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感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附50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吴毅文 《颈腰痛杂志》2005,26(4):251-253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研究从1991—2001年共收治的交感型颈椎病病人50例,执行严格的诊断、纳入标准,采用颈牵、药物、推拿等综合治疗。结果5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近期疗效的优良率为76%;有效率为98%,同时发现住院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较门诊治疗的优良率高。结论非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是安全,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Yu Z  Liu Z  Dang G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81-883
目的:研究交感型颈椎病的病理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88-2000年收治的20例手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判断有无颈椎不稳。结果:20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颈椎不稳主要发生在C3-C4和C4-C5,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对大部分患者有短期效果。每例患者均于不稳节段行颈前路融合术,手术有效率为90%。结论:颈椎不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可有短期疗效因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282-284,T001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型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了1989-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18例,分析了患者产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9例,3个者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4例患者术前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11例有效;于不稳定节段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术后有效率为88.9%,结论 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微创射频消融技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创射频消融技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 15例被诊断为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接受微创射频消融治疗。根据头晕、心慌胸闷、视力模糊、颈肩痛、肢体麻木等单个症状进行评分,计算单个症状改善率和整体症状改善率。结果单个症状改善率依次为86.7%、91.6%、83.3%、60%和50%,整体症状改善率为77.5%。结论射频消融技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和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3-01-2011-09共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ACDF术治疗。采用JOA17分法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评估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58月,平均35.3月。末次随访、术后1周JOA评分和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改善的优良率分别为89.1%和84.4%。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生物力学调节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等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3例达到交感型颈椎病评分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以生物力学调节+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治疗;对照组为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治疗,应用VAS、NDI及分级疗效评定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个月随访,两组VAS、NDI及分级疗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生物力学调节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等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是较为完善的综合疗法,生物力学调节疗法对交感型颈椎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交感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颈椎病,近年来发病率升高,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抑制症状。神经的反射又可以引起相关内科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确,治疗方法多样。针刀疗法为中西医结合的新型特色疗法。该文通过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针刀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相关性颈源性内科病的针刀治疗、针刀配合其他疗法对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三方面来归纳总结,分析针刀疗法治疗该疾病的机理及优势和不足点,以期为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熊焱昊  杜宁  陈伟珍 《中国骨伤》2006,19(4):207-210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颈椎旋转、半失稳的关系。方法:本组112例,其中椎动脉型38型、交感型36例、神经根型38例,应用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在X线正位片上测量患者每个颈椎椎体的旋转度和在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结果:在C6旋转度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间的C2旋转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间的C4旋转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和椎体半失稳率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中椎体半失稳和颈椎旋转是它们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近年来国际国内所发表的各类期刊杂志,对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以概括、探讨.所有作者均认为Barre-Lieou提出的"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即本文所述的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其发生机制主要为颈椎退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或导致椎动脉痉挛.其治疗方法主要为保守治疗及慎重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为颈椎失稳,刺激交感神经纤维致椎动脉痉挛缺血.其治疗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为辅,但容易复发.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颈椎间盘摘除,融合植骨内固定,消除失稳因素,但其适应证相对较窄.  相似文献   

