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表现出多分化潜能,在移植到缺血损伤脑内可存活并且部分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目的:观察小鼠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缺血小鼠脑内对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全骨髓法分离β-Gal转基因小鼠总骨髓细胞,采用反复转移非黏附骨髓细胞的培养法收集纯化的第3代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0只C57BL/6J小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区组法分为2组,造模后7d,细胞移植组将第3代非黏附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悬液3μL定向移植到小鼠脑损伤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28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连续8d。结果与结论:在定位航行实验中细胞移植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总路程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O.05),空问探索实验中细胞移植组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提示非黏附骨髓干细胞移植能够提高脑缺血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不断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并且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表现出一定的多分化潜能.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对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的影响,及其在体外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 方法:分离小鼠双侧股骨、胫骨,全骨髓法分离总骨髓细胞,采用反复转移非黏附的骨髓细胞培养法纯化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5代总骨髓细胞和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神经细胞诱导液培养2周.观察非黏附骨髓细胞产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能力,表皮生长因子对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影响,甲苯胺蓝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总骨髓细胞、反复转移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够不断产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处理后,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效率明显增高.诱导2周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总骨髓细胞和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神经细胞特异性蛋白NeuN和NF-200;经甲苯胺蓝染色在部分细胞中可见神经元特异性标记尼氏体.证实表皮生长因子可有效促进小鼠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效率,经反复转移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替代受损组织,并可分泌生长因子和营养因子来促进其体内细胞的存活和分化。实验将体外扩增和Hoechst33342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缺血性大鼠侧脑室内,观察干细胞在大鼠脑内的生存、迁移、分化情况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7-06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科研部完成。①取体质量120~160g的SD大鼠用于制备移植细胞;另取80只体质量250~300g的SD大鼠用于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应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及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染料Hoechst33342标记。③将造模成功的75只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15只;磷酸缓冲液组30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30只,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大鼠缺血侧脑室中。④术后1,3,6,12,24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33342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内的生存和迁移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结果:①细胞移植后6d,12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磷酸缓冲液组(P<0.05)。②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并向缺血区域迁移。③移植第24天Hoechst33342/微管相关蛋白2、Hoechst3334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细胞占Hoechst33342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为(10.45±1.35)%,(8.73±1.38)%。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中存活,并向缺血区域附近迁移,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同时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被认为是胶质细胞的分裂原。目的:以双重荧光标记验证静脉移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及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7/2006-03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移植至实验性脑缺血大鼠体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注入相同体积的DMEM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应用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及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重荧光标记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比较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移植7d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内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P<0.05),两组间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7d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可在脑内缺血区存活,并分化为比例更合适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挥神经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被认为是胶质细胞的分裂原。目的:以双重荧光标记验证静脉移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及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7/2006—03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移植至实验性脑缺血大鼠体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注入相同体积的DMEM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应用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及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重荧光标记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比较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移植7d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内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P〈0.05),两组间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7d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可在脑内缺血区存活,并分化为比例更合适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挥神经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一些研究者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标记,并利用MRI技术对标记细胞肝内、肾内移植后进行初步的活体示踪,但是,对于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其存活、增殖以及分化是否有影响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其存活、增殖以及向神经细胞的分化是否有影响.