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试探低场强磁共振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3D-TOF)技术、原理、效果及其 MRI 低场强的应用前景。材料和方法 43例脑血管 MRA 全部使用德国 Siemens 公司 Magnetomopen 0.2T,混合型磁共振成像仪,均采用3D-TOF 法。结果 MRA 颅内动脉诸段显示率达100%。结论 43例低场3D-TOF MRA 均能满足临床诊断,并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仪MRCP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通过利用GE0.2T磁共振仪,对7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MRCP,将其影像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对照分析,以评价低场强磁共振仪MRCP检查的效果。结果70例梗阻性黄疸均能较好显示胆管扩张,所有病例均经一次扫描成像,基本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利用低场强磁共振进行MRCP检查具有无创、安全、简单易行、可显示梗阻部位、准确判断引起梗阻原因等优点,基本可以达到高场强磁共振仪的扫描效果。  相似文献   

3.
低场MR 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且发病时间在6h以内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MRI和DWI扫描。结果25例脑梗死DWI均显示为高信号,T2FLAIR显示8例,T2WI显示5例,TIWI均未显示。结论低场强MR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4.
眼眶疾病的MRI扫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眼眶疾病的MRI扫描方法。方法 应用两次定位技术 ,脂肪抑制技术 ,磁共振水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Gd DTPA对比增强 ,多方位成像技术 ,多序列参数成像的扫描方法对 183例眼眶病变进行MRI扫描。结果 两次定位技术可明显缩短扫描时间 ;脂肪抑制技术既能鉴别含脂类病变、抑制化学位移伪影 ,又能准确显示较小病变和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轮廓 ;磁共振水成像与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辅助诊断囊性病变与血管类病变 ;对比增强和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可以提供更多定位定性的诊断依据。结论 应用正确的MRI扫描方法 ,可以快速高效、清楚准确地显示眼眶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灌注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206例,设为TIA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6名为健康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行常规磁共振序列、MRA以及3D-ASL灌注成像扫描,分析磁共振3D-ASL灌注成像结果。结果:TIA组双侧rCBF值有明显差异(P<0.05),健康组双侧rCBF值无明显差异(P> 0.05);TIA组MRA显示血管狭窄占54.85%(113/206),3D-ASL显示低灌注占65.05%(134/206),两者联合应用显示异常者占80.10%(165/206)。健康组MRA显示血管狭窄占10.19%(21/206),3D-ASL显示低灌注占4.85%(10/206),两者联合应用显示异常者占9.71%(20/206)。TIA组低灌注者比重明显高于健康组(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整理56例MRI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经CT、腰椎穿刺、手术或治疗后复查证实。MRI扫描机为SIEMENS公司的0.35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仪,采用常规T1WI、T2WI、Turbo Dark Fluid序列扫描。结果低场强MRI条件下,在常规SE序列、T1WI、T2WI像均难以发现异常信号改变,而Turbo Dark Fluid序列显示脑沟、脑池内明显条状高信号。结论低场强磁共振成像Turbo Dark Fluid序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很高的敏感性,能发现不同时期及CT所难以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低场强磁共振(MR)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胆道系统阻塞病变55例使用GESig—naprofile0.2T磁共振设备,先进行腹部常规MR扫描,包括T1WI、T2 WI轴位和T2WI冠状位。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采用屏气、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HTT2WI脉冲序列,二维数据采集成像。检查前禁食水12小时,并训练患者呼吸度。结果55例MRCP图像清楚显示了梗阻部位及狭窄形态,43例与手术病理对照,其中36例符合,准确率为85%。结论MRCP显示胰胆管系统,图像清晰直观,能够多角度、多方位显示肝内外胆管解剖和病变的形态,有助于阻塞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低场MRCP在胆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场强MR胰胆管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0.35T低场强MR设备,重T2WIMR水成像技术做MRCP 120例。采用HASTE序列加脂肪抑制技术,屏气后薄层扫描,图像经计算机叠加重建处理。结果:120例中10例正常,110例患有胰胆疾患,其中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阳性患者MRCP均能显示各类疾病的异常改变,阴性者能展示胆总管、胆囊、肝总管、左右肝管的形态。结论:低场强MRCP能够反映胰胆管的正常与异常情况和胰胆管梗阻的部位与程度,与MRI结合能够提高诊断胰胆管疾病病因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行常规MRCP及改良MRCP病例80例,观察胆囊管的显示及变异情况。结果:常规MRCP对胆囊管显示率为81%,改良MRCP对胆囊管的显示率为91%,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能提高胆囊管及变异的显示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3D成像技术在眼眶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我院奥泰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在2013年8月份-12月份期间对30例志愿者的眼眶部分别进行2D成像技术与3D成像技术扫描并进行对比。并比较2D成像技术与3D成像技术扫描前后对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应用3D成像技术与2D成像技术相比较:(1)扫描时间:3D成像技术扫描时间明显缩短;(2)两种技术所做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比较:3D成像技术图像明显高于2D成像技术图像;(3)两种成像技术MR图像质量情况:3D成像技术图像质量明显好于2D成像技术。