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的妇女和人乳头瘤病毒型别与宫颈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妇科及宫颈门诊就诊的发现宫颈脱落细胞异常者进行HPV分型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活检结果有异常的作为研究对象。结果病理诊断为不同级别宫颈病变共672例:其中LSIL(宫颈低级别病变)360例,HSIL(宫颈高级别病变)262例,宫颈鳞癌49例,宫颈腺癌1例。30-50岁是HSIL及LSIL的高发年龄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病例标本中共检测到15种高危型HPV亚型,25例HPV阴性(LSIL18例,HSIL5例,宫颈鳞癌3例),感染率为96.28%。在HSIL(宫颈高级别病变)病例组中HPV16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高危型,有统计学意义上差异(P<0.05)。结论 30-50岁是宫颈癌前病变高发年龄,应加强对这些妇女的临床筛查和管理。HPV16亚型是造成宫颈高度病变甚至癌变的主要基因型,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与电子阴道镜联合检测在子宫颈病变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1033例患者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HPV检查阳性56例,占5.42%,其中33例低危型(3.19%)、23例高危型(2.22%)。对HPV呈阳性的56例进行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异常阴道镜图像44例。与病理组织学对照,低危型HPV(慢性宫颈炎18例、CINI8例、CINII5例、CINIII2例);高危型HPV(CINI10例、CINII7例、CINIII3例、SCC3例)。结论采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技术辅助阴道镜检查,可以有效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和癌变的检出率,对于及时发现癌前病变,防治宫颈癌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子宫颈病变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和HPV亚型分布。方法选取本院妇科门诊448例行宫颈活检结果有异常病例,根据病理分为炎症组8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组108例,CINⅡ组97例,CINⅢ组90例,宫颈癌组65例。并对448例患者用检酸分子快速杂交技术进行HPV-DNA分型检测。结果 448例患者中有337例(75.2%)HPV检测呈阳性。HPV亚型感染频度由高到低前五位分别为16、58、33、52、18,单一HPV16型在5组中的感染率分别是5.6%、13.9%、28.9%、40.0%、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型同时感染者为68例,其中炎症组6例(6.8%),CIN I组21例(19.4%)、CINⅡ组21例(21.6%)、CINⅢ组18例(20.0%)、宫颈癌组12例(18.4%)。宫颈病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与炎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高危型HPV感染的阳性率升高,宫颈病变级别呈上升趋势。在妇科体检中应重视HPV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分型检测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0例HPV-DNA阳性且病理活检为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Ⅲ)患者进行手术或物理治疗,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行HPV-DNA检测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780例患者中常见HPV-DNA分型分别为16、52、58、18、33、31型;在CINⅠ患者中,HPV-52、58型检出率最高,在CINⅡ、CINⅢ、原位癌及浸润癌患者中,HPV-16型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20例治疗后随访1年,其中432例(83.08%)HPV—DNA感染患者3个月至1年内消退,88例(16.92%)HPV感染未消退,其中细胞学检查为正常或炎症48例(54.55%),ASC.US14例(15.90%),LSIL22例(25%),HSIL4例(4.55%);HPV持续阳性患者中细胞学检查异常均高于HPV阴性患者。结论宫颈病变患者最常见HPV基因型为16、52、58、18、33、31型,尤其是HPV-16型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77例经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证实的宫颈病变患者,其中重度炎症109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65例、轻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25例、中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35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30例和宫颈癌13例,分别对以上六组患者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实验行13种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检查、阴道镜下活检及宫颈锥切,将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重度炎症、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轻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重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癌患者感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者分别为17例、21例、77例、33例、30例和13例,感染率依次为15%、35%、61%、94%、100%和100%。结论宫颈病变程度越严重,13种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载量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载量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6例21~69岁妇女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2)进行HPV DNA检测,病毒载量由样本的相对光单位(RLU)与标准阳性对照(PC)之比来衡量。根据HR-HPV检测值将RLU/PC分为阴性(〈1)、低度载量(1~9)、中度载量(10~99)和高度载量(≥100)。宫颈病变按照病理诊断分为宫颈炎、CINⅠ级、CINⅡ~Ⅲ级、宫颈癌(SCC)。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发展,中、高度载量病例所占比例增加(宫颈炎组30.61%,CINⅠ组83.33%,CINⅡ~Ⅲ组90.48%,SCC组100%)。