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探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血凝仪SysmexCA-50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在血凝仪SysmexCA-50上分别用冯克劳斯法(Vonclauss)和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PT-der)测定320例患者血浆Fg。结果Vonclauss法和PT—der法测定320例患者血浆Fg,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分阶段做相关分析,Fg在2.0~4.0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4.0g/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浆FgVon Clauss法和PT—der法有方法学差异,建议临床实验室把Vonclauss法作为Fg常规定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目前所用 PT衍生法 (PT- der法 )推算纤维蛋白原 (Fg)含量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 将PT- der法与原用常规盐析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Fg在正常范围内的血浆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分析 ,得 :r=0 .90 60 ,P<0 .0 0 1。 结论 说明 PT- der法与盐析法在 Fg属正常范围时是高度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两种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方法PT衍生 (PT-der法)和冯-克劳斯法(Von Clauss法)进行方法学比较及评价.方法 在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上分别用PT-der法和Von Clauss法同时测定158例患者血浆中的FIB含量.结果 PT-der法和 Von Clauss法测定158例患者血浆中的FIB,FIB<2 g/L,FIB≥2~≤4 g/L,FIB>4 g/L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测定血浆FIB,PT-der法和Von Clauss法有方法学差异,建议临床实验室把Von Clauss法作为FIB常规定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Sysmex公司CA-1500全自动血凝仪Clauss法和PT-der法两种方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精密度及测定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质控血浆和我院2014年5月份255例临床样本的Fg含量,比较两种方法的批内精密度和天间精密度,临床样本依据Clauss法结果按低值(Fg<2.0g/L)、中值(Fg2.0-4.0g/L)、高值(FIB>4.0g/L)分三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Clauss法精密度比PT-der法高,但两种方法的精密度均在仪器的允许范围内,Clauss法和PT-der法两种方法测定三组Fg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种方法高值、中值、低值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43、0.8717、0.6648。结论临床使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不适合用PT-der法代替C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用于临床筛查、治疗和监测,在无条件使用Clauss法而使用PT-der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实验室必须确立自己实验室的生物参考区间,并将检测结果与Clauss法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了解其检测性能,最大可能保证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5.
PT-衍生法和克劳斯法测定FIB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测定纤维蛋白原(FIB)的两种方法PT-衍生法和克劳斯法进行对比,说明克劳斯法的优越性。方法:随机抽取12例患者,用两种方法在ACL-9000进行F IB测试。结果:用PT-衍生法测出的F IB明显高于用Clauss法测出的FIB。结论: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很大差异,克劳斯法更为准确,快捷和实用。  相似文献   

6.
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1例冠心病入院后12 h内、72例本院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对照组)空腹晨起静脉采血,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07±7.91)vs(4.57±1.29)mg/L,P<0.01;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48±0.96)vs(2.65±0.38)g/L,P<0.01;冠心病血浆Fg与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呈正相关,r=0.55。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老年冠心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两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突变纤维蛋白原(Fg)进行功能研究.方法 常规筛查凝血功能;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抽提DNA,对Fg 3个基因(FGA、FGB和FGG)以及抗凝血酶基因(AT3)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分析;采用常规血栓弹力图(TEG)和功能性FgTEG检查对家系B先证者及其父亲进行凝血功能的综合评价及血浆功能性Fg评估;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血浆Fg肽链分子量;采用Fg动态聚集曲线和纤维蛋白溶解曲线实验检测血浆Fg的功能.结果 2例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TT)和爬虫酶凝固时间(RT)明显延长,Fg活性仅为0.5 g/L和0.6 g/L,但其抗原均正常,分别为2.32 g/L和2.66 g/L.两个家系先证者均存在γ链Arg275His杂合突变,家系B先证者的祖父和姑母同时检出AT3 g.5876T>C(Ser116Pro)杂合突变.家系B先证者及其父亲TEG检测结果中α值分别接近和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下限,但最大波幅(MA值)均为正常;在功能性Fg TEG检测中,MA值明显偏低.Fg动态聚集曲线中先证者和家系患者的起跳时间明显延长、峰值明显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曲线中多数患者的纤维蛋白在特定时间内不能被纤溶酶原完全溶解.结论 首次发现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合并AT缺陷的患者.γ链Arg275 His突变使Fg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以及纤维蛋白溶解方面出现异常.联合应用常规TEG和功能性TEG检测,可以更好地评估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Fg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载脂蛋白及异常形态红细胞变化,为冠心病预后判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三○六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各45例.心绞痛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一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75%以上.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诊断符合胸痛特点、心电图动态改变及酶学改变.陈旧心肌梗死组患者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1年以上,心电图有梗死Q波.3组患者均除外并发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内分泌疾病.