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无黄疸性肝炎类似祖国医学的胁痛、肝郁、肝胃不和、湿热、瘀血、症积等症.本文着重讨论该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1、感受湿热之邪,郁而不达,蕴结在里,脾胃受困;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故见纳呆、身困等证.2、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以致脾虚湿困;或郁而化热,湿热困阻,均可出现脘腹胀满、纳呆、便溏等证.3、肝为五脏之一,与胆相通,藏血而主疏泄.若湿热之邪炽盛,郁阻肝胆,或暴怒郁结,常导致肝失疏泄.由气及血,迫使胆汁不循常道,发为黄疸;若胆汁不外溢则不发黄疸,出现头眩、头胀、胸闷、口苦、易怒、脉弦等证.4、肝阴亏损:肝体阴而用阳,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可因湿热久羁,或气郁化火而耗伤肝阴.表现低热,肝区疼,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便结,舌红无苔等证.5、瘀血内阻:因湿热阻遏肝气,肝失条达而  相似文献   

2.
肠道疾病的主要症状有腹痛、泄泻、便下脓血及便秘等。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肠主转输清浊、大肠主传送糟粕,这些脏腑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精微的输布。若因外感寒湿热邪,内伤情志饮食,致使脾、胃、大小肠的功能障碍,运化失常、则可表现为大便异常、或泄泻、或便秘、或便下脓血。同时,脾、胃、大小肠均居于腹中,这些脏腑因外感内伤而致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不足以温养,又能产生腹痛。此外,肝气横逆,克伐脾土,或肾阳虚衰,不能暖脾,均可导致脾运失健而泄泻、腹痛。肠道疾病的常见证型有大肠湿热、肠腑实热、  相似文献   

3.
“见肝治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医家治未病之共识,由此推理,则脾之为病,亦可从肝论治。笔者据此临证试治,得益匪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一、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肝为风木之脏,藏血而主升发、疏泄,脾为中土,统血而主升清、运化。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光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本而达也。”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反之肝的疏泄功能失职,致横逆犯脾,则脾失健运。而脾蕴湿热或寒湿壅滞,常可致肝失条达。其次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相似文献   

4.
外感疫毒与内伤七情、酒食、房劳均可致肝胆损伤,使其疏泄功能失常,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其病位主要在肝胆,由于肝胆疏泄失常而影响脾胃运化。受五行学说取象类比说理方法的支配而形成与湿、脾相关的黄疸病机,理论认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滥而发生黄疸,其病位主要在脾,由脾及肝。对黄疸病机的认识不同其病证诊断和治疗大法的确立也将有别。  相似文献   

5.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胆为六腑之一,为中精之府,肝胆相表里.胆汁排泄,全赖肝之疏泄.若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或湿热毒邪犯肝胆,或饮食不节,湿阻中焦,均可影响肝之疏泄功能,以致胆液郁滞,胆腑不通,则为胆胀.出现右肋胀痛,口苦,甚则黄疸.  相似文献   

6.
3.4 顾护脾胃、是《伤寒论》治肝的整体性 肝藏血、主疏泄,关乎一身之气机;脾主运化,生气血,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运无力,则气血化生乏源,使肝失所藏,而阴不制阳,变生气郁化火诸证。故肝之疏泄,必赖阴血之濡养,才能舒展其用。而脾之运化,必须  相似文献   

7.
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气喘、咳血及胸痛等。中医学认为,肺主气。为宗气出入之所,司呼吸,为气机升降之枢,若肺受外邪或内伤而气机出入升降失常,则可出现咳喘、胸痛等症;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若脾土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聚湿生痰,上贮于肺,变生诸症;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若肾阴亏损,水不济火,相火妄动,则见咳呛咯血;此外,肝火偏亢,火邪迫肺,灼伤阳络,亦可引起咳血。  相似文献   

8.
概述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症状有呕吐、胃脘痛、呕血及吞咽困难等。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肝气横逆,致使中焦气机阻塞,胃失和降则生胃脘痛,胃  相似文献   

9.
家父郑玉麒年近七旬,行医教学五十余载,擅长治疗肝胆疾病和肿瘤,用药精简,疗效显著,我们有幸随诊,现将治疗肝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治疗肝胆疾病时更须顾护脾胃 慢性肝胆疾病多由湿热或疫毒侵袭日久,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横逆犯胃乘脾,以致脾升不健,胃降不和,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临床常见胁痛胀满,倦怠乏力,嗳气,纳呆,甚至呕恶,大便干稀不调,为肝郁脾虚,胃失和降之候。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胆囊炎属祖国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胁乃肝胆经脉循行之地 ,胆附于肝 ,肝胆同道 ,共司疏泄之职。肝藏血 ,肝藏精汁 ,而精、血实源于水谷之精微在气的作用下化生而成 ,注之于肝 ,肝胆受其血之濡养才能司其正常疏泄之职。然水谷之精微又赖胃之受纳、腐熟 ,脾之运化、转输 ,故前人有“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之说。同时肝气宜升 ,肝火宜降 ,然非脾气之上行 ,则肝气不升 ,非胃气之上行 ,则肝火不降。所以肝胆能司其正常之职 ,必赖脾胃之气机升降及运化功能的正常 ,故肝胆与脾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病因学来看 ,祖国医学…  相似文献   