方法:使用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普鲁上蓝染色法鉴定其标记率、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MTT法检测标记干细胞的细胞增殖活力,以1 mmol/Lβ-巯基乙醇及无血清DMEM培养液体外诱导标记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奠定诱导后细胞、再次使用普鲁上蓝染色法鉴定神经细胞内的铁颗粒.结果与结论:普鲁士蓝染色对干细胞的标记率接近100%,锥虫蓝染色显示标记细胞的存活率为97%:MTT法检测发现标记干细胞的增殖活力与未标记干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β巯基乙醇诱导后大部分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再次普鲁士蓝染色显示铁颗粒位于神经细胞的细胞浆内.提示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于干细胞的存活、增殖以及向神经细胞的分化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替代受损组织,并可分泌生长因子和营养因子来促进其体内细胞的存活和分化。实验将体外扩增和Hoechst33342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缺血性大鼠侧脑室内,观察干细胞在大鼠脑内的生存、迁移、分化情况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12/2007—06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科研部完成。①取体质量120~160g的SD大鼠用于制备移植细胞;另取80只体质量250~300g的SD大鼠用于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应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及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染料Hoechst33342标记。③将造模成功的75只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15只;磷酸缓冲液组30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30只,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大鼠缺血侧脑室中。④术后1,3,6,12,24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33342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内的生存和迁移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 结果:①细胞移植后6d,12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磷酸缓冲液组(P〈0.05)。②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并向缺血区域迁移。③移植第24天Hoechst33342/微管相关蛋白2、Hoechst3334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细胞占Hoechst33342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为(10.45±1.35)%,(8.73±1.38)%。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中存活,并向缺血区域附近迁移,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同时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前发现,除了神经干细胞、骨髓或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嗅神经鞘细胞以及胚胎干细胞和脐血干细胞以外,皮肤来源、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许旺细胞、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均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体内标记示踪以及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和影像学等检查显示,移植后的干细胞在神经系统内可以迁移,在病变部位聚集、存活、分化成为神经前体细胞或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别表达其特征性标志物,并与周围组织整合,轴索再生并有新的髓鞘覆盖,使病变的囊腔缩小,宿主的感觉/运动功能改善。神经营养因子在干细胞的培养、增殖、分化以及轴索的再生和再髓鞘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日龄C57BL/6小鼠60只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安慰剂组和干细胞组, 每组15只小鼠。缺氧缺血组、安慰剂组和干细胞组均进行缺氧缺血模型制备, 假手术组仅颈部切口后缝合。安慰剂组造模完成后用脑立体定位仪下在前囟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液, 干细胞组造模完成后用同样的方法在同一位置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组移植7 d后, 取4组小鼠的脑组织, 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脑组织超微结构,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4组小鼠左侧脑皮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表达情况, 并进行比较。结果干细胞移植7 d后, 干细胞组神经元形态改善, 神经纤维肿胀减轻。干细胞移植7 d后, 皮质区神经元的表达存在组间差异[F(3, 8)=88.080, P<0.05], 干细胞组小鼠左侧皮质神经元表达显著多于缺氧缺血组和安慰剂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7 d后, 皮质区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存在组间差异[F(3, 8)=11.331, P=0.003], 干细胞组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显著低于缺氧缺血...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性疾病致死、致残率高,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少,效果欠佳。神经细胞替代治疗能够重建神经传导环路,恢复部分神经功能,机制可能在于:移植到宿主体内的干细胞能够分化成为功能性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替代己死亡的神经元的部分功能;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改善缺血坏死区的局部微环境如炎症、组织坏死及神经胶质瘢痕等。动物实验研究中治疗脑缺血的干细胞来源主要有人胚胎干细胞、人脐带血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细胞等。目前细胞替代疗法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具体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关键问题在于两方面:移植细胞在缺血的环境下如何存活?移植细胞如何替代、挽救已损失的各种类型的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至今尚无确实有效的药物治疗,干细胞因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成为可能。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鼠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以BrdU标记。将SD雄性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于造模后第7天,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到损伤侧纹状体,PBS组给予等量PBS,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结果与结论: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mNSS评分恢复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NSS评分在损伤后35d内恢复速度慢于模型组(P<0.05),至第56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移植组大鼠损伤中心及周围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与Nestin、微管缔合蛋白2、胶原纤维酸性蛋白、Ⅷ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移植后能在鼠宿主脑内存活、分化,促进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测其机制可能与移植后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川芎嗪和创伤性脑组织匀浆液均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目的:探讨川芎嗪与创伤性脑组织匀浆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联合效应。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分为4组,加入不同的诱导培养基分别干预:空白对照组、川芎嗪诱导组、创伤性脑匀浆液诱导组和川芎嗪联合创伤性脑匀浆液诱导组。诱导后采用倒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统计不同时段四组细胞分化率。分别取部分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与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标检测。