336.32;P<0.01),心因死亡危险增加(校正危险比5.21,95%CI1.6.32;P<0.01),心因死亡危险增加(校正危险比5.21,95%CI1.14.40;P<0.01),心血管事件亦增加(校正比5.66,95%CI3.0714.40;P<0.01),心血管事件亦增加(校正比5.66,95%CI3.0710.56;P<0.01)。心脏手术可改善生存。结论二尖瓣反流定量分级可预测无症状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预后。有效反流口≥40 mm2是手术治疗的合理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可能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到2021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417例。为研究GERD患者中AF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 回归逐步法筛选有意义自变量,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 回归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9岁,其中男性占54.8%,14.2%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32.5%合并高血压,12.1%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入组的患者中共有合并 AF患者54例。通过logistic 回归进行单因素变量筛选。控制已知的AF的混杂因素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结果提示年龄(OR=1.06,95%CI:1.04~1.09)、血清谷草转氨酶(OR=1.004,95%CI:1.001~1.005)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OR=1.001,95%CI:1.000~1.003)是 GERD患者发生AF的危险因素。 结论本研究提示高龄、谷草转氨酶 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可能是GERD 患者发生 AF 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压对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SDVHD)的影响。方法:对9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SDVHD患者(高血压+SDVHD组)和63例老年血压正常的SDVHD患者(SDVHD组)的年龄结构,瓣膜特征,SDVHD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与老年SDVHD组比较,老年高血压+SDVHD组主动脉瓣钙化发生率(52.4%比78.9%)、二尖瓣钙化发生率(15.9%比24.4%)、主动脉瓣钙化合并二尖瓣钙化发生率(31.7%比52.2%)、主动脉瓣瓣膜狭窄及中度以上反流的发生率(31.7%比63.3%)均明显升高(P〈0.05);老年高血压+SDVHD组的年龄也明显小于老年SDVHD组[(67.5±6.28)比(76.5±7.33),P〈0.05]。结论:高血压对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加重其并发症;是形成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的老年患者心脏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钙化发病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8例老年腹透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瓣膜钙化情况同时搜集患者的生化结果以及透析相关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在入选的48例老年透析患者中,28例存在主动脉瓣或二尖瓣钙化,主动脉瓣钙化27例,二尖瓣钙化12例,其中包括主动脉和二尖瓣双瓣膜钙化1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钙磷乘积(OR=2.718,P=0.014)、前白蛋白(OR=0.809,P=0.006)与主动脉瓣钙化独立相关,年龄(OR=1.447,P=0.016)、钙磷乘积(OR=3.675,P=0.003)、高密度脂蛋白(OR=5.898,P=0.020)、糖尿病史(OR=3.830,P=0.017)与二尖瓣钙化独立相关。结论老年腹透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发病率高,其中以主动脉瓣钙化更多见,钙磷乘积、低前白蛋白血症是主动脉瓣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钙磷乘积、高密度脂蛋白、糖尿病史是二尖瓣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测 ,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方法  6 4例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 ,通过单因素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首次将轻度二尖瓣反流作为一项待选变量 ,结合超声影像学和其他临床指标 ,对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与左心房内血栓相关的因素有 :轻度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血小板表面P 选择素表达、血浆 β 血小板球蛋白 (P <0 .0 5 )。轻度二尖瓣反流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是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轻度二尖瓣反流增加而非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血栓形成 ,其原因可能与轻度二尖瓣反流激活血小板有关。持续的心房颤动可能通过心房肌的结构重构导致心肌收缩力进一步下降 ,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