另选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并自愿参加研究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采用标准实验室方法酶法测定血脂水平,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红细胞形态.结果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Fg分别为(3.22±0.62),(4.16±0.64),(3.73±0.66)g/L,均高于对照组[(2.76±0.51)g/L],并有递增趋势(t=3.71,P<0.01).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载脂蛋白A分别为(1.06±0.28),(1.01±0.24)g/L,(1.03±0.25)g/L,低于对照组[(1.23±0.26)g/L](t=2.90,P<0.01);载脂蛋白B高于对照组(t=3.33,P<0.01).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平均异常形态红细胞检出率高于对照组(t=4.32,P<0.01);异常形态红细胞增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5.29,P<0.05);载脂蛋白B/A比值>1检出率同时明显高于对照组(x2=3.78,P<0.05).结论血浆Fg的增高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其增高程度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有关,可预示病情程度;载脂蛋白A减低,载脂蛋白B增高是血浆Fg增高的影响因素,并可能影响红细胞形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统计纤维蛋白原(Fg)测定对DIC前期(pre-DIC)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效能。方法pre-DIC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均为男40例,女80例。Sysmex CA1500凝固法测定Fg,同时进行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结果pre-DIC组Fg水平与对照组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中Fg<1.5 g/L占17.50%,Fg>4.0 g/L占8.33%;分别以Fg<1.5 g/L、Fg>4.0 g/L、3P阳性为阈值,pre-DIC组阳性例数较对照组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g诊断pre-DIC的特异度98.33%,灵敏度17.50%,准确度和Kappa指数低于3P;阳性预测值91.30%,阴性预测值低于60%。结论由于Fg的双相性,对pre-DIC的诊断效能低,Fg<1.5 g/L+3P阳性,pre-DIC可能大,有条件的医院应增设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筛查pre-DI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lauss法与PT换算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的差异,提高实验室检测Fib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分别用Clauss法和PT换算法检测254例血浆Fib,并验证两种方法的线性范围。结果 Clauss法和PT换算法线性方程分别为Y=0.995X+1.436和Y=0.997X+0.315,Clauss法线性更接近直线。当Fib为3.0~4.0 g/L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b<3.0 g/L和Fib>4.0 g/L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auss法和PT换算法测定血浆Fib存在差异,建议临床实验室选择Clauss法检测血浆Fib。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PT-der法和Von-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PT-der法和Von-Clauss法分别测定755例血液标本的血浆Fib浓度;高Fib浓度标本的稀释比例为1∶8、2∶7、3∶6、4∶5、5∶4、6∶3,以稀释比例为横坐标,以2种方法测得的Fib浓度为纵坐标,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Fib:2.0~〈6.0g/L时,Von-Clauss法检测Fib值高于PT-der法(P〈0.01);Fib:〈2.0g/L,〉6.0g/L时,PT-der法检测Fib值高于Von-Clauss法(P〈0.01)。PT-der法和Von-Clauss法检测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4.537 7 X+1.551 3(R2=0.897 3),Y=7.792 2 X+0.290 0(R2=0.980 5)。结论 Von-Clauss法能较好地反映人体内具有凝血功能的Fib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表型、基因型及功能.方法 对4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行常规凝血及抗凝检测.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抗原和活性,用Western blot法检测Fg三条肽链的分子量;分别进行血浆Fg凝固率、Fg动态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动态溶解功能检测;抽提患者及家系成员DNA,PCR扩增Fg 3个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并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4例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抗凝指标(抗凝血酶活性、蛋白C活性和蛋白S活性)均正常,凝血酶时间(TT)和蕲蛇酶时间(RT)明显延长;Fg活性降低(分别为0.54、0.52、0.43和0.50 g/L),Fg抗原基本正常(分别为2.0、2.9、1.7和2.3 g/L);Western blot未检测到异常条带;患者血浆Fg凝固率降低至50%左右;Fg动态聚集开始时间延迟、最大聚集率下降;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速率降低;基因分析发现4例患者均发生了Aα链16位精氨酸的改变,3例为FGA g.1203G→A,导致Arg16His杂合错义突变,1例为FGA g.1202 C→T,导致Arg16Cys杂合错义突变.结论 4例患者Fg分子的凝固率降低、聚集和纤溶功能异常均由Aα链16位精氨酸杂合错义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诊断为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100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 2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TEMI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38±0.91)g/L,对照组为(2.65±0.6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D-二聚体的平方根STEMI组为(13.23±5.08)μg/L,对照组为(9.40±5.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P<0.01).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比值的平方根STEMI组为(9.11±4.13),对照组为(5.9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P<0.01).结论 STEMI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提示在STEMI急性期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及γ-干扰素(IFN-γ)在心力衰竭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6例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浆IL-12、IL-18和IFN-γ水平,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心力衰竭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浆IL-12、IL-18及IFN-γ水平分别为(181.5±38.5)ng/L、(378.4±185.3)ng/L及(1.86±0.52)ng/L,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22.4±4.5)ng/L、(228.5±77.5)ng/L、(0.08±0.03)ng/L](P<0.01),而三者相互呈密切正相关(P<0.05或P<0.01),且3种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心功能的心力衰竭患者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并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P<0.05或P<0.01)。