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自体4股腘绳肌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效果。方法4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均采用4股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结果40例随访6~12个月,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膝关节屈曲均达到130°,伸直达到0°。随访时前抽屉试验35例阴性,5例Ⅰ度阳性;Lachman试验37为阴性,3例Ⅰ度阳性;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的主观症状。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平均评分从(40.3±4.2)分提高至(90.4±3.6)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关节镜下4股自体腘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是一种较好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愈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RIGIDfix与Intrafix螺钉在重建后交叉韧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近期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1月,收治膝关节PCL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5~51岁,平均30.4岁.均为单侧损伤,左膝19例,右膝17例.36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单纯PCL损伤7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13例,外侧副韧带损伤9例,后外侧结构损伤2例,内侧半月板损伤1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0例,神经血管损伤2例.在关节镜下,移植肌腱胫骨侧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固定,股骨侧用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术后随访,采用Lysholm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internationalknee documentation commiRee,IKDC)分级评估标准以及后Lachman试验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36例获随访6~26个月,平均10.4个月.IKDC评分术前B级3例(8.4%),C级12例(33.3%),D级21例(58.3%);术后A级9例(25%),B级21例(58.3%),C级6例(16.7%);Lysholm评分从术前(42.52 ±5.24)分增加至术后(91.24 ±5.68)分;后Lach-man试验,术前( )5例,( )20例,( )11例,术后( )2例,(-)34例;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疼痛均消失,关节稳定,恢复关节活动度,固定物无松动;4例出现局部积液和滑膜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 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PCL,方法简便,固定确实,并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使用反向Rigidfix横穿钉系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四川省骨科医院使用反向Rigidfix横穿钉系统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138例,男91例,女47例;年龄14~56岁,平均(31.44±10.14)岁。通过术前及随访结束时Teger评分、Lysholm评分、KT-1000测值、轴移试验、恢复至伤前运动等级的概率进行比较,评价此技术的临床疗效,通过术后感染、横穿钉断钉或失效、神经血管损伤、膝关节功能障碍、横穿钉穿出的发生率以及横穿钉穿出引起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138例患者中125例完成随访,平均随访(14.54±2.10)个月。随访结束时Teger评分(6.33±0.97)分,Lysholm评分(94.89±4.91)分,KT-1000测量值(1.06±0.71)mm,轴移试验0级118例,Ⅰ级7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膝关节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112例(89.6%)恢复至伤前运动等级。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横穿钉断钉、横穿钉失效、神经血管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方法很多,且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有关固定方法是否能提供坚强固定、恢复原有ACL生物力学特性的相关研究。目的:探讨股骨端膨胀界面螺钉固定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的生物力学。方法:取新鲜冰冻成人膝关节标本21具,采用4股腘绳肌腱移植重建ACL,股骨端分别使用膨胀界面螺钉(n=7)、可吸收界面螺钉(n=7)、金属界面螺钉(n=7)固定,测试循环载荷后位移、100 N位移、400 N位移、抗拉刚度、最大拔出载荷、失败模式以及肌腱切割程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循环载荷后位移:可吸收螺钉组<金属螺钉组<膨胀螺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拔出载荷:膨胀螺钉组>可吸收螺钉组>金属螺钉组,膨胀螺钉组与可吸收螺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膨胀螺钉组与金属螺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肌腱切割程度:膨胀螺钉切割伤最轻,可吸收螺钉次之,金属螺钉最重。结论:膨胀界面螺钉的最大拔出载荷、100 N位移、400 N位移以及抗拉刚度均超过普通界面螺钉,对移植肌腱损伤小,可以满足肌腱重建固定ACL的需要,并可实现单隧道ACL双束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时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40例ACL断裂的患者均在关节镜下采用4股胭绳肌肌腱单束重建ACL,股骨端移植物应用Rigidfix系统固定,胫骨端移植物应用Intrafix系统固定,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进行6~12个月随访,膝关节屈曲均达到130°,伸直达到0°,随访时前抽屉试验35例阴性,5例Ⅰ度阳性,Lachman试验37例阴性,3例Ⅰ度阳性,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的主观症状.术前及随访时前抽屉试验阳性率比较(100% vs.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2,P<0.01);术前及随访时轴移试验阳性率比较(82.5% 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2,P<0.01).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40.3±4.2)分提高至(90.4±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P<0.01).