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病例观察表,采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诊信息、C13呼气试验、胃镜检査等各方面资料,分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证素特点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常见4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常见3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脾胃虛弱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肝郁脾虛证。结论:建立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的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模型,揭示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学  陈雯婷 《陕西中医》2010,31(9):1127-1128
目的:观察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气滞证的疗效。方法:对照组30例给予西药吗丁啉、铝碳酸镁片口服,治疗组30例给予理气和胃口服液(柴胡、白芍、枳壳、川楝子、檀香、佛手、甘草等)。结果:治疗组疗效有效率86.7%,与对照组的83.3%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单项症状胃脘痛、腹胀、嗳气泛酸缓解较明显,并能明显降低胃液胆汁酸浓度。结论: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气滞证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藏药佐塔德子玛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四川省甘孜州藏医院生产的藏药“佐塔德子玛”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脘痛肝胃不和证 )。经临床和胃镜证实 ,其总显效率为 6 9.6 % ,总有效率为 90 .9%。1 一般资料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选择 6 6例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胃脘痛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痛 ,即祖国医学之胃脘痛。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许多慢性胃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经过临床观察 ,结合有关资料和辨证分析发现 ,慢性胃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而致肝胃不和型最为常见 ,是慢性胃病的基本病机 ,正如叶天士所云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肝木肆横 ,胃土必伤”。故治疗重在柔肝疏肝、理气和胃。笔者以自拟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胃脘痛 38例 ,疗效满意 ,兹报道如次。1 临床资料本组 38例 ,均系门诊病人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胃不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对照组用吗丁啉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症状、胃镜下黏膜病变情况和病理组织学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20%;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对肝胃不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笔者先后拜读了“从肝论治胃脘痛的经验探讨”(《中医杂志》1 987年第 1期 )和“夏度衡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介绍”(《新中医》1 990年第 2期 )二文后 ,按照文中介绍的夏度衡教授从肝论治胃脘痛的经验 ,以肝胃百合汤加减治疗各种胃脘痛 ,常常收到满意的疗效 ,因而成为本人治疗胃脘痛最常用的方剂。在拙作“肝胃百合汤临床运用体会”(见《中医杂志》2 0 0 0年第1 2期 )一文中曾报导了肝胃百合汤用于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和急性胃炎 ,现以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癌术后出血和膈肌痉挛为例 ,进一步谈谈运用本方的体会。1 萎缩性胃炎徐某…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慢性萎缩性胃炎住院患者病历回顾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整理1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住院患者病历,建立数据库,并通过频数统计方法、秩和检验等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中医证型分布为:胃络瘀血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各证型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胃络瘀血证与脾胃虚弱证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见胃镜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占比。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瘀、肝郁已逐渐成为主要因素,不同于以往认为的脾胃虚弱,在治疗用药除顾护脾胃之根本外应多注重活血化瘀、疏肝和胃之法。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7,(1):41-42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西药治疗不同中医证型胃脘痛对疗效和生活质量影响性,以期提高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证型不同分成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均以自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后胃泌素、胃动素、生活质量指标、疗效变化情况。结果:五组治疗后胃泌素、胃动素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肝胃不和证胃泌素、胃动素显著优于其他四组(P0.05);五组治疗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肝胃不和证在以上积分上显著优于其他四组(P0.05);治疗后肝胃不和证临床痊愈率59.37%、总有效率90.62%,显著优于其他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结合辨证论治辅助西药治疗胃脘痛均有一定效果,其中以肝胃不和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采用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气滞型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肝胃气滞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数字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4例给予加味四逆散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多潘立酮和雷尼替丁口服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及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胃脘痛、嗳气、恶心、烧心、食欲不振等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肝胃气滞的特点选择加味四逆散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86-689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王灿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经验。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的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有114例202诊次CAG病例纳入研究,胃脘胀满、嗳气等症状出现频率最高,脾胃虚弱证为最主要的证型,常用中药有焦白术、太子参等,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组和6个药对。结论:王灿晖老师认为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是CAG的主要证候,健脾养胃、滋养胃阴为主要治法,焦白术、太子参为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刘持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刘持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刘持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25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高频药物,常用药物组合,12个核心组合和6首新处方。