结果与结论:川芎嗪及受损大鼠脑匀浆液上清液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诱导分化率越高,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其分化信号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为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被证实有效,但不同诱导方法之间的差别尚无报道。目的:通过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行为对比及生化指标的检测,观察采用不同诱导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移植对脊髓损伤疗效的差别。方法:取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进行化学诱导和生物因子诱导后,收集备用。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8只,采用脊髓半横切法建立大鼠的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1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损伤部位局部注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化学诱导组局部注射化学诱导成的神经元样细胞,生物诱导组局部注射生物诱导成的神经元样细胞,DMEM培养液组局部注射细胞培养液。对48只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2,3,4,6,8,10,12周进行BBB评分,并于第12周末对损伤部位进行取材做组织切片,观察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模型建立后12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化学诱导组和生物诱导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明显优于DMEM培养液组(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化学诱导组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别(P=0.4363),生物诱导组恢复效果好于前2组(P〈0.05)。生物诱导组大鼠运动功能持续恢复显著好于其他3组。脊髓组织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化学诱导组近似,脊髓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样细胞崩解、空洞形成少于DMEM培养液组,生物诱导组神经损伤修复效果最佳。提示化学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经过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神经损伤的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别:而经过生物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明显优于未经诱导和化学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但分离培养后的成功率比较低,需要寻求一种成功率较高的培养方法。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由作者检索CNKI数据库2002/2011收录的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文检索词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因子"。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对CD34表达阴性,是区别于脐血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标志物。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的方法主要有细胞生长因子法、化学诱导剂法、生长因子与诱导剂联合法,通过各种神经诱导剂的作用,使培养出的神经元样细胞数量有所增加,国内外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可以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是神经损伤修复的一种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关于耳科干细胞研究的动物实验大多是将其他动物种属的干细胞用于豚鼠模型,而对于豚鼠本身来源的干细胞研究报道极少。目的:探寻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元样分化的潜能。方法:取豚鼠脂肪,分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cck-8试剂盒检测第1~10天细胞增殖A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成神经诱导并行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20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生长曲线近似"S"形,传代后经过3d的潜伏期,3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8d后进入平台期,其细胞的免疫表型CD29表达率86.3%,CD44表达率55.5%,CD45表达率为0.4%,成神经细胞诱导后细胞形态与神经细胞类似,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200染色均呈阳性。说明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易于分离、培养及扩增,具有向神经细胞元样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间质干细胞的多向潜能性研究目前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至不同定位组织后是否有向其组织分化并产生相应的功能?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于脑皮质缺血性梗死灶的周围,观察其向神经分化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系.材料实验于2002-11/2003-11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完成.选择清洁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造模的梗死组32只和不造模的对照组16只.梗死组又随机分成移植组16只和磷酸盐缓冲液组16只;以前囟为参考点,尾侧3 mm旁开1.5 mm,深度2.0~3.0 mm,分别移植5 μL(5×104 L-1)间质干细胞或磷酸盐缓冲液.方法从非血液系统疾病的胸外科手术中摘取的肋骨骨髓中分离、纯化而获得的间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各组大鼠在移植后第2,6周末麻醉,对标本移植部位进行25 μm连续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的表达,评估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随机抽取移植组8只大鼠,磷酸盐缓冲液组8只大鼠,在移植前和移植后2,6周末用横木行走试验评分法观察大鼠全身状态和反应能力,对照组16只大鼠与移植组和磷酸盐缓冲液组同时测评.主要观察指标①大脑皮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的表达.②横木行走试验评定大鼠运动功能.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第2周末移植间质干细胞位置可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表达呈现阳性.第6周末移植间质干细胞位置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表达也呈出阳性.而磷酸盐缓冲液组相应注射部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表达均为阴性.②对照组无明显神经症状,评分均为9分.移植2周后,移植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磷酸盐缓冲液组[(6.7±0.9)分,(5.3±1.0)分,(P<0.05)].移植6周后,移植组运动功能评分也高于磷酸盐缓冲液组[(8.9±1.1)分,(7.2±0.8)分,(P<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在中枢神经系统有趋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表达了某些神经元胶质细胞的特性.移植组大鼠横木行走试验运动功能评分高于磷酸盐缓冲液组,并显示出明显的神经功能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关于耳科干细胞研究的动物实验大多是将其他动物种属的干细胞用于豚鼠模型,而对于豚鼠本身来源的干细胞研究报道极少.目的:探寻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元样分化的潜能.方法:取豚鼠脂肪,分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cck-8试剂盒检测第1~10天细胞增殖A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成神经诱导并行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20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生长曲线近似"S"形,传代后经过3 d的潜伏期,3 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8 d后进入平台期,其细胞的免疫表型CD29表达率86.3%,CD44表达率55.5%,CD45表达率为0.4%,成神经细胞诱导后细胞形态与神经细胞类似,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200染色均呈阳性.说明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易于分离、培养及扩增,具有向神经细胞元样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