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肌腱重建ACL时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愈合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韧带损伤,如不及时修复将造成膝关节其他韧带松弛、关节软骨退变、半月板损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作为修复ACL、延缓膝关节退变的重要方法[1],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移植物和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以纯腱性移植物和双侧Intrafix固定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6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自体或异体纯腱性移植物,双侧Intrafix固定.结果 16例均获得到11~24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后抽屉试验Ⅰ度阳性2例,Ⅱ度阳性1例,其余均为阴性.Lyshlom评分从术前的(64±6)分上升至术后的(91±3)分.结论 关节镜下双侧Intrafix固定腱性移植物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是一种固定可靠,效果确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9月对56例在关节镜下确诊ACL断裂的患者采用深低温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进行韧带重建,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术后进行系统康复训练.随访观察患者的主观症状,并检查患膝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5~5.0年,平均2.3年.有2例患者在剧烈活动时伴有错动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可达到伸-5°~0°,屈120°~130°,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8.2±5.3)分提高至术后(91.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与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肌腱重建ACL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LARS人工韧带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一种严重的膝关节损伤,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并可继发关节内主要结构损伤,严重影响关节功能。ACL损伤后自愈能力较差,移植重建是目前治疗ACL损伤的主要手段[1]。使用的移植物分三种: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胫骨栓桩固定及可吸收挤压钉固定的疗效。[方法] 2011~2016年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1例,股骨骨道均以Endobutton固定,其中胫骨骨道栓桩固定25例,胫骨骨道可吸收挤压钉固定36例,手术前后行Lachman试验、IKDC和Lysholm评分,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61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栓桩组平均随访(13.62±1.23)个月,挤压钉组随访(14.72±1.16)个月。末次随访时栓柱钉组25例患者和挤压钉组36例患者均无明显疼痛、交锁和打软腿症状,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两组的ROM均随时间延长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间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两组的KT-1000值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的KT-1000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KT-1000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和IKDC 2000评分均显著增加,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Lysholm评分和IKDC2000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骨道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与皮质骨螺钉栓桩固定术后均取得较好疗效,两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别,胫骨侧栓桩固定也是一种可靠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LARS人工韧带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LARS人工韧带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移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以2004年8月至2006年1月间因前交叉韧带损伤行LARS人工韧带重建手术的18例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膝不稳症状消失,前抽屉试验阴性,关节功能良好。平均伸屈度0°~(130±10.2341)°。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平均积分由术前的(45.2±1.2315)分提高到术后的(85.5±2.3317)分,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早期恢复效果满意,特别适合于运动员的前交叉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2.
翟文亮  丁真奇 《中国骨伤》2001,14(7):416-418
修复与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目的 ,就是恢复前交叉韧带的连续性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防止这种病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1,2 ] 。下面就近年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1 前交叉韧带修复的方法1 1 前交叉韧带的单纯修复 单纯修复前交叉韧带 ,因其在短期内可以提供膝关节的功能稳定[3] ,国外在 5 0年代较为流行 ,国内报道较少。林阳等[4 ] 人通过 9例膝前交叉韧带的重建认为 ,早期行前交叉韧带修补术 ,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重建的病人。但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3] 均表明 ,单纯进行前交叉韧带的修补 ,膝关节功能在 5年内有近 40 %~ 5 0 %归…  相似文献   

13.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在现代社会日渐常见,从保守治疗到ACL重建术治疗,ACL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受到临床认可.现有ACL重建材料中,自体组织移植物无免疫排斥反应、感染风险小,即使移植不成功也不会使病情恶化,但取材有限,易发生供区并发症;同种异体移植物取材相对容易,但面临免疫排斥反应、愈合延迟、感染及费用昂贵等问题;人工...  相似文献   

14.