结论宫颈HR-HPV病毒载量是影响宫颈病变及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数据库建立与宫颈病变的预防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宫颈病变病例76例作为对象,完成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建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检测与数据库,根据TCT检查结果异常和HPV检查证实为单一高危型HPV感染的,行电子阴道镜及宫颈活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随访1年观察整合态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进展为宫颈高级别病变的患病率探讨宫颈上皮中整合态HR-HPV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96例HR-HPV组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组中宫颈脱落细胞中HR-HPV DNA的整合状态。结果①2组进展为高级别的宫颈病变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宫颈病变有关因素的分析中,整合态HR-HPV感染时发生宫颈病变的危险度增加。结论整合态HR-HPV感染为引起宫颈高度恶性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及液基超薄层细胞检测技术(TCT)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2例妇女进行TCT检测并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技术进行HPV检测,其中TCT结果≥非明确意义不典型鳞状细胞(A SCU S)或HPV(+)者行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187例以及同期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术的妇女107例术前全部做HPV及TCT检测,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结果:若将TCT结果≥A SCU S,病理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 INⅠ)确定为阳性,应用HPV检测的阴性预测值高于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将TCT结果≥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 IL)确定为阳性,病理结果≥C INⅡ确定为阳性,HPV检测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高于TCT检测,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低于T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LS IL,病理≥C INⅡ为阳性与TCT≥A SCU S,病理≥C INⅠ为阳性的评价指标分析,HPV检测的灵敏度、两种检测方法的阴性预测值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将HPV检测作为宫颈病变筛查的第一步,它是可靠的阴性预测值,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进展。方法阐述HPV基本定义以及致癌基因E6和E7对人体免疫功能和宫颈癌浸润转移的影响。分析HPV E6/E7 mRNA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传统HPV E6/E7 mRNA检测法存在的弊端,分析Aptima HPV检测方法和PreTect HPV检测法的原理、应用范围以及价值。结果临床可根据致癌基因E6和E7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判断该病毒是否具有致癌的活性。对稳定性较差的单链RNA,采用传统的HPV E6/E7 mRNA检测方法,存在较高的假阴性率。Aptima HPV检测法以截点S/CO≥1 Copy·mL~(-1)判定为阳性,其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高。PreTect HPV检测法仅适用于对科研或个别人群进行检测,不适用大范围的HPV筛查。结论 Aptima HPV检测法能提高检测的准确率和特异度,降低了假阳性的发生,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PreTect HPV检测法适用于科研或者个别人群进行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运洪  崔晓阳  夏勇武 《肿瘤药学》2020,(2):214-219,231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区某医院及其所覆盖的社康中心就诊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年龄及基因亚型分布的最新数据,以期为建立和完善当地女性HPV监测、HPV疫苗开发和宫颈癌防治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最近1年内在我院总部及其所覆盖的29个社康中心接受宫颈HPV检查的12658例女性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10组(每5岁为一组),采用PCR-膜杂交法检测28种HPV基因亚型。结果12658例检测样本中,HPV阳性2202例,总感染率17.40%。HPV亚型感染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HPV52、HPV16、HPV58、HPV51和HPV53。低危型、疑高危型、高危型感染率分别为6.56%(830/12658)、1.88%(238/12658)和15.67%(1984/12658)。16~20岁年龄组女性HPV感染率(48.44%)及HPV高危型感染率(58.59%)均最高,46~50岁年龄组女性HPV感染率(12.26%)及HPV高危型感染率(9.75%)均最低。多重感染方面,以单一基因感染为主,感染率为12.68%(1605/12658),两种基因型感染率为3.38%(428/12658),三种及以上基因型感染率为1.34%(169/126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就诊女性HPV感染以高危型为主,年轻组(16~25岁)和中老年组(≥56岁)为高发人群,临床应采用针对性措施,推广HPV多价疫苗的应用,同时加强对年轻女性和中老年女性的卫生宣传、保健教育等工作以及对病毒感染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类型。方法收集清远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妇女120例,通过PCR和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进行HPV-DNA检测,分析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类型。结果 CINⅠ患者46人,CINⅡ患者48人,CINⅢ患者17例,宫颈癌患者9例均为HPV-DNA检测阳性,其中16型46例、52型22例、58型16例、56型11例、33型10例、18型7例,11型、35型、42型、43型、53型、66型、68型和73型各1例。结论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类型中以高危型为主,尤其是16型,占38.3%;其次为52、58、56和33型,分别占18.3%、13.3%、9.17%和8.3%。  相似文献   

13.