结论:磁共振3D成像扫描技术能更清楚的显示眼眶部的解剖结构、提高病变的诊断价值,减小运动伪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胰腺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MRI影像表现并和ERCP比较。方法自1998年至2001年25例(主胰管型6例,分枝型19例)手术证明的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MRI和ERCP检查,回顾分析了临床特点,MRI和ERCP影像学表现。结果MRI上主胰管型表现为弥漫/节段扩张的主胰管,5例伴有壁结节;分枝型表现为葡萄串状或单发的囊状肿瘤,14例内有壁结节,增强后壁结节明显强化。MRCP可清楚地显示19例分枝型IPMT和主胰管之间的交通。MRI和ERCP对肿瘤的显示率分别是100%,52%。结论与ERCP相比,MRI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有效地诊断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方法。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分枝型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常规MRI扫描及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4月-2010年6月,对59例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行常规MRI及MRCP检查,其中18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并与临床诊断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RCP采用不屏气厚层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重度T2WI扫描,原始图像以最大信...  相似文献   

13.
增强MRI及MRCP术前评估肝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MRI表现,探讨增强MRI及MRCP对肝门区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门区胆管癌MRI增强扫描、MRCP表现,将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门区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RI增强扫描结合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门静脉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MRI综合评价肿瘤是否可切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4%、84.6%及83.3%。结论增强MRI结合MRCP,能在术前较为客观地对肝门区胆管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肖波 《磁共振成像》2015,(3):194-198
目的探讨主胰管绕道征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26例和胰腺腺癌58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有术前MRI检查。原始数据传入MR后处理工作站,观察肿瘤的形态特征和信号特征,并着重观察肿瘤与主胰管的关系。结果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26例,瘤灶大小为(4.2±2.6)cm(0.8~9.0 cm),76.9%(20/26)的患者见主胰管绕道征,主胰管最大径为(2.1±1.1)mm(1~4 mm);主胰管扩张率为19.2%(5/26)、且为轻微扩张(5 mm)。58例胰腺癌患者主胰管绕道征出现率为0%(χ2=58.558,P=0.000);以主胰管绕道征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敏感度为76.9%(20/26)、特异度为100%(58/58)、阳性预测值为100%(20/20)、阴性预测值为90.6%(58/64)、准确度为92.8%(78/84)。结论主胰管绕道征是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个重要MRI征象,且该征象有助于上述两类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外胆道梗阻的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影像特征。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5例肝外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其中肝外胆道结石21例,慢性胰头炎2例,恶性胆道梗阻42例。使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47例。使用1.5T超导MRI扫描仪检查18例,SE序列常规T1WI和T2WI横断和冠状面成像,MRCP使用单次激发厚层投射技术。结果47例中MSCT显示轻度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3例,中度12例,重度32例,对肝外胆管梗阻程度的判断和定位准确率为97.9%,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7.2%。18例MRCP胆胰管显示满意,对肝外胆管梗阻程度的判断和定位准确率为100%,结合常规MRI图像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8.9%。结论MSCT与MRI检查可以对肝外胆道梗阻作出早期诊断,特别以MRCP能清楚显示扩张胆管的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We assessed the usefulnes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identifying nonmalignant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s (IPMTs) of the pancreas.Methods: 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branch duct-type IPMT diagnosed by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were prospectively examin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followed by dynamic gadolinium-enhanced MRI examinations, and patients with no findings suggestive of malignancy, including a solid mass, mural nodules, a main pancreatic duct wider than 5 mm in diameter, and stenosis of the main pancreatic duct, were prospectively followed up with sequential MRI examinations once or twice