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诊治亚健康状态的优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文章首先论述了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和表现形式,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体质状态。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有:有症状无阳性检查发现和无症状有轻度阳性检查发现两种。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沿袭传统的四诊,其中舌诊、脉诊和面色诊等体征诊断尤其有特别的意义,辨证方法上以病性辨证和脏腑辨证为主。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手段丰富多彩且疗效很好,除了方药以外,针灸、推拿、导引、食疗、气功都可选用,调摄情绪、注意生活起居、适度劳逸、合理的饮食对亚健康状态的辅助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亚健康防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分析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及机理,阐述中医理论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系。结果: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以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防治亚健康,疗效显著。结论: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安全有效,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无器质性病变却有各种不适感,其中以心理症状为主的为心理性亚健康状态,它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不引起重视可能诱发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文章以中医藏象学说中五脏与情志活动的关系为理论基础,探讨中医健身方法“八段锦”对心理亚健康的调节作用。八段锦功法能强健五脏,通过改善五脏功能,起到调整人体不良情绪,调节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作用,以期为心理亚健康提供新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4.
亚健康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的状态。中医则称亚健康为“未病”和“欲病”等,但从症状上看,亚健康与中医“虚劳”的某些症状十分类似。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世界人口的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动态的变化的中间状态。本文对“治未病”及亚健康含义进行了深入阐述,探讨了亚健康、未病与体质的关系以及亚健康心身干预的原则,最后论述了如何借助中医辨证,来调整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治未病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  郭彩霞 《山西中医》2010,26(1):60-61
分析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探讨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的关系及“治未病”学说对亚健康状态防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亚健康状态是指以机体与心理不适为主而检查却无疾病的状态,属于中医体质偏颇的范畴。中医治疗亚健康状态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调理体质可使这种状态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卵巢早衰是指妇女40岁以前,因某种原因引起闭经、少经、不孕的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状态的自然闭经,属中医“闭经”、“早发绝经”、“脏躁”、“断经前后诸证”、“不孕”、“月经后期”等范畴。中医治疗卵巢早衰有副作用小、疗效相对稳定的优势。我们以补。肾为主治疗卵巢早衰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医应对亚健康状态之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岑瑞深 《国医论坛》2003,18(3):44-45
1 亚健康概念 ,进一步拓展中医学术新领域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 ( WHO)提出的一组临床症状 ,介于健康与疾病边缘状态 ,又称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这是一种现代文明病 ,仪器检查无阳性及器质性病变 ,但又存在频繁出现的不健康的生理状态。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是现代健康的新思维、新理念。现代医学认为 ,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生活节奏加快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加重 ,饮食不规则 ,结构不合理 ,过度疲劳 ,睡眠不足 ,人体自然衰老等 ,因其涉及多学科、多系统 ,故对其诊治颇为棘手。中医无亚健康状态之称…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约7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下。这些人常感到食欲不振、头痛、失眠、心绪不宁、精神萎靡、疲劳、健忘及性功能障碍等,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器质性病变。选用食疗是调整“亚健康状态”的最佳方法。以下介绍几种调理“亚健康状态”的食疗方。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的思想一直贯穿在祖国医学中。本文通过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病前期的亚健康状态,运用中医方法探讨对骨质疏松症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防治,以期将骨质疏松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2.
"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的设计思想与内容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健康是国内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从2001年到2005年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亚健康人耄中医基本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课题组研制了亚健康状态的测量问卷,该问卷研究的目的、问卷内容和应用方法,为亚健康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涛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29-30
1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虽无亚健康这一名词,但对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早有研究,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论述正是今人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对亚健康状态的很好描述。中医学认为机体是一个自身调节、自身平衡、自身恢复、自身建设的系统,早在《内经》云“阴平阳密,精神乃至……”人体正常情况下维持着阴阳气血,升降出入动静相对平衡状态。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  相似文献   

14.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4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功能失调造成持续性无排卵,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多数起病于围青春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不孕、多毛、肥胖以及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闭经”、“崩漏”、“月经不调”、“不孕”范畴。西医检查有卵巢增大的特点,又似可属“瘸瘕”范畴。  相似文献   

15.
中医辨证保健是针对亚健康人群提出的一种中医理论指导和思想方法,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契合。但部分亚健康人群常无明显伴随症状或异常体征,存在无证可辨的情况,难以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微观辨证作为传统中医四诊的延伸和发展,可以从微观层面识别亚健康状态,辅助中医辨证,从而提高中医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对目前亚健康状态的微观指标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微观辨证在辨证保健中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帮助微观辨证在中医辨证保健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当时的“整体观”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也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整体思维”。而亚健康作为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其概念的界定、临床表现、诊断、病因分析、调治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中医整体思维的影响。文章主要探索了在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的“整体观”哲学思想和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中医“整体思维”以及在中医“整体思维”指导下的亚健康的概念界定、临床表现、诊断、病因分析和调护,以利于亚健康的调治,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部分人群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调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北京市部分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症状分布及亚健康人群的中医基本证候,为制订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15家单位中筛选出一年内进行过健康体检的非疾病人群,采取问卷调查与中医临床专家现场访谈后进行中医证候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结果应用EpiData2.0进行数据录入,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身心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北京部分地区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为67.6%。亚健康人群身心症状以疲乏、身体疼痛、头昏沉等为主。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证候分布以虚证为主,其中又以阴虚证、气虚证为主;亚健康状态人群脏腑功能失调多见于脾脏、肾脏、心脏。结论了解和分析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身心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对今后亚健康状态的中医预防、干预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闭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西医主张非生理性停经6个月始能诊断为闭经,中医则从“治未病”的观点出发,以停经超过3个月者为闭经。  相似文献   

19.
高催乳素血症(HPRL)是指血清催乳素(PRL)〉25ng/mL,伴有月经稀发、闭经、溢乳和不孕或乳房胀痛、乳房结块而确诊,是妇科疑难重症之一。中医古籍对本病无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月经后期、闭经、乳汁自出、不孕、乳癖等疾病范畴。近年来,随着血液放射免疫检查(RIA)的应用和普及,本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目前西医主要用溴隐亭治疗,  相似文献   

20.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系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持续性无排卵引起的疾病,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之一,也是妇科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有月经不调、闭经、不孕、多毛、肥胖,以及双侧卵巢多囊性增大。本病属于中医学“不孕”、“月经后期”、“闭经”、“崩漏”、“瘾瘕”、“肥胖”等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