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学蜕,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科学地将其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为社会一切成员的谬论。全面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分配的原则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原则。列宁、斯大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显著标志。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也侵蚀到了按劳分配理论。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少数人在鼓吹私有化反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几乎毫无例外地  相似文献   

3.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所谓“按劳分配”,是指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劳动者个人所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给个人消费品.它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改变了劳动者过去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共同占有,共同管理和使用已作为全社会(或集体)公有财产的生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诞生,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由科学设想变为革命实践,并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创立按劳分配理想的思想发展过程及其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通过市场来实现.市场经济不仅与按劳分配有兼容性,而且为按劳分配的完善和科学实现提供了条件;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来取得个人收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商品的条件依然存在,劳动力通过市场进入生产过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劳动力的商品所有权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的辅助因素,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容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特色,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何锡英 《攀枝花医药》1997,19(1):135-135,119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思创立的,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最主要的特点和要求.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地为社会提供之后,社会按照每个人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相似文献   

7.
1原因 (1)社会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影响看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行为与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坚持这一分配原则,对调动社会各方面成员的秘极性,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分配领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其主要表现:私营企业主、个体经营者收入偏高。在我尉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流通领域中一部分商品价格实行了双轨制和税收制度不健全,使一些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获得了过高的收入。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这种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注入了活力,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正确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形成过程,对于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我国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按劳分配“唯一论”时期(1978~1986年)这一时期,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生观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也在日益发展和变化。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已成为人生观教育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当前,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内容也有新的特点:(1)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突出自我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进一步得到贯彻,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又使人们更关心个人的物质利益,个人之间合理或不合理的差别的加剧,使人们的观念从长期习惯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经济改革理论作出了巨大的新贡献 :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把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 ,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论断 ;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 ;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一、对按劳分配的“劳”的重新认识在报酬方面“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分配制度的一大弊病。这种弊病的结症在于现行的分配体制,但与制定政策的人对按劳分配的“劳”的理解和量化不够全面和不够合理不无关系。过去把按劳分配的“劳”仅仅解释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综合,往往以一种形式的“劳”来代替不同形式的”劳”,因而逐步形成了一种片面依据流动形态的劳动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医德,也受到了冲击和严峻挑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同道。 医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在我国现阶段医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休的多种分配方式相互俱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就要提倡和鼓励公正、平等、适度的竞争。显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医德,不可能超越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必然要受到这种经济和经济关系的影响。笔者认为,商品经济对医德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谨表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商品经济的双重效应一既有增强人们的竞争观念,开拓创新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等积极影响,又有诱发和刺激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已等消极影响。我国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德才兼备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此,必须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教育。我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使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l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则进一步具体勾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总体眼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其本质意义上而言,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的市场经济。因此,它就必须具备如下特征:(l)公有制是社会所有制的主体;(2)按劳分配是社会分配制度的基石;(3)国家宏观调控的逐步间接化是搞好市场经济的前提。四十多年来,我国的高校发展基本上走的是计划经济路子,从招生到毕业生分配;从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提出当前衡量公平的尺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工资管理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工作。本文叙述了高等院校工资管理的基本任务及工资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就如何建立更适应高校自身特点,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校内结构工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方面,而如何合理分配奖金是保护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遵循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定量考核。我校科研处在一九八五年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分配原则和成果奖个人定量分配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决不是否定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决不能把平均主义当作我们社会的道德准则”.这一论断是非常正确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平均主义是小生产思想小生产思想是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基础上产生的.小生产是生产力发展到能进行个体劳动,但水平仍然很低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并明确指出 :“允许和鼓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这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所提出的使分配制度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机制相结合相适应的新型分配理论。由此 ,我们认识到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建立合理的医院薪资分配结构将对卫生事业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理顺分配关系和完善医院分配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1…  相似文献   

20.
略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董强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分配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