a year.Results: Twenty-six (79%) patients showed no findings suggestive of malignancy in the initial MRI examination. The diameter (mean ± standard error) of the main pancreatic duct was 3.9 ± 0.7 mm and that of the ectatic branch pancreatic duct was 36.0 ± 9.1 mm. Twenty-three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followed for more than 36 months and 22 of them showed no findings suggestive of malignancy during follow-up periods ranging from 39 to 77 months (mean = 55 months).Conclusion: MRI was useful to identify nonmalignant IPMTs of the branch duct type, and close follow-up observation with serial MRI examinations may be appropri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such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恶性胆管梗阻病变的诊断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分析34例恶性胆管梗阻病变的MRCP与MRI表现,与手术病理和临床诊断对照。采用重T2WI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非屏气扫描术,将原始图像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三维(3D)重建。结果:34例一次检查成功。33例图像显示良好。MRCP对恶性胆管梗阻病变的定位诊断达100%,与MRI结合定性诊断达94.1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表现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32例,术前均行双乳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对照手术所见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32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42岁,平均(32±5)岁。其中30例累及单侧乳腺、2例累及双侧乳腺,共34个患乳。MRI显示7个(20.6%)患乳内病灶局限于乳晕周围及后方、4个(11.8%)累及单个象限及乳晕区、23个(67.6%)累及多个象限及乳晕区,并有21个(61.8%)累及乳后间隙。3个(8.8%)患乳病灶呈非肿块样,31个(91.2%)呈肿块样病灶。1个(2.9%)呈单发均匀强化结节,5个(14.7%)呈单发不均匀强化结节,23个(67.6%)呈多发不均匀强化结节,2个(5.9%)呈多发不均匀强化结节伴均匀强化结节,并见16个(47.1%)多发不均匀强化结节间相通。15个(44.1%)患乳乳晕皮肤增厚伴乳头凹陷,13个(38.2%)伴邻近皮肤增厚,8个(23.5%)伴皮下脓肿形成,均与手术所见一致。术中见12个(35.3%)患乳局部皮肤瘘管形成,MRI仅显示9个(26.5%);术中见6个(17.6%)患乳脓肿间瘘管形成,MRI仅显示3个(8.8%);术中见9个(26.5%)患乳脓肿与乳头孔间有管道相通,MRI仅显示7个(20.6%);术中见25个(73.5%)患乳乳导管扩张,MRI仅显示19个(55.9%)。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与手术所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MRI能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累及范围及深度、皮下及病灶间的瘘管,并显示病灶与乳头相通的管道,对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MPR)、曲面重建(CPR)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收集31例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16排螺旋CT腹部扫描检查,同时行MRCP、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或ERCP检查获得病理结果。利用多平面、曲面重建技术对所得CT增强图像进行胰胆管重建,与低场MRCP、MRI检查结果对比,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对于胆道梗阻,在定位诊断方面,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胰胆管多平面、曲面成像与低场MRCP+MRI无明显差异;在定性诊断方面,对于良陛病变尤其是对结石的诊断,前者高于后者。结论应用16排螺旋CT扫描胰胆管多平面、曲面成像对于胆道梗阻性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背景:由于肝移植术后患者出现胆道并发症时,没有特征性体征,此种并发症很难发现。MRI特别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一种具有安全、准确、非侵袭性特点,可用于综合评估移植后肝脏功能和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目的:评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移植术后胆系的显示以及诊断胆管并发症的价值。设计:对比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对象:于2003-01/2005-01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接受影像学检查肝移植患者13例,均为男性,年龄40-58岁。术前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2例,重症肝硬化11例。10例行原位经典式肝移植,3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所有胆管吻合方式为胆总管端-端吻合。移植后至首次MR检查时间15d-1年。所有患者对检测项目均知情同意。方法:1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均用磁共振快速自选回波序列及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序列常规扫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各序图像特点。主要观察指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重建胆道和胆道并发症的显示。结果:3例患者胆管管径正常,吻合口无狭窄。1例厚层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胆管未显影。胆管扩张8例;胆管狭窄5例;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管残端黏液囊肿2例;T管拔管后胆漏1例;排斥反应2例。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不仅可显示肝移植术后外科重建胆道的影像,而且可准确、快速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