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原发于胃的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少见,我院曾收治3例,报告如下。例1 男,51岁。上腹胀闷不适7个月。剑突下偏左触及包块,GI示胃窦有一腔内龛影,1988年6月行胃癌根治术。病理巨检:胃窦小弯侧见一溃疡型肿物,体积5.5×4×2 cm。镜检为高分化鳞癌,粘液卡红染色阴性,癌肿侵达浆膜层,幽门旁、胃小弯及大弯淋巴结构有转移。术后4年健在。例2 男,57岁。上腹隐痛伴餐后暖气6个月。剑突下触及包块。胃镜活检诊断为胃鳞状细胞癌。1990年2月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窦有一13×10cm不规则肿物,与后腹膜粘连,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放弃手术,取胃大弯淋巴结4枚送病检,均有高分化鳞癌转移,粘液卡红染色阴性。术后8个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3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半年,2003年10月行胃镜检杳,活组织病理检查病理示:胃窦癌.于2003年10月10日行胃窦癌根治术,术中见:近胃窦部约1.5cm×1.0 cm大小的溃疡性病灶,未侵及浆膜层,胃周淋巴结无肿大,盆腔、大肠、小肠、肝脏均未见转移灶.遂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伴部分印戒细胞癌,肿瘤浸润至浆膜外脂肪组织.胃大弯淋巴结0/3(+),胃小弯淋巴结1/10(+),上下切端未见癌组织残留.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 ,起源于不同器官、系统的双原发及多原发恶性肿瘤较为少见 ,笔者临床收治一例双原发于胃及左肺的恶性肿瘤病人 ,报导如下 :病例 男 ,75岁 ,1989年 11月 17日因上腹饱胀不适、隐痛 2月余首次入院。入院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提示胃窦部一约 6× 5cm范围的充盈缺损 ,粘膜皱襞僵硬 ,紊乱。于 1989年 11月 3 0日行剖腹探查 ,术中见胃窦部后壁一约 6× 6cm肿瘤。与胰腺轻度粘连 ,与横结肠部分粘连。胃小弯、幽门上下多枚肿大淋巴结。手术行胃癌根治术 (R1) ,毕Ⅰ式吻合。术后病理提示胃低分化腺癌 ,侵透浆膜 ,各枚肿大淋巴结均为反应性增…  相似文献   

4.
胃窦部发生腺鳞癌少见,现将本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7岁。因黑便、乏力三周突然晕倒住院。查体:贫血貌,全腹无压痛。胃镜咬检诊断为低分化腺癌。1989年1月19日手术。术中见胃窦部有一直径约3cm肿物,与周围脏器紧密粘连,胃周淋巴结不肿大。病理检查:胃窦部小弯侧溃疡3×3cm,边缘隆起,切面灰白色,质硬,侵及浆膜层;于  相似文献   

5.
1例多重癌 (胃癌、结肠癌、直肠癌 )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 ,6 8岁。 1998年 2月因纳差、上腹痛 2个月查胃镜诊断为胃癌。行毕Ⅱ式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 :胃窦部低分化腺癌 ,侵及深肌层 ,伴胃小弯、胃大弯淋巴结转移。1999年 9月因下腹及会阴部疼痛 6个月 ,行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示 :直肠距肛门 6~ 10cm处肠壁菜花样肿物。活检病理 :高分化腺癌。其后又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又见结肠肝曲肠壁粘膜不规则隆起。活检病理 :中~高分化腺癌。复查胃镜示残胃吻合口炎 ,活检病理 :粘膜慢性炎症。给予FU FA方案 (醛氢叶酸、氟脲嘧啶 )化疗二周期 ,…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混合性类癌-腺癌三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 1 男 ,70岁。因上腹痛 1年余行胃镜检查 ,病检为低分化腺癌而行胃癌根治术。巨检 :胃小弯侧见 4 .0cm× 5 .0cm溃疡一个 ,深 0 .5cm ,切面灰白色 ,质中 ,肿块侵及浆膜外。镜检 :两种形态的瘤细胞混合存在。小部分为典型的中分化管状腺癌 ;大部分为圆形或卵圆形、中等偏小较一致的瘤细胞。病理性核分裂相较多 ,呈小梁状、带状、条索状排列 ,局灶形成假腺管样结构 ,有小灶坏死 ,侵及浆膜外纤维脂肪组织。胃小弯淋巴结 8枚阳性。经免疫组化检测 ,病理诊断为混合性类癌 腺癌。例 2 女 ,5 7岁。大便细 1个月 ,便血 2个月 ,经内镜检查 ,病检…  相似文献   