梁欣  黄锐  吴绮霞 《肿瘤药学》2013,(5):353-35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妇科门诊进行宫颈病变检查的患者2290例,检测所有患者高危型HPV-DNA的载量并对其宫颈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结果 2290例宫颈病变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慢性宫颈炎占93.58%;Ⅰ期癌前病变占1.83%;Ⅱ期癌前病变占1.62%;Ⅲ期癌前病变占1.79%;宫颈癌占1.18%;537例患者高危型HPV-DNA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为阴性。慢性宫颈炎、Ⅰ、Ⅱ、Ⅲ期癌前病变、宫颈癌的高危型HPV病毒负荷量的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35~0.15 pg·mL-1、38.52~0.20 pg·mL-1、516.89~3.88 pg·mL-1、420.82~16.66 pg·mL-1、1243.81~14.53 pg·mL-1。与宫颈炎患者比较,Ⅰ、Ⅱ、Ⅲ期癌前病变、宫颈癌患者的病毒负荷量显著升高(P<0.05)。Ⅰ期癌前病变患者的病毒负荷量显著低于Ⅱ、Ⅲ期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P<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1285例志愿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以及常见的21种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自愿报名方式募集20—74岁广州市市区女性居民进行的宫颈癌筛查。志愿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宫颈细胞学。完成宫颈细胞学检查(liquid—cytological test,LCT)后细胞残液应用导流杂交方法进行HPV基因分型。结果1305例志愿者中,有1285例符合入选条件并且同时完成LCT和HPV检测,20~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5组分别有358、307、246、240、134例。HPV阳性228例,总体检出率为17.7%,标准化感染率为16.5%,其中高危型HPV检出率为13.1%,低危型检出率6.2%,混合感染检出率为3.0%。不同年龄段的总HPV检出率分别为23.2%、16.0%、17.9%、15.0%和11.9%,20—34岁组与其他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12.26,P值〈0.05);高危型HPV检出率分别为17.3%、13.4%、13.8%、8.7%和8.2%,20—54岁组与〉54岁组比较有统计学统计学差异(x^2=9.75,P值〈0.01);低危型HPV检出率分别为8.4%、3.9%、5.3%、7.1%和6.0%;混合感染检出率分别为5.3%、2.3%、1.6%、2.5%和2.2%,各组无统计学差异。前5位的HPV亚型是52、31、16、58和53型,其检出率分别为3.9%、2.5%、1.9%、1.9%和1.7%。结论与国内同类研究比较,本研究人群的HP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HPV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前5位的HPV亚型是52、31、16、58和53型,不同于其他文献报道的16/18为主要亚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番禺区8000例妇女宫颈HPV检查结果,了解番禺区妇女宫颈HPV感染率、亚型分型、年龄结构及宫颈病变情况。方法对8000例受检者进行HPV—DNA检测、对感染病例进行宫颈TCT检查及阴道镜病理检查。结果HPV感染为炎症和尖锐湿疣9例,年龄25.42岁,主要感染型:6、11。病变级别分组为CINI4例,年龄26—34岁,主要感染型:18、31、33。CINI/、III11例,年龄24—57岁,主要感染型:16、58、33、52、51。原位癌1例,年龄43岁,主要感染型:31、33。结论HPV感染的发生率有年轻化趋势,20~30岁、30~40岁、40~50岁3个年龄段为妇女宫颈病变的发病高峰期;HPV感染亚型中,低危型为6、11,高危型为16、18、31、33、51、52、58,且33型为番禺区主要高危型;多重感染与宫颈癌病变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包皮环切术对男性高危型HPV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十年间普外门诊行包皮环切术的患者临床资料276例,另取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包皮过长而未行包皮环切术的健康男性276例作为对照。HPV-DNA分型基因芯片检测高危型HPV病毒的表达。结果 552例受试者中共检测到高危型HPV感染157例,感染率为28.4%。治疗前治疗组感染80例,感染率为29.0%;对照组感染77例,感染率为27.9%,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包皮环切术后2年,治疗组高危型HPV感染率从29.0%减少到11.9%,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为29.3%,与治疗前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包皮环切术可以预防男性高危型HPV的感染,值得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邓春霞  苏光  高立亚 《医药世界》2010,(11):1371-137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2007-02-2008-06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疑为HPV感染或宫颈病变的841病例进行HPV分型检测和液基细胞学检查,对细胞学诊断异常或HPV检测为阳性的病例进行阴道镜活检。结果 HPV检测阳性率为43.28%,液基细胞学诊断异常占45.30%。组织学诊断阳性≥CINI中HPV与细胞学检测阳性率均大于75%。结论 HPV分型检测联合液基细胞学和组织学更能有效地筛查宫颈病变细胞,为临床防治宫颈癌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伟  黄晓园  庄亮  王薇  朱涛  李箫  马丁 《医药导报》2006,25(4):306-308
目的探讨应用氟尿嘧啶(5 FU)进行宫颈乳头状瘤病毒(HPV)高危型感染早期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和HPV DNA分型检测进行宫颈HPV高危型感染的筛查,选取细胞学异常和HPV高危型阳性6个月未自然转阴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氟尿嘧啶可吸收缓释药膜的局部干预治疗。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治疗。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TCT及HPV DNA 水平。结果治疗组HPV病毒负荷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于治疗第3个月时病毒转阴5例(20.0 %),第6个月时CINⅠ级患者出现病理逆转13例(52.0 %),对照组仅出现逆转2例(8.0 %),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CIN Ⅰ级的HPV高危型感染患者,采用氟尿嘧啶可吸收缓释药膜治疗,可促使HPV病毒负荷量的降低,甚至清除。  相似文献   

19.
孙丽君  王楠 《贵州医药》2011,35(10):883-887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各亚型在贵州省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宫颈癌患者中的型别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145例贵州省少数民族宫颈癌患者石蜡组织标本中的HPV 21种亚型(包括13种高危亚型、5种低危亚型和3种中国人群常见亚型)进行检测,并对HPV感染率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四价疫苗不良反应的信号挖掘分析,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2006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共52个季度的报告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采用ROR法和PRR法共得到3885个信号,二次筛选后得到47个信号,其中新的不良反应信号数14个。结论挖掘到HPV四价疫苗信号较强,新的不良反应信号集中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全身性损伤、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与皮肤及其附件类疾病,可为后续临床用药监护提供参考,并采取相应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