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第十章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一、目的、要求熟悉开窍剂的定义、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安宫牛黄丸、玉枢丹;熟悉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了解小儿回春丹、行军散。二、主要内容开窍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凉开、温开及其代表方。三、各节提要 1.凉开:凉开剂适用于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其他如中风、痰厥及感触秽浊之气、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证有热象者亦可选  相似文献   

2.
第十章开窍剂《方剂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章的要求是:1.熟悉开窍剂的定义、分类及应用注意。2.掌握:安宫牛黄九、苏合香丸。3.熟悉:玉枢丹、紫雪、至宝丹。4.了解:小儿回春丹、行军散。本章首先介绍了开窍剂的定义、分类、适应证候与使用注意。神昏不省人事有虚实之分,本类方剂只适于窍闭  相似文献   

3.
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三方均属开窍剂,是治疗重危急症的常用成方,中医大专教材《方剂学》《内科学》及《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等均认为三方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下简称《局方》)。笔者查考有关文献后,认为上说非是,三方源出均早干《局方》,兹考证如下。一、至宝丹出自《灵苑方》考至宝丹,实出自沈括编著的《灵苑方》,原名至宝膏。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卷八惊热门引载《灵苑方》治小儿惊热三方。其中一方为至宝膏,云:“至宝膏:生犀、生玳瑁、琥珀、牛黄、朱砂飞、雄黄飞各一两,金银箔各五十片、龙脑、麝各一分,安息香酒  相似文献   

4.
张子和方药学术要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璠 《光明中医》2002,17(6):38-39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攻邪派宗师 ,是一个伟大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对中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略述其学术观点 ,以期有益于今日方药学发展 ,以期对临床方药的应用有新的启迪。1 发展七方十剂理论张子和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共录方 441首 (不含《三消论》中 8方 ) ,开宗明义第一篇 ,即是“七方十剂绳墨订” ,是张子和论述方剂理论的重要文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颇大。张子和“七方”方剂分类法 ,远绍难内 ,近承成无己 ,又受河间之…  相似文献   

5.
紫雪散(丹)为临床常用芳香开窍剂,源于《千金翼方》。功能清热解毒,镇痉开窍。主治温热病热陷心包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口渴唇焦及小儿热盛惊厥等症。历代医家常用于小儿麻疹、斑疹伤寒等病。近代用于流脑、乙脑、中毒性菌痢、肝昏迷  相似文献   

6.
方论,是指研究方剂的配伍理论和配伍方法,包括方名解释,源流关系,运用宜忌,以及方剂之间比较等论著。宋以前方书,仅记载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等,方论自金·成无己开始。清·柯琴著《制方大法》、《伤寒附翼》,对仲景制方原理,有重要发挥。至于吴昆的《医方考》、汪昂的《医方集解》、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张秉成的《成方便读》,均是方论的代表之作。解放后,各地中医院校为了教学需要,编写了多种方剂书籍,对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将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方论著作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安宫牛黄丸一方出自《温病条辨》,具有清热解毒、芳香开窍、豁痰醒神的功效,为治疗邪热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而致高热、神昏、谵语、抽搐等症的有效方剂。但由于该方药源  相似文献   

8.
<正> 中医方剂名目繁多,除具有药味增减、药量增减、药物配伍、剂型更换等变化特点外,有许多方剂方名虽相同,但药物组成、功能、主治却完全不同。了解这些方名相同而易于混淆的方剂,对业医者十分必要。举例如下。柏子仁丸同此方名之丸剂有二。一为经产之剂,一为收涩之剂。经产之剂出自宋代陈自明之《妇人大全良方》,方药组成是:柏子仁、牛膝、卷柏、泽兰、续断、熟地,有补血通经之功,用于治疗妇人血少经闭证。收涩之剂出自南宋许叔微之《普济本事方·卷六》,方药组成是:柏子仁、人参、白术、牡蛎、麻黄根、半夏、五味子、麦麸、枣肉。有养心清热、收敛固表之功,主治阴虚盗汗证。  相似文献   

9.
四物汤小考     
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四味药组成,是临床妇科病的常用方剂。故《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妇科心法要诀》曰:“妇人血病主四物,归芎白芍熟地黄,血瘀改以赤芍药,血虚易用生地黄”。并注四物汤乃妇人经产一切血病通用之方,故主之也。《中国医学大辞典》、《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高校方剂教材均以《和剂局方·卷之九·治妇  相似文献   