7.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于1991年2月5日就诊,行胃镜检查见:胃窦部后壁距幽门孔1.5处见一直径1.0cm半球形隆起。境界清楚,表面光滑,广基无蒂。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同年8月20日复查胃镜仍见胃窦部有一半球形息肉,其部位、大小与前次相仿。另在胃体小弯侧见一1.5cm×1.0cm不规则浅溃疡,覆盖少许血痂,边缘轻微隆起、潮红,活检病理诊断为胃窦部腺瘤性息肉癌变、胃体小弯腺癌。同年9月5日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胃窦部一直径1.0cm半球形隆起,质硬;胃体小弯有1.5cm×1.0cm×0.3cm溃疡灶。术后病理诊断:胃窦部腺瘤性息肉癌变,癌细胞浸润粘膜下层;胃体小弯原位癌,Ⅱ_c型。两处癌灶之间粘膜呈慢性炎症表现,未见癌,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6岁。主因“上腹部饱胀伴呕吐半月”于2000年7月6日入院,在外院行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癌。我院胃镜报告:胃癌(Borrmann Ⅳ)。活检病理未找到癌细胞。MRI检查:胃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胸片,头颅CT,骨扫描未见转移灶。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发现肿瘤浸润或转移,肿瘤位于胃窦部及胃体小弯侧,多发性,最大肿块约8cm×10cm,质稍硬,浆膜层光泽消失。行“胃癌根治术(D2),近全胃切除,毕Ⅱ式吻合术”。术后本院病理报告:(胃窦部)慢性溃疡,淋巴结未发现癌细胞。经全市病理会诊,仍肯定上述诊断。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下部癌D2根治术清扫No.14v淋巴结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D2根治术并清扫No.14v淋巴结的176例胃下部癌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胃癌根治术中清扫该组淋巴结的经验和体会.结果 176例胃下部癌患者共检出No.14v淋巴结321枚,平均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1.82枚,其中19例(10.8%)患者共有29枚淋巴结转移,转移度为9.03%(29/321).侵出浆膜者较未侵出浆膜者No.14v淋巴结的转移率明显增高[17.58%(16/91)比3.53%(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9.01,P< 0.05).幽门下(No.6)淋巴结转移与否与No.14v是否发生转移有密切关系[15.79 %(18/114)比1.61%(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P< 0.05).结论 胃下部癌根治手术应选择性清除No.14v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64岁。因“上腹部不适伴反酸、恶心20d”于2002年7月1日入住当地医院。行纤维内窥镜检查见:胃窦部不规则隆起,黏膜呈结节状红肿,质脆,伴浅表糜烂,表面附少许白苔,窦部明显狭窄,扩张欠佳。取组织作病理为:低分化腺癌。7月7日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为:大体见胃组织9cm×3cm,一侧壁厚约2cm×1cm,质脆,灰白色,胃周大网膜见3枚淋巴结,直径0.2cm~0.6cm。镜下见癌细胞大小不等,深染,核分裂象多见,弥漫性,有的构成腺管状,浸润全层,3个淋巴结见2个有腺管状癌细胞浸润。术后诊断为胃窦部低分化腺癌,分期T3N1M0,Ⅲa期。2002年8月10日至11月…  相似文献   

11.
进展期胃癌D2或D2+根治术是可治愈性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对于T2、T3或T4期胃癌,在D2淋巴结清扫术基础上增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para-aor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AND)能否改善患者生存一直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当胃癌侵犯到浆膜下层、浆膜层或突破浆膜侵犯到临近脏器,其淋巴结转移可达腹主动脉旁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三原发癌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0岁.1999年1月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月,入我院诊治,查体见宫颈口一菜花状肿物,约3cm×2cm,触血,阴道后穹隆受侵,宫旁无受侵,病理活检报告为宫颈高分化鳞癌,诊断宫颈高分化鳞癌(Ⅱ a期),行子宫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高分化鳞癌.  相似文献   