结论IL-12、IL-18和IFN-γ可能共同构成一局部网络,并可能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发展过程。监测三者的血浆水平可能对判断心力衰竭病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纤维蛋白原制品病毒灭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即凝血因子Ⅰ(FⅠ),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也是凝血系统中的“中心”蛋白质之一;Fg的相对分子量为340kD,主要存在于血浆中,约15%存在于血管外,正常人血浆中Fg的含量为(2.0—4.0)g/L,止血需要量为正常水平的25%—50%。Fg制品是由健康人血浆经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病变时期血中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方法:临床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9例,分别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病变时期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NSE的浓度,选择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反应蛋白:急性期为(17.28±3.82)mg/L;亚急性期为(11.55±1.95)mg/L;恢复期为(7.10±1.30)mg/L。与正常值(4.65±1.39)mg/L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12.717~2.5382,P<0.05或0.01)。纤维蛋白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为(4.62±0.61),(4.09±0.62),(3.21±0.65)mg/L,与正常值(2.26±0.22)mg/L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602~1.8244,P均<0.01)。NSE急性期是(22.27±5.69)mg/L;亚急性期是(13.62±2.74)mg/L;恢复期为(9.16±1.44)mg/L,与正常组(3.08±1.51)mg/L比较差异也均有显著性意义(t=19.1844~6.0735,P<0.01)。随着病程的发展,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以及恢复期,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NSE的浓度均有明显的下降(F=12.042~3.322,P<0.05)。结论:随着病情的进展,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NSE存在着动态变化,病情好转,三者的浓度明显下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AC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正常对照组43例,分别检测Hcy,Lp(a)和Fg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Hey,Lp(a)和Fg的浓度分别为19.48±8.42 μmol/L,373±182 mg/L和3.7±1.2 g/L,正常对照组三者的浓度分别为10.66±2.61 μmol/L,181±106 mg/L和2.4±1.0 g/L.急性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中各项阳性检出率为Hcy 60.3%,Lp(a) 42.9%和Fg 30.0%,而正常对照组三者的阳性率只有6.9%,11.6%和6.9%,急性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9%,高于三者任何一个单项阳性率.结论 Hcy,Lp(a)和Fg联合检测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测、诊断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后左室重构的关系,以探讨脑钠素预测心肌梗死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2003-01/07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脏监护病房住院的首次AMI患者185例。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为AMI组,男78例,女32例。选择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5例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7例。所有患者于AMI急性期测定血浆脑钠素浓度,并于取血后24h内以及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3个月内左心室容积指标变化将AMI患者分为左心室重构组和非重构组。对比各自的心动超声指标,观察心室重构组与非重构组患者的血浆脑钠素浓度差异。结果:AMI组患者血浆脑钠素浓度犤(416.7±208.0)ng/L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犤(61.8±34.1)ng/L犦(t=2.9,P<0.01)。重构组血浆脑钠素浓度犤(466.3±211.2)ng/L犦明显高于非重构组对犤(301.5±198.7)ng/L犦(t=2.91,P<0.05);而且重构组急性期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明显高于非重构组(t=3.32,P<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重构组(t=3.01,P<0.05)。血浆脑钠素浓度与恢复期左室容积指数呈正相关r=0.35,P<0.01)。(结论:AMI急性期血浆脑钠素浓度显著升高,且与AMI后心室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系。方法:应用HPLC-FD法测定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80例对照者血浆HCY浓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arteryintimal-medialwallthickness,IMT)。结果:病例组空腹血浆Hcy浓度(15.28±4.33)μmol/L较对照组(11.32±3.86)μumol/L高(t=6.28,P<0.001),两组中血浆Hcy升高者分别为31.0%(27/87)和6.3%(5/8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4.966,P<0.001);病例组55例、对照组66例行颈动脉B超检测,左、右颈总动脉IMT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647,4.118,P<0.001),颈AS斑块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145,P=0.013),而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62,P=0.803)。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B超检测的颈AS与脑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老年教职工体检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前肽(propeptideofvonWillebrandfactor,vWFpp)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浓度、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的厚度(carotidarterial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血流速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8例(年龄40~60岁)无心、脑血管意外病史的体检者,按年龄分为高年龄组(≥50岁)、低年龄组(<50岁)。分别进行血浆vWF,vWFpp,tPA,PAI-1浓度,血糖,血脂检测,利用超声技术进行颈动脉IMT与血流速度的检测。结果:低年龄组平均IMT(0.71±0.09)mm,平均血流速度(44.4±13.2)cm/s与高年龄组平均IMT(0.82±0.10)mm,平均血流速度(32.8±9.2)cm/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36,P<0.01;t=3.092,P<0.05);高脂血症者tPA浓度犤(23.8±16.5)μg/L犦高于血脂正常者tPA浓度犤(9.4±8.0)μg/L,t=2.690,P<0.05犦,高血压者PAI-1浓度犤(93.3±15.8)μg/L犦高于血压正常者PAI-1浓度犤(82.9±5.2)μg/L,t=2.578,P<0.05犦,糖尿病者vWFpp水平犤(733±220)μg/L犦高于正常者vWFpp水平犤(571±176)μg/L,t=2.089,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