结论:刘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而发,虚多于实,虚证贯穿于整个病理过程。治疗上以健脾养胃、益气养阴为主,同时注重升降并调,清补并举以调畅气机,理气和胃。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于分析名老中医处方用药规律具有实用性、客观性,对科学全面地总结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和探索胃脘痛脾胃虚弱、脾胃湿热型血清4种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符合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的胃脘痛患者39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脾胃湿热组26例,脾胃虚弱组13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因子(SS)的含量。结果:脾胃湿热组患者血浆GAS、MTL、SS含量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VI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但GAS、MTL、SS含量明显高于脾胃虚弱组,VIP含量低于脾胃虚弱组。脾胃虚弱组患者血浆中VI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GAS、SS、MTL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脾胃湿热组。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胃脘痛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有一定的变化。其中VIP、SS、MTL和GAS的变化有证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22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2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肝胃不和型占46.85%、脾胃湿热型占16.22%、脾虚气滞型占15.32%、脾胃虚弱型占12.61%、胃阴不足型占5.41%、胃络瘀阻型占3.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湿热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糜烂性胃炎舌象与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相关性。[方法]使用系统分析方法,将9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门诊患者根据舌象辨证分为5组:舌红苔黄-实热证组(48例),舌淡苔黄-寒热夹杂证组(16例),舌淡苔白滑-虚寒证组(10例),舌质紫暗-血瘀证组(8例),舌红少苔-阴虚证组(8例)。采集胃黏膜活检标本,根据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程度分为无(0),轻度(+)、中度(++)、重度(+++)。[结果]舌质紫暗-血瘀组和舌红少苔-阴虚组,胃黏膜萎缩程度较为严重,与其它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除17例无肠化生外,其余73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肠化率高达81.11%(73/90);舌质紫暗-血瘀组和舌红少苔-阴虚组肠化生程度均在(++)以上,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舌红苔黄(包括薄黄、黄腻)-实热证组和舌红少苔-阴虚组中,胃黏膜急性炎细胞浸润程度较为明显,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舌质紫暗-血瘀组和舌红少苔-阴虚组,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证型舌象与胃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可建立客观化、定量化的相关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新疆少数民族特殊的地域环境及饮食因素的影响,系统评价酒精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的影响因素,为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胃炎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中。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自治区中医院门诊患者,运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要求的500例少数民族酒精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和证素分布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及统计分析。结果: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酒精性胃炎患者中,占主要方面的中医证型分布多为胃阴亏虚证(64.0%)居多;中医证素分布情况多为阴虚者(72.0%)偏盛。介于50~70岁年龄组,长期饮酒导致酒精性胃炎的发病率最高。结论:基于新疆少数民族酒精性胃炎基本病因病机为胃阴亏虚,其虚则多以阴虚为主,养阴活胃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值得临床医家借鉴参考,才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3(AQP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8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75例,脾虚证组13例,另选择健康的本校学生1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胃粘膜AQP3表达.结果:正常人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人、脾胃湿热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脾胃湿热证、脾虚证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出现口渴少饮、大便溏而不爽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或P<0.01),出现口干口苦、恶心、纳呆、腹胀或痛的比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辨证为湿重于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0.05).结论:AQP3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AQP3在脾胃湿热证发生中起着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  相似文献   

19.
综述近年慢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病理关系研究进展。分别从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的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的相关性和其他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相关性三方面进行概括,以客观呈现慢性胃炎胃镜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的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清浊安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作用机制及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炎脾虚证组、胃炎湿热证组、清浊安中汤高、低剂量防治组,不同组用不同药物灌胃,连续20 d.采用“病证结合”方法,以2%水杨酸钠+高脂高糖+人工气候箱复制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用清浊安中汤对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防治,常规HE胃黏膜病理组织染色、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10只大鼠均有轻-重度炎症,COX-2蛋白表达为0.289±0.036;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表现出的症状、体征与临床相符,胃黏膜炎症较正常组重而与脾虚证组无差异,COX-2蛋白表达大于脾虚组与正常组(P<0.05),COX-2蛋白表达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62,P<0.01,清浊安中汤防治组对此有改善治疗作用.结论:大鼠模型符合脾胃湿热证属性,调节COX-2蛋白表达可能是清浊安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