13.
胃平滑肌肉瘤术后残胃内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和残胃癌并存尚未见报道。我院收治1例。患者男性,21岁,8年前因胃窦部肿物在本院行胃次全切除BⅡ式胃空肠吻合术,病理为高分化平滑肌肉瘤。又因间断性黑便、贫血乏力1年,经纤维胃镜活检为吻合口低分化腺癌再次手术。术中见BⅡ式吻合残胃与脾门,胰腺粘连,胃小弯近吻合口处肿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进展期胃癌的根治性手术,尽管在淋巴结清扫范围、血管脉络化层面、网膜囊剥离、消化道重建等诸多方面存在争议。以D2为基础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作为标准术式已被广泛接受。进展期远端胃癌为各部胃癌中最常见者,因此D2或D2+根治性远端胃切除为最常见的胃癌根治术式。以下图像资料为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D2+,Billroth-Ⅱ),在遵循囊外剥离、无瘤外科原则的基础上,以血管神经鞘膜为解剖层面,彻底廓清远端胃相关的胃周血管簇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并以Billroth-Ⅱ式重建消化道。  相似文献   

15.
病例1,女性,55岁,住院号21865,因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半年,1996年12月23日行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胃体部癌而入院。否认大便规律改变及脓血便等病史。于1997年1月8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符合Ⅳ期胃癌(按TNM分期)改变:于乙状结肠中部发现2×3cm肿物、硬韧、已侵出浆膜,肿物旁淋巴结肿大,术中诊断为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16.
1病案要 患女,52岁,因“胃癌术后1个月,头晕伴尿色深3天”入院。患于2004年7月10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004年7月12日于外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胃小弯浸润型溃疡型低分化腺癌,侵及深肌层,脉管内见癌栓;胃小弯淋巴结7/7(+),胃大弯淋巴结13/13(+),胃网膜淋巴结1/1(+),两切端未见癌细胞。术后患未行化疗。  相似文献   

17.
肾癌胃转移极为罕见,我院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66岁。6年前诊断左肾癌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后病理为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干扰素治疗半年。此次因上腹部不适半年,黑粪1个月,间歇性恶心并呕血2次入院。入院后胃镜检查示:胃体下段近胃窦处后壁4cm×7cm巨大溃疡。病理活检报告为“肾透明细胞癌胃转移”。B超、CT等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转移灶。按胃癌D1术式行胃大部切除,术中见肿瘤位于胃体、窦交接部之胃后壁,5cm×8cm大小,已浸透胃壁浆膜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术后病理报告:“胃壁小弯侧肾透明细胞癌转移,浸透浆膜,切端干净,淋巴结2/5转移”。术后恢复良好,给予干扰素治疗,现术后7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8.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胃窦部,其总体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前列[1,2].包含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3].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目前尚存争议[4],其中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作为胃周淋巴结,1999年《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3版将其列入第2站淋巴结范畴,但在第14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将进展期胃窦癌的标准D2根治术处理中把No.14v归入到区域外淋巴结,同时NCCN指南也作了类似的更改[5-8].目前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有无清扫必要仍然是国内外学者热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进展期胃窦癌No.14v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淋巴结清扫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胃窦癌外科治疗中淋巴清扫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3岁。因上腹不适半年,伴疼痛1周于1999年5月5日入院。自述有黑粪史。胃镜检查:胃体小弯粘膜隆起,表面溃烂,范围为5cm×4cm大小。取活检送病理。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不除外类癌。一周后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病理检查:大体标本,胃大部切除标本及网膜组织,大弯长17cm,小弯长14cm,沿大弯剖开,见小弯有一突入胃腔的隆起性肿物。范围5cm×4cm,表面糜烂。切面灰白、灰黄。癌侵及浆膜层,质中等。找到网膜淋巴结5枚,最大者1.2cm×0.8cm×0.6cm,最小者0.4cm×0.3cm×0.2cm。镜下,癌肿表面浅溃疡,癌细胞被厚薄不一的纤维分隔呈岛状、小梁状。癌细胞胞浆少且红染,胞界不甚清楚,核大小不等,有明显异型,核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核仁易见。核分裂像偶见。单个细胞坏死可见。癌细胞排列呈花边状,菊形团状。其中1枚淋巴结内可见癌。免疫组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素A均呈阳性表达。病理  相似文献   

20.
汪颖  冯丹  傅强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1,23(12):864-864
患者 女,57岁。于2009年初以上腹部隐痛不适起病,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窦腺癌。于2009年3月27日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胃窦低分化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浸透胃壁全层及浆膜外脂肪组织,神经束衣见癌浸润,送检上切缘见癌浸润,胃大弯淋巴结(3/4)见癌转移,胃小弯淋巴结未见癌浸润(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