10.
浅谈经方方元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方”一词首见于西汉·刘向父子编撰的《七略·方技略》,后被东汉·班固收载于《汉书·艺文志》一书中,原指利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方剂,现在则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这种概念的演化也侧面反映出《伤寒》、《金匮》方历经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地位日益稳固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攻邪派宗师 ,是一个伟大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对中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略述其学术观点 ,以期有益于今日方药学发展 ,以期对临床方药的应用有新的启迪。1 在继承中求创新张子和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共录方 44 1首 (不含《三消论》中 8方 ) ,开宗明义第一篇 ,即是“七方十剂绳墨订” ,是张子和论述方剂理论的重要文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 ,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颇大。张子和“七方”方剂分类法 ,远绍难内 ,近承无已 ,又受河间之影…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方剂分类,历来推崇“七方”、“十剂”之说。“七方”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大、小、缓、急、奇、偶、复。至宋成无己在他的《伤寒明理论》中才明确提出“七方”之名。“十剂”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出自北齐徐之才的《药对》,也有人认为出自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但两书均已佚失,无从查考。据《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医述》等书记载,“十剂”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相似文献   

13.
刺血精义     
刺血,也称刺络。它是根据“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难经·第二十八难》)的治疗原则而直接针刺于络脉,并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古人对刺血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黄帝内经》中有30余篇谈及刺血,尽管零星分散,然而对于刺血的依据、作用、方法、临床运用、注意事项等,阐述得非常清楚,并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具体刺法。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刺血具有泄热开窍,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对高热、神昏、中暑、癫狂、头痛目疾、急性扭伤、丹毒、喉痹、风湿痹痛等属热属实的病证,可引起“先行宫”的治疗作用,《素问·血气形志篇》所谓“凡  相似文献   

14.
七方十剂理论在宋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方、十剂是方剂学中两种重要的方剂分类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七方现知最早见于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它在宋代医学教育中广为运用;十剂源于唐代陈藏器的药之大体十种,在北宋《圣济经》中,其概念由药之种扩大为剂。七方十剂对后世方剂功效分类有很大的影响。文章重点论述了七方十剂在宋代的发展,并试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方剂分类《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又说:“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这说明立法处方,应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适当地配伍药物,斟酌剂量。后人引申其意,定名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七方中除复方外,都是相对而言的。以后,又有“十剂”的分类。关于十剂的来源,最初是指药物的功用而讲的,如《雷公药对》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后人借用为方剂的分类,如宋代《明理论》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现将“七方”、“十剂”(指药物功能而  相似文献   

16.
明目地黄丸方初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明目地黄丸方乃中医眼科治疗内障眼病之最常见方剂之一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现将它的处方沿革 ,药味组成 ,功能主治等有关问题分述如下 ,以供同道参考。为了搞清以上问题 ,先后查阅了如下书籍 ,计有王云凯等主编《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1〕,谢利恒著《东洋医学大辞典》〔2〕,冷方南主编《中国基本中成药·一部》〔3〕,杨维周编《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4〕,廖品正主编五版教材《中医眼科学》〔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 0 0 0年版〔6〕,张民庆主编《临床方剂丛书·五官科病实用方》〔7〕。查阅结果有 4张同名而药异的明目…  相似文献   

17.
<正> “大方”考其意义有五:药味多;药力雄猛;药量多;药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下焦重病等,此议“大方”乃指药味众多的方剂。《素问·至真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之说,以此推之,超过“中方”(九味药)的方剂即属“大方”。“大方”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追溯历史,最初的方剂都是比较简单的,《内经》载方13首,最大的处方由四味药组成。医圣张仲景所  相似文献   

18.
<正> 源流发展本方原为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四逆散及《金匮要略》中当归芍药散之衍变方。最早始载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科摘要》加味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中的黑逍遥散,均由本方加减化裁而成。此方列为和解剂,是调和肝脾之要方。主治肝郁气滞、肝脾不和、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诸证。应用范围很广。内、妇、外、眼等各科疾病,均可根据病情进行加减治疗。方剂组成及方义分析原方由柴胡、当归、杭芍、白术、茯苓、甘草组成。方中除甘草一味用量为15克外,其余诸味用量均为30克。共为粗末,每服6克,水一大杯,煨生姜一块切碎,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刻。近代多改用水煎剂或几剂服用。作水煎时,笔者常用量,柴胡、当归、杭芍、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薄薄各4.5克,生姜6克。  相似文献   

19.
孙虹 《吉林中医药》2005,25(7):52-52
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能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固涩剂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及《伤寒明理论》“涩可固脱”的原则而立法,但由于病因之异、病位之不同和病证表现有别,其治疗方法及药物配伍也有不同。本文仅就方剂教材中所选固涩剂的配伍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1.我国第一部外感热病的专著是《伤寒论》。 2.最早创六经辫证者是((伤寒论》作者张仲景。 3.最早整理《伤寒论》者是晋·王叔和。 4。最早注解《伤寒论》者是金·成无己。5.最早校正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者是宋·林亿。 6.最早以分类归纳法研究《伤寒论》是喻昌。 7.《伤寒论》方剂中使用最多的药物是甘草。 8.《伤寒论》中药味最多的方剂是麻黄升麻汤,14」味药。 9.《伤寒论》中的方剂,以桂枝类方RlJ最多。《伤寒论》之最@张安富$重庆江津造纸厂卫生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