前交叉韧带(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损伤后可以产生膝关节前向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继发软骨、半月板等结构损伤,导致关节退变和关节疾病的早期发生.关节镜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使得关节镜下ACL重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提出的双束韧带重建手术方法更符合解剖学要求,对重建ACL的翻修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该文就近几年有关ACL重建在移植物、手术方法、重建韧带翻修及组织工程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四股胭绳肌腱同时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我科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8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的患者,切取双侧胭绳肌腱折成四股,关节镜下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股骨端应用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应用Intrafix固定。应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稳定性评价效果。结果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38.5±7.8)分,术后12个月随访,该评分为(90.5±4.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各膝关节前后抽屉试验(+),术后各膝前后抽屉试验(-)。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四股胭绳肌腱同时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并牵张缝合固定胫骨残迹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方法,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0月~2008年12月经关节镜下确诊ACL断裂,胫骨附丽处有残存纤维瘢痕组织79例(79膝)患者,采用保留残迹自体胭绳肌腱单束重建ACL,术中对原ACL残迹不做切除,分离、梳理其近端,用PDS线穿缝;将缝线经股骨道从Rigidfix横孔拉出以维持张力,打人横钉固定。术后随访30~37个月,平均32个月,依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IKDC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例出现小腿肌支血栓,抗凝治愈;1例切口浅层感染,引流抗炎治愈;1例出现关节纤维化,通过麻醉下手法松解康复。终末随访时稳定性检查:所有患者轴移试验阴性,4例前抽屉试验I。不稳,LachmantestI。阳性15例,Ⅱ。松弛2例。KT2000检查显示膝关节前向松弛度术后差值平均为(5.2±2.4)mm,术前为(10.1±2.7)mm,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6.835,P〈0.05)。关节活动度:7例伸膝滞缺5°,9例屈膝欠缺5°,有10°屈膝欠缺2例。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53例(67%)为正常,23例(29%)接近正常,3例异常。综合分析:Lysholm评分术前为(63.27±6.74)分,术后为(91.36±3.72分),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7.354,P〈0.05);24例(30%)IKDC评级正常,53例(67%)为接近正常,2例异常。结论本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并发挥ACL胫骨残端可能的功用,且可避免其发生髁间窝撞击;并能建立稳定的膝关节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Wang J  Ao YF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98-100
目的 探讨采用Intrafix固定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12月采用Intrafix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35例,由同一术者完成,均采用4股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前交叉韧带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袢固定.3例患者失访,术后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15例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KT-2000及X线检查,11例患者术后行MRI检查;其余17例患者仅进行了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国际膝关节委员会(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平均91分(83~97分),15例膝关节检查IKDC分级为A级10例,B级5例(为术后膝关节伸屈角度略大所致).Lysholm评分83~93分,平均89分,其中优17例,良15例.术后优良率为100%.术后KT-2000结果 为30°133 N下平均1.2 mm(0~2.0 mm),90°133 N下平均0.5 mm(-0.5~2.0 mm).术后MRI可见重建韧带形态较好.术后X线片可见定位准确.结论 采用Intrafix固定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术后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技术是影响疗效的最重要因素。骨隧道定位,尤其是股骨侧隧道定位(解剖位点、定位方式和髁间窝成形)仍存在争议。ACL双束重建术因重建了双束的正常解剖结构,理论上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尤其是旋转稳定性,故日益受到重视,但有关临床结果的报道不一,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移植物的初始张力尚无标准。固定方式的改进是近年重要的技术进展,可靠的固定有助于早期康复锻炼,但固定术后的骨隧道扩大值得关注,长期影响和预防措施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前交叉韧带重建翻修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翻修术适用于首次重建术后膝关节不稳定复发的病人。除了生物性因素、创伤、次要稳定装置的松弛之外,ACL重建术失败的最常见原因为技术性失误,包括骨隧道定向失误、髁间窝成形不充分、移植韧带张力不当、移植骨块固定不牢和移植韧带来源不足。所以,术前应有周密的方案,选择适宜的移植韧带,确定隧道的位向。术后的康复训练与首次ACL重建术后不同,需要更保守的方法,且因人而异。翻修术仅是一种补救办法,主要是恢复日常生活而不是竞技性运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结合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技术在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17例ACL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技术建立股骨胫骨隧道。股骨端用Rigidfix固定,胫骨端用Intrafix固定。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14.18±2.19)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评分:25-66(46.76±14.79)分;术后1年评分:85-97(92.71±3.22)分(P〈0.01)。结论双监视法解剖等长重建结合Rigidfix和Intrafix固定技术应用在腘绳肌腱重建ACL中,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