11.
庞国明教授认为,黄疸之发病多因湿热邪气侵犯肝胆,使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畅,或瘀血内阻,肝脾不和,脾失健运,不能运化,导致湿邪内生。病变部位在中焦肝胆脾胃,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是在表还是在里,是脏腑传变还是六经传变,均需详辨。庞老师认为,治黄需保肝,肝健黄自安;治黄先治血,血和黄易灭;治黄需利水,黄随水自去;治黄需清热,热散黄自愈;治黄宜健脾,脾健黄自已;急黄需守神,神守黄散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2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因子分析.结果 ①本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女性居多,年龄在40~49岁和50~59岁者居多,病程分布以1~5年比例最高.②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及既往患有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③有寒热错杂并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气郁痰阻共7个证候因子.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虚实夹杂,虚证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实证为肝失疏泄、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或邪热湿浊、蕴阻中焦、胃腑滞满、胃挟胆逆.  相似文献   

13.
再论四逆散     
四逆散是疏肝理脾的代表方。对于由肝郁气滞、肝脾失调引起的胁肋胀痛(尤其是胁痛),食少纳呆,情绪抑郁或烦燥易怒,大便通泄等,用本方为主加减治之,其效甚捷。对于因热传里的四肢不温(热厥)以及精神因素引起的四末发冷(肝厥),本方亦能通过理肝而收到较好疗效。此外,四逆散与一般理气剂不同之处是:它既能疏泄肝气郁滞,使气机通畅,又可维护肝体。临床以本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衍化,可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肝胆、胃、十二指肠及妇科等方面的疾病。兹归纳如下。1治疗肝病对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比的患者,表现以胁…  相似文献   

14.
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及其临床症状,与肝脾关系十分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肝脾二脏对人体气机调畅,水液代谢,血液运行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甲状腺的病变多可归结为肝脾功能的失调,而临床采用调和肝脾之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损伤在肺结核病化学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率非常高,是常见的药物毒副反应;属中医学的胁痛、呕吐、黄疸等疾病的范畴.笔者认为:结核病的抗痨药物的治疗为攻伐太过,影响肝脏疏泄功能、脾胃运化功能以致肝郁脾虚,而出现一系列的症候群.在临床实践中,自拟逍遥愈肝汤治疗抗痨药物性肝损伤,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腹水是中医“四大绝症”之一 ,投之药石 ,难能奏效。然国家级名老中医罗克聪行医近60年 ,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拟定了“行气活血逐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 ,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病”范畴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颇多。罗老认为 ,该病是因肝、脾、肾三脏受损 ,气血水互结而成。肝主疏泄而藏血 ,脾主运化而统血 ,肝伤则气机郁滞而血失调畅 ,致瘀痹络脉 ,脾属土而能制水为津液化生转输之枢 ,肾蒸腾气化而主水 ,司膀胱开合 ,为水液代谢之功力所在。肝气犯脾 ,损及化源 ,脾之转输不利 ,脾虚则津液不…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在中医归属"胁痛"、"积聚"、"肝痞"等范畴.多因嗜食肥甘厚味、过度饮酒,痰湿内生困脾,致脾失健运,而致脂肪堆积于肝脏导致肝脏功能的损伤.王老认为其发病与中医理论中的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密切相关;各种外来因素(病毒、酒精和肥甘厚味等不合理的膳食)也是造成肝脏损害形成脂肪肝的基础.王孟英提出:"过逸则脾滞,脾气因滞而少健运,则饮停聚湿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中老年人肾气渐虚,水不涵木,或火不温土,则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液积脂凝血脉而肥胖,聚于肝脏则成脂肪肝[1].  相似文献   

18.
<正>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寒、湿、热、痰、食积、气滞、血瘀、情志、虚损等因素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胃病的发生,与肝脾颇为密切。肝得疏泄,则脾(升)运、胃(降)和;肝失疏泄,则脾壅胃塞,此谓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主纳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气不升,气机阻滞,必碍胃通降浊气的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在脏  相似文献   

19.
谈治肝安胃     
胃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症状多以胃院部胀痛为主,或兼见两胁胀痛,或喷气、嘈杂、呕逆、食不下或黑便等。往往虚实并见,寒热兼有,病情复杂。在治疗上或主温散,或主攻下,或单纯进补,或见症用药,虽可暂时获效,但仍难中征结。土需木疏,木需土荣:从正常生理角度来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三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康容川《血证论》指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这说明胃之受纳,靠脾之运化,脾之运化,则靠肝之疏泄;而肝之疏泄功能,又要靠脾胃水谷之精微以…  相似文献   

20.
<正>肝脾相关理论起源自《黄帝内经》及《难经》。《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肝脾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肝主疏泄与脾主运化的协调平衡。脾之运化得肝之疏泄方能运转自如,肝之疏泄功能亦有赖于脾之滋养。诚如黄元御《四圣心源》所言:“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后世医家对肝脾相关理论多有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