10.
颈椎节段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Li C  Liu X  Ma Z  Yi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0-732
目的:探讨颈椎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伴有交感型颈椎病表现的混合型颈椎病12例,观察颈椎不稳定、围领制动效果,MRI表现及手术的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颈椎X线表现:7例出现颈椎不稳定。围领制动效果:5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明显缓解,7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轻度缓解。MRI:7例在不稳定节段脊髓可见异常信号。手术效果:7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效果为优,7例均为节段不稳的患者;4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轻度缓解,治疗效果为良;1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稍有缓解,治疗效果为中。结论: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的交感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椎不稳定的X线测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在交感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游标卡尺和测角仪测量了3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将C2/3、C3/4、C4/5、C5/6角位移和椎体间滑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在过伸、过屈位片上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C4/5、C5/6间角位移和C3/4、C4/5、C5/6椎体间滑移显著增大(P<0.05)。结论:交感型颈椎病颈椎不稳定好发于C4/5,其次是C5/6、C3/4节段,过伸、过屈位片角位移和椎体间滑移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中意义更大,根据本组数据可推算出引起交感神经症状颈椎不稳的X线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交感型颈椎病为脊柱外科常见疾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颈椎不稳是该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此疾病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无效后有手术指证。本文对交感型颈椎病术后复发的治疗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方法2012—2013年我院收治2名交感型颈椎病患者,2名患者第一次手术之前均经过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心内科等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并行相关检查如头颅MRI、喉镜、脑电图等检查,排除相关如脑血管疾病、梅尼埃综合征、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疾病后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2名患者术后2~3个月均出现螺钉移位、交感神经症状再次发作,再次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后有手术指证,行颈前路翻修及取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本文主要采取患者主观满意度以及20分评分法评价交感神经症状。结果 2名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主观满意度为良。术前交感神经症状评分5~6分,平均5.5分;术后1~2分,平均1.5分;两名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术后X线片显示内固定未见螺钉明显移位,无钢板断裂、移位等发生。结论对于颈椎不稳的交感型颈椎病,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不稳因素再次出现,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病、多发病,过去发病年龄多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之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出现了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颈椎病临床分型主要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混合型。其中又以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占全部颈椎病70%以上。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疗法由于操作复杂、风险大,故多采用非手术疗法,而临床上药物治疗此病疗效有限,非药物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针灸疗法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用针炙、按摩、牵引等为主的综合康复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5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57个月,采用于泽生等的判定方法:优15例,良7例,中2例,差1例。结论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的重要因素,颈椎间盘退变突出是不稳的基础,手术治疗退行性颈椎不稳所致的交感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神经妥乐平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神经妥乐平针剂与扶他林+弥可保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5例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为神经妥乐平针剂静脉注射,剂量为6ml qd,连续14d;对照组30例,为口服弥可保500μg tid+扶他林25mg tid,连续14d观察第1、2、4、8、12周病情改善程度。结果在治疗的第1~12周的各个时间点,治疗组病情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出现副反应结论神经妥乐平用于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扶他林+弥可保,为交感型颈椎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似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是在颈椎间盘退变基础上,受应力作用,发生椎体附件及周围软组织改变而致以颈肩痛为主的综合症。其临床治疗以颈椎牵引、按摩、手法、物理治疗等方法为主.本文采用颈椎牵引配合电脑中频治疗颈椎病156例,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颈椎病患者156例.男74例.女82例;年龄22-78岁,平均50岁;病程2天~20年。颈椎病诊断及分型参考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标准[1],其中神经根型93例.椎动脉型25例,交感型15例,脊髓型3例,混合型20例。治疗方法颈椎牵引法采用持续布带牵引。牵引重…  相似文献   

17.
手法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军 《中国骨伤》2000,13(10):626-626
从 1995年 8月以来 ,在临床上应用手法对 35 0例颈椎病病人进行了系统地治疗 ,现总结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35 0例病人 ,其中男性 16 4例 ,女性 186例 ;年龄 19~ 6 5岁 ,平均年龄 38 6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10年 ;所有病人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的诊断疗效标准”等进行诊断 ,其中颈型 48例 ,神经根型 12 0例 ,椎动脉型 84例 ,脊髓型2 9例 ,交感型 32例 ,混合型 37例。2 治疗方法2 1 预备手法 ①揉捻法 …  相似文献   

18.
伴眩晕的颈椎病临床多被命名为交感型颈椎病、颈性眩晕、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其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激惹学说、本体感受器移位学说以及椎动脉扭转学说。诊断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动态的影像学检查,颈椎重定位检查以及颈椎扭转检查是鉴别该疾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重要检查方法。有针对性的保守治疗多有效,存在颈椎不稳或血管神经受压时,可以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19.
穴位植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颈性眩晕是其最为常见的症状,为临床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采用穴位植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8例,疗效颇佳,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108例,男66例,女42例;年龄23~71岁,平均44.5岁;病程2d~12年。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即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中华外科杂志,1984,22(12):719]。诊断依据:①曾有卒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对患有心…  相似文献   

20.
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2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交感型颈椎病2例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本组患者颈部手术出血平均80ml,18例获10~46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植骨全部融合,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满意,除1例出现术后植骨块移位外,未见其它合并症。结论:经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手